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摩治小儿伤食法 令小儿仰卧、两腿屈膝,再将一手掌放在患儿腹部,然后从以窝处开揉,手法由轻、慢到重、快,边揉边移动,直至政腹部,再揉回上腹部,反复转圈。一般 8 分钟左右,腹部便有松软感,伤食症状即能减轻。 儿童食欲激发法 孩子吃剩的食物,不要勉强他吃完。 不乞求孩子吃饭,不说“吃完饭, 给” 之类的话。 不用威胁语言催孩子吃饭,吃少也不必着急。 不限定饭量,偶尔多吃,也不必强行阻止。 纠正挑食习惯,鼓励孩子吃多种食物。 儿童食欲增强法 儿童要按时吃饭,不要多吃零食,以免破坏正常食欲。 让儿童经常跑步、跳绳、骑车,适当增加活动量,能促进食欲。 儿童的饭菜应经常翻花样,形状要新奇,颜色要鲜明,香
2、味要诱人,可以刺激食欲。 轻松活泼的音乐能调节儿童植物神经功能,促进消化,使食欲大振按穴治便秘法 让便秘的小儿仰卧,按摩者右手四指并拢,在小儿脐中顺时针方向作环行按摩,每次圈,每日早晚各次。 用左手中指点压在肚脐旁寸的天枢穴上,有明显酸胀感即按住不动,坚持分钟左右,然后屏气,增加腹内压,即可排便。 按揉鼻孔旁的迎香穴,同时作深呼吸,很快就能排便。 孩子胃口差帮他捏捏背 “扎四针”应选正规医院2009-05-11 12:03:52 来源: 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南京)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孩子厌食怎么办?专家认为,首先要弄清原因,其实小儿不同程度的厌食大多不是由于疾病引起,而是由于家长缺乏喂
3、养知识、不良的饮食习惯、不好的进食环境及心理因素等原因造成的。若不及时干预,时间长了就会引起营养不良,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疳积” ,严重者可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专家释疑:蛔虫病不等同于疳积“民间经常将驱蛔虫跟挑疳积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庄礼兴教授指出,丫丫不是肚里长蛔虫,而是患了疳积症。庄礼兴解释说,中医所讲的疳积主要是由于过食肥甘厚腻的东西伤害到了肠胃,久而久之形成积滞,造成营养吸收障碍,进而影响到正常生长发育。这种情况一般通过传统的“扎四缝”能取得较好的疗效。而孩子肚子里长蛔虫,也会出现干瘦、乏力等类似疳积的营养不
4、良症状, “他提醒说,若确诊孩子肚子里长蛔虫,还是通过吃药打虫更可靠。专家支招:试试扎四缝和捏背脊庄主任告诉记者,以前疳积的小孩多皮肤干瘪、四肢瘦小,有不少非但不厌食,反而是胃口很大,每餐吃很多,肚子鼓鼓的,但常拉肚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上述的症状已较少见,而过食高蛋白、高糖等食品使孩子营养失调,进而出现两眼无神、面色发黄、乏力少动的症状却更多见了。这类孩子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肝旺克脾,烦躁易怒,睡眠不宁或有动作异常,在治疗上应以消积健脾疏肝为主。除了通过药食治疗,利用传统的扎四缝和捏背脊疗法效果也不错。扎四缝 最好到正规医院据庄主任介绍,扎四缝是分别扎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接近掌心的指关节
5、中点共8 个“四缝穴” ,因这四个穴位上分别有不同的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又与五脏六腑相接,适当地刺激它们,不仅能治疳积,还可起到调整其他脏腑功能,治疗小儿多动、遗尿等多种作用。如:食指:有大肠经经过,这一经络与消化功能有关,扎该穴对治疳积帮助最大;中指:有心包经经过,扎该穴可泻“心火” ,助治烦躁哭闹、睡眠不宁等热症;无名指:有少阳三焦经经过,与肝、胆关系密切,扎该穴可降肝火,治疗孩子因肝火旺引起的多动症;小指:有心经和小肠经经过,与心、肾、子宫、睾丸等器官联系密切,扎该穴可治遗尿。庄主任指出,有疳积症时,扎完食指四缝穴挤出来的是黄色的黏液,严重的甚至可挤出有油珠的黏液,正是这些脂肪的沉积堵塞了
6、经络,影响到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通过扎四缝,能使孩子的唾液淀粉酶分泌增加,而且肠中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分泌也相应增加,正是这些消化酶的增加,有助于小儿消化功能的改善,从而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庄主任提醒说,扎四缝消毒要严格,对取穴和进针的深浅也有一定的要求,最好不要在家里或资质不良的诊所扎,以免出意外。以往就曾出现过不懂操作要领的黑诊所用针给孩子使劲“挑” ,把手指的肌纤维挑断了。其实用针扎就有刺激效果,根本无需盲目挑, 接受治疗后不要吃鹅、鸭、芋、笋及海鲜等发物,以防感染。捏背脊 自己在家就能操作庄主任称,捏背脊是我国传统医学中另一种古老而实用的疗法。人体背部
7、的正中为督脉,督脉两侧为足太阳膀胱经,这两条经脉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捏脊疗法就是通过疏通这两条经脉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的目的,临床上也常用来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呕吐、便秘、咳喘等症。这种疗法有简便易行,痛苦小,见效快,且易学易懂易操作,有心的家长学会后,在家里就可常给宝宝做。首先让宝宝俯卧或侧卧在床上,背部保持平正,肌肉尽量放松;家长站在宝宝身体一侧,双手食指半屈,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用食指中节靠近拇指侧面的地方抵住宝宝椎骨,双手大拇指与向上捏起宝宝背部正中脊椎两侧的皮肤交替自下向上捻动,一直推到颈后与肩平的大椎穴,一次捏五六遍。一般每天捏一次,710 天为一个疗
8、程。在捏背脊的过程中,还可适当用力拎起孩子的肌肤,称为“提法” ,每捏 35 次提一下,可增加对相应穴位的刺激量。提和捏的力度应以孩子皮肤微红为宜,不可过度。注意事项:1.此法适用于半岁至六七岁左右的婴幼儿,因为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力度掌握不好易损皮肤,而年龄太大的孩子则背肌厚,提捏难到位,疗效不佳;2.一般在早上起床前或晚上临睡前进行效果较好,或是在饭后两小时后再进行,每次捏的时间不宜长,35 分钟即可;3.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要先修整指甲,且手要够暖,手法要轻快,用力和速度要均匀;4.背脊皮肤有破损,或者患有疖肿、皮肤病及高烧时要暂停,有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的小儿不宜。(翁淑贤 方宁
9、张秋霞)(本文来源:扬子晚报 )儿童积食的食疗生活 2010-08-02 21:55:52 阅读 9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 订阅饮食疗法糖炒山楂功能:清肺,消食.尤其是对付吃肉过多引起的积食.做法:取红糖适量(如宝宝有发热的症状 ,可改用白糖或冰糖 ),入锅用小火炒化(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适量,再炒 5-6 分钟,闻到酸甜味即可 .每顿饭后让孩子吃一点意见建议:山药米粥功能:调补脾胃,滋阴养液.运用于小儿积食不消, 吃饭不香,体重减轻, 面黄肌瘦.做法:取干山药片 100 克, 大米或小黄米( 粟米)100 克,白糖适量.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入锅 ,加水适量,
10、熬成粥.生活护理:吃肉太多:若食欲不振,呃逆想吐, 可用山楂肉 90 克,炒焦后研成细末,每次 15 克,用温开水送服,每日两次.吃牛肉引发不适, 可用干稻草一把,煎成浓汤趁热饮服.食狗肉, 羊肉太多引起不适,可用山楂 14 颗,杏仁 24 粒煎成浓汤服用 .糖炒山楂功能:清肺、消食。尤其是对付吃肉过多引起的积食。做法:取红糖适量(如宝宝有发热的症状,可改用白糖或冰糖) ,入锅用小火炒化(为防炒焦,可加少量水),加入去核的山楂适量,再炒 5-6 分钟,闻到酸甜味即可。每顿饭后让孩子吃一点。妈咪亲身体验天意妈,济南用糖炒总觉得麻烦,我发现给宝宝煎服山楂汤也很有效果。我从超市买了些新鲜山楂,洗净取
11、适量切成小块,放入炖锅中小火煮 3-4 小时,煮出汤色后,用干净纱布过滤果块和杂质,根据宝宝的口味,稀释或者加糖,让宝宝当成水喝。有时如果没有买到新鲜山楂,就买些未加工过山楂干代替,用高压锅大火滚烧后转小火淬制汁水,让宝宝服用。另外,我发现山楂有清肺功效。山药米粥功能:调补脾胃,滋阴养液。运用于小儿积食不消,吃饭不香,体重减轻,面黄肌瘦。做法:取干山药片 100 克,大米或小黄米(粟米)100 克,白糖适量。将大米淘洗干净,与山药片一起碾碎,入锅,加水适量,熬成粥。妈咪亲身体验陈女士,北京如果去药店买干山药不方便,可以在超市里购入新鲜山药,那种褐色长长,像是根茎类作物就是山药。除了熬粥,山药还
12、可以炒着吃,味道粘滑,但效果也是不错的。白萝卜粥功能:开胸顺气,健胃。 对小儿消化不良,腹胀有疗效。做法:白萝卜 1 个,大米 50 克,糖适量。把白萝卜、大米分别洗净。萝卜切片,先煮30 分钟,再加米同煮( 不吃萝卜者可捞出萝卜后再加米) 。煮至米烂汤稠,加红糖适量,煮沸即可。妈咪亲身体验都都妈,上海白萝卜本就是清凉败火的食物,我平时就经常单独做汤给宝宝喝,但可能是因为味道的缘故,孩子并不爱吃,现在放在粥中,又加了红糖,孩子爱吃多了。小编推荐:其实醋也是一宝,鸡蛋伤食的宝宝,可用醋一汤匙兑米汤喝;吃了太多油腻的食物,宝宝觉得恶心时,可喝几口醋,小口、慢咽会觉得舒服些。小儿积食,预防为主帮助您
13、的宝宝调整好饮食结构。给孩子安排多吃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不要一味地增加高热量高脂的食物。七分饱,有益于健康。无论是哪种食物,再有营养也不能吃得太多,否则不但不能强健身体,在效果上只会适得其反,弄不好反而会形成食积、腹泻等状况,伤害小儿生活好了,节日里孩子大吃大喝的少了,但因为吃的东西杂,积食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还是大有人在,如红薯和花生,红薯和鸡蛋,冷热食物混合吃,尤其是先吃热食后吃冷食,更容易造成胃内“打架” 。吃过多油腻的食物后腹部受凉,也是导致胃肠功能失调的诱因。积食不是小问题,它会增加宝宝肠、胃、肾脏的负担,还可能给这些脏器带来疾病。所以妈妈们要注意。如何发现宝宝积食宝宝在睡眠中身子不
14、停翻动,有时还会咬咬牙。所谓食不好,睡不安。宝宝最近大开的胃口又缩小了,食欲明显不振。宝宝常说自己说肚子涨,肚子疼。可以发现宝宝鼻梁两侧发青。舌苔白且厚。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如果你的宝宝有上述症状,那就是积食的表现了。积食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腹胀、腹痛、口臭、手足发烧、皮色发黄、精神萎靡等症状。四套方法何对付宝宝积食1.按捏疗法捏脊让患儿面孔朝下平卧。家长以两手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两侧,随捏随按,由下而上,再从上而下,捏 3-5 遍,每晚一次。揉中脘胸中与肚脐连线的二分之一处,即是中脘穴位。家长用手掌根旋转按揉,每日两次。摩涌泉足底心即是涌泉穴。家长以拇指压按涌泉
15、穴,旋转按摩登 30-50 下,每日两次。3.运动疗法户外运动坚持让孩子做户外活动。天气冷的话,可选择太阳好,风轻的时候,每天让孩子出去活动半小时到一小时。饭后散步吃完饭后,带着宝宝温和地散步半小时到一小时。4.药物疗法小儿化食丸当宝宝贪食受凉后,引起肚腹胀满,恶心呕吐、烦躁口渴、舌苔黄厚、大便干燥时,可服用小儿化食丸。包装:每丸 1.5g。用法:1 岁以下每次服用 1 丸,每天 2 次,大于 1 岁每次服用 2 丸,每天 2 次。小提示:要用开水溶化后服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当宝宝因积食引起咳嗽、喉痰鸣、腹胀如鼓,不思饮食、口中有酸臭气味时,可服用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包装:每支 10ml。用法:小于 1 岁每次服用 5ml,每天 3 次;1-2 岁每次服用 10ml,每天 3 次;2-4 岁每次服用 15ml,每天 3 次;5 岁以上每次服用 20ml,每天 3 次。小提示:温开水送服,二岁以上的宝宝可直接饮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