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扎根草原深处党的好干部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之一锡林郭勒草原美丽壮阔,一望无际。1974年夏天,19岁的蒙古族小伙子廷巴特尔从呼和浩特来到这里插队,从此就在草原深处扎下了根,一干就是28个春秋。他的父亲廷懋是1955年授衔的少将,曾任内蒙古军区副政委、政委,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廷巴特尔本可以选择另一条生活道路,回到城市里从政、经商,或坐办公室,但他却义无反顾地留在了草原深处,成为牧民的贴心人、致富的带头人,成为大草原上“三个代表” 的坚 定实践者、真正的草原巴特尔(英雄)。如今的廷巴特尔,是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县)洪格尔高勒苏木(乡)萨如拉图亚噶查(村)的党支部书记。一边是繁华的都市,一边
2、是偏远的牧区,廷巴特尔毅然选择了后者。一次次返城的机会,廷巴特尔都让给了别人,他把自己的身心都留在了草原廷巴特尔11岁那年,“ 文化大革命” 开始了。时任内蒙古军区副政委的廷懋成了“黑帮” ,被关押起来;内蒙古医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任上的母亲也未能幸免。廷巴特尔成了无人照顾、受人歧视的“黑崽子 ”。在动乱的屈辱和磨难中,廷巴特尔度过了中学时代。1974年,巴特尔高中毕业了。他曾经想当兵,但遭到了拒绝。既然“黑崽子” 当不了兵,就上山下乡吧。那时,父亲的“牛棚” 生活已经结束。 趴在父亲用过的军用地图上,廷巴特尔的手指指向了地处浑善达克沙地锡林郭勒草原深处一个叫萨如拉图亚的偏远的噶查。他知道,蒙
3、语“萨如拉图亚”是月亮的意思,多美呀!可姨父对他说:“别去那个地方,我在那里打过土匪,那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那正好,我去了,就不回来了。” 廷 巴特尔平静地说。“去吧!年 轻人多吃点苦有好 处。” 父亲的鼓励坚定了廷巴特尔的决心。谁也没有料到,那个晚上近乎随意地那么一指,竟决定了廷巴特尔的一生。1974年7月,廷巴特尔和40多名知青一起,怀着年青人的激情和梦想,颠簸了700多公里的路途,来到了洪格尔高勒苏木萨如拉图亚嘎查。大草原不仅广袤,而且美丽,宁静,让廷巴特尔的身心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舒展和快慰。尽管生活的艰辛、交通的不便、信息的闭塞,都出乎意料;但草原的博大,牧民的宽容,抚慰着廷巴特尔
4、的心灵,让他体会到了人间最纯真的情感。他说:“到了草原,彷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牧民对我们实在是太好了。他们把家里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我们吃,而他们的孩子却享受不到。晚上牧民和我们都没有被子,只能和衣而卧,看到我们衣服单薄,牧民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皮袍脱下来给我们盖上,你不同意都不行。”从那时起,廷 巴特尔就对自己说:“ 牧民对我的好,一定要报答!” 报答的心情化作了实际的行动。打草,放羊,剪羊毛,种树,开拖拉机,巴特尔样样干得起劲,样样干得出色。不知不觉中,廷巴特尔成了全嘎查40多名知青的“ 头儿” ,并先后担任农场负责人和林场场长,成了牧民们喜爱、信赖的“知青巴特尔” 。1976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
5、。国家落实政策,下乡知青可以返城了。消息传来,知青点炸开了锅,大家兴奋地说:“终于有盼头了!”可是,当大家得知廷 巴特尔的父亲负责落实知青政策,热烈喧闹的气氛一下子安静下来。“有老子当靠山,第一个走的准是廷巴特尔。” 知青们开始躲避他,疏远他。巴特尔明白大家的心理,嘎查召开知青大会,廷巴特尔站起来只说了一句话:“谁有指标谁可以走,没有指标我的让出来。大家留下来干,我领头;走,我把最后一个送上车!”知青们一个个地走了,没走的也心绪浮动,而廷巴特尔仍在扎扎实实地干。村乳品厂连年亏损,难以为继,巴特尔主动请缨,接过厂长的担子。白天搞生产,晚上点着蜡烛自己动手改造机器设备。有的干部想从厂子里白拿乳品,
6、巴特尔回答:“不行,这是集体的财产。”一年下来,巴特尔体重掉了十来斤,厂子却扭亏为盈,赚了5万块。这一年的11月20日,21岁的廷巴特尔入了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牧民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牧民” 。廷巴特尔融入牧民的大家庭中,就像一颗金色的种子,在博大而丰厚的草原上吸取养分,开花结果牧区的生活不如城里舒适,牧民们对于知青纷纷回城都能理解。牧民宝音德力格尔说:“廷 巴特尔不回城,我也奇怪,如果换了我,有条件回城,我肯定回去了。”但廷巴特尔坚持留在草原,自有他的道理。一年春节,已经当上副嘎查长的廷巴特尔回呼和浩特探亲。母亲看着皮肤黑红的儿子,心疼地说:“巴特尔,我和你爸都老了,你回来吧,回到
7、我们身边来。”巴特尔对母亲说:“我不能回来。回城我是文盲,在牧区我算是有文化的人。再说,我一走,牧民就哭。”“要不先把 户口迁回来,你什么 时候想回来再回来。”“那怎么行呢!我已经是牧民了,得生活在草原上。牧民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牧民。”当他风尘仆仆回到萨如拉图亚时,闻讯赶来迎接的牧民们“呼啦” 一下 围住了他,有人冲上前来 紧紧 地抱住他,好像生怕他跑掉似的。热泪盈眶的巴特尔深深地感到,牧民对自己的这份深挚的感情,比什么都真实,比什么都珍贵。母亲对巴特尔留在草原的理由将信将疑,她要亲自来草原看看究竟。百闻不如一见。到了萨如拉嘎查,老人家才真切地感受了牧民对巴特尔的依恋之情。她对记者说:“牧民
8、们什么事情都找巴特尔商量,有了什么难处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巴特尔,把他当成了主心骨。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不会相信的。”打那以后,老人再也不提回城的事了。也许是怕廷巴特尔会突然走掉,牧民们开始为他张罗婚事。一天,嘎查里的套马能手、巴特尔的好朋友道不钦苏荣把他拉到一旁,神情庄重地说:“我有两个妹妹,非常勤劳,你挑一个在咱这儿成个家吧!”1981年底,廷巴特尔和道不钦苏荣的小妹妹额尔登其木格结婚了。因为工作出色,嘎查奖励巴特尔一匹带小马驹的母马,他用这匹母马换了一顶小蒙古包,这便成了他们的洞房,成了他们的家。母亲从呼和浩特赶来,看着那一顶破毡房和两双筷子、两个碗的家当,心疼得落了泪。巴特尔却笑着安慰母亲
9、:“没啥,别的牧民也是这样过来的。” 牧民们见巴特尔在草原安了家,都打心眼里高兴,并公推他当领导。1983年,萨如拉图亚嘎查举行嘎查长换届选举,廷巴特尔差一票就获全票,但参加会议的牧民们不干了,他们拍着桌子大声喝问:“谁没投廷 巴特尔的票?有种的站出来!”原来,是廷巴特尔想推荐更年轻、更有文化的人当嘎查长,所以没投自己的票。牧民知道了实情,才没有计较。家风连着党风。廷巴特尔的成长,与良好的家风熏染密不可分。而扎根草原28年的磨砺,使廷巴特尔由将军之子成长为草原之子从萨如拉图亚嘎查采访完毕,我们驱车来到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军区大院,采访廷巴特尔的父亲廷懋老人。老人年近九旬,精神矍铄,爽朗健谈。他早年
10、就读山东大学,曾任学生会主席,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后来又进入北京大学学习。1936年加入党组织,1937年参加八路军。应当说,廷巴特尔的成长和成就与家庭的教育影响密不可分。但廷懋老人谦逊地说:“廷 巴特尔不是我们培养的,是草原培养了他,是牧民培养了他,是党培养了他。我对孩子谈不上多少教育,如果说教育,那就是家庭的影响。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比别人高明,比别人高贵,人民永远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被打成黑帮后,对我和家人最好的还是那些普通老百姓。因此,一个人要想一辈子站得稳,就要永远和老百姓息息相通。在我这个家庭,我特别强调这种思想意识。比如,我们我们每个家庭成员都爱劳动。平时家里修修补补、敲敲打打的
11、活儿,都是自己干,从小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品质。”“此外,我也常常给他们叨咕:一不要依赖父母,那是没有出息的表现,路要自己走,事业要自己干;二做人要有一点傻气,不要过多地考虑个人得失,不要自私自利,自私自利的人谁都不喜欢;三要注意强壮身体。”像所有的父亲一样,廷懋将军也时常惦记着自己的儿子,也曾经去草原看望,但每次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从不惊动当地的领导。草原的路不好走,汽车在沙窝子里爬了窝,牧民们知道后骑马赶来推车。“人民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啊!” 廷懋老人深有感触地说。谈起儿子巴特尔留在草原的事,老人说:“有人不理解巴特尔的选择,似乎高级干部的子女留在草原不可思议,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12、:牧民需要他,需要就是价值嘛!他在牧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自己的价值,那为什么非让他回来不可呢?”老人接着说:“我退休的 时候,北京军区在北京八大处给我盖了房子,还可以带一个子女进京就近照顾我。我问巴特尔愿不愿意跟我进北京,他表示不愿离开草原,我就把北京的房子退了。这个时候他完完全全成了一个牧民,与嘎查牧民兄弟的感情更深了,事业也发展起来了,心情舒畅,日子过得不错。他的选择我很理解,我欣赏我的儿子。”问及对巴特尔的宣传有什么建议,廷懋老人说:“这个宣传有必要,走的是正路,弘扬的是正气。但是,宣传要实事求是,不要拔高了。其实人都有缺点,巴特尔也不例外。”“实事求是,不要拔高了。” 说
13、得多好,我 们铭记着老人的叮嘱。(人民网呼和浩特6月23日电) 牧民的贴心人党的好干部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之二廷巴特尔(右)与嘎查长那松陶克陶一起了解柠条生长情况。吴坤胜摄2001年1月,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席卷了锡林郭勒草原。飞雪挟着扬沙织成一张污浊的大网,铺天盖地而来。白魔肆虐,天昏地暗,廷巴特尔心急如焚:嘎查牧户人畜怎么样了?有没有毡包被风雪吞没?有没有断粮断柴的人家?有没有人畜被困在风雪中迷路的?想着想着,廷巴特尔再也坐不住了,顾不得妻子的劝告,顾不得生命的危险,开着自己的客货车,冲进了暴风雪中。凭着对嘎查一沟一壑的谙熟,凭着对每一户牧民的惦记,廷巴特尔就像天外来客一样出现在一户户牧民的家里,
14、为身处险境的牧户们送来了粮食、草料,送来了党对群众的关怀。牧民们感动得说不出话,心中却在庆幸自己的嘎查能有这么一位好书记、贴心人。“做人要正,做事要公,做官要清” 1993年,廷巴特尔当选萨如拉嘎查党支部书记,成了村里的“ 一把手” 。廷 巴特尔之所以受到嘎查 牧民的衷心拥戴,不光是他作为高干子弟留在草原不回城,更重要的是他党性强,人品好,脑子灵,有能力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八十年代初,村里分自留畜时,廷巴特尔定了一项政策:知青不能养自留畜。当时知青只剩他一个人了,这个政策实际就是管他自己的。当时,一头牛才合三四十元钱,如果凑点钱,买上十来头牛,轻轻松松一倒手就能赚上几十倍。但廷巴特尔自断财路,没
15、沾集体这个便宜。1983年村里实行草畜双承包,承包的结果,嘎查长廷巴特尔的牲畜最少,草场也最差。1996年重新划分草场时,草原局的同志为补偿巴特尔的损失,把靠河边的好草场划给了他,他发现后坚决换了过来。照他的话说:“做官就不能让牧民吃亏,宁可亏自己,也不能亏了牧民!”这次重新划分草场,上面派来的测绘人员放下一张图纸就走了。廷巴特开着自己的客货车奔波了一个月,上沙梁,趟大河,照着图上的地址,一家一户地丈量,硬是用25天的时间做完了别的嘎查需要5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是完成了,可他那辆客货车却差点报废了。鉴于牧户过去常因草场划分不均发生争执,每次调解都得到旗里找划分图。为解决这个问题,廷巴特尔晚
16、上挑灯夜战,自学测绘知识,白天开车、骑马实地测量。几天后,一幅1:5万的精确的萨如拉图亚草场划分图问世了。图上,草场划分、水井位置、牧民住址,河流和树木分布,都标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有了精确的划分图,牧户再也没有为草场划分发生争执。廷巴特尔也借助这张图对村里的发展进行规划。萨如拉图亚嘎查面积437.5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新加坡,村干部开展工作需要交通费用,同时还要招待各方面的客人。但巴特尔上任以来,嘎查帐面上却没有一张汽油票和汽车修理费单据,招待费的单据也只有50元钱。是干部没开展工作?不是。车是用了,用的是干部自己的车;油是耗了,花的是干部自己的钱;客人也招待了,吃的是干部自家的饭。洪格尔
17、高勒苏木党委书记宝力嘎对记者算了一笔帐,他说:“这四年,我个人去巴特尔家商量工作至少有200次,不算吃饭,光是喝奶茶,就有600碗,每碗3毛钱,合计就是180元。大家想想,算上其他各方面领导和客人,廷巴特尔一家光是招待费,就要花去多少钱?”为公家花了多少钱,廷巴特尔从不记帐,而嘎查的帐目却是一清二楚。嘎查的钱由正副嘎查长和廷巴特尔三人共管,一人当会计,一人干出纳,一人管现金。牧民大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向牧民公布帐目,廷巴特尔还规定:哪个牧民都可以查帐,不用申请,不限时间。 “牧民需要什么,他就琢磨什么”采访中,记者询问牧民:“廷 巴特尔这个人怎么样?” 牧民的回答不约而同:“好。 ”“生产 生活
18、中遇到困 难怎么办?” 牧民的回答也不 约而同:“找廷巴特尔。” 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时刻牢记着为牧民服务的宗旨。他说:“对三个代表的要求,我用最实在的话跟牧民说,主要的还不是说,而是从实处做,做好了不用多说。” 廷巴特尔头脑灵敏,勤奋好学,一年四季,脑子不停,手脚不闲。凡是牧区生产、牧民生活需要解决的问题,他都学习,都钻研,都琢磨。大到设计房屋、暖棚,修理汽车、拖拉机、摩托车、收割机、电视机和其他牧业机械,小到做家俱、马鞍子、蒙古袍、水桶、腰带、被褥、棉衣,他都会,就连治个小病小灾的,他也会。牧民找他帮忙或跟他学习,他从来都是二话不说。二十多年来,廷巴特尔到底帮助牧民做了多少事,谁也
19、数不清。由于土质沙化,在草原打井十分危险,常常出现安全事故。廷巴特尔认真琢磨,发明了一种用水泥管逐渐下移的打井法,既安全又提高了速度。在萨如拉图亚,廷巴特尔就像一位事事操心的“家长” ,牧民们娶妻生子、购买机具、牲畜出栏,找他;俩口子吵架、孩子不听话,找他;甚至有个头疼脑热、小伤小病,也找他。在牧民心目中,廷巴特尔不仅是支部书记,也是农艺师、技术员、赤脚医生,不仅是老人的好儿孙,也是同龄人的好兄弟、年轻人的好长辈。牧民们觉得,有事找廷巴特尔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廷巴特尔自己也说:“这些事,我不管 谁管?”一次,一户牧民家的小女孩儿哭得背过了气,家长以为孩子死了,急得大哭。正在附近的廷巴特尔听到哭声
20、急忙赶了过来。“咋了? ”“孩子死了! ”孩子父母哭泣着 说。摸摸还有脉,廷巴特尔急忙用白酒揉搓孩子的胸口和脚心,然后倒提小腿,敲打后背。孩子突然“哇” 的一声哭了出来。孩子父母又惊又喜,要给恩人磕头,廷巴特尔拉起夫妻俩,说:“孩子是暂时昏过去了,现在好了,快好好看着孩子吧!”如今,这个女孩儿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扶贫 帮困是党 员的义务,更是书记的责任”靠着党的好政策,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廷巴特尔成了嘎查的富裕户,家里客货车、摩托车、电视机、电话机、搂草机、收割机、青贮粉碎机等等,一应俱全,还盖起了4 间大瓦房和两处库房,日子越过越红火。己富了,但廷巴特尔从未忘记一个共产党员
21、和支部书记的责任:带领牧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扶贫帮困是党员的义务,更是书记的责任。”萨如拉图亚嘎查地处沙地与沙漠的结合部,曾是全苏木生态条件最差、经济最落后的嘎查。1983年草畜双承包时,嘎查有1.4万头牲畜,由于经营不善,加上自然灾害,到1993年只剩下7000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一些牧民把分到手的牛羊换了钱,没几年就坐吃山空,成了贫困户。对于贫困牧民,廷巴特尔总是热情地给以帮助和扶持。他自家的草料、蔬菜、草籽、树苗,只要牧民打声招呼,想拿什么拿什么。记者一路采访的十几户牧民,几乎都得到过廷巴特尔的扶助。有人估计,这几年来,廷巴特尔为牧民搭进去不下10万元。他还动员富
22、裕户特别是党员富裕户,与贫困户结对子,以富带贫,共同致富。他自己带头扶持两户贫困户。一户男主人已故,只剩下女主人和三个孩子,无依无靠。廷巴特尔为他们盖起两间房,送给他们几十只羊。如今,这家已有牲畜上百只,日子一天天好起来。30多岁的大巴特尔家里贫困,没有牲畜,只好外出打工。廷巴特尔对他说:“ 你回嘎查来吧,在外面我们没法帮你。” 大巴特尔回来了。廷巴特尔从嘎查拨给他100只流动扶贫羊,还为他申请了一笔扶贫款,帮他盖起两间房,又花了几天时间为他设计了一座适合沙漠地区又便于搬迁的活动式暖棚,然后亲自到苏木选购材料,用自己的车运到大巴特尔家帮他搭建。在廷巴特尔的帮助下,大巴特尔摆脱了贫困。去年苏木遭
23、遇大雪灾时,大巴特尔家的羊安全过冬,无一死亡。先治懒后扶贫,评比式扶贫讲条件不要以为廷巴特尔的扶贫是无条件的,恰恰相反,他对于扶贫是很讲条件的。观念的转变源于一次扶贫的失败。嘎查里有一户人家,女主人和五个孩子都是高中毕业,有文化,可就是不爱干活,穷得家徒四壁。旗里给她家200只扶贫羊,可过了两三年剩下不到60只,问她怎么回事,她竟振振有词:“你 们 没给 种公羊,怎么下羔子? ”既然这个态度,旗里不再扶持,把羊收了。廷把特尔当了书记,她又找上了家门。廷巴特尔给了她家100只流动扶贫羊。一个月后,苏木来检查,那100只羊不见了。原来,都被她转包给了别人,她一家人什么也不干,坐在家里拿转包费,还辩
24、解说:“放羊多累呀!”廷巴特尔生气了,把羊收回嘎查。但让廷巴特尔没有料到的是,没了扶持,这户人家反倒白手起家,自己干起来,现在已经有了50多只羊。这件事触动了廷巴特尔。他和嘎查干部商量决定,先治懒后扶贫,今后扶贫不能白给,也不再把嘎查的扶贫羊无偿分散于众多贫困户,而改以承包的形式每年集中扶持两户。每年的羊毛收入和50%成活的羊羔归承包户所有。这两个承包户要通过评比产生,廷巴特尔设定的评比项目包括:是否主动交税、是否积极参加集体劳动、是否积极参加嘎查会议、是否酗酒、是否占用别人草场、是否送孩子上学、是否重视家庭卫生、家庭和邻里关系是否和睦,等等,做得好加一分,否则减一分,分数最高的两个贫困户可以
25、得到一年的扶持。促人上进、用心良苦的“评比式扶贫” ,不仅激发了贫困户经营的责任感和致富的主动性,使一些贫困户走出了困境,而且带动了嘎查风气的好转,提高了牧民的文明修养和精神境界。由这种全新的扶贫思路和扶贫方式,我们不难看到廷巴特尔一个草原嘎查党支部书记的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草原的建设者党的好干部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之三在廷巴特尔自己承包的草场里,他种植的柠条已近两米高。他希望牧民们都能划片围封轮牧,种草种树,让草原恢复生机。吴坤胜摄廷巴特尔是平凡的,黑红的脸庞,粗糙的双手,朴实的举止,与普通牧民没有两样;廷巴特尔又是非凡的,在他的身上,有着普通牧民所不具备的素质:敏锐的头脑,长远的眼光,强烈的忧
26、患意识和紧跟时代的思想观念。他比别人更早地看到了草原生态面临的问题,看到了现行生产方式的弊端,看到了牧民生活方式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结合嘎查实际,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带领牧民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牧民致富并行不悖的路子。这对于一个文化不高的基层嘎查支书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一切,都根源于一个草原之子对草原母亲深挚的爱。廷巴特尔,不仅是党的好干部,牧民的贴心人,也是一位新时代的草原建设者。“草原是我 们的命根子,也是子 孙后代的命根子”草原在逐渐沙化,这是草原人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1983年草畜承包后,由于牧民致富心切,过量养畜,草场超载,加之气候连年干旱,草原沙化日益严重。廷巴特尔说:
27、“1974年,我到阿巴嘎旗,记得我骑马到旗里去的时候,一路上草稍扫着膝盖。可现在呢,有些地方草短得连老鼠的肚皮都遮不住了。1975年的时候,科研部门调查,阿巴嘎旗有七百多种牧草,到了2000年只剩下二百来种。草原生态不治理实在是不行了,要是再过十几年二十几年,这儿变成一片荒漠,我们怎么向子孙交代呢?!”焦 虑之情,溢于言表。2000年底到2001年初,连刮几场沙尘暴,阿旗许多地方沙进草退。廷巴特尔的草场却因祸得福。他的草场牧草繁茂,从相邻嘎查刮来的浮土,被吸附在草根下,足有半尺厚。据专家介绍,沙地自然育生的表层浮土,一千年才积存一公分左右。几场沙尘暴下来,廷巴特尔的草场集大自然数千年所赐沃土于
28、一刻,来年牧草的长势可想而知。可是,廷巴特尔的心情不喜反悲,因为他知道,自己得到的好处恰恰来自人家的损失,怎么高兴得起来!如果不能遏制草原沙化的大趋势,那么沙化与贫困势必形成恶性循环。形势逼人。“过 去的头号任务是计划生育,现在计划生育不难了,保护草原生态已成为今后的头等大事,草原是我们的命根子,也是子孙后代的命根子!”这是廷巴特尔发出的呼吁。“拿出 办法来,干出 样子来”草原要保护,牧民要致富,这是一对矛盾。怎么解决呢?智慧的廷巴特尔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改革现行的畜牧生产方式。他的方法是用围栏将草场分隔分为六到八个区,其中四个区实行四季轮牧,一到两个区禁牧,一到两个区种植树木和青贮饲料。
29、轮牧、禁牧可使大部分草场得到休养生息;种树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种植青贮,则可以减少对牧草的消耗,为轮牧、禁牧提供条件。 自从当了支书,廷巴特尔就开始推广新的畜牧生产方式,逢人必说,逢会必讲,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但改革从来就不会一帆风顺。建立围栏需要投资,有的牧民舍不得投资,把挣来的钱都缝在绵裤里,廷巴特尔劝他们放手投资,以钱生钱;但牧民是很实际的,在见到效益之前,很难让他们积极行动起来。有的牧民说:“自家的草场,自家的羊,爱怎么放就怎么放!”“搞围栏?谁爱围谁围!”廷巴特尔意识到,不仅要拿出办法来,还得干出样子来,让事实说话。他把自己承包的6000亩草场用围栏分为六个区,实行四季轮牧,外
30、加种树、种青贮、打井、补播草籽,还在房后建起了暖棚,夏季种菜,冬季接羔。效果很快就出来了。原本是嘎查沙化最严重的草场,变成了全苏木最好的,牧草不仅够用,还有富裕。草好,牛羊发育就好,膘情就好。别人家两头牛卖800元,廷巴特尔家一头牛就卖了1200元。牛一般4岁开始生犊,每年只生1胎,而廷巴特尔的牛3岁开始生犊,而且一年生两胎,年初、年底各1胎,一年下来37头牛竟生下52个犊。牧民们不敢相信,但事实就摆在面前。草好了,动物也多了。廷巴特尔的草场上,出现了狐狸、狍子和獾,生态日益好转。事实比理论更能服人。牧民纷纷照着廷巴特尔的样子干起来。新畜牧方式推广的结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到3000多元,嘎
31、查草原生态明显改善,防灾抗灾能力大大增强。在前年年冬天去年春天的特大雪灾中,萨如拉图亚嘎查没有损失一头牲畜。看着别的地方一片片倒下的牛羊,牧民们信服地说:“跟着廷巴特尔书记干准没错。”在廷巴特尔的影响下,嘎查的多种经营也逐步开展起来。富裕户樊海把自家的牲畜卖掉,成了养鱼专业户,使5000多亩草场得到保护。“蹄腿理 论” 和“植树专家”牧民们从新的畜牧方式中尝到了甜头,但廷巴特尔并不满足,他又在考虑解决新的难题。萨如拉图亚嘎查的牲畜以绵羊为主。牧民的求富心理导致过量繁育羊羔,使草畜矛盾十分突出。怎么办?廷巴特尔对羊和牛进行了比较:一般情况下,5只羊的售价与1头牛相等,但5只羊是20只蹄,1头牛只
32、有4条腿,前者对草场的破坏显然更大。为此廷巴特尔毅然进行牲畜结构调整,忍痛将自家的几百只羊处理掉,改养200余头牛。妻子不理解:“咱家的青 贮、饲草每年可收几十万公斤,再养千八百只羊都没问题,为什么都卖掉了?”廷巴特尔解释说:“ 咱家的饲料是没问题,但草原不堪重负,需要休养生息,我得给大家带个头。” 从此,廷巴特尔逢人就宣传他的“蹄腿理 论” :“1000只小畜有4000只蹄,200头大畜有800条腿,收入一样,可哪个对草场破坏大呢?”他还补充说:“羊吃草根,四蹄刨草,牛不吃草根,吃饱了就爬在草地上倒嚼,还是养牛好。”已经从廷巴特尔的建议中得到实惠的牧民,很快接受了他的“ 蹄腿理论” ,纷纷卖
33、 羊买牛,嘎查牲畜 结构逐步调整,牲畜数量不断压缩,而牧民收入却看涨,2000年嘎查人均纯收入上升到3800多元。到记者前去采访时,嘎查的羊已所剩无几了。草原的退化,使当过林场场长的廷巴特尔对植树更加重视了。为了种好树,他在自家院子附近建了一片苗圃试验地,凡是能弄到的树种,他都要试种一下。2000年,廷巴特尔与妻子在河边按正常深度种植了1000余棵插条,在另一处又深埋种植了一片插条。天旱无雨,他却叮嘱妻子不要给树浇水,以便检验插条在原始状态下的生存能力。试验的结果,正常种植的插条几乎全部枯死,而深埋的插条全部成活,深埋插条从土下30公分处生根,再往下的部分成了吸取水分的吸管儿。妻子埋怨他怪人做
34、怪事,廷巴特尔笑着说:“ 我亲自做过试验,心里有了谱,再向牧户推广时,不就避免了损失?自己损失点、累点,怕啥?” 2001年春,旗林业局准备招标搞一个生态项目,廷巴特尔听说后急忙前去争取。技术人员来嘎查一看吃了一惊:只见牧草过膝,满目青翠,黄柳、红柳、沙棘、爬地柏随处可见,沙地围封全面启动,植树造林初具规模;而相邻的另一个嘎查却是枯黄一片。旗林业局局长心里有数:资金投到萨如拉图亚嘎查不会打水漂。不久,两个黄柳采条基地、一个爬地柏基地,3 个占地1.8万亩的项目区在萨如拉图亚嘎查落户了。天公作美,一场透雨淅淅沥沥下了两个多小时。令人惊奇的是,仅一河之隔的另一个嘎查却滴雨未下。牧民们服气地说:“廷
35、 书记让咱们保护 生态环境,这话一点都不差!”“做新 时代的新牧民 ”廷巴特尔深知,改善牧民生活,不光要增加收入,还要丰富精神生活,养成文明风尚。他对记者说:“当年我刚到嘎查插队时,为了使自己像个牧民,故意把自己弄脏弄黑;现在反过来了,我这个当支书的,要带头做新时代的新牧民。”牧民豪爽好饮,但喝酒过量害了身体,误了事,还不文明。有的牧民用羊换酒,越喝越穷。有一个当民兵的牧民,醉酒后开枪自杀。廷巴特尔深受震动,开始反对酗酒,自己带头戒酒,一有机会就宣传酗酒的危害。开始,遇到的阻力不小,特别是草畜承包后,有的牧民天天喝酒,还向廷巴特尔叫板:“我又喝酒了,你怎么着?喝你家的酒了?”尽管如此,廷巴特尔
36、还是坚持不懈地反对酗酒,渐渐的,牧民被他的好心和诚意打动,听从了他的规劝。现在,萨如拉图亚嘎查没有一个酗酒的牧民。廷巴特尔知道,除陋习与树新风要并举,两者相辅相成。他与支部成员商量决定,每月开一次嘎查牧民大会,会后举行交谊舞会。牧民不会跳,廷巴特尔就领着妻子专程到苏木学了两个晚上,回来传授推广。后来又把舞会发展成晚会,开展演唱跳舞比赛、技巧展示、男女混合特技赛跑、击鼓传花等等,草原的夜晚不再寂寞,牧民之间的隔阂在娱乐中化解。为在牧民中树立讲卫生的新风尚,廷巴特尔别出心裁地规定:今后凡是不收拾家的,奖一把笤帚;不洗脸的,奖一块香皂;随处乱吐的,奖一个痰盂当然,直到现在,没有一户牧民得到这种“奖
37、励” ,但健康文明的生活 观念却在不知不 觉中树立起来了。廷巴特尔把交税看得很重。有一年,得知有几户牧民没交税,他在牧民大会上宣布:“有几户没交税,再给几天宽限,还不交,就点名了。一上黑名单,以后的扶贫、救灾物资、草料都没你的份了!”有人问 他为什么这样狠,廷巴特尔的回答是:“ 不交税就是对国家不尽义务,都不交税,国家咋办?”尽管态度严厉,还是留有余地。一个没交税的牧民私下对他说:“没交税的有我,没点我的名,很给面子了,以后再也不这样了。”现在的萨如拉图亚嘎查,交税不用督促,牧民们都是提前一两个月主动交税。牧民不仅向国家纳税,也热心公益。只要有修路、植树等义务劳动,牧民都踊跃参加,有的牧民甚至
38、全家上阵,以致廷巴特尔不得不宣布:谁家不留人看管牛羊,要扣分!苏木拉长电、搞程控电话、建有线电视网、修派出所,萨如拉图亚嘎查的牧民自愿捐助了七万多元。功夫不负苦心人。当年生态条件差、贫困落后的萨如拉图亚嘎查,如今已变成了生态改善、文明富裕的嘎查。这与廷巴特尔的辛勤努力密切相关。但他诚恳地对记者强调:“功劳决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许多人做得比我多,比我好,比如嘎查长那松陶克陶,他话不多,但干得多,贡献大。” “我不愿做都市里供人观赏的花卉/只愿做浑善达克沙地的一棵小草/为牧民遮挡一丝风寒/ 为草原增添一点绿色/ 为祖国大地减轻一点沙尘暴的袭扰”这是廷巴特尔写下的诗句,也是廷巴特尔壮美人生的诠释,更是他扎根草原28年的真实写照。如今,廷巴特尔正和萨如拉图亚嘎查的牧民兄弟一道,续写着大草原上更美丽的新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