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报纸自办发行的“本”与“道”自办发行经历了近 30 年,报纸发行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不妨让我们对以下几个现象进行分析。第一,自办发行业态的变化。报纸自办发行的初衷是打破邮局垄断,提高发行质量,最初的业务就是单纯的报纸发行本身,做起来得心应手;后来,嫁接一些与报纸投递的时间、客户、运输工具重合度大的项目,如篓草打兔子,可有可无,也如鱼得水;再后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报社投入乏力,逼迫着发行不得不生产自救,拼命上项目搞创收,手忙脚乱压力大;再后来,项目有了,一支队伍却难以兼顾,变成被动应付、骑虎难下。第二,报纸发行结构的变化。报纸发行结构主要是指征订零售的结构、读者自身的结构、区域的结构
2、等等。就征订与零售的结构而言,市场类报纸创办初期是以零售打天下,征订为补充,后期逐渐过渡到征订零售各占半壁江山。进入 21 世纪初,零售像坐过山车一样急剧下滑,仅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发行补充。再从读者的结构看,原来是全民看报,逐渐变成少数人看报,报纸几近成了老年人和流动人口的专属读本。第三,报纸发行手段的变化。发行手段上,最初拼的是体力,报纸种类少,获得信息渠道单一,只要有体力能“扫楼”,不愁报纸订不来;后来开始拼赠品,甚至有订报送汽车、送房子,出现了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异化错位;再后来拼智慧,靠策划发行方案,与宣传联动促发行;到现在,进入了拼智慧加比服务的阶段,如何能为读者提供即时、安心、
3、周到的个性化服务,使读者形成服务依赖,成为发行工作的重要选项。第四,发行队伍的变化。起初组建队伍,我们是买方市场,对发行员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可选人员包括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企业下岗职工等等,选择余地大,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较高。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和用工荒等多种因素的叠加,队伍流动性越来越大,招聘发行员变成了天天招、月月招的常态工作。除此之外,还有报纸发行方式的变化、读者信息需求的变化、报社对发行要求的变化等等。可以说,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传统的报纸发行正处在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如果混然不觉,靠经验主义、本本主义,必有灭顶之灾。报纸发行的“本”发行公司的主业是报
4、纸,报纸发行是我们的本,是我们的根,是报业的生命所系。因此,必须坚守报刊发行主业,风吹浪打不动摇。尤其是要正确处理好固本与兴业的关系,不可本末倒置,只能相得益彰。报纸发行的“道”表面上看,我们发行的是实实在在的报纸,其实我们卖的是影响力。通过读者阅读关注我们的报纸,实现对读者的影响和引导,完成报业产业链的第一次销售。广告部门再把这种影响力售卖给广告客户,通过二次销售实现报纸经济价值的回归。发行营销的是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强弱不仅体现为数量,更与质量密不可分,如影响的人群是否有话语权,是否有购买力,是否有前瞻性,是否是社会的楷模与引领者等等,正如很多报纸的定位“影响最有影响力的人群”。把报纸营销
5、到那些最有影响力的人群中,才是发行的核心。明确了这样的发行之“道”,就需要提升发行境界,树立科学的发行观。报纸发行走过了“跑马圈地”和“天女散花”的粗放式,开始转向以有效发行、精准发行、成本发行、绿色发行为主要诉求的影响力发行新阶段。通过影响力实现控制力,这是发行工作观念的重要转变。报纸发行的“术”所谓“术”,就是发行转方式调结构的具体办法,是相对于战略的“道”而言的。“术”有大有小,小的诸如具体的营销手段和发行技巧,这些手段和技巧对读者的维护和报纸影响力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觑,各家都有适合自己市场特点的高招。这里重点谈“战术”选择。一是关于发行渠道的选择。在劳动力成本急剧攀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和
6、劳动法规越来越严的今天,时过境迁,当年红火的自办发行还是不是我们需要坚守的唯一理想?笔者认为,现阶段比较理想的渠道模式既不是纯自办,也不是全邮发,二是关于读者服务。发行服务,第一个层次是准确及时,第二个层次是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需求和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这些年,发行公司为服务读者开展了旧报回收、牛奶订销、矿泉水配送、外报外刊代订、社区综合服务等项目,通过为读者提供多样化的增值服务,使读者形成不可割舍的服务依赖;下一步还将重点拓展居民代缴费业务、光盘图书等文化产品的配送和预约家政服务等项目。三是关于报纸提价。低价倾销,成本倒挂,恶性竞争,是市场类报纸发行的普遍现象。报业市场发展到今天,这种局面应该终
7、结,报纸本身的价值需要回归。报纸提价,除了要“抱团取暖”之外,还需要讲究策略,例如先零售后征订,或先外埠后省会,价格上应选择好梯级,时间上应选择好节点。四是关于整合资源。发行是报纸重要的销售环节,不论经营办报怎样“两分开”,发行都不应也不能一个人战斗,需要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说整合有多大,发行量就有多大;整合有多强,报纸的影响力就有多强。五是关于零售结构的转型。在未来几年内,零售在总发行量中的比重会持续降低,并最终成为征订方式的补充。虽然零售比重在下降,但零售的重要性及广告客户的关注度并未完全降低,零售转型的重点是:第一,巩固扶持现有报摊。主要措施有:1. 集中更换零售报车。 2. 与城
8、市执法局重新核定合法摊位,开展好报摊定址定点工作。3. 增加对报摊杂志和杂货的配送,增收增控。4. 继续为摊主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增进人文关怀。第二,强化重点部位的零售优势。如高校(爱心助学售报岗、无人售报岗、爱心宿舍、大学生义卖)、火车站(动车、高铁站专卖)、汽车站、飞机场、BRT 站台等窗口单位。第三,探索零售渠道的转型。由现有的露天报摊为主,转向室内便利店为主。第四,与采编、广告部门联动促零售。通过零售抽奖等活动,营造有利于零售的市场氛围。第五,在人流密集场所如商场、酒店、医院等设立新型自动售报机。发行转型选取什么样的战术来突围,既要考量发行的“本”和“道”,更要结合报社各自的实际情况,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转型突破。(东南早报安溪站 黄碧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