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复句与修辞.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6779936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句与修辞.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复句与修辞.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复句与修辞.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复句与修辞.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复句与修辞.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高 中 语 文 语 法 复句1 学习目标: 1、能够了解掌握复句的定义和类型2、能够根据关联词语判断复句关系一: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密切相关,在结构上互不作句子成分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其中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复句并不是几个单句简单的组合,这些单句间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并互不作句子成分。复句的构成可以根据句中的关联词语来分析,若无关联词语,则需从分句间的内在逻辑上入手来进行分析。二复句的特点:1.复句中的分句有相对独立性,互不包含。如果句子内部前后互作句子成分,则为单句。例:a 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单句)b 她性格和蔼,没有

2、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复句)c 只有掌握文化知识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求得发展。 (单句)2.复句中各分句之间在意义上有紧密的联系,反映一定的事理逻辑,分句间的联系可以用语序表示,也可以用关联词语表示。例:a 我教他弹琴,他教我画画。b 我们只有去实践了,才能够检验这条理论是否正确。3、一个复句不管由多少分句组成,都有一个统一的成句语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各分句之间的停顿用逗号或分号隔开,复句末尾用句号、叹号或问号。例:a 蜜蜂是渺小的;蜜蜂的精神却又是多么高尚啊!b 如果我们不尽快结束目前的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将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面对子孙后代?三:复句基本类型 根

3、据分句之间不同的语义和逻辑关系,我们可以把复句分成以下八种类型:1.并列关系的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各个分句表示几个意义相关的情况,或者是一件事情的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如:a、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b、我们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谈笑着。常见关联词语: ,也(又、还) 要还要 有时有时 不是而是 是不是2.承接关系的复句。各个分句之间表示几个连续的动作行为,或者是先后发生的几种情况事件,或者表示一定空间位置的转换,它们之间是前后相接的。如:a、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瓢泼大雨。b、过了那树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常见关联词语:,就(便、才

4、、又) ,于是(然后、后来),接着(随即) 3.选择关系的复句。各个分句之间表示事物存在着两种以上可能的情况,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况存在,或者需要选择或取舍。如:a、星期天,我们是去郊游呢,还是去图书馆? (或此或彼)b、我们要么被困难吓倒,要么勇敢地去克服困难。 (非此即彼)c、与其打扑克,不如去锻炼一下身体。 (取舍选择)常见关联词语:或者(是)或者(是) 是还是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 与其不如 宁可也(决不)4.递进关系的复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分句在意义上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后一个分句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方面更进了一层。如:a、美不美不光在外表,还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

5、b、现在很多老年人还在为社会发挥余热,何况我们年轻人呢!常见关联词语:不但(不只)而且(还、也) 不但不反而 ,并且(况且、尤其、更、甚至、何况) 别说,连也5.转折关系的复句。它的两个分句表示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后一分句不是顺着全面分句的意思说,而是一个转折,转向了相对或相反的意思。如:a、他虽然个儿长得矮小,但是力气可大着呢!b、我明天肯定会去,只是要晚一些。常见关联词语: 虽然(尽管),但是 却(然而) 本来(要) 可是(只是、只不过) 6.因果关系的复句。它的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有时前一分句说因,后一分句说果;有时前一分句说根据,后一分句说结论。如:a、人们之所以永

6、远怀念雷锋,是因为他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b、我们既然是学生,就要好好学习。常见关联词语:因为(由于),所以 因此(因而、以致)之所以是因为 既然那么(就)7.假设关系的复句。它的两个分句表示假设关系,前一分句提出一个假设的原因或情况,后一分句说由于这个假设或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如:a、要是你能刻苦学习,成绩就会提高。b、即使我们受到表扬,也不应该骄傲自满。常见关联词语: 如果(假使)就(那么) 即使也纵然也 尽管(固然)也不 如果说那么 8.条件关系的复句。由表示条件和结果的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句说明在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如:a、只要你去学校,就一定能看见他。b、无论困难多大

7、,他都能克服。c、要我相信这种事,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出来。常见关联词语:只要就 只有(除非)才 无论都 不管(任凭) 都复句 2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一、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 ”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顺承关系。如果加上不同的关联词语,句子的关系就起了变化: 1.因为我们共同努力,所以竞赛取得胜利。 2.如果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3.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就能取得胜利。 这样,就成了因果关系、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在我们平时的说话、造句或作文当中,究竟选用什么关系,这就要根据自己表达

8、的需要来确定。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它的正确使用还要靠语境判断。二、关联词语使用常见毛病: 1、搭配不当 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例 1: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 才”搭配,去掉“就”) 例 2:因为作者没有很好地掌握主题,单凭主观想象,加入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和人物,反而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为 ”表示原因, “反而”表示递进,两者不能搭配,应将“反而”改为“ 所以”) 2、残缺 许多复句中关联词语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就不明确,意思表达也不清楚,甚至无法理

9、解。例如:我们把困难告诉群众,更好地得到群众的支持。(目的复句,后一分句应该使用“为的是”或“以便”等关联词语。 )有一部分配对使用的关联词,可根据情况省略其中的前一个,如“不但而且” ,可省去“不但” 、 “虽然但是” ,可省去“虽然” 。但一般不能省去后一个的“而且” 、 “但是” 。如果只用前一个关联词语,而省去了后一个关联词语,句子间的关系就会不明确,句子的意思也会表达不清。例如: 自从开展“一帮一”的活动以后,不但加深了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远远望去,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是绿油油一片,走近前已经能看到片片的残荷了。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应该使用“但是” )第一句在

10、意思上有递进的关系,但缺少了一个与“不但”配对使用的关联词语,让人读了以后,感觉话没有说完,递进的关系也不清楚。如果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前面加上“ 而且”或者“ 并且”,不但递进的关系明确了,句子的意思也清楚了。 第二句是转折关系的句子,前面一个分句使用了“虽然”,后一分句却没有与之配对使用的关联词“但是”,影响了句意的表达。要是在“走近前”之前加上“但是”,句子的意思就清楚了。3.错用 不同的关联词语表达分句之间不同的结构关系或语义关系。关联词语的误用,就会影响意思的准确表达。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封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 我这里的荷花

11、,由于红色浓,所以花瓣多。既然在思想和思想方法上经过苦心的锻炼,就能把文章写好。他不是没有完成承包合同规定的各项指标,而是使企业负债累累。欧洲国家都希望波黑战乱早日结束,为的是影响欧洲的和平安全和一体化进程。(例 1“红色浓”与“花瓣多”是并列关系,不能使用表示因果关系的 “由于所以”,应当去掉。例 2 的两个分句之间是条件关系,不能使用表示推论因果关系的“既然就”关联词语,而应当使用“只要就”。例 3 的两个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而“不是 而是” 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应当改为“不仅而且”。例 4 中表示目的关系的 “为的是”应改为“以免”,否则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该用关联词的地方不

12、能缺少关联词)4、滥用 有些复句不需要使用关联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用关联词语,就会使句子显得生硬拗口。例:祥林嫂虽然是年轻少妇,但她也应该是美的。我想不仅应该表现它的愤怒与悲哀,也应该表现她对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表现她的美。(前面两个分句之间是因果关系,没有转折意味,不需使用关联词语“虽然但”)他对落后事物的斗争非常坚决,但是对新生事物非常敏感。一方面,谦虚使人进步;一方面,骄傲使人落后。因为河里结了冰,所以轮船开不出去了。例 1 分句之间没有转折关系,不能使用关联词语“但是” 。例 2 使用表示并列关系的“一方面一方面 ”纯属多余。例 3 不需使用关联词语,分句之间的因果关系也能清晰地表

13、现出来。5、错位关联词语在复句中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当分句的主语相同时,关联词语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后;当分句的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位于前一分句的主语之前。后面分句的关联词语,无论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都放在主语之前。但只有副词充当的关联词语要放在主语之后。例 1:今天,我们班搞演讲比赛,表达能力强的同学不但上台演讲了,而且从小不爱说话的小明也上去演讲了。 (前后分句的主语不同,前一分句的“不但”放在“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前面) 例 2:不但这个回民学校不收学费,而且每人每月补 6 元钱。(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 “不但”应放在主语“这个回民学校”之后。 )例 3:地下军事要塞的建筑由于是在秘密状态下

14、进行的,因此,为防止军事泄密,劳工要么被折磨死,要么被秘密杀害。(分句的主语不同,前一分句的主语“地下军事要塞的建筑”应放在“由于”之后。例 4:如果一位游客不是自告奋勇送我回家,我就会迷失在香山植物园里。 (分句的主语不同,前一分句的主语“一位游客”应放在“不是”之后。 )复句 3学习目标:了解多重复句的划分方法一、多重复句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二、多重复句的层次: 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可采用“划线法” ,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

15、关系:用“” 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以此类推。三、分析多重复句的步骤:第一步 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二步 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第二层次: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例如:1.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并列) (转折)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二重复句)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已己(并列) (因果) (并列)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16、(三重复句)(条件) (因果)分析下列二重复句,并指明分句间的关系:1、因为接连上了一个礼拜的夜班,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几个钟头,我已经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 2、缺乏艺术性的文艺作品,即使政治上进步,即使口号减得调门很高,也是没有生命力的。3、不管鸟的翅膀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鸟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4、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繁忙,时间是多么宝贵,可是他老人家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却挂念着我这样一个普通工人,亲自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5、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要炫耀一下自己的新衣服。 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现代汉语常用修辞学习目标:1了解 8 种常用修辞格的

17、概念及作用;2弄清某些相近修辞格容易混淆的原因,能将他们正确地区分开来;【知识网络】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反复、引用、反语等。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比喻 比拟 【知识点击】一、比喻: 1、定义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2、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例句: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本体 喻词 喻体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8、:(1)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同类相比:她的性格很像她的母亲。表示猜度: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想象: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代。表示举例的引词:社会主义的中国,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4、种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三种。(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配合。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

19、的舞女的裙。(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结,有时暗喻不用喻词。 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 除此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A、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B、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C、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如:我爱北京 祖国的心脏。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出现喻体。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鲁迅在一篇文章里主张打“落水狗”。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

20、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际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5、作用 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典型例题】1、下面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一片莽莽苍苍、高耸入云的峰峦,就像一条巨大的苍龙,腾空飞舞!B.江南的雨是有灵性的,落在瓦砾上

21、,像丝竹奏出的乐曲,幽怨急缓。C.东方渐明,天空出现万道霞光,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 D.夜空中繁密的星,如同海水里漾起的小火花,闪闪烁烁的,跳动着细小的光点。解析:C 句中的本体“万道霞光”和喻体“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没有相似点,因此不恰当。二、比拟: 1、定义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比作乙物。 2、分类 (1)拟人: 把物当作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句:桃树、杏树

22、、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太阳的脸红起来了。(2)拟物: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A.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B. 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A.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B. 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3.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感情色彩鲜明,表现力强。【典型例题】注意下列句中加线的部分,选出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 我还没迈进院子,就见娟娟飞出了房门,欢笑着向我奔来。B. 一只水鸟从水面上掠过,光滑的水

23、面上立刻绣上了透明的花纹。C. 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D. 明月端坐在山顶上,看上去,分明是一座巨大的灯塔。例 A 句运用了拟物,余为拟人。三、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1)比拟是仿照“拟体”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2)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A、古老的神州是一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B、桥下的睡莲正沉睡未醒。 例 A 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句 B 则是比拟,此处是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

24、 【典型例题】 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解析:此例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 句中的烟囱“哽咽” 、B 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 、 D 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 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远处林舍 ”发出的亮光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 。答案是 C。借代 夸张 【知识点击】一、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

25、要说的人或事物。 2、种类 (1)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 例如: 枪杆子里出政权。 (3)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6)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

26、,为壮士捧腹 。(“捧腹”是“笑”的结果) 3、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4、运用借代需要注意 必须抓住事物的最典型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 5、借喻与借代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的本体不出现。 (2)不同点:A、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 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B、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

27、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种方面的相似。C、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例如:A、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看不见太阳 。 B、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例句 A 是比喻中的借喻,可以说“乌云像灰色的幔 ”。例句 B 是借代,“一针一线”代表群众利益,是部分代整体,就不能改为比喻。 【典型例题】下面的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他就是我在东直门大街上常碰见的那个“大鼻子 ”枯瘦的脸,隆起的颧骨,深陷的眼眶。 B、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C、要清除语言中的垃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 D、他的肚子里的墨

28、水多,脑瓜子也灵活。 解析:C 句是比喻,其余为借代二、夸张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3、作用

29、(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 )烘托气氛,给人以感染力; (3)增强联想,营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下面运用的夸张就不合事理: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太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 排比 【知识点击】一、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种类 (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A、墙上芦

30、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例如:B、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如:C、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成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如例句A、B.。宽式对偶只要达到严式对偶五项要求的一部分就可以,不很严格,如例句 C。 3、结构 (1)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

31、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1)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2)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3)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典型例题】以“草萤有耀终非火”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句。( ) A、木石无意焉有情 B、道是无晴却有晴 C、荷露成团岂是珠

32、 D、流水无情岂是春 解析:从上联的意义、结构、平仄来看,C 项最恰当。二、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2、种类 (1)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

33、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3、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典型例题】参照后面的文字,改写画线部分,使这段话形成句式整齐的排比句。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需要我去播种的种子;理想不是绘就的画卷,而是一张白纸,需要我去描画;理想不是葱笼的绿洲,而是一

34、片荒漠,需要我去开垦。解析:此题的最大特点是,修改排比句中不恰当的句式,使之前后句式相同。实际上,修改这个句子难度不大,只要看出后面两个句子的句式特点,就很好回答了,改写的句子只是调整一下顺序而已。参考答案:理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种子,需要我去播种。设问 反问 反复 一、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 。 例如: 社会力量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

35、的力量。 二、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反问表示否定,否定形式反问表示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例如: 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省委追认才能满足么?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典型例题】用四个反问句重组下面的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须保留原意,并保持语意连贯。 (4 分)每个人都是一根蜡烛,既然你被点燃了,就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你自己并不会燃烧得更快,世界却

36、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解析:要注意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不能改变句子原意。参考答案:每个人不都是一根蜡烛?既然被点燃了,难道不应该去点燃更多的人?难道你自己会燃烧得更快?难道世界不因此变得更加光明美好美好?三、反复:1.概念: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2.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3.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增加节奏感。【典型例题】对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

37、鹭。”“争渡,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青山的动态美。解说此题既考查学生对修辞格的辨识,又考查学生对所用修辞作用的理解,是一道修辞方法的综合题。A 项运用反复修辞,作用理解十分正确,B 项是对偶,其作用亦如此。C 项是反问,所表达思想感情是正确的。最后我们来看 D 项,“出”字的确出神入化地写出青山的动态美,但决非是夸张的修辞,而是拟人。答案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