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典社会学理论1、孔德1、孔德(1798-1857)社会学及其理论的创立者,人称“社会学之父” 著实证哲学教程 (5 卷) ,初步完成其实证哲学体系的奠基工作(第 3 卷中称为“社会物理学” ,第 4 卷首次提到“社会学”一词 )著实证政治体系 (4 卷) ,第 2 卷研究“社会静力学” ,第 3 卷研究“社会动力学” 2、生平1814 年,考入由“国民公会”创办的巴黎综合工艺学校(相信科学将取代宗教建构新秩序)1817-24 年,做圣西门的秘书1819-1824 年,实证哲学的思想萌芽:需要一种以新建的精神权力为基础的统一的社会秩序。824 年, 实证政治体系第一卷第一部发表(圣西门企业家入
2、门第三部)圣西门强调企业家和银行家要首先起来改革;孔德强调要将理论工作放在改革活动之上1826 年,只举办 3 次私人讲座。精神失常1830-1842 年,撰写实证哲学教程 1837 年,任理工学校的校外主考人1841 年,失去主考人职务。与克洛蒂尔德热恋几个月鼓吹感情高于理性和智慧,强调博爱是解决一切时代纠纷的良药1844 年,创建“实证主义协会” ,训言是“秩序”与“进步”1851-1854 年,出版实证政治体系 3、学术背景进步的传统杜尔哥1)深信进步的必然性2)人的知识遗产总是不断扩大、永无止境3)科学的发展及人类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要 )1)进化在未来将走向无限完
3、美2)教育造就科学家,从而加速进步3)人们将抛弃迷信、宗教,全部进化成自由的和理性的公民秩序的传统(迈斯特尔) 孔德对混乱的秩序恐惧,渴望秩序1)反对个人主义和天赋权利观念2)强调社会是有机体,不可能建立在个人天赋权利上3)社会是由道德一致性结合起来,由合法权威支撑4)没有将个人追求纳入其中的群体,就没有社会5)不同秩序相互和谐时,社会才是健康的6)认为大革命是灾难,社会秩序存在于经过精心调整的平衡之中7)秩序、等级制、道德社会、精神权力、群体优于个人自由主义传统1)分工的工业形式带来了社会合作形式2)分工限制了人的理解力和创造力(斯密提出的问题:在劳动分工的同时,社会如何能够被整合在一起这也
4、是孔德、涂尔干关心的问题)3)企业家能创造性地协调劳工和资本,从而指导新的工业体系,创造美好社会(巴蒂斯特萨伊亚当斯密的法国信徒)圣西门的影响1) 科学的发展有一个序列,从简单到复杂2)关于人的完全实证的科学即将出现3)道德、政治、哲学、宗教将成为实证科学4)强调工业家在管理社会世俗事务中的决定性作用5)强调社会工程和社会计划,排除无政府状态6)强调等级制的必要性,强调杰出人物的创造性权力4、研究方法 社会学要解释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规律观察法: “一个社会事实只有用一种预备性理论同某一其他社会事实联系起来才具有科学意义”实验法:“只要现象的正常进程显然受到干扰,就可以进行实验”比较法:对不同
5、区域人类社会不同共存状态进行比较,可同时观察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法:贯穿于人类发展全过程的历史比较是社会学研究的核心5、学说三阶段法则(知识的发展)神学形式:用万物有灵论、灵魂或上帝来解释事物形而上学形式:用抽象的哲学思考来解释事物实证形式:建立在观察、实验和比较基础之上的对于事物的科学解释科学发展序列:数学 天文学 物理学 化学 生物学 社会学6、主要学术思想实证主义哲学 实证哲学即孔德的“科学哲学”所谓“科学” ,在此指以观察、实验获得的经验性知识,认为在人的主观经验之外是否存在客观真理问题,不在实证哲学之列实证主义宗教“人道宗教”1)1844 年,组织“人道宗教”教派,自任教主2)通过其工
6、业化秩序体系宣扬普遍的爱与和谐3)设想人类将进步到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4)理想是通过应用实证主义而仁慈地统治世界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孔德社会学理论的三大部分:社会有机体理论& 社会动力学(变迁)& 社会静力学(秩序)社会有机体论:孔德建立社会学及其理论的出发点“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部分之于整体都有一定的功能社会有机体可分解为家庭、阶级或种族、城市或社区1)家庭:社会的真正元素,社会的“细胞”2)阶级或种族:社会的组织3)城市或社区:社会的器官 社会有机体的纽带是语言、宗教和分工等社会现象社会秩序论:支配社会的原则:不能孤立地理解事实。如果要理解部分的功能,就必须先掌握整体这一原则构
7、成了孔德的社会静力学1)对社会秩序及其变动规律的关注是孔德创立社会学的基本动因。他面临的问题是:怎样使一个被革命和斗争破坏了的社会恢复秩序2)其基本特点:构成社会的各部分在维持社会秩序中,具有不同功能将社会整合在一起的是信念社会是以意识形式存在,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一致同意基础上社会变迁论:(社会动力学) 阐明社会动力学的原则:1)相信任何地方的社会变迁都要经历相同的序列(只需着眼最发达社会,就可从其经历的各阶段认识其他社会)2)相信社会各因素是一起变化的(进步是同时发生于各个方面的-智力、身体、道德、政治)3)孔德选择分析智力变迁4)提出了解释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三个阶段(即人类智力演进是三阶段):
8、1)神学阶段(虚构状态):把一切现象的分析都归结为超自然力量的结果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军事的社会组织(君主专制政体):人们盲目服从军事首领,社会靠武力形成内聚力而机械运行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状态):人类思想受抽象概念、本体和理想形式的支配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法律的社会组织(共和制):人们依赖法律系统形成了社会团结3)实证阶段(科学状态):人类思想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寻求到不同事实联系到一起的规律相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工业的社会组织(实证政治体制):人们靠新兴的工业秩序形成有机的联系。这是人类思想智力、社会秩序进步的完成阶段,是最为理想的社会*这种线形发展观假设每个社会都要经过几个有限数目、按一
9、定顺序的阶段。英格尔斯认为:这种线形发展长期统治着社会学的想象力2、斯宾塞1、斯宾塞(1820-1903)英国社会学家 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 提出一套了进化论的“适者生存”学说,并将其应用在社会学分析中著有社会静力学(1850) 社会学原理 、 伦理学原理等 1852 年发表论文进化的假说 ,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 1873 年发表社会学研究 ,即为严复翻译的群学肄言体弱多病,未上过正规学校。接受父叔教育 1848 年,任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助理编辑1851 年, 社会静力学详细阐述了“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 ”,并强调了个体力量对社会的重要性 1852 年, 进化的假说在拉马克原理基础上论述了进化论。
10、强调后天特性继承观念 1853 年,继承叔叔遗产,辞职而专心著述 19 世纪 70 年代,他成为维多利亚时代最负盛名的学者 2、学术背景马尔萨斯(人口论 )人口压力说影响了其社会意义的“适者生存”学说,认为自然选择产生的人口压力,可带来真正的进步 亚当斯密(国富论 ):放任自由主义 密尔(逻辑学 ):激进的功利主义 拉马克、达尔文、莱尔(地质学原理 ):影响了他的进化论思想(发展的思想)哈维、冯贝尔的胚胎学研究:影响了他的“从同质向异质发展”的变化概念米尔恩-爱德华兹的“生理分工 ”概念影响了他的“整个有机体和整个社会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依赖的”概念他采取了孔德“社会学” “利他主义”概念,赞扬其
11、“组织原则对于人类社会和动物界是共有的结构的进化从一般向特殊发展”的观点同代人的影响:赫胥黎:在与赫胥黎的交谈中,他不断推敲自己的论点,加强其论点的逻辑性达尔文: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是进化过程的关键。斯宾塞接受这一观点3、学说他继承了孔德的有机体论和进化论 他重视社会结构及其进化。认为思想只是副产品他认为,进化是一个从相对模糊的、松散的和同质的状态向明确的、紧凑的和异质状态的转变的过程任何单位的结构和功能都要发生变化:体积的增加会导致分化加剧他主要研究有机进化与社会进化的共同点,及有机单位与社会单位在结构上的相同点(1)哲学基础 实证主义的实在论: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证主义。他继承并
12、发展了孔德的哲学思想,认为自然和社会不存在客观的规律,而只有现象的实际规律,但认为在现象的背后存在着一个绝对的“实在” ,故自翊为“不可知论的实在论者” “力的一元论”:是斯宾塞的基本宇宙观,集中阐述于其著作第一原理中。他借用物理学的概念,提出“力的永恒性”理论(又译为“力量守恒” ) ,将人们对力的认识与科学概括方式引伸到人类知识的发展与知识的分类。认为力是一切现象、一切知识的来源,是终点的终点(2)社会学理论体系:社会有机体论:(超有机体) 社会学原理1)一方面,社会是一个系统,即超有机体状态下进化了的各种现象所构成的高度分化的复杂结构2)另一方面,社会是个人行动的总和 (较孔德的理论对社
13、会的分析更深入、全面、更有说服力)3)认为社会是比生物体更高级的“超有机体” (从发展变化、结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等方面比较)4)提出:社会超有机体之间联系一般比生物体更依赖于符号的传递进化论与变迁模式:1)提出“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是自然界,也是社会的进化原则(即社会达尔文主义)2)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解释社会的进化。指出,社会的进化首先来自社会结构的变化,即社会内部的组织由简单变为复杂3)而社会结构的进化必然引起社会内部组织功能发生分化和专门化4)社会越进化,其内部组织的结构-功能越复杂和专门,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愈高,对社会调控的需要也愈大这是一种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
14、进化论社会进化的三阶段:无机体进化对地球起源和宇宙起源的进化观察加以描述有机体进化研究了生命整合体、动植物及心理现象超有机体进化(即社会)指个体活动与族类活动达到了相互一致的整体状态社会进化过程:1)最初,社会成员都是生产者,从事单一的部族社会生活,组织简单2)经过发展,职业分工成员类别差异增大社会生活内容丰富部落间出现争斗小部落集中为大群体较强者成为统治者社会组织复杂了3)随着社会功能日见增多、社会管理日见条理,人类从军事-宗教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最终进化到一理想状态(3)社会政治秩序理论:1)国家并非社会,只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组织,即进行社会调节的组织2)而政府则是具体执行调节功能的机构3)主
15、张政府放权。这是社会管理上的自由放任主义社会类型:他企图按照内部控制的范围划分社会类型,但还应用进化的复杂程度划分:1)按社会内部组织的调控方式:军事社会(以强制性合作为基础)工业社会(以自愿性合作为基础)2)按社会结构功能的复杂程度:简单社会复合社会二重或多重复合社会3)按居住状况:游牧社会半游牧定居3、涂尔干1、涂尔干(1858-1917 )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理论大师之一整体论的功能主义者经典著作有社会分工 (1893) 、 社会学方法原则 (1895) 、 自杀论 (1897) 、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1912)2、学术背景:1)孔德、斯宾塞实证主义哲学与社会有机论。他直接或
16、批判的继承后,又用社会整合和团结的概念发展了有机整体论;用社会整体实在论批判了斯宾塞的社会个体主义倾向(斯宾塞认为社会由个人这一“元素”组成,个人可体现整体) 。2)斯宾塞的社会功能分析法。对社会层次(而非个人层次)进行功能分析。3、学说(1)社会学研究的对象:1) “社会事实”:(集体表征)有 3 种特征外在性即存在于个人之外强制性独立于个人意愿之外普遍性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2)真正合格的社会事实:社会比率:由个别事实构成的结合体,如自杀率、出生率、结婚率社会共有的价值观和准则,如法律、规范、道德、信仰、习俗等3)社会事实的分类:他用“社会事实”概括了社会生活内部环境的有关内容,把人类实践活动
17、、精神活动的不同结果分为:形态学方面的事实:社会现象的物质方面人口密度、人口质量、居住条件、交通状况等集体意识方面的事实:社会现象的精神方面道德规范、宗教礼仪、传统习惯等(2)社会学方法原则:1)社会现象(或社会事实)是事物,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他主张用社会统计中的“比率”来研究之。他认为,个人情况不对现象起决定作用,即平均数体现群众心理的一定状态。2)一种社会现象或事实,必须由另一种社会现象来加以解释。他提出用“共变法”研究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开“相关分析方法”之先河。3)社会现象的起源与它的功能代表着互相独立的问题他反对将产生原因与功能相互代替的“目的论” 。主张用历史分析方法对社会现象
18、发生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倡导以“受控比较法”来研究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即通过统计方法排除一些与研究对象无关的现象(变量) ,来比较分析在不同环境下各类群体状况,以确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3)社会秩序论:为其社会学的核心1)社会团结他研究主题为“社会整合” (社会团体) ,即如何将社会事实的各个要素联系起来成为一体。他认为,社会整合的基础是社会的“集体良心” ,即“同一社会普遍公民共同信仰和情操的总体” 。2)社会分工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一种纯经济现象;孔德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生活的最本质的条件,并不是纯粹的经济现象;涂尔干认为:a 社会劳动分工是普遍发展的特殊形式;b 多人间建立的团结感是
19、分工真正的功能(如夫妻分工) ;c 社会团结这一道德现象是不可测量的;d 社会团结这一内在社会事实是以法律这一外在事实为标志的(压制性制裁与恢复性制裁) ;3)关于社会道德和宗教重视法律、社会道德、宗教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功能。法律,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道德与宗教,约束、节制人的行为。(4)社会变迁论:1)社会从一种秩序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程机械团结社会(同质性的前工业社会)有机团结社会(异质性的工业社会)2)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社会分工社会量:(从属于某一集体的个人的数量)社会量的增加,导致生存竞争的激烈,这就需要新的分工与新的社会团结分工的结果使竞争的范围强度减少,使更多的个人
20、得以生存机械团结社会:同一的团体成员采取同一的谋生方式;持有同一的信仰;信奉同一的图腾;遵循同样的习惯;维护共同的利益;依靠外在的简单的镇压权力来维持。有机团结社会:社会分工造成各种差异;体质上的差异;职业、信仰、生活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社会成员依赖他人,整个社会象有机体一样组合起来;人们的内在精神(“集体意识” )起到纽带作用来维系社会。4、著作(1)社会学实证研究范例自杀论从实证主义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论出发,对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自杀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充分利用当时法国和其他 5 个欧洲国家的官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其实证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自杀论中。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是社会学
21、研究史上第 1 部通过收集、整理、分类、计算比较社会调查资料和数据,并用科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社会学著作。 其研究步骤是:假定推断检验(2)宗教社会学理论:宗教是社会集体生活的产物。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仪式又反过来加强了集体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发挥着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宗教与社会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密切关系以原始宗教作个案的原因 :1)易于洞悉宗教的本质; 2)易于研究(因为发展程度低) ; 3)质朴(其知识与道德一致) ;4)能更好地说明现代宗教。宗教产生的必要条件:世俗与神圣的分化宗教存在的充分条件: 1)有一组信仰 2)有一组仪式 3)有一道德社区仪式的功能:1)能约束个人行为 2)能整合团
22、结社区 3)能传承道德与信仰 4)能催人振奋5、评价A从理论和实践(实证研究)两方面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科学。是西方社会学及其理论成熟的标志。B将社会学分析的重心由个人、个人的心理、生理层次移到社会及群体层次。C发展、深化了社会学的功能主义理论。D是西方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E其实证研究,使社会学最终脱离纯理论的范畴。4、韦伯1、马克斯韦伯( 1864-1920 )德国社会学家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社会科学界最有影响的理论大师之一其经典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经济与社会 、 世界宗教的经济伦理2、学术来源狄尔泰(1833-1911):以“ 理解”为核心的社会、人文科学
23、(精神科学)“理解”就是通过主体的移情“体验”生命活动李凯尔特(1863-1936):关于社会文化科学研究同价值观念有关的新康德主义、实证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自然科学研究一般概念;历史科学研究具体事实的价值(韦伯研究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交换形式3、方法论和学说(1)理解:理解的方法1)是要理解人的行为;2)要与行动者的目的、意义价值相关;3)理想类型是最佳的手段韦伯的“理解” (与狄尔泰相比)1)狄尔泰的理解是与说明相对立的韦伯的理解是说明的前提;2)狄尔泰理解的对象是精神生活韦伯将其扩散到整个社会生活中理解的类型1)解释性理解是对行为动机加以合理解释2)观察性理解是对特定行
24、为的主观意义的直接观察(“移入”或“移情” )相对“实证”不能运用心理主义和直觉主义寻求主体意义间的逻辑(2)价值中立与价值相关价值中立性原则:研究者必须抛弃自有的价值,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指导研究的过程,并以“事实判断”作出科学的结论。知识分:1)既存知识:这具有实然性,是研究的对象2)规范知识:这具有应然性,带有道德和是非色彩,不属于研究的范围(3)理解社会行动论社会行动:1) “社会学是一门试图理解社会行动以便对其过程及其影响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2)并非所有的人的行动都称得上“社会行动” ,只有人们将自己的行动以他人的行动为基本取向时,才是社会行动3)社会本身是人的行动的产物4)主张个人主
25、义的方法论,反对整体论的决定论(这与齐美尔相似)“社会行动”分 4 种类型:1)目的取向的理性行动:为最高程度的合理性。对行为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手段的自觉思考和选择后的行动2)价值取向的理性行动:3)传统的行动:由人们长期习惯所决定的4)情感的行动:受感情或情绪支配的行动情感的行为和传统的行为形成传统社会,传统向现代社会过渡,经过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阶段(如加尔文教的价值观) ,现代社会人们行为是目的取向的理性行为与社会关系的关系:1)社会关系是由若干社会行动组成2)社会关系的稳定性来自于行动的重复发生(习惯、习俗和利益制约)(4)理想类型:(他研究的一切社会现象中,都建立了理想类型)应选择概
26、念工具,使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上升为一般和普遍的高度从经验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理想类型意在说明相似过程和结构中某些共同的特征理想类型通过提供某种共同的分析标准,用于对照和比较不同背景下的经验事件根据两种或更多种具体经验情境与理想类型的差距,就可以对这两种情境进行比较,就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经验情境理性类型的特征:1)是主观建构的,存在于人的观念中2)体现时代社会文化的内在逻辑规则3)抽象、侧重概括某种特征4)是价值中立的5)与理性化过程(不断寻找内在合理性)联系在一起(5)支配社会学(政治社会学)一组概念系列(权力-统治 -权威)1)权力: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某种机会即遭到抵抗仍可以贯彻其意志2)统治
27、:是另一种机会使特定命令为特定群体所遵从(有合法与非法之分)3)权威:是一种合理又合法的统治形式权威的类型:1)领袖魅力型:统治者魅力来自神授,使被统治者信仰、依赖(卡里斯玛权威) 2)传统型:统治者世袭权力,被统治者信仰、习惯传统继位这一惯例3)法理型:统治者依法办事,被统治者信仰法律的合法性和权力衡量权威的量化标准有财产、地位和声望(分层标准)他以社会行动模式解释权威类型领袖魅力型近似于情感的行动(非理性的) ,传统权威属于传统的行动(非理性的) ,法理权威属目的取向的理性行动非理性的行为往往导致专断和偏好(6)科层制理论:是韦伯社会学理论中最精彩独到,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理论科层制:科层制
28、是其结构和运行均为成文的规章制度高度控制的组织和制度,它按工作性质等因素系统地划分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它是随着现代社会管理的日益扩展而出现的,是法理型统治的特殊方式,也是现代社会不可少的管理形式(7)理性1)理性的基本含义 A:由法规所支配; B:其成熟阶段是体系化的;C:是基于逻辑分析的;D:由理智控制的2)理性类型: A:实质理性; B:形式理性(随着工业社会而彰显)3)形式理性的特征 A:强调效率; B:可计算性;C:可预测性;D:祛除巫魅:E:可控制;F:去人性化4)理性化具有偶然性5)理性化扩展到各个领域(经济、法律、政治、宗教、艺术等领域)6)理性“铁笼”理性易于造成推委、冷漠、无
29、人性,从而威胁自由,异化成束缚人自由的“铁笼”(8)社会变迁论:核心概念是“理性化”理性化的力量认为人类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迁是社会生活的理性化过程。这一过程中,人类的行为由非理性走向理性(社会伦理是通过相互交往过程导致社会变迁的诸要素之一)二元转化:人类社会的变迁,实际上就是社会由世袭制度向理性制度的历史转变社会变迁的条件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成型的两个条件:1)外在环境的理性化2)社会内在的理性化正是这种外在、内在的理性化,促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成熟。这就是韦伯的社会变迁论思想(9)宗教社会学理论:比较分析:从比较分析的角度,研究了几大世界性宗教教义的理性化程度与过程,以及不同宗教伦理思想对
30、世界各不同民族的经济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与互动关系 其宗教社会学被称为“比较宗教社会学”宗教理性化“经济理性主义的发展部分地依赖理性的技术和理性的法律,但与此同时,采取某些类型的实际的理性行为却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气质”宗教和社会行动同样都会经历从非理性向理性化转变的过程宗教的理性化促进了人的行为理性化及至整个社会的理性化社会的理性化又进一步促进了宗教的理性化5、马克思1、马克思(1818-1883) 1848共产党宣言 1867资本论2、思想来源(1)发展的思想18 世纪 康德认为,人和人的对抗推动历史进步 黑格尔认为自由是种必然(2)异化的思想卢梭强调平等是自然赋予人类的,不平等是人类自身的产
31、物席勒认为,人之所以分裂,是现代社会分工的结果费希特,现代社会特征是“崩溃” “绝对充满罪恶” “一切实在物的毁坏” “混乱”(3)完美的思想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能把法国和英国启蒙运动的不同学说统一起来是人类完美的思想他们相信,只要更充分,更健康地发展人的能力,改变人类环境是可能的人有能力通过教育,通过环境的改变而自我完善文艺复兴,追求人性。让你知道有人的存在。在上帝存在的同时强调人的价值洛克(感觉论者) 梅特利(唯物主义者) 法国启蒙运动-发展观 进步(4)整体的思想黑格尔强调,文化的整体和历史的决定作用。 英国政治经济学3、学说(1)对立冲突导致变革;分工导致阶级产生;每一种社会秩序的标志
32、都是物质生产不断变化的过程。阶级斗争是全部历史的标志,斗争双方一直变化着社会是结构上相互联系的整体,有序并发展着(2)阶级理论其社会学是围绕对阶级意识和阶级冲突的分析而建立起来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他运用阶级来分析现代社会的运行阶级斗争胜利的决定因素:1)物质资源的分配(胜利的保障) 2)历史境遇(符合历史潮流)只有废除私有财产,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重建经济秩序(老师批判了这一点,说不是马克思的思想= =。 )(3)异化人类历史具有两重性:既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人类日益异化的历史。异化:人类创造的力量作为外部力量支配人类自身(异化成为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从四个方面论述劳动领域的异化:1)人与他所制造的产品的异化 2)人与生产过程的异化 3)人与他自身的异化 4)人与他的社会的异化关于异化,老师给的例子是消费和商品化。(4)知识社会学 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合理的意识形态的结构(5)社会变迁动力学4 种主要生产方式: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