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共情的概念,理论,测量与相关研究综述摘要:共情,作为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既是道德发展的重要指标,又是预测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的重要因素;并且共情是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核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研究者的共情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共情进行了界定;之后回顾了共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共情的理论,总结了影响共情的一些因素,最后是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关键字:共情;理论一什么是共情?共情来自于德文术语“Einfhlung” 。个世纪以来,哲学家都在讨论共情,并发展出了各种道德理论。在当代的道德哲学以及认知科学哲学领域,共情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议题。共情在心理学学科里
2、的研究起源于心理咨询与治疗,在上个世纪社会和发展心理学家对于共情沮丧与共情利他的关系进行了很多研究,但由于理论发展和实验操作的困难,共情研究一度停滞,不前,直到最近人们开始运用核磁共振成像等生物物理技术对共情展开了新一轮的重点研究。共情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它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既有认识论上的意义又有社会功能意义。通过共情,我们分享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受,更加精准快速地判断他人的行动,并为让我们掌握重要的环境信息以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共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他人,与他人交流沟通,促进人与人之间亲密信任关系的建立,助人行为的发生。Decety 和 Jackson(200
3、4)研究发现,共情对于儿童道德的发展和抑制成人暴力有重要作用。T. Lipps 是将共情应用于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之一。 “Empathy”实际上是铁钦纳对“Einfhlung”的英文翻译。后来学者对共情的理解主要有三个取向,共情的情感取向,认知取向,多维取向。1.1 共情的情感取向Lipps 认为共情是因为共情对象富有表现力, 从而迫使共情者感受到注视共情对象时所发生的体验; 外在物体或人将活动强加给了共情者, 使共情者被动地、直觉地模仿, 在模仿中获得感受; 当共情者获得外在客体的内在活动时, 会与外在客体相联合, 产生与之一体感(oneness), Lipps 称其为最圆满的共情, 也称为同
4、感共鸣的(sympathetic)共情,是同感的一种形式;Lipps 认为如果故意模仿他人动作, 则是在制作他人内在活动的心理意象, 共情不包含任何心理意象,总之,共情是对客体感受的被动和直觉的反应。Stotland 和他的同事或许是再次重申共情仅仅是情感术语的第一人。他把共情定义为“观察者察觉到他人正在或将要体验某种情感的一种情感反应”, 尽管他认为情绪性共情和与准确性有关的认知过程会相互关联, 但关注的主要是情绪反应。而且他认为不一致的情感反应也是共情, 称为差异性(contrast)共情。80 年代中叶, 有更多学者倾向于用情感术语定义共情。他们与 Stotland 的共情定义不同, 将
5、共情限制为至少与共情对象的情感相适合(congruent)的情感反应。Hoffman 将共情看作是更适合他人境遇而不是自己境遇的情感反应。Eisenberg 则认为共情是源于对他人情感状态的理解、并与他人当时体验到的或预期会有的感受相似的情感反应。Barnett 及其同事定义共情为与他人情感一致但不一定相同的替代的情感感受。Batson 虽然也采用此定义, 但认为典型的共情是他人指向的怜悯、柔情、同情、关心之类的情感。1.2 共情的认知取向Kohler 认为共情的重点在于理解别人的情感, 而不仅仅是与他人共享情感。之后由于 Mead 和 Piaget 两位心理学家理论的影响, 共情中的认知成分
6、成为研究者关注的核心。Mead 特别强调个体对他人的角色采择能力, 认为这是了解他人如何评论世界的方法;要想在高度社会化的世界里学会有效地生活, 必须具备从他人的行为预测其进一步的反应、用预测的反应来修正自己行为的能力Piaget 认为儿童起初不能区分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 而去中心化的能力, 能使儿童放弃自我中心的个人观点, 从而构成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采择和去中心化都强调个体压抑自我中心的视角,去想象世界如何呈现在他人面前。随着对认知成分研究的丰富和深化, 研究者还将共情中的认知成分进一步区分为感觉采择(想象他人视角的能力)、认知采择(想象他人思想和动机的能力)和情感采择(想象
7、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能力)。共情几乎成为“观点采择”的同义词。另一个对共情的理解向认知取向转变的事实是, 20 世纪 40 至 50 年代, 研究者特别强调共情在增加人际知觉准确性中的作用, 把共情几乎等同于对他人的准确知觉, 当时的术语称之为“社会敏锐性(social acuity)” 。Dymond 的量表最能代表这个时期的测量方法, 主要是由被试从一系列特质的角度对共情对象进行评定, 再把这些评估与共情对象本人对自己的评估进行对照。1.3 共情的多维取向虽然有些情感或认知取向的研究者已经指出需要认真研究共情的认知和情感两个侧面, 才能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共情, 但更有一些研究者明确表明应该从
8、多维的角度定义和测量共情。Feshbach 认为, 共情包括两种认知成分和一种情感成份:认知成份是辨别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及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情感成份是指情感反应能力。共情是三种成份相互作用的结果。Gladtein 认为共情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 3 方面: 认知性共情指角色采择能力, 是对他人想法和情感的理解能力;情感性共情是对他人无意识的感受; 而行为性共情则是言语或非言语的共情体验的沟通形式。编制了国外最常用的多维共情量表的 Davis 认为当共情被定义为某一种特殊态度, 其他结构就可能被排除在外。因此, Davis将共情宽泛地定义为和个体对于他人经验的反应有关的一系列结构。这些结构包
9、括个人和情境两方面的前提因素、发生在观察者身上的过程, 以及基于这些过程的情感性结果和非情感性结果。这个定义因此包括在共情标题下的各种现象。二.共情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用神经科学方法研究共情脑机制的 deVignemont 和 Singer 认为共情是通过观察或想象他人情感状态而引发的、与他人情感状态相同形态的(isomorphic)情感状态, 而且共情者知道他人是自己情感状态的来源。与其他学者的共情定义相对照, 他们称自己的定义为狭义共情定义。 Singer 还根据脑成像研究结果对心理理论和共情进行了区分, 心理理论指理解他人意图、目标和信念之类心理状态的能力,而共情指共享他人情绪和感觉的能力,
10、 二者依赖不同的脑区结构, 而且从相关脑区的进化来看共情的发展早于心理理论共情是进化来的促进人类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的普遍情绪。脑损伤病人研究证明,共情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的成分。情感共情指个体无意识的情绪感染和情绪识别。认知共情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其涉及的神经网络包括:参与自我疼痛的前脑岛(AI)和前扣带回(ACC), 参与共情模的镜像神经系统(MNS), 其包括额下回(IFG)和顶下小叶(IPL)。认知共情指个体理解他人的情感, 其神经基础主要是腹内侧前额叶(vmPFC)。Dziobek 等人(2008)采用多向共情测验量表(MET)研究孤独症病人,发现孤独症病人的认知共情能
11、力受损,但是情感共情能力与正常被试没有差别。Harari, Shamay-Tsoory, Ravid 和 Levkovitz (2010)在边缘性人格障碍病人研究中也发现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分离。他们研究发现,与健康被试相比,边缘性人格障碍病人表现出更低的认知共情能力和更高的情感共情能力。Shamay-Tsoory, Aharon-Peretz 和 Perry (2009)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发现,大脑腹内侧前额叶(vmPFC)损伤病人认知共情能力低,但情感共情能力正常;大脑额下回(IPG)损伤病人情感共情能力低, 但认知共情能力正常。这些研究证明了共情包括两个独立的成分。共情可以分为情感共
12、情和认知共情。情感共情指个体的情绪感染、情绪识别,在婴儿时期就已出现,主要涉及皮层下脑区:脑岛(Insula)、前扣带回(ACC)以及镜像神经系统(MNS)。认知共情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的理解, 涉及的主要脑区为:腹内侧前额叶(vmPFC)。共情的神经网络随着年龄逐渐发展,在成年早期趋于成熟。共情的神经网络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催产素可以提高共情能力。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共情有关。催产素可能是通过增强脑岛和额下回激活促进共情反应的。三共情怎么测量共情的测量方式有多种,一般有自我报告法、观察者评价法、生理测量法等,测量角度包括认知角度、情感角度、多位角度等。Hogna(1969)设计THogna 共
13、情量表(hetHognaE 哪 hatySeale),简称 HES,用于测量认知或观点采择方面的共情。该量表由 64 个条目组成,其中 25 条来自于 MMpl,31 条来自于 epl,其余 8 条来自于 IPAR(玩 stiutteofPerson 日 ity Assessment and Researh)。Feshbach 设计了一套评价儿童情感移入倾向的测量量表(hetFeshbachAeffctviesiuattnins Test of Emphaty)。它包括四套幻灯片及故事说明,四套幻灯片分别描述愉快、悲伤、愤怒和恐惧情境。在测验时,首先给儿童一套描绘情感性情境中某个人物的图片(例
14、如一个孩子丢了玩具狗)。呈现这些情境的同时,配合情境内容不带感情色彩地讲叙一个短故事。然后问儿童,“你感觉怎样?(Howdoyouefel?)”逐字记录儿童的口头描述,或从一套反应卡片中选出合适的面部表情,让儿童报告他们的情绪状态,根据儿童所报告的情绪状态与故事中人物的情绪状态的符合程度来给定共情分数。Davis(1996)认为共情包括个人和情境的因素、发生在共情者身上的过程和共情的情感性结果及非情感性结果三种必要成分,并据此编制了国外使用最普遍的共情量表(Interpersonal Relation Inventory) ,将共情分为四个部分,观点采择(perspective taking)
15、 、想象、个人悲伤(personal distress)和共情关心(empathy concern), 该问卷包括 4 因素结构,整合了共情的认知和情感两个侧面。该量表从多维的角度测量了共情的四个主要成份:“观点采择”属于认知成份,“想象” 、 “共情性关心”和“个人痛苦”属于情感成份。 “观点采择”和“共情性关心”分别测量共情的认知和情感定义,“观点采择”这个认知成份考察了个体理解(同时具有)另一个人“在真实生活中”的心理或观点, 的倾向,其中包括了个体对他人痛苦做出从自我中心的反应转变为他人倾向的反应。四共情的影响因素4.1 性别因素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共情具有性别差异,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共情
16、能力 Eisenherg 和 Lennon(1983) 采用自我报告法测量共情,发现女性的分数显著高于男性,共情神经机制研究的深入,为共情的性别差异提供了支持,Fukushima 和 Hiraki(2006) 的一项研究中,实验中让被试参加赌博游戏,当自己输掉游戏并体验消极后果时,男女被试的额叶内侧均诱发了 (Medial- frontal)N300,而对手输掉游戏时女被试的额叶内侧诱发了 N300,而男被的额叶内侧却没有诱发 N300 Shi HuiHan. YanFan(2008)采用 ERP 技术研究共情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在共情的晚期控制加工阶段,P300 的波幅女性显著大于男性共情
17、脑部激活的性别差异,再一次证明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共情能力。4.2 情绪强度和背景因素观察对象所表现的情绪强度影响共情反应 Saarela(2007) 向被试呈现不同强度的面部表情,结果显示当观察非常痛苦的表情时,AI 和 ACC 激活度显著加强。背景同样也能影响共情,Lamm(2007) 研究中,当被试知道观察对象因为治疗而接受疼痛刺激时,其 pain matrix 复杂神经网络的 pain matrix 复杂神经网络中的左右前岛叶 (AI)咀前扣带回皮质 (ACC)脑干与小脑的激活减弱。4.3 个体与共情对象的关系因素Sing(2006)的一项研究中,第一阶段利用一个监狱两难游戏(Priso
18、ner s Dilemma game)来诱发被试对两名助手不同的情感态度:满意或不满意;第二阶段让被试分别观察两名助手接受疼痛刺激,结果发现当被试看到自己满意的助手接受疼痛刺激时产生了共情,而看到自己不满意的助手接受疼痛刺激时,女性的共情反应有所减弱,而男性几乎没有产生共情反应。五共情的理论5.1 共情的动态模型。共情(empathy)概念自出现以来即受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在脑科学的研究技术成熟之前,对共情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测量学的技术(郑日昌,李占宏,2006) ,这就决定了大多数学者对共情的定义通常局限于现象学和行为水平,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共情的结构或维度上,而对共情内部
19、机制和相关模型关注相对较少(Decety 郑日昌,李占宏,2006) 。分析共情的动态机制及相关模型对于探讨共情本质,以及更好地应用共情为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是十分必要的。另外,社会认知神经科学(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作为一门近 10 年兴起的新学科对共情脑机制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为共情的动态模型提供了初步的证据(Lieberman, 2007; de Vignemont Decety Decety 张兢兢, 徐芬, 2005) 。心理理论和共情同属于人际互动过程中对他人的知觉和理解。5.5 观点采择理论 观点采择是指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
20、并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做出反应的能力,这一过程依赖于内侧前额皮层的发展(Decety & Jackson, 2004) ,一般可以分为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认知观点采择指个体对他人关于人、情景和事件的思考或知识的推断,情感观点采择指个体意识到他人的情绪或情感状态(贾蕾, 李幼穗, 2005) 。5.6 罗杰斯的共情理论把共情作为辅导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并进行全面、系统阐述的心理学家是美国的著名心理治疗师卡尔罗杰斯,他对共情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第二、共情涉及分析和判断。容:第一、共情是指辅导者从求助者的角度观察、理解其内心的感受和意义,第二、共情涉及分析和判断。罗
21、杰斯仔细区分了两种理解:日常的理解和共情的理解。罗杰斯认为,日常的理解总是从外部分析求助者,并对求助者的状况作出判断,因而带有明显的价值评价的特点。而共情的理解则不同,它要求辅导者理解求助者的内心主观感受和意义,不需要依据某种价值标准作出好与坏、对与错的判断。因此,共情是不带分析和评价的理解。第三、共情涉及辅导者与求助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罗杰斯坚持认为,辅导者不仅需要清晰表达那些对辅导者来说模糊的认识,而且还需要提示求助者很少关注的、自己的感受背后的主观意义。只有这样,求助者才能逐渐清晰理解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及蕴含的意义,接近自己。显然,共情包含辅导者准备理解求助者的感受,并与求助者积极沟通的要求
22、。简而言之,所谓共情是指辅导者从求助者的价值参照标准出发,努力理解求助者的内心主观感受和意义,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六.展望 共情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 处于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边界 , 随认知, 尤其是社会认知的发展而发展, 不仅可能成为了解情绪与认知关系的切入点, 而且可能为了解意识提供切入点。未来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向对共情进行研究:第一,对共情动态模型进行验证。共情的动态模型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首先,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入手进行验证。目前关于共情脑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各个独立脑区的探讨,少有研究涉及脑区之间的动态关系;而共情动态模型强调共情
23、的动态过程,我们期望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借助功能联结(functional connectivity) 、有效联结。第二,对特殊群体共情过程的研究及共情干预策略的探讨。对社会所关注的特殊群体,如独生子女、犯罪者(特别是青少年犯罪者) 、志愿者和慈善人员等的共情过程进行研究,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不同群体共情过程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从而改善特殊人群的共情过程,为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参考文献:1 郑日昌, 李占宏. 共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6, 20(4):277-2792 任朝霞.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
24、2, 4:73-773 朱丹, 李丹. 初中学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亲社会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 心理科学, 2005, 28(5):1231-12344 崔芳, 南云 , 罗跃嘉. (2008).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 ,心理科学进展, 16(2), 250254. 5 邓赐平 .(2008).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贾蕾, 李幼穗.(2005).儿童社会观点采择与分享行为关系的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3(4), 305-309. 6 彭秀芳.(2006).大学生移情结构及其与积极人格、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首都师范大学. 7 史占彪,张建新,陈晶.(2007).共情概念的演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6), 664667. 8 张兢兢,徐芬.(2005).心理理论脑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4, 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