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执教:西乡中心小学 姜敏仪上课班级:四(1)班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八册第 27-29 页例 2、例 3教学目的:1、 使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数在实际中的作用,会求简单的平均数。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教学重点:明确“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景,探讨方法。教师出示四个同样大的盘,盘里装着数量不同的梨子(分别是 6 个、3 个、5 个、2 个) 。师:如果老师想把这四个盘中的梨子分成同样多,你有哪些方法能帮帮我?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想法:生 1:可以
2、动手摆一摆,移多补少;生 2:先把四个盘里的梨子收回来,再逐个平均放在四个盘里。生 3:可以先计算出梨子的总个数,再把总个数除以四,算出平均每个盘里放几个,列出算式:(6+3+2+5)4=4(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大家认为老师应该采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比较简便?师说明:刚才我们求的是 4 个盘中梨子的平均个数,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体重、平均身高等问题,这些问题都称为求平均数的问题。平均数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板书课题:求平均数,用除法)二、自主参与,学习新知。1、 老师给每个小组发一张空白的统计表,如组员编号 1 2 3 4 5 6
3、 总重量 平均体重体重(千克)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同学的体重,试算出平均体重。(小组长组织组员汇报,填写各人体重,商量如何计算平均体重并算出结果,派代表汇报计算方法。 )师:哪个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平均体重的?生:把小组同学的体重加起来,再除以小组的人数,就是我们组的平均体重。师板书:平均体重=总重量总人数师:你们想从这些计算的结果知道一些什么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生 1:我想知道哪组的平均体重最高?最少?生 2:我想知道各小组的平均体重最高和最少相差多少?生 3:我们班所有同学的平均体重怎样计算是多少?师:同学提的问题真多、真好,哪位同学可以解答他们的问
4、题?(指名回答)师:刚才,我们算了小组内的平均体重,我们班级全体同学的平均体重,你觉得我们的体重标准吗?同学可以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少年儿童标准体重(千克) = 年龄 2 + 8 ( 7 - 16 岁 )(说明:轻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20% - 30 % ,中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40% - 50 %,重度肥胖:超过标准体重 50% 以上)师:同学们有均衡的营养,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是健康身体的保障。2、 指导学生看书 P27-29 例 2、例 3,学生质疑问难,强调:例 2,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总高度四个杯子。例 3,平均身高=总身高总人数3、 师生共同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平均数=总
5、数量总份数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1、P29 做一做的 2、3 和 P31 5、 6(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解题方法。 )2、三年级三个班参加植树,平均每班植树 23 棵。如果三(1)23棵、三(2)21 棵,那么三(3)植树几棵?(小组讨论后再解答,指名板演。 )四、 家庭作业1、书面作业:P30-31 1-42、操作作业:P31 83、P31 思考题教学反思:1、创设“分梨子”的具体情景,激发学生思维,通过动手操作摆放、计算等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含义,得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平均数”的概念。2、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计算组内的平均体重,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测量、填表、讨论、计算、汇报等过程,体验“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必要性。环节中设计通过与“少年儿童标准体重”比较的方法,渗透健康生活的信息,教育孩子正确的生活观念。3、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虽然没有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进行直接教学,但是教学中仍处处渗透“平均数”的含义,强调求“平均数”的方法,重难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