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中国60华诞 简析中国百货业发展走向.doc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6788093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中国60华诞 简析中国百货业发展走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中国60华诞 简析中国百货业发展走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中国60华诞 简析中国百货业发展走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中国60华诞 简析中国百货业发展走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中国60华诞 简析中国百货业发展走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中国 60 华诞 简析中国百货业发展走向2009-10-9 首轮上市热潮及规模扩张 中国百货业首次比较大规模的升级改造和大发展自 1992 年拉开序幕。由于发展初期的国内百货店基本都是国营性质,所以这轮升级改造首先从一批老牌百货商场的改制开始。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改制进行到一定程度,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上市。所以 19931997年间,此前国营体制下已经具有相当实力的一批百货店掀起了中国百货业发展当中的首轮上市潮。南京新百 1992 年改制为“南京市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 ,1993 年正式上市,成为南京市第一家商业企业股票上市公司;东北著名的大商

2、集团也于 1993 年 11 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王府井百货 1991 年组建企业集团,1993 年改组股份制,1994 年完成社会公募后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杭州解百于 1992 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1994 年在上交所上市,成为浙江省第一批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两家企业之一,1996年组建了集团公司。合肥百货大楼 1993 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 8 月“合肥百货”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凭借着上市的推动,这一批百货企业在公司制度建设、品牌建设和企业架构建设等方面逐步市场化,逐渐成为全国百货企业当中的领头羊。更为重要的是,凭借着上市募集的资金,

3、它们也更有实力和财力在新的领域开疆拓土,从而走上了首轮规模扩张的道路。这轮扩张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开拓新的店铺和新的业务模式。大商集团在上市后的 1995 年,与日本迈凯乐合资注册成立了大连国际贸易大厦;1997 年,又由大商集团二百大楼占 30%股权的天河大厦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金狮集团合资兴建了百盛购物中心。王府井百货则从 1996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连锁规模发展,目前它在全国 12 个城市开业运营的大型百货商场达到了近 20 家,除了大本营北京,它扩张的版图已经深入到了广州、武汉、成都、包头、重庆、南宁、长沙、洛阳、西宁、乌鲁木齐等全国各大重要城市。首轮扩张的第二个重要表现,就是对一

4、批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进行收购兼并。说到此,就有一个年份不得不提,那就是 1997 年。这年,亚洲金融危机来袭,中国经济未能独善其身,刚刚发展起来的中国百货业也在这一轮危机中开始了一次洗牌。洗牌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企业倒闭。因此,1997 年往后的三四年间,通常被称为百货倒闭年 。国内一批刚刚发展起来、但尚未真正成熟的百货店没有经受住考验就在这一轮倒闭潮中退出了历史舞台。以合肥市为例,当时合肥 10 大百货店当中就有 5 家百货店是在这期间关门倒闭的。而当时名噪一时的郑州亚细亚百货也正是在 1997 年开始陷入绝境,在此后的 1998 年、1999年相继关闭了各地的店铺,最终走向倒闭(当然,亚细亚的倒

5、闭也存在着自身在经营策略上的很多失误) 。然而,正如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蕴含着商机一样,1997 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影响到了当时的国内商业市场,但却给当时已经上市的一批优势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发展机遇。它们趁机尝试进行了首轮收购兼并,从而快速壮大了规模,拓展了市场份额,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占有率。1998 年 7 月,大商集团并购了抚顺、锦州、营口三市的百货大楼;1998年 10 月,大商集团斥资千万元装修改造的大连秋林女店开业,成为东北地区第一家专业女店;2000 年 12 月,它又收购了本溪商业大厦。合肥百大集团那时也抓住了 1996 年成功上市的契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6、。1996 年,它用上市募集到的首笔资金投资建设了合肥鼓楼商厦及大型配送中心。目前,鼓楼商厦已成为它的旗舰门店,单店销售及效益均居安徽第一。1998 年 3 月,合肥百大增资配股,募集资金 1.3 亿元,改造百货大楼,先后收购了商业大厦和四方商厦。在 1996 年1998 年这三年间,它成功收购了 4 家百货店,形成了 5 家百货店的规模,这也为接下来的百货连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公开资料显示,上市之初,合肥百大的总资产只有 1.46 亿元,其中净资产8600 万元,年销售规模不到 5 亿元。如今,其总资产已达 33 亿元,净资产 9.2亿元,集团年销售规模达到 194 亿元。2008 年,其排

7、名中国连锁百强第 15 位,中国服务业 500 强第 93 位,中国企业 500 强第 295 位。对于这一轮上市的重要意义,合肥百大集团董事长郑晓燕指出:如果不是通过上市募集发展资金和重置企业架构,面对激烈竞争,合肥百大很可能已与昔日的对手一同倒下了,至少不会有今天的辉煌。事实上,正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这轮竞争中,与合肥百大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红火一时的合肥三孝口商圈的几家零售企业相继出局。 深度阅读事实上,首轮商业企业的体制改革有着深刻的背景。1992 年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一年,国家出台了促进企业进行体制改革的政策条例。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8、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台的。该条例赋予了企业系列经营主权,包括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资金支配权等,被认为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大规模对企业的放权行动。另一方面,1992 年国务院还做出了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 ,国内零售市场对外资零售企业部分开放,部分外资零售企业进军国内市场,激荡了此前“暮气沉沉”的国内百货店的经营,这也给国内一批老牌百货店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改革的大背景下,商业企业的改制也就自然而然加快了步伐。此外,由于改革浪潮的涌动,加之 1992 年国家对于股市的导向态度为“证券和股市可以坚决放开试,错了可以纠正” ,所以自 1992 年开始,中国的股市也开始呈

9、现出首轮的亢奋态势。资料显示,自 1992 年开始到 1993 年初,中国股民的总数增长到了 200 万,由此可见当时的股市之热。这些都促使了首批商业上市企业的诞生。 全面放开后外资百货青睐独资自 1992 年国内零售市场部分对外资开放后,1999 年,国内零售市场进一步开放;2004 年底,国内零售市场全面放开。2005 年通常被称为是“零售元年”,这一年也被认为是国内零售行业跑马圈地、跨国零售企业在华扩张出现质的飞跃的一年。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还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第二轮上市热。但与首轮上市热主要是中国内地百货店改制、在深交所和上交所上市不同,国内一批新兴百货企业、尤其是外资百货企业赴香

10、港主板上市是这轮上市的重要特点。2005 年,已经在中国国内市场摸索了 11 年的马来西亚百货企业百盛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2006 年,南京金鹰商贸在香港主板上市。2007 年,银泰百货和新世界百货在香港主板上市。2008 年,深圳茂业百货在香港主板上市。新世纪的新一轮上市,使中国国内一些新兴百货企业也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浪潮。然而相比之下,外资百货店的扩张似乎来得更加猛烈,凭借这轮上市募集的充裕资金,加之中国国内零售市场的全面开放的利好政策,外资百货店在这一时期大张旗鼓地开始了它们的版图扩张。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百盛。根据百盛在 2005 年的上市招股说明书:它所募集的资金将

11、扩充其在中国内地的零售业务。当时制定的未来五年发展战略规划是,将于 2010 年前在中国新建 30 家百货店。为了能快速扩张市场,百盛将采取开设和收购并行的方式。集团计划用约 4.81 亿港元在未来 23 年收购1014 家零售面积约 2 万3 万平方米的百货店;约 2.4 亿港元用于未来 23 年在主要城市开设百盛新店。百盛决不只是说说而已,事实证明上市之后它把这些计划一一落实。上市后的百盛,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扩张提速。凭借上市募集的充足资金,百盛开始一改此前在内地市场的合资或委托别人管理的运营模式,开始踏上独资道路。一方面,它开始频频出手收购此前“百盛输出管理百货店”或合资百货店的剩余股份,

12、另一方面,开始在一些市场直接开设独资店铺。2005 年,百盛在中国内地的首家独资店铺在成都开业。2006 年,百盛实现了对昆明两家百盛品牌管理店铺的独资权。2007 年,百盛实现了对西安长安百盛、鞍山百盛、绵羊百盛等店铺的独资权。2008 年,它又通过系列收购,相继实现了对西安时代和立丰百盛、天津百盛、南宁百盛等店铺的独资权。公开资料显示,截至 2007 年 12 月,百盛在中国内地拥有 41 家百货店,其中 29 家为自有百货店,12 家为管理模式的百货店,百盛在内地 70%以上的门店都已经实现独资。业内人士对此做出了这样的分析:没有企业天生就愿意与人合资,一旦条件和时机成熟,外资百货在中国

13、独资是必然之事。从合资到独资,企业可以掌握更大的主动权,也有利于贯彻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内地市场的整体发展规划,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而从试水时期的合资模式,再到具备一定市场操作经验之后转向独资模式,这也是众多国外零售企业在中国市场扩张所普遍选择的策略。而在百盛之外,中国台湾远东-太平洋百货、韩国乐天百货、日本伊势丹百货等一批外资百货店也在这一时期加快了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扩张步伐。尤其值得一说的是,2007 年,台湾新光三越的大型单体百货店“新光天地”在北京开店,这更是突显了外资百货店在中国大陆零售市场的影响力。中国百货商业协会会长楚修齐对此指出:自 1992 年我国正式批准第一

14、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上海八佰伴成立以来,目前,海外零售大鳄已基本完成了在中国内地市场的布局,世界前 50 家最大的零售商大多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企业。尤其是中国零售市场对外全面开放后,外商进入中国内地零售市场的规模和地域不断扩大,其并购扩张的步伐不断加快。从 2008 年开始,外商还大力将触角伸向国内二、三线城市。此外,从目前的趋势看,外资企业出于经营管理和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开始由合资合作转向独资转型。这些企业经过对中国内地市场一段时间的研究,开始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更加坚定,所以,拓展市场的欲望也就更加膨胀。而且,它们通过收购股权,强化对市场的控制,也更加激化了中国内地百货业市场

15、的竞争。而在这种种竞争压力及其他因素综合作用下,中国百货业的第二轮大规模的升级提档浪潮也开始潮涌。 深度阅读1999 年 6 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 ,把零售业中外合资合作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省会城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在 3 年内向外资开放零售和分销领域。依据这一承诺,2004 年 6 月 1 日,由商务部颁发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生效,这意味着 2004 年 12 月 11 日以后中国零售业对外资全面开放。事实上,随着中国在商业领域对外资开放态度的逐渐明朗,国外零售巨头很快就敏锐地觉察到它们将在中国市场迎来一轮大发展。所以自 2001 年我国加入 WTO 开始,各国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的扩张提速。商务部数据显示,从 1992 年商业领域对外开放以来,截至 2004 年底,商务部累计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总共才 314 家,开设了 3997 个店铺,营业面积达 920 万平方米。而从 2005 年 1 至 9 月,商务部就已批准新设 554 家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开设了 1130 个店铺,营业面积约 333.8 万平方米。(中国服饰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