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 ,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 。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
2、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 、 “地” 、“得” 、 “着” 、 “了” 、 “过” 。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 、 “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 、 “即使也” 、 “只有才”等。(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
3、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如:啊、唉、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等。要重点掌握以下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之】1、代词a、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 )b、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c、代词,代物,2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 )d、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 )2、助词a 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b、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c、
4、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即“宋有何罪” ) d、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3、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 ) (注:此处作实词)【而】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a、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b、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c、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d、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说 )
5、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意,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其】1、代词a、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b、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3(捕蛇者说 )c、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一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说 )d、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e、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 。例:专其利三世也。 (捕蛇者说 )f、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
6、:其一犬坐于前。 (狼 )g、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2、副词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 )【者】 1 助词a、结构助词,译作“的” “的人” “的事物” “的情况” “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 ) b、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北山愚公者,
7、年且九十(愚公移山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 )【以】1、介词 a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己悲(岳阳楼记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 (出师表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 b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 “拿” 、 “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
8、师表 )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 2、连词 a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 b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 “因而” 。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 c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 3、动词“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 ) 【焉】51、疑问代词疑问代词
9、,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2、语气助词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 3、代词代词,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 4、兼词,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 “在那里” 。如: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 【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a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 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 b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
10、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 【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 “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谓为信然。(隆中对 )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 )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 “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 ) 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a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 6b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墨池记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 c用于句尾,常与“如” “若”连用,构成“如 然” “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如:其人
11、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乃】 1、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a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 ) b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 ) c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 “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 d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 “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 2、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如:乃入吴寻二陆。 (周处 )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 3、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
1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 【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a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 “从” 。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7(曹刿论战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 b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 “对” “同” “给” “到”等。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c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的“于” 。 d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鱼我所欲也 ) e
13、表原因,可译为“由于” “因为”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二章 ) 【为】 “为”作为 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是表判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 “对”等。如: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 2、表示被动,译作“被” 。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 “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 (韩愈短文两篇 )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 “为了” 。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
14、5、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等到” ,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则】8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 “便” ,或译为“原来是” “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 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 “如果” ;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 “就”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
15、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 。可译为“就” ,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 “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 ;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 “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 “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 “就是”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且】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转折、顺承
16、等关系。 例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 (并且)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有时相当于“尚且” ,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例如: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 “将要” , “暂且” “姑且” 。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黔之驴 )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呢” 。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 “呢”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
17、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3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 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 ) (乎: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 )以吾一日长乎尔。 (乎: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 “地” 。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 。 【所】(一)名词,处所,地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 )(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表示“所的人” 、 “所的事物” 、“所的情况”等。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
18、的作用。【为所】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 “是用来的”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10【 夫 】1. 成年男子 (读 f),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 2.丈夫(读 f) ,例如“今夫又死焉” (捕蛇者说 ) 3.这、那(读 f)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 ) 4.句首发语词,一般表示将发议论 (读
19、f) ,例如“若夫淫雨霏霏”5、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没有实在意义,例如“悲夫” (烛之武退秦师 )【 盖 】2.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例:盖以诱敌。 (这里有“原来”的意思。 )3大概,大约4通“盍”,何。例:技盖至此乎?(盖:这里可译作“怎么”。) 5胜过,超过。例:英才盖世【 岂 】1、副词、表反问,意思是“难道”,“怎么”如: 以此为治,岂不悲哉!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2、副词,表疑问,意思是“是否”,“或许”。如: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方】【咸】【皆】【若】1你 们 ;你 们 的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又如: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2如此这样 例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4) 如同;像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113假如;如果至于 so。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4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