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海关邮政与大清邮政 海关兼办邮政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产物。1861 年,原由各国使馆自派专差传送文件的办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邮件。清政府承担不久,由于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总理衙门怕负责任,便想推给海关办理,而当时海关的总务司 (相当于今天海关总署署长)英人赫德,对中国的邮权早已垂涎三尺,此举正中下怀,便于当年(1866 年)移交海关兼办邮政。1878 年 7 月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并于次年将所办邮局命名为殖民地色彩的“海关拨驷达”。(拨驷达是英文邮政一 POST 的译音)。公元 1896 年,虽将海关拨驷达改
2、称为大清邮政官局,但邮政大权仍然操纵在英法等外国人手中。1905 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相当于交通部,主管铁路邮电) ,直至 1911 年海关才将邮政移交给邮传部。移交时,海关当局还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谓办理邮政垫款、白银 184 万余两,由清政府逐年计息归还。同时,依旧容许外围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实际上邮权并未全部收回。4、中华邮政 1911 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将大清邮政的招牌换成了中华邮政,但邮政大权依旧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中。例如,当时的邮政总办法国人帛黎,对辛亥革命竞宣布“临时中立” ,还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外交部、交通部联合提出抗议后,又加印了“中华民
3、国”四个宇,成为 “中华民国临时中立”的怪邮票。由此可见一斑。 大清国邮政专述【特稿】NY TIMES (1896.9.13)当李鸿章从国外访问归来时,他或许会发现目前大清国已建立起了皇家邮政服务系统。这项服务是仿照欧洲模武建立的,并将接受赫德(1)爵士的指挥,赫德先生已被清国皇帝任命为邮政总监。在此之前,大清国的邮驿事务一直归负责军务的大臣节制。在明朝中央高度集权时期(一三六八 /一六四四年),北京政府很重视驿站运输和邮政传递,运作也相当井然有序。然而到十七世纪,由于政府官员从中渔利,这个驿传系统就在很高的发展水平上崩溃瓦解了。直到第二个满清皇帝(编者注:指清圣祖康熙皇帝)继位之后,这项服务
4、才又再现辉煌,事实上还得到了极大的扩展。随著新疆上的不断征服、扩张,中央与边地之间需要取得良好、频繁的联络,这比以往显得更为急迫。为了管理和从整体上控制这项服务,北京特别任命了一些官员,这些官员直接由朝廷负责军务的大臣监督。在这些驿站内,所有供远途传运使用的必需品,诸如马匹、骆驼、车辆、船只等等,都全部备齐。大多数驿站都设在主要道路的旁边。这项服务分为两个等级,政府公文和急件为第一级邮政,普通旅客的行李和军队需要转运的战争物资属于第二级邮政。这个皇家邮政服务系统现今由帝国邮政总监管理。帝国邮政总局设在京城,而分局则限设于各省省会并由邮政副监们负责。这些官员都是专门从上层军官中遴选的。皇家邮政理
5、论上只负责转寄和传送政府通告、法令和类似的官方文件,但实际上,信差同样也传送高层人物的私人信件。信差是经过特别挑选的,并享有某些特权。例如,他们可以免费住旅店并要求当地为他们的马匹免费喂食饲料。第二级邮政服务就是人所共知的普通邮政服务 。这一级邮政服务现已遍及大清国全境,其总部机关设在北京,而凡是有城墙的中国市镇都会设有一个分局。地方长宫,一般也是辖区的邮政局长,负责指挥和管理下属,这些下属则担任区域性的邮政局长,同样,区局长负责指挥管理邮递员和信差。他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从他们的站点转寄或投递邮品到离他们最近的那些站点。两个站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不超过一百华里,这大约相当于四十英里的路程。每个站点都
6、有一个人负责登记收到和转寄出的所有信件。凡用于邮政的房屋都归政府所有。几乎所有需要寄送的官方文件都盖有一个特殊的标记,表明需以多快速度来传送这些邮品。普通文件标明日送二百华里,大约相当于每天八十英里;有些特别需要加急传送的文件可望每天传递四百华里,而有些十万火急的文件则需要每天传递八百华里!信差不管天气如何必须完成这段路程,否则会受到惩罚。大清国曾经有过最快的邮传纪录是四天穿越二百八十德里(将近一千四百英里) ,或相当于每小时十四英里。这个纪录产生于一八五一年太平天国叛乱期间。这种邮政服务的费用由各省负担。尽管大清国的皇家邮政服务系统已经非常完善,然而,即使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它也从未在任何程度
7、上为商业或私人利益提供服务。即使已经允许商人和普通百姓通过这项服务寄送信件或包裹,但人们仍然怀疑邮政官员是否会利用这项特权来谋取私利,他们怀疑这些官员私拆或篡改私人信件。这就导致了以下的结果,即在这些都市和商业城镇里建起了民间的票号,负责转寄信件和包裹,以方便那些银行家、商人和普通百姓。在大城市里,通常有几家这样的私人票号,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其结果是出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情况,即邮差们到顾客的住宅门口去收集邮品,而不是顾客把信件或邮包送到邮局。这些私人票号把邮品或者委托给定期往来于不同市镇之间的民船,或者委托给信差。这些信差中的大多数都是徒步投递邮品,虽然他们偶尔也骑马。上述邮船中的每条
8、船上面都有一个指定的受托人,负责接收和发送这些邮品,以及负责照看邮品。所有信件都会在收件处登记挂号,注明邮品内容,并被保险至它们的全部价值。在邮品重量问题上,这些票号都显得非常大度。邮资并不是必须预付,但按惯例,发信者付大约百分之三十的费用,其馀由收信者支付。这些私人票号常常是为他们的客户记流水帐,每月结清一次。如果发信者需要一封信件特别迅速、安全地付邮,他就会在信封上写下一个承诺,保证对这封信件的发送再慷慨支付一笔额外的费用。邮品经由信差传送也同样是安全和迅速的。平均说来,这些信差每小时能步行一德里(4.6 英里)的路程。他一到达自己的送达站,就立即将邮品传递给下一名信差,而这个人不论天气状
9、况如何,必须马上起程向下一站传送,并把它交到第三名信差手里。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邮品到达它们最终的目的地。信差们途经的地方往往是纯粹的荒野或人烟稀少之地,这样容易遭受强盗的袭击,为了自卫,信差们总携带著武器。至于邮品投递的费率,它们并非固定不变。对于常客来说,费率虽然大体上是固定的,但对于偶尔上门的顾客,他们所支付的费用则相对要高些。至于短途递送费率,要比德国低,而长途递送费率,比如说,超过五十英里的范围,费率自然要高些,因为邮品传送须转手数次才能完成。这种私人邮政服务系统很好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信件和邮包的传送就像我们自己携带著它们一样安全可靠,尽管稍稍慢了点。大额的银钱也通过这种方一一传
10、送,这笔款项,假如用船运送,会由这艘船的船长对它进行称量并开具收据,他会收取一个较小数额的百分比作为邮资,并保证把这笔钱送到收款人手中,从中出现偷窃的行为鲜有发生。注释(1) 赫德 (Sir Robert Hart, 1835 1911),字鹭宾,英国人,生于爱尔兰。一八五三年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旋入外交部,次年奉派来华。初在香港为驻清商务监督暑翻译学生,未几,调驻宁波领事馆任副翻译。一八五八年(咸丰八年) ,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他转赴广州领事馆任二等副翻译,兼充操纵伪巡抚衙门之英法三人委员会文案,同年十月升翻译。一八五九年五月辞广州领事馆职,就中国海关广州副税务司。一入六 t 年四月曾
11、与费士来 ( George Henry Fitz-Roy,? 1868) 、德都德 (H.Tudor Davies,? 1863)共同代理总税务司职。一八六三年 (同治二年) 九月任上海税务司,同年十一月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 (Horatio Nelson Lay,1832 1898) 越权与英国海军司令阿思本 ( Captain Sherard Osborn,1822 1875)私自签订合同,被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免职,总税务司由赫德继任。赫氏走马上任后,大力改组海关,组织并发展海关业务,确立由外国人管理中国海关的制度,从而控制了中国一大财政收入。一八八五年被派任为英国驻清公使,未就。一九
12、 O 六年,清廷设立税务处后,他即呈请辞职,但未获批准,给假归国。嗣后每年假期届满即予续假,直至他去世。在四十多年的总税务司任内,赫德的活动是多方面的。他不仅控制了中国海关,插手清廷和外国的各种交涉,而且对洋务运动下的某些措施提出过意见清廷很信任他,甚至把不肯轻易授人的大予少保头街加在他的身上,因而有赫鹭宾宫保之称。清政府自光绪十六年(1890 年 )起,即着手推广邮政。1896 年 3 月 20 日,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标志着中国开始与世界各国邮政平等交往,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历史增添了新的一页。大清邮政诞生之刻,中国已经有了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13、。目录 简介 影响 总局 邮局处所 业务 简介 影响 总局 邮局处所 业务 示禁 帐目 杂款 示谕 参考资料 显示全部 大清邮政-简介 大清邮政皇家邮政服务系统是仿照欧洲模武建立的,并将接受赫德爵士的指挥,赫德先生已被清国皇帝任命为邮政总监。在此之前,大清国的邮驿事务一直归负责军务的大臣节制。在明朝中央高度集权时期(一三六八 /一六四四年),北京政府很重视驿站运输和邮政传递,运作也相当井然有序。然而到十七世纪,由于政府官员从中渔利,这个驿传系统就在很高的发展水平上崩溃瓦解了。直到第二个满清皇帝(编者注:指清圣祖康熙皇帝) 继位之后,这项服务才又再现辉煌,事实上还得到了极大的扩大。随著新疆上的不
14、断征服、扩张,中央与边地之间需要取得良好、频繁的联络,这比以往显得更为急迫。为了管理和从整体上控制这项服务,北京特别任命了一些官员,这些官员直接由朝廷负责军务的大臣监督。在这些驿站内,所有供远途传运使用的必需品,诸如马匹、骆驼、车辆、船只等等,都全部备齐。大多数驿站都设在主要道路的旁边。这项服务分为两个等级,政府公文和急件为第一级邮政,普通旅客的行李和军队需要转运的战争物资属于第二级邮政。这个皇家邮政服务系统现今由帝国邮政总监管理。帝国邮政总局设在京城,而分局则限设于各省省会并由邮政副监们负责。这些官员都是专门从上层军官中遴选的。皇家邮政理论上只负责转寄和传送政府通告、法令和类似的官方文件,但
15、实际上,信差同样也传送高层人物的私人信件。信差是经过特别挑选的,并享有某些特权。例如,他们可以免费住旅店并要求当地为他们的马匹免费喂食饲料。第二级邮政服务就是人所共知的普通邮政服务 。这一级邮政服务现已遍及大清国全境,其总部机关设在北京,而凡是有城墙的中国市镇都会设有一个分局。地方长宫,一般也是辖区的邮政局长,负责指挥和管理下属,这些下属则担任区域性的邮政局长,同样,区局长负责指挥管理邮递员和信差。他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从他们的站点转寄或投递邮品到离他们最近的那些站点。两个站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不超过一百华里,这大约相当于四十英里的路程。每个站点都有一个人负责登记收到和转寄出的所有信件。凡用于邮政的房
16、屋都归政府所有。几乎所有需要寄送的官方文件都盖有一个特殊的标记,表明需以多快速度来传送这些邮品。普通文件标明日送二百华里,大约相当于每天八十英里;有些特别需要加急传送的文件可望每天传递四百华里,而有些十万火急的文件则需要每天传递八百华里!信差不管天气如何必须完成这段路程,否则会受到惩罚。大清国曾经有过最快的邮传纪录是四天穿越二百八十德里(将近一千四百英里),或相当于每小时十四英里。这个纪录产生于一八五一年太平天国叛乱期间。这种邮政服务的费用由各省负担。大清邮政-影响 大清邮政尽管大清国的皇家邮政服务系统已经非常完善,然而,即使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它也从未在任何程度上为商业或私人利益提供服务。即使
17、已经允许商人和普通百姓通过这项服务寄送信件或包裹,但人们仍然怀疑邮政官员是否会利用这项特权来谋取私利,他们怀疑这些官员私拆或篡改私人信件。这就导致了以下的结果,即在这些都市和商业城镇里建起了民间的票号,负责转寄信件和包裹,以方便那些银行家、商人和普通百姓。在大城市里,通常有几家这样的私人票号,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其结果是出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情况,即邮差们到顾客的住宅门口去收集邮品,而不是顾客把信件或邮包送到邮局。这些私人票号把邮品或者委托给定期往来于不同市镇之间的民船,或者委托给信差。这些信差中的大多数都是徒步投递邮品,虽然他们偶尔也骑马。上述邮船中的每条船上面都有一个指定的受托人,负责
18、接收和发送这些邮品,以及负责照看邮品。所有信件都会在收件处登记挂号,注明邮品内容,并被保险至它们的全部价值。在邮品重量问题上,这些票号都显得非常大度。邮资并不是必须预付,但按惯例,发信者付大约百分之三十的费用,其馀由收信者支付。这些私人票号常常是为他们的客户记流水帐,每月结清一次。如果发信者需要一封信件特别迅速、安全地付邮,他就会在信封上写下一个承诺,保证对这封信件的发送再慷慨支付一笔额外的费用。邮品经由信差传送也同样是安全和迅速的。平均说来,这些信差每小时能步行一德里(4.6英里)的路程。他一到达自己的送达站,就立即将邮品传递给下一名信差,而这个人不论天气状况如何,必须马上起程向下一站传送,
19、并把它交到第三名信差手里。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邮品到达它们最终的目的地。信差们途经的地方往往是纯粹的荒野或人烟稀少之地,这样容易遭受强盗的袭击,为了自卫,信差们总携带著武器。至于邮品投递的费率,它们并非固定不变。对于常客来说,费率虽然大体上是固定的,但对于偶尔上门的顾客,他们所支付的费用则相对要高些。至于短途递送费率,要比德国低,而长途递送费率,比如说,超过五十英里的范围,费率自然要高些,因为邮品传送须转手数次才能完成。这种私人邮政服务系统很好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信件和邮包的传送就像我们自己携带著它们一样安全可靠,尽管稍稍慢了点。大额的银钱也通过这种方一一传送,这笔款项,假如用船运送,会由这
20、艘船的船长对它进行称量并开具收据,他会收取一个较小数额的百分比作为邮资,并保证把这笔钱送到收款人手中,从中出现偷窃的行为鲜有发生。大清邮政-总局 大清邮政起初,大清邮局仍设于总税务司署内,后迁到崇文门大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迁到小报房胡同 。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清政府改革官制,中央政府设邮传部,下设邮政局专责管理邮政事务,接收全国邮政。1907 年大清邮局迁到东长安街。宣统三年(1911 年)5 月 30 日邮传部全部接管全国邮政事务,从此邮政脱离海关,成立邮政总局。1922 年各国在华所设邮局一律撤销。报房胡同内的大清邮政北京邮政总局办公地(19051907 年) ,于 19
21、14 年改为北京第一邮务支局,1920 年更名为崇文门大街邮局。新中国成立后,曾是营业处、邮亭、邮政支局、邮电所。1955 年后成为民宅。主要建筑是一排五开间平房,在小报房胡同西口立有一座邮局的牌楼。营业大门设于平房西侧北端,东侧有窄窄的内院,由南街门进入。营业柜台后有东门通入后院。现馆内陈列北京邮政百年历程的历史照片及邮政文物。大清邮政-邮局处所 大清邮政(1)各新关已设之寄信局,现拟改为邮政局,凡设有邮政局之处,应谓为联约处所,其未设有邮政局之处,应谓为不联约处所;(2)通商各口邮政局,仍归税务司等管理,照他项关务会同监督商办;(3)除通商各口设立外局,尚有京都总税务司署中寄信局,应改为邮
22、政总局,管辖各口邮局,凡一切事宜转呈总理衙门核办;(4)上海通商口岸为中国寄递适中之区,分赴南北暨入长江并往外海,较为事繁任重,应特派员役办理,仍归税务司会同监督管辖;(5)上海已设有造册处税务司一员,拟委兼管邮政事宜,各口分局均应报由兼管邮政税务司转呈总税务司核办;(6)现将京都、天津、牛庄、烟台、重庆、宜昌、沙市、汉口、九江、芜湖、镇江、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门、汕头、广州、琼州、北海、蒙自、龙州等处所设之寄信局,统作为邮政局;(7)各处现开设之邮政局,俟办有端倪,即在附近处所随设分局,即如天津之唐沽、大沽,并铁路电线沿途各站,上海之吴淞,宁波之镇海,福州之罗星塔,广州之黄
23、埔,沙市之陆溪口,九江之武穴、湖口,芜湖之安庆、大通,镇江之南京等处,所有各该处分局应由该税务司会同监督派人管理;大清邮政-业务 大清邮政寄送信件(1)信件之类,分为封口信及明信片,与贸易册并刊印各件共四项;(2)各局收发之件,宜分两项,一为总包,一为零件;(3)此局收到彼局所交之总包,有应原包转送者,有应开包就近分投者,尚有转寄之件须复行装成总包另寄,此外又有本处交局之零件,亦须分别办理,各局转送分投暨复封等事以及何时可收何时须发,均须遵照总局所示办理,并在附近示告众人知晓;(4)各局所发之件,有应将零件在本处分投者,有应自作总包与收到总包转寄他处者。若寄送通商口岸,即用往来通商口岸之轮船,
24、若寄送内地,即用已设之民局代递,各局均须自行就近酌拟办法,仍听总局之指示遵行,并示告众人知晓;(5)各局所发总包须随有开录之清单,由接收之局查对单包相符,即将收条字据送交原局;征收信资(1)寄送信件既分口岸、内地、外海三项,其信资亦当分晰为三,一为岸资,一为内资,一为外资;(2)往来外国之信件应取信资若干,须照万国邮政联约即信会条例第五第六两款所定之外资办理若外国信件送到本局转寄不联约之处,其内地运送之资应由收信之人付给,若由不联约之处将信件送到本局转寄外国,其内地运送之资应由交信之人付给,所有民局运送之资(即内资)听民局自行酌订收取 ;(3)通商口岸联约处所往来信件之信资,本有自定之权,所拟
25、之资(即岸资)列后:明信片每张应收洋银一分,封口信每件计重二钱五分、五钱、一两以下应收洋银二分、四分、八分,余以此类推,新闻纸华、洋每张应收洋银一、二分,贸易册并刊印各件,计重二两应收洋银二分(若由不联约之处将信件送到本局转寄联约他处,其内地运送之内资应由交信之人付给,若至联约他处后尚欲送赴不联约之处,内地运送之内资应由收信之人付给,所有民局运送之内资听其自行酌订收取)(4)凡往来外国暨通商各口之信件,在邮局挂号与否均听自便,如挂号应另纳号资制取收单,其往来外国信件应按联约条例第五、第六、第七等款办理,其往来通商各口信件,应按岸资之例办理,若欲收信人之回单,则须于另纳号资外加倍付给;(5)凡往
26、来内地不联约各处之信件,其内资多寡应由民局自行酌定,一面报明附近邮政局晓谕众知;(6)邮政局须制造信票,以便粘贴信面,作为寄送外国暨通商各口之信资,俟分定岸资、外资、各信票之式样,再行宣示众知;(7)凡将信件交付邮政局寄送,必须于信面上粘贴邮政局之信票作为信资;(8)信票系在各处邮政局并邮政局托售之铺店等处均可购买;(9)伪造信票,应按伪造银钱票据之罪惩办;汇寄银钞各国邮局于寄送信件外,亦代为汇寄银钞,以期便利,其准汇寄之款立有定额,其汇费亦应有定数,中国开办邮政局亦应照办,以便商民,现拟如有人欲将银钞自此联约处所送交彼联约处所,其数不得过一百两以外,即可代为汇送,按照所定汇费制取汇单寄往,此
27、项详细章程,须俟随后酌订宣示;寄送包裹各国邮局于寄送信件外,现时亦代为寄送包裹等项,中国邮政局开办有头绪后,亦拟一律代为寄送,须俟随后将包裹之尺寸、轻重与运送之规矩费用等项酌定明晰,再为宣示;专款(1)凡民局之信件途经通商口岸交轮船寄送者,均须由该局将信件封固装成总包,交由邮政局转寄,不得迳交轮船寄送,并应按往来通商口岸之章完纳岸资,至其轻重大小随后酌定,由各该邮政局晓谕众知,所有在内地往来之内资,由该民局自行酌定收取。(2)邮政局接运民局之封固总包,应寄交书明处所之同行民局查收,取回收单备查;(3)凡民局开设联约处所,应赴邮政局挂号领取执据为凭,无须另纳规费,倘该民局领有执据后不愿复行承办此
28、项事件,应先赴邮政局呈明将执据缴销;大清邮政-示禁 (1)凡邮政局之员役等,若有私行拆动信封及传扬泄漏等事,除照局中定章罚办外,犹须按其本国律例治罪;(2)凡有邮政局之处,除挂号之民局外,所有商民人等不得擅自代寄信件,违者每件罚银五十两;(3)轮船进出通商各口,除承寄邮政局所交之信件外,所有行主、船主、水手、搭客等,俱不准携带邮政局应寄之信函等件,惟露寄之字纸如荐书暨办事之随身单据等类,与本船之本行、本船、本货各情之书件等项不在其内,违者每次罚银五百两;大清邮政-帐目 各邮政局应将进出款目按月具报造册处管理邮政税务司按结转报总税务司查核,俟每届年底由总税务司汇报总理衙门鉴查,其具报样式随后酌定
29、。册帐凡邮政局应将信件各类往来若干,随时登记册簿,其册簿式样应照联约条例第四、第十七款,暨第二十三与二十四条详章办理。冬季封河凡值冬季封河之时,北方各处之邮政局如北京、天津、牛庄、烟台至镇江收发信件来往,须由陆路递送,应由各该邮政局将陆路递寄之章,随时宣示众知。大清邮政-杂款 (1)重庆一处之邮政局暂时只寄零件信函,不代寄总包,如民局欲将信包转寄他处,即须自己送赴宜昌交彼处邮政局代递;(2)蒙自、龙州之邮政局,亦不代寄总包,暂时只寄零件信函;(3)长江六处,如陆溪口、武穴、湖口、安庆、大通等处,以及南京之邮政局,系由税务司会同监督派人管理,各该处民局信件总包亦须由邮政局转交轮船代寄,或将轮船寄
30、来信件总包转交民局查收;(4、5)等款,俟嗣后有同类应载事宜,即添注于此。大清邮政-示谕 大清邮政(1)邮政局开创之初,暂照各关现办寄信章程办理,俟开办就绪,再为体察情形,将以上章程所载各事复行明晰示谕各局员役遵行;(2、3)等款,俟嗣后有同类应载事宜,即添注于此。一、通商口岸往来内地寄递(1)凡由联约处所与不联约处所往来寄送信件,或系民局将信件交由邮政局转寄,抑或邮政局将信件交由民局转寄,其内地递寄之信资,应由民局照旧自定、自取,与邮政局无涉;(2)凡民局开在设有邮政局联约处所,应赴邮政局挂号领取执据为凭,无须另纳挂号规费,倘该民局领有拟据后不愿复行承办,应先赴邮政局呈明,将执据缴销;(3)
31、凡民局将封固之总包交邮政局代寄,该邮政局应照所书写寄交他处之邮政局转交彼处之挂号同行民局查收;(4)凡邮政局接到别局或外海送来之零件信函寄赴不联约处所者,均应交付挂号之民局承寄,该民局应向接收信件之人收取内地运送之资。 (天津邮政史料第一辑)纽约时报上的晚清帝国 郑曦 原编 大清国邮政专述 1896 年 9 月 13 日当李鸿章从国外访问归来时,他或许会发现目前清国已建立起了皇家邮政服务系统。随着新疆土的不断征服、扩展,中央与边地之间需要取得良好、频繁的联络。为了管理和从整体上控制这项服务,北京特别任命了一些官员,这些官员直接由朝廷负责军务的大臣监督。在这些驿站内,所有供远途传运使用的必需品,
32、诸如马匹、骆驼、车辆、船只等等,都全部备齐。大多数驿站都设在主要道路的旁边。 这项服务分为两个等级,政府公文和急件为第一级邮政,普通旅客的行李和军队需要转运的战争物资属于第二级邮政。 皇家邮政理论上只负责转寄和传送政府通告、条令和类似的官方文件,但实际上,信差同样也传送高层人物的私人信件。信差是经过特别挑选的,并享有某些特权。例如,他们可以免费住旅店并要求当地为他们的马匹免费喂食饲料。 几乎所有需要寄送的官方文件都盖有一个特殊的标记,表明需以多快速度来传送这些邮品。普通文件标明日送华里,大约相当于每天英里;有些特别需要加急传送的文件可望每天传递华里,而有些十万火急的文件则需要每天传送华里而信差
33、不管天气如何必须完成这段路程,否则会受到惩罚。清国曾经有过最快的邮传纪录是天穿越德里将近英里,或相当于每小时英里。这个纪录产生于年太平天国叛乱期间。 尽管清国皇家邮政体系已经非常完善,然而,即使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它也从未在任何程度上为商业或私人利益提供服务。即便已经允许商人和普通民众通过这项服务寄送信件或包裹,但人们仍然怀疑邮政官员是否会利用这项特权来谋取私利,他们怀疑这些官员私拆或篡改私人信件。这就导致了以下的结果,即在这些都市和商业城镇里建起了民间的票号,票号的信差大多数都是徒步投递邮品,虽然他们偶尔也骑马。平均说来,每小时能步行一德里.英里的路程。他一到达自己的送达站,就立即将邮品传递给
34、下一名邮差,而这个人不论天气状况如何,必须马上启程向下一站传送,并把它交到第三名信差手里。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邮品到达它们最终的目的地。邮差们途经的地方往往是纯粹的荒野或人烟稀少之地,这样容易遭受强盗的袭击,为了自卫,邮差总携带着武器。 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 1875 年 7 月 6 日大清国的教育从孩子们很小时就开始了。在大街上,你可以看到一群群稚嫩的小男孩们抱着满满的一包书去上学,他们的书包通常只是个蓝色的布袋。 我前天去参观了一所小学堂,这些学堂其实很好辨认,你只要循着学童们发出的喧闹声找去,一下子就找到了。我发现一间教室里有位长者带着大约名学童在念书。孩子们在课堂就坐的方式并不像我们英
35、国孩子那样,他们的课堂里摆有好几张小桌子,每张课桌旁坐着一个或两个男孩。 这个学堂里有件非常刺眼的东西,那就是一具新制作的柏木棺材。很显然,这是校长为自己准备的。非常特别的是,在这具棺材的端头上贴着一张鲜艳的红纸,上面写着一个“喜”字,这个字在汉语里代表幸福和快乐,其含义和棺材本身所代表的阴沉、黑暗和凄凉的含义没有一点关系。这与我们英国人真是太不相同了。 (“棺材” ,取“官”和“财”的谐音,寓指升官发财。为什么读书国人很实际,讲老实话,读书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追求知识,追求学问,倒在其次。不过,想起来也很可笑,这官和财竟是与“棺材”连在一起,离死亡不远。 ) 学堂是个非常嘈杂的地方,全体孩子都
36、在同一时刻扯着他们最大的嗓门在叫喊着。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把他们正朗读着的课文背诵下来。当他们觉得自己能背下那些内容后就去找校长,然后背对着校长,表示他们无法看到校长手中的课本,并开始一字不差地复述他所学到的内容。这种教育方法是填鸭式的,用这种教育方法教育学生,谁记忆力最好谁的成绩就最突出,而这种做法似乎贯穿于清国整个的教育过程之中。 当我发现这些小家伙们正朗读着的课本并不是什么儿童入门之类的书籍,而是大清国的经典著作时,其惊讶程度可想而知。有人指给我看的一位男孩正朗诵着孟夫子的作品,还有人对我说谁谁能背诵清国著名学者所有著作中的大部分内容。请想象一下,在一个乡村学校阴暗潮湿的屋子里,孩子
37、们正在读柏拉图、荷马等人的著作,并且还能凭记忆把它们背诵下来,如此你就不难明白大清国人的教育方式了。 这种教育方式一直要持续到学生们参加会考。会考制度在清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重要程度可以这么说,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大清国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的核心。 清国人这种考试制度的宗旨无疑是好的,但它有着非常严重的缺陷。可想而知,一种沿用了上千年之久的制度,无论起初多么完美或符合时代要求,此刻它也决不可能再适用于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的新时代了。能背诵孔孟的著作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仅仅把一些简单的词句硬塞进一个人的脑袋里,这绝对算不上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人的大脑除了记忆之外还有别的更重要的功能,把人的知
38、识来源限定在这些古代经典大师们的身上,是大清国教育制度最大的弊端。 把教育模式限制在如此狭窄的道路上,致使人的心智就像大清国女人的小脚一样被挤压而萎缩。清国女孩的脚在幼年时就被人为强制地束裹起来,迫使它们停止生长。而清国男人们心智的发展也被抑制在孔夫子时代的古老水平。这里的女人走起路来活像一只尝试着只用两条后腿行走的山羊,而这里的男人在现代知识的道路上行走时也如他们的女人一般无能为力。 知识的缺陷使他们难以理解近年来侵入他们领土的那些外国人,洋人对他们而言几乎是不可思议的。这些外国文明开始的年代晚于孔夫子的时代,而受过中式教育的清国人,就连形成一种科学观念和理性思维所必须的初步知识都没有。在北
39、京国子监的大门外面立有一块醒目的标志牌,上面题道:“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 ”而在这座大门里面的标志牌上则题道:“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门者,譬之宫墙。 ”这意味着,在世纪的大清国,要让一个男人成为其他男人的统治者,其所需的全部学识仅仅就是那些经典著作而已。 “状元”是清国功名的最高名位,相当于我们英国的“学位考试一等甲第一名” ,它又被称为“万人选一” ,因为考场能容纳一万名赶考的举子,而每三年只能有一人获此殊荣,此名即由此而来。 一次又一次,清国的男人们千里迢迢进京赶考,直到他们渐渐老去,头发变得灰白和稀疏。人们想获得显赫功名的愿望是如此强烈听说有一个人,每次都来赶考,
40、一直考到岁。如果有人能坚持到这么大年龄的话,大清皇帝通常会授予他一定的荣誉。 在北京的这项争夺是一场异常严峻的考验。考试要持续九天,分为“三科” 。整整三天三夜的时间,这“一万人”全部的智慧就被限制在他们的笔头上,每个人都被关进一块大约仅有一平方码的狭窄空间内,这样可以把他与其他人完全隔开。他必须在这里完成试卷或论文。 会考考场占地达数英亩之大,由很长很长的一排排小房间组成,这看上去有点像个巨大的养猪场。考场四周立有不少塔楼,上面站有监考人员在一直监视着考场。监考官禁止外面的人与考生交流,也不准考生之间相互沟通。这真是一项痛苦欲绝的考验。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一些年纪较大的考生死在了里面。
41、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从外面凿个洞,把尸体拖出去扔掉。这样的结局对一个人的求学生涯来说真是再悲惨不过了。 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 1895 年 3 月 11 日受贿者兼掠夺者的国度 大清国派驻国外的公使们在国内一点地位也没有,而外交使节的委派则完全是通过徇私舞弊的方法完成的。有一位被派到一个大国去的公使,出任之前是大清国一位出色的学者,这位学者通过欺诈的方式帮助一位清国高官的儿子获取了功名,其获得功名的文章是这位学者替他写的,而这父子两人表达感激之情的办法就是委派这位学者去当了大清国的驻外公使。 到国外去的清国人大多出身低微,他们在国内一点影响都没有;他们对西方世界的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的全部认识
42、也只不过是一些肤浅的表面知识,然而他们对西方世界更加奢侈的生活方式却大加推崇。当他们回到国内并获得官职后尽管国内的官僚们尽可能地排挤他们,他们的这种奢侈倾向几乎总是毫无例外地诱使他们做出更具欺诈性的劣行。 在大清国,政府官员仅仅靠俸禄无法应付日常的生活。按照清国固有的习俗,他们总能在任上捞取到一些外快或者在一定限度内搜刮民脂民膏。当然,如果超出这个限度的话,这样的官在清国人的眼里就算是为政不廉了。 就拿这里的道台来说吧。就其收入而言,他简直就相当于一个苦力。道台一年俸禄不过两白银,根本不够支撑衙门里众多师爷和衙役的开支,但他又不得不设置这些职位。因此,为了维持局面,他只有从他经手的各项资金中捞
43、取一些油水。清国军队的情况也与此类似。武将们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受过教育的阶层中,不受尊敬,国家发给他们的俸禄完全不够用,于是只有通过虚报兵额或贪污公款来增加收入,而他们正是这样做的。侵吞公款 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防御工事以及铁路的引进一夜之间给大清国的官员们带来了大量的侵吞公款的机会。只要外国的公司引诱他们或者对他们进行贿赂的话,再怎么老掉牙的枪支或再怎么陈旧的弹药他们都会购买。他们同样也大肆购买了许多原材料。然而,即使是他们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行贿受贿现象和贪污行为也比比皆是。英国人迄今在军备贸易方面和清国人之间的成交额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英国商号比较重声誉,因为他们拒绝付给清国官
44、员所要求的大笔佣金。而那些不拘小节的外国公司则签到了大量会给他们带来丰厚利润的合同。 但偶尔这些外国人也有做过头的时候。一次,有一家商号以每支两白银的价钱为大清政府买进了一批数量巨大、几近报废的毛瑟枪,指望清政府能每支付给他们两白银,结果他们只得到了每支两白银。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枪是什么样的货色吧:虽然从外观看上去还像那么回事儿,但托盘根本未加工好,枪口也锉得十分粗糙,螺丝上得敷衍了事,有些螺帽都掉了,以致连接处都松开了。 谈到大清人购买武器装备,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有一位大清国高官,他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相互之间都非常嫉妒,他们每人各有一家外国公司向他们献殷勤。大清国要和外国人签两份合
45、同,一份是供应武器的,另一份是供应硝石的。前一份合同获利较多,这份合同被大儿子的那家外国公司拿到手了,而小儿子的这家外国公司只拿到了供应硝石的合同。也许是该当有事,这两批货物巧之又巧地装上了同一艘轮船,然后从汉堡出发了。这位年轻的弟弟,当得知他未能拿到那份供应武器的合同时极其愤怒,于是发出消息最终导致他哥哥的那批签了合同的武器在新加坡卸货。而大儿子也不甘示弱,做出了以牙还牙的行动,也迫使他弟弟的那批硝石在其他地方卸货。 清国报业见闻 1901 年 3 月 24 日月日,上海讯: 当一个中国报纸的执行编辑在下午时到达他的办公室,他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平心静气地品尝一杯早已沏好的香茶,由于他一直顶班到
46、次日凌晨点,他知道夜间发生的哪怕一丁点事儿,所以他可排除很多出错的机会,如打错字啦,或内容太繁琐啦或遗漏任何细节。但他也有闷闷不乐的时候,因为他会在心里暗算,一天金币的工资根本无法与其外国同行相比。 他对总编辑和业主负有两重责任,一是如果一个总编辑欲将其突如其来的想法插入头条新闻,他只能从命;对步入社会高层的业主,他会将政治、商业和社会等利益集团分门别类,并要求报纸对其各自利益在字里行间体现。如果报纸达不到总编辑或业主的预期要求,这位老兄就会被罚一天甚至一周的薪水,记者们也跟着遭殃,会计室将从罚金中剥出一部分收入,这样层层盘剥,以致记者编辑们债台高筑。 办公室里每天有许多事要做,看看别的报纸登
47、些什么啦,有什么影响啦。晚上时,该下班了,一天的辛劳结束了,报纸也已分发出去,下一期的准备工作即将开始。半小时后,茶上到每人的桌上,这使手持小楷毛笔的人更加充满激情地记录着每天所发生的事情和对这些事情的印象。 一份报纸有个记者分散在全国各地,一个记者不仅需要有才智,还需有印着各种汉字的电码本,每个字由四个数码表示,除了电码,当时没有电话系统。在发新闻快讯前需先请示,比如一个在西安府工作的记者凌晨点得知皇太后驾崩,他必须询问总部是否需要采写消息,除非他得到答复,他是不敢自作主张的,否则他将丢掉饭碗。尽管他也许认为,报纸应提供尽可能多的细节。 (摘自帝国的回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年
48、 5 月版,定价:25.00 元。社址:北京东城区美术馆东街 22 号,邮编:100010)第九节 邮政资费一、函件资费1.国内函件资费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大清邮政开办时,国内函件资费无本埠和外埠之分。光绪二十三年正月,上海大清邮政局成立,十月接收上海工部局书信馆,仍按当时工部局书信馆的本埠邮资收寄上海本地函件,这是中国邮政本埠邮资的开端。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一日(1902 年 4 月 8 日),本埠邮资正式列入大清邮政寄费清单(邮件资费表)。民国 34 年(1945 年)10 月 1 日起国内函件资费取消本埠、外埠之分。上海解放后,自 1949 年 5 月 28 日起执行华东解放区各类
49、邮件资费表收取邮资,国内函件邮资又分本埠、外埠,至 8 月 1 日起改为本埠、外埠信函邮资同价。1950 年 7 月 1 日起又有本埠和外埠之分。本埠信函资费 光绪二十八年三月初一日,规定本埠信函每重半英两收费银元半分,至光绪三十年七月二十一日(1904 年 8 月 31 日)调整为银元 1分。以上两次规定的本埠信函邮资均为同期外埠信函邮资的半数。光绪三十年七月民国 21 年 4 月,外埠信函邮资曾有多次调整,但本埠信函邮资保持未动。民国 21 年 5 月 1 日,重 20 克的本埠信函邮资调整为 2 分。民国 29 年9 月 23 日34 年 9 月,本埠信函邮资提高过 11 次,每次提高后的邮资均为同期外埠信函邮资的半数。民国 34 年 10 月 1 日起,本埠和外埠信函邮资划一,至 1950 年 7 月 1 日又有本埠和外埠之分,重 20 克的本埠信函邮资为旧人民币 400 元(折合现人民币 4 分)。1990 年 7 月 31 日调整为人民币 1 角。以上两次规定的本埠信函邮资也均为同期外埠信函邮资的半数。外埠信函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