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词和副词A.形容词发展概况甲骨卜辞里形容词有吉、利、大小、新、旧、赤、白、敏(借为“晦” ,昏暗)等,可作定、状、谓语。上古汉语里有形容词词头“有” ;甲骨卜辞里没有发现形容词词尾,周代产生了形容词词尾“然、焉、如、乎、若、而、尔”等。至中古,除“然”继续使用外,其余的在口语里被淘汰,但产生了新词尾“底”和“地” 。王力说,在汉语里,形容词和副词的界限在某些情况下不是十分清楚的。B.副词发展概况(一)上古副词的发展到周秦时,产生了大量新的副词,句法功能也有发展。例如:(1)程度副词:甚、孔(表一般夸饰) ;极、绝(表极度夸饰) ;最、至(表大致顶点) ;颇(程度轻微,又表程度深) ;太、
2、已(表过度,超出标准) ;尤(表程度更深) ;弥、愈(俞、逾) 、益、滋(兹) (表程度加深) 。(2)范围副词:表示行为或性质状态的范围。甲骨卜辞中没有范围副词。周秦大发展,如:A.表全体范围的:毕、并、并、皆、俱、具、举、佥、悉、咸等,可译为“都” 、“全都” 、 “一起”等。B.表示限定范围的:但、独、仅、特、徒、唯、直、祗、止等,可译为“仅” 、“只” 。(3)情态副词:表示行为的不同情态。甲骨卜辞已有几个,周秦更多。例如:屡、亟(q) 、数(表行为多次重复) ;浸、稍(表行为渐进) ;固(表确凿无疑,本来、当然之意) ;必(表必然) ;殆(表或然) ;诚、洵(表真实) ;姑、且、聊(
3、表在某种情况下采取的暂时措施) 。(4)时间副词:甲骨卜辞中少见,周秦大量产生。例如:初、昔、向、乡等表示追溯进去;“将、且、其”表示将要发生;“方、正”表示正要发生;“尝、曾、既、已、业、业已”表示行为已经发生;“卒、终、竟”表示终于发生;“俄、旋”表示短暂时间。(5)否定副词:甲骨卜辞里有“不、弗、勿、毋” ,周秦后仍广泛使用,另产生了“非、匪、微、未、末、蔑、无、莫”等新否定副词。“不、弗”表一般性否定;“毋勿”表示禁止;“非、匪、微”用于名词谓语的否定;“无、蔑、末” ,无、蔑本是否定动词, “没有”之意,又是副词, “末”只否定过去,不否定未来;“莫”一般表禁止,也用于一般否定。(6
4、)语气副词: “其”在甲骨文中表推测或询问语气,至周秦时用法扩大,可表反诘或祈使语气;“岂”用于动词前表反诘语气,也可表揣测、询问或祈使语气;“讵(巨) 、渠、钜、独、宁、庸”用在谓语前表反问语气;“尚、上”用在谓语前表命令或希望,可译作“希望”或不译;“无乃、毋乃”表估计语气;“得微、得无、得亡”表揣测语气,相当于“莫非” 、 “该不会”之意;(7)谦敬副词:如“敬、谨、请、幸”用在谓语前,表谦敬语气。(8)指示性副词:有指代性质,但只能放在动词前修饰动词,不能充当主、定、宾语,所以不是代词。有“相” 。(9)应对副词:一般单独用来回答对方的话。有“诺、然、唯、俞(见于尚书) ” 等。(二)
5、中古副词发展主要表现在新副词的产生、副词意义扩展和副词词尾三方面。1.新副词的产生中古产生新副词在 100 个以上。(1)程度副词。常见的有“奇、煞、生、剩、非常(本是两个形容词) 、分外、极其”等。A.“奇”表程度高。如,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 (陶渊明读山海经 ) (相当于“极、甚” )B“.煞() 、大煞(晒) ”,产生于唐代,表程度高。相当于“十分、非常” 。例如:初出尘,绝离染,习种性根浮浅。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只是众生恶业重,敬信之心大晒希。 (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 )C.“生” ,相当于“最、甚” 。如: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卢照邻长安古意 )D.“剩
6、” 。 诗词曲语词汇释云:“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 ”字亦可作“胜” 、 “盛”音近而互通。如:夜来雪压村前竹,剩见溪南几尺天。 (韩偓寄邻庄道侣 )秋来剩有行山兴,病后全无涉世心。 (戴复古秋日病愈 )(2)范围副词。A.“都(完全、总共) 、都来(总共、总是) 、了、劣” (仅) ;B.“并(并)皆、并(并)悉、并(并)总” , “皆悉、皆总、尽皆、尽总、悉皆、咸皆、总皆、咸悉”等,皆为同义连用,相当于“都、全都” ;C.一共、一齐、一同”等,表示不同主体同时做一件事。“都” 说文邑部:“有先君之旧庙曰都。 ”谷梁传僖公十六年:“民所聚曰都。 ”引申为“聚居” ,又有“总起来”之意,如
7、汉书食货志:“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悉输。 ”又曹丕与吴质书:“顷选遗文,都为一集。 ”魏晋后变为范围副词,表示总括全部或程度为百分之百,可译为“完全” 、 “总共”如:后十日,此家死亡都尽。 (搜神记卷十七)A.“都不(无) ”。表任指, “完全不” 、 “什么也没有”之意。例如:人命至重,是谁下令杀之,都不君闻。 (南齐书王敬则传 )天昏地暗,都无所见。 (敦煌变文集前汉刘家太子传 )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乐府诗集读曲歌 ) (都:总共。 )B.“了”不单用, “了无(不) ”表彻底否定。相当于“全不” 、 “全无” 。身与君别多年,君义了不长进。 (世说文学 )把火出看,了无所
8、见。 (祖冲之述异记 )C.“劣”表限制,相当于“仅” 。例如:学谢眺,劣得黄鸟度青枝。 (钟荣诗品序 )石路逶迤,劣通车马。 (水经注渭水 )(3)时间副词。有“登、登即、经、就、寻、从来(向来、历来) 、当即、即便(立刻) 、即将、即今(现在) 、连忙(赶快、急忙) ”等。A.“登、登即”表行为在说话当时发生, “立即”之意;牧遣使慰譬,登皆首服。 (三国志吴书钟离牧传 )B“经”表过去有过的行为或情况。如:义乡县长风庙神姓邓,先经为县令。 (南史周山图传 )卿前在元子思坊,骑秃尾草驴,经见我不下,以方曲障面,我何不识卿?(北齐书杨愔传 )C.“就”表情况缓慢发生,相当于“逐渐” 。如:鸟
9、林叶将霣,墨池水就干。 (南朝梁范云四色诗 )D.“寻”表示两事相距时间短,相当于“随即” 、 “不久” 。媒人去数日,寻遣丞相还。 (孔雀东南飞 )(4)情态副词。有“催、端、端的、干、故故、划、飒、也(表情况相同) 、更互(表交替、轮流发生) 、渐渐、真箇(表情况真实无疑) ”等。A.“催” ,产生于南北朝,宋后不用。表示“快” “快速”之意。如:甘子正熟,三人共食,致饱,乃怀二枚,欲出示人,闻空中语云:“催放双甘,乃听汝去。 ”(搜神记卷十七)B.“端” ,追问事实的由来, “究竟”之意。如:华容坐销歇,端为谁苦辛?(鲍照行药至城东桥 )C.“端的” ,表示完全确实, “的确” 、 “果
10、然”之意。如:端的忽然知去处,将身愿入法王家。 (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D.“干” ,表示没有效果, “白白地” 、 “徒然”之意。如:圣君贤相安可欺,干死穷乡竟何俟?(韩愈谁氏子 )E.“故故” ,有“频频” 、 “故意” 、 “偏偏”之意。如:无情明月,故故临空;多事春风,时时动帐。 (张鷟 zhu游仙窟 ) (频频)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杜甫月三首 ) (频频)别念纷纷起,寒更故故迟。 (徐铉九月三十夜雨寄故人 ) (偏偏)F.“划” , “飒”产生于唐代,表突然发生, “忽然”之意。如:手下忽然片云飞,眼前划见孤峰出。 (任华杂言寄李白 )谢公池塘上,春风飒已生。 (李白游
11、谢氏山亭 )(5)否定副词。沿用上古,新的只有“休” ,表禁止, “莫” 、 “不要”意。(6)语气副词。有“定、必定、毕竟、到底” , “或是、或许” (表不很肯定, “也许”之意) 、 “究竟”等。A.“定” ,相当于“究竟” 、 “到底” 。如: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B.“毕竟” ,也作“必竟” 、 “止竟” 、 “至竟” 。表示追问, “究竟” 、 “终归” 、 “到底”之意。如:干戈将揖让,毕竟谁者是?(王维偶然作 )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 (杜牧题横江馆 )C.“到底” 、 “究竟”相当于“究竟” 、 “毕竟” 。如:邹家不用偏吹
12、律,到底荣枯也自均。 (李山甫秋 )唯我罪浓忧性命,究竟如何问此身。 (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 )2.副词含义的扩展原副词出现了新用法。如:(1) “故” ,本义是“缘故” ,又为形容词“旧” 。上古已用为副词,有“本来” 、“必定” 、 “故意”等意思。六朝后又作“仍然” 、 “还”讲,如“大人故嫌迟” ,又作时间副词,有“常常” 、 “久”之意。如: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杜工部集羌村三首 )(常)虚舟不受怒,故在蓼滩横。 (黄庭坚次韵知命永和道中 )(常)八年门第故违离,千里河山费梦思。 (陈思道寄泰州曾侍郎 ) (久)表强调语气,有“肯定” 、 “确实”之意。如:吴不亡越,越故亡吴
13、。 (战国策秦策三 )(肯定)因举杯劝之曰:“故自佳,故自佳!” (世说言语 )太傅深恨在心未尽,谓同舟曰:“谢奉故是奇士。 ”(世说雅量 )阿舒已二八,懒怠故无匹。 (陶潜责子 )(确实)(2) “可”汉代始可表反诘语气,相当于“岂” ,如:韩愈楸树:“幸自枝条能树立,可烦萝蔓作交加?” 李商隐春日寄怀:“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中古又可表转折,相当于“却” ;又表情态,相当于“正好” 、 “恰”如: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 (李白相逢行 )(却)少陵为尔牵诗兴,可是无心赋海棠。 (王安石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韵三首 )(恰)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
14、京 )(恰)3.产生了新的副词词尾新出现的副词词尾有“复、自” 、 “当” 、 “应” 、 “已” 、 “云”等。(三)近代汉语副词的发展此前的副词部分消失,大部分沿用下来;同时产生了许多新的副词,近代汉语的副词十分丰富,向熹认为“当在 600 个以上” 。新产生的多为复音词,少数是单音词。复音词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两个同义单音词并列组成,意义与单音词同;二是同两意义不同的单音词构成偏正式复音词,意义有相近的特点为;三是单音词加上词尾构成附加式复音词。1.程度副词沿用以前的“更、极、较、绝、良、略、颇、稍、甚、太、微、尤、益、愈、至、最”等;新出现了“到大来(见元杂剧。非常、十分、多么) 、刚刚
15、、更加、怪(非常)、好、好生、很(狠) 、老、略略、十分、挺、微微、险(差点儿) 、险些儿、一发(益发) ”“忒、忒煞” (太、过于) “越、越发、越加、越越(的) ”、争些儿等。2.范围副词沿用中古的“但、并、都、共、皆、尽、俱、同”等;新产生了“单、单单、光、仅仅、尽都(表总括,全部) 、另外、一并、一发”等。3.时间副词总数达 200 多个,大部分主要是沿用中古的。新产生的有“半合儿(刹那间、一会儿) ”、 “才方、才刚、才然、方才、方然、刚才、刚刚儿、刚然” (表示不久以前) 、刻下(现在、目前) 、 “立刻、立马” 、 “猛可、猛可里、猛地里、猛哥丁、猛然” (表动作急剧发生) 、恰
16、才、 “尚然、尚兀、尚兀自、尚兀子、尚古自、尚故自、兀自” (表动作持续到某时,相当于“还” ) , “已经” 、只才(刚才)等。4.情态副词近代新出现的有“白、白白” 、 “必是、必定、是必” (表判断确凿或必然) , “好在”、 “连忙” 、 “一定、准、一准、准定” (表必然如此)等。5.否定副词常见的有“不、莫、别、没、没有”等,后 3 个是近代产生的。6.语气副词新产生的有“不成(又作终不成、终然、终不然、终不得、莫不成、莫成、莫不 ,表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 ”, “倒、道” , “到敢、倒敢” (也许) , “多敢、多管、多半、多定” (大概、很可能) , “反倒” 、 “敢、
17、敢怕” (恐怕、也许) 、 “敢则、敢则是、敢只” (大概、恐怕) 、 “还许、也许” (或许) 、 “没地、没的、没地里” (表反诘语气,难道) 、难道、 “偏偏、偏生、偏生的” (偏偏) 、 “一发、索性、干脆”等。形容词词头、词尾形容词的发展,主要谈谈词头和词尾。王力先生说,上古汉语的形容词也像动词一样,有些类似词头的附加成分。但是,某些附加成分是否应认为词头,比动词的“词头”更成疑问。因为它们不是专用作形容词的附加成分的。A.上古形容词和副词词尾有:然、而、如、尔、若、焉等;B.中古在口语里只留下“然”字,但新出形容词尾“底” 、 “地” 。例如:裴相公有一日微微底不安,非久之间便死。
18、 (本寂禅师语录 )本来是清净皎皎地,无方圆,无大小,无长短等相。 (黄蘖禅师语录 )(一)形容词词头“其”字、 “有”字。例如:我来自东,零雨其蒙。(诗豳风东山) 新台有泚。河水瀰瀰。(诗邶风新台)(泚:鲜明貌。新台鲜亮,河水盛大。 )新台 ,是诗经的一篇,是一首讥讽卫宣公筑台的山歌。故事情节是,春秋时,卫宣公为儿子 伋娶齐女,闻其貌美,欲自娶,遂于河边筑新台 ,将齐女截留。后用“新台”以喻不正当的翁媳关系。 新台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境。(二)形容词、副词词尾可以认定的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就是“如” 、 “若” 、 “然” 、 “而” 、 “尔” 、 “耳”等。它们是同一个词的变形。词尾“如、若
19、、尔”在上古汉语里较为常见;“而、耳”比较少见。例 如: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论语乡党)(侃侃,说话理直气壮。訚訚 yn,和颜悦色的样子。)孔子在上朝的时候,(国君还没有到来,)同下大夫说话,温和而快乐的样子;同上大夫说话,正直而公正的样子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沃若:润泽貌。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子罕)未几见兮,突而弁兮。 (诗齐风甫田 ) (突而:突然。弁:冠也。 )我其以信相誓旦旦耳。(诗衞风氓郑笺)(旦旦:诚恳。 )其中只有“然”字从诗经时代起,直到现代, “然”字始终被用为形容词、副词的词尾。而到了中古,其余的在口语里都慢慢地被淘汰了,但是产生
20、了形容词词尾“底”和“地” 。例如: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论语公冶长)斐然:斐,音 fi,有文彩的样子。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果然有些好处,大家都有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六回)直到现代汉语,我们还说“忽然” 、 “突然”等。但是, “然”字作为词尾,在现代只能在特定范围内应用了。“然”字在没有成为词尾以前,是一个实词。这不是指它的本义是“燃烧”(说文:“然,烧也。 ”),而是说它本来是个指示代词,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 。例如:吾何为独不然也?(孟子公孙丑下)(赵歧注:“然,如是也。 ”)连词“然则” 、 “然而”的“然”和副词“虽然”的“然”都是从这种“然”字来的。在最初的
21、时候, “然而” 、 “虽然”应该认为了是两个词。带着词尾“然”字的副词,在最初的时候,词根多数还是单音的,但是,从战国时代起, “然”字前面的形容词已经可以用叠字了。例如:子贡蹙蹙然立不安。(庄子天运)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礼记檀弓下)这种副词是汉语中最形象化的成分,它们的应用也就是拟声法和绘景法。但在起初的时候,这种拟声和绘景的叠字副词是不用“然”字作为词尾的。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周南关雎)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诗小雅鸿雁) 后来也就用这种叠字作为形容词的词尾,成为三音节的形容词,这可以说是汉语的特殊构词法。这种结构最初见于楚辞 。例如: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22、)佩戴上缤纷多彩的服饰啊,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 惨郁郁而不通兮。(九章哀郢)惨恻郁闷襟怀不能舒展此后历代都沿用下来。 (见 p371)另有一种类似的结构,就是用双声叠韵的连緜字作为词尾。例如:斑陆离其上下。(离骚)(以上是双声连鲧字)邈隆崇以极壮。(嵇康琴赋)高山的雄壮气势无法比拟(以上是叠韵连緜字)但是这种结构似乎没有沿用下来。三、形容词词尾(兼作一切定语的语尾) “的”字的历史:1 “的”字的较早形式是“底”字,首先见于唐代禅家的语录。2认为“底”字是从“之”字来的。两者的语法作用不同:“之”字是介词,所以必须放在名词的前面;“底”字是词尾,所以它的后面可以没有名词,甚至它可以放在句末。3在
23、唐宋时期,另一形容词词尾是“地”字。 “地”字是和“底”字同一来源。 “地”和“底”的分工是:“底”用于一般的形容词和定语, “地”字用于连绵字。由于连绵字(特别是叠音词)往往被用为状语,所以“地”字又是副词的词尾。4在近代汉语里,用“底”作词尾的是有关性质或种类的形容词,用“地”作词尾的是有关状态的形容词和副词。5在书面语言里, “底”改写作“的”最先见于宋人的话本,而话本是经过元人改写的。当时“的”字已经不念入声,所以能表示ti音。后来“的”字变了轻声,又念t音了。所以“的”字的应用,实际上是元代以后的事。6五四以后,汉语语法受西洋语法的影响,在书面语言里把形容词的词尾和副词的词尾区别开来
24、,前者用“的” ,后者用“地” ;甚至有人把名词定语的语尾和代词词尾也另定为一类,和“的”字区别开了,写作“底” 。四、五四后的新兴副词:1名词后加“地”:科学地、决定性地等。2 “上”字逐渐词尾化:原则上、实际上、基本上等。五、否定副词“弗” 、 “勿”的用法:1 “弗”与“勿”的分别: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2 “不”与“毋”的分别:一般性否定和禁止性否定。3 “弗” 、 “勿”与“不” 、 “毋”的区别:在谓语的中心词是外动词的时候, “弗”与“勿”所修饰的外动词一般不能带宾语。而“不”与“毋”后面的外动词是经常地带着宾语地。4图示:否定意义类型外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性否定 禁止性否定外动
25、词一般不能带宾语 弗 勿外动词经常带宾语 不 毋(无)4 “毋”和“无”同音。5直到汉代,就一般说,还保留着上古“弗” “勿”的用法。六 “莫”用法的变化:1在上古本来是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在意义上类似现代汉语“没有人” 、 “没有谁” 、 “谁也不” ;又类似现代汉语的“没有什么” 、 “什么也不” 。但是, “毋” “勿”在上古同属明母,“毋”和“莫”又是鱼铎对转,所以在发展过程中, “莫”渐渐和“毋” “勿”合流了(当然“毋”和“勿”更是混同了) 。2这个“莫”字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虽然北京话里很少用它了,但是就整个“官话”区域而论,它还是很占势力的一个副词。七、关于“相”:1性质:指示
26、性副词。 (马氏文通:代词;刘复中国文法讲话:副词。 )2在先秦时代, “相”的基本意义是“交互” 。就词汇意义说,它是指施事者同时成为同一种行为的受事者;就语法作用说,它所修饰的必须是外动词,而且不能带宾语。3特殊情况:第一,从词汇意义说,有时候“相”字只表示“递相“的意思,并不表示“交互” 。有时候, “相”字只表示单方面的行为。 “相”字所修饰的动词仅指单方面行为的时候,它本身已经失去了“交互”的意义,但是它的指代性仍然存在。这样,它在意义上就近似倒装的“我” 、倒装的“尔”等。第二,从语法作用说,有时候“相”字所修饰的动词可以是一个内动词。这样, “相”字也丧失了“交互”的意义,只是近似“大家“的意义。4 “相”字在现代口语里不能成为自由组合的副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