1、第十章 原子核一、学习要点原子核的基本性质()质量数和电荷数;()核由个核子组成,其中个质子(p)和 N=个中子(n) ;()原子核的大小: r0A1/3 , r0 (1.11.3)10-15 m , =1014 t/m3常数(4)核磁矩: , 核磁子IpIPmeg2Bpe1862(5)原子核的结合能、平均结合能、平均结合能曲线E= Zmp+(A-Z)mn-MNc2=ZMH+(A-Z)mn-MAc2, 1uc2=931.5MeV , AE2.核的放射性衰变:(1)、 射线的性质(2)指数衰变规律: , , ,te0te0lnT1放射性活度: ,NAt(3)放射系(4)衰变(位移定律、衰变能、条
2、件、核能级)(5)衰变:能谱与中微子理论; -衰变、 +衰变、轨道电子俘获(EC) (K 俘获)(位移定则,衰变能,条件,核能级等)(6)衰变:跃迁、内转换;3核力:性质、汤川秀树介子理论;4原子核结构模型:(了解)(1)液滴模型(2)外斯塞格质量(结合能)半经验公式(3)壳层模型5核反应(1)守恒定律(2)核反应能及核反应阈能及其计算(3)核反应截面和核反应机制(4)核反应类型(5)重核裂变(裂变方程、裂变能、裂变理论、链式反应)(7)轻核裂变(聚变能、热核聚变的条件、类型等)二、基本练习1选择题:(1)原子核的大小同原子的大小相比,其 R 核 R 原 的数量级应为:A10 5 B.103
3、C.10-3 D.10-5(2)原子核可近似看成一个球形,其半径 R 可用下述公式来描述:A.Rr 0A1/3 B. R r0A2/3 C. R D.R=304r34A(3)试估计核密度是多少 g/cm3?A.10; B.1012 C.1014 D.1017(4)核外电子的总角动量 ,原子核的总角动量 ,则原子的总角动量6JP12IP,其中 F 为原子的总角动量量子数,其取值为1PFA.4,3,2,1; B.3,2,1; C.2,1,0,-1,-2; D.5,4,3,2,1(5)氘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 1.11MeV,氦核每个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为 7.07 MeV.有两个氘核结合成一个氦核时
4、A.放出能量 23.84 MeV; B.吸收能量 23.84 MeV;C.放出能量 26.06 MeV; D.吸收能量 5.96 MeV,(6)由 A 个核子组成的原子核的结合能为 ,其中 指2mcEA.Z 个质子和 A-Z 个中子的静止质量之差; B.A 个核子的运动质量和核运动质量之差;C. A 个核子的运动质量和核静止质量之差; D. A 个核子的静止质量和核静止质量之差(7)原子核平均结合能以中等核最大, 其值大约为A.8.57.5MeV; B.7.57.7MeV; C.7.78.7MeV; D.8.58.7MeV(8)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随 A 的变化呈现出下列规律A.中等核最大,一般
5、在 7.58.0 MeV ; B.随 A 的增加逐渐增加,最大值约为 8.5 MeV ;C. 中等核最大,一般在 8.5-8.7 MeV; D.以中等核最大,轻核次之,重核最小.(9)放射性原子核衰变的基本规律是 ,式中 N 代表的物理意义是te0A. t 时刻衰变掉的核数; B. t=0 时刻的核数;C. t 时刻尚未衰变的核数; D. t 时刻子核的数目 .(10)已知某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为 2 年,经 8 年衰变掉的核数目是尚存的A.5 倍; B.10 倍; C.4 倍; D.8 倍. (11) Kr 样品的原子核数 N0 在 18 年中衰变到原来数目的 1/3, 再过 18 年后幸存的
6、原8536子核数为A.N0/9; B. N0/2; C. N0/3; D. N0/6.(12)若以居里为单位,在 t 时刻有 N 个核,其衰变常数为 的核素的放射性强度为A. N/3.71010 ; B. N3.71010; C. N ; D. Ne-t.(13)天然放射性铀系的始祖元素是 U,最后该系形成稳定的核是 Pb,那么铀系共经2389 2068过多少次衰变?A.59; B.8; C.51; D.10.(14)在衰变过程中 ,若粒子质量为 M ,反冲核质量为 Mr,则衰变能 E0 和粒子的动能E有如下关系A. ; B. ;rm10 rmE10C. ; D. .r0 r0(15)在衰变中
7、从能,量或静止质量角度考虑能发生 +和 K 俘获的关系是:A能发生必须能发生 K 俘获 B能发生不一定能发生 K 俘获C能发生 k 俘获必能发生 D还要考虑其他条件才能判断(16)发生 +衰变的条件是A.M(A,Z)M(A,Z1)m e; B.M(A,Z)M(A,Z1) 2m e;C. M(A,Z)M(A,Z 1); D. M(A,Z)M(A,Z1) 2m e(17) 发生 衰变的条件是A.M(A,Z)M(A,Z1)m e; B.M(A,Z)M(A,Z1)m e;C.M(A,Z)M(A,Z 1); D.M(A,Z)M(A,Z1)2m e.(18)已知 74Be 的原子量为 7.016290,
8、73Li 的原子量为 7.016004,从能量角度 74Be:A能发生 +衰变也可能发生 K 俘获; B仅能发生 衰变;C仅能发生 K 俘获 ; D仅能发生 +衰变.(19)衰变中的内转换电子的产生原因是:A核放出的射线使原子壳层中的电子被击出;B核的电磁场与壳层电子的相互作用而释放电子;C由壳层电子跃迁产生的射线再将另一电子击出;D同俄歇电子产生原因相同(20)在原子核发生衰变过程中,下述过程可产生俄歇电子A 和 跃迁; B. +和 K 俘获; C. K 俘获和内转换(内变换) ; D.内转换和 (21)以下五个试验:1.X 射线 ,2.内转换, 3.康普顿效应 ,4.光电效应 ,5.俄歇电
9、子. 问那两个可证实 K 俘获过程的存在:A .1 和 2 B .4 和 2 C.1 和 3 D.1 和 5(22)历史上发现的第一核反应是:A .P+73Li242He 为吸能反应; B. +147N178O+p 为放能反应;C.p+73Li242He 为放能反应; D. +147N178O+p 为吸能反应.(23)历史上利用人工加速所产生的第一个核反应方程是:A 147N(,p) 178O,为放能反应; B .147N(,p) 178O,为吸能反应;C .73Li(p, ) 42He,为放能反应 ; D. 73Li(p ,c) 42He,为吸能反应(24)在核反应 63Li+21H242H
10、e 中,已知反应能为 22.4MeV,测得 21H 的能量是 4.0MeV若生成的两个粒子能量相等,其数值为:A9.2MeV; B.26.4MeV; C.13.2MeV; D.18.4MeV.(25)在核反应 94Be+11H95B+01n 中反应能为-1.84MeV,入射电子的阈能为:A.0MeV; B.1.66MeV; C.1.84MeV; D.2.04MeV;(26)用能量为 1.15MeV 氘粒子引起 11B(d, ) 9Be 反应,在方向测得出射粒子能量为 6.7MeV, 则反应能为:.MeV B. 8.03MeV C .4MeV D.4.03MeV(27)已知核 2H、 3H、 4
11、He 的比结合能分别为 1.11MeV、2.83MeV、7.07MeV,则核反应 2H+3H、 4He+n 的反应能为A.3.13MeV B. 17.56MeV C.-3.13MeV D .17.56MeV(28)一个 235U 发生裂变,其裂变碎片的质量数为下列哪一组几率最大?A.118 ,118; B.72 , 162 ; C. 96, 140 ; D.118,72.(29)235U 核吸收一个热中子之后,经裂变而形成 13954Xe 和 9438Sr 核,还产生另外什么粒子?A.两个中子; B.一个氘核; C.一个氘核和一个质子; D.三个中子.(30)一个 235U 吸收一个慢中子后
12、,发生的裂变过程中放出的能量为A.8MeV; B. 100MeV; C .200MeV; D.93.1MeV.(31)核力的力程数量级(以米为单位)A .10-15; B. 10-18; C.10-10; D. 10-13.(32)下述哪一个说法是不正确的?A.核力具有饱和性; B.核力与电荷有关 ; C.核力是短程力; D.核力是交换力.(33)核力具有以下性质:A.是具有饱和性的交换力; B.大小与电荷有关;C.仅仅有有心力; D.子是核力场中的量子.(34)汤川介子理论认为核力是交换下列粒子而产生:A.电子和中微子; B. ; C.,0; D.胶子2简答题(1)解释下列概念:、核衰变能、
13、核反应能、裂变能、聚变能、链式反应、热核反应、核反应阈能、 、K 俘获、俄歇电子、内转换、 . 内转换电子 .(2)何谓衰变常数、半衰期、平均寿命、放射性强度?放射性核素的衰变规律如何?(3) 能谱有何特点?如何解释?(5)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曲线有何特点?(6)某原子 的质量小于 的质量,但大于 的质量,从能量的角度考虑,XAZYA1ZYA1Z该核能发生何种衰变?4计算题(1)算出 73Li(p, ) 42He 的反应能.已知: 11H :1.007825u, 42He:4.002603u, 73Li:7.015999u.(放能:17.35MeV)(2)第一题中,如果以 1MeV 的质子打击
14、Li,问在垂直于质子束的方向观测到 42He 的能量有多大?(9.175MeV)(3)以能量 E1=0.6MeV 的氘核轰击氘靶放出中子: (a)写出这时发生的核反应式;(b) 由氘核放出的中子方向与氘核入射方向垂直时,试计算中子的能量 E2?(2.58MeV)(5)用中子撞击 靶时,可分别发生飞出质子和光子的反应, (1)试分别写出核Al2713反应方程式;(2)已知 M( 27,13)=26.981530u ,M( 27,12)=26.984343u, M(28,13)=27.9811912u,M(1,1)=1.007825u,m n=1.00865 u,分别计算两种核反应的反应能,并计算有关阈能. (7) 14C 的半衰期为 5500 年,写出 14C 的衰变方程. 如果生物体死后就再没有 14C 进入体内,现在测得一棵死树的 14C 放射性强度为活树的 1/3,试估算该树已死了多少年?(1998 中科院)8、证明 Be74衰变为 Li73只可能通过轨道电子俘获的方式,而不可能通过衰变方式。已知 uiM016.)(73, uBeM01692.7)(4 ume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