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2

类型一科研项目.doc

  • 上传人:hwpkd79526
  • 文档编号:6772123
  • 上传时间:2019-04-22
  • 格式:DOC
  • 页数:32
  • 大小:374.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一科研项目.doc
    资源描述:

    1、LED2006 学术年报1一科研项目2006 年度新承担的研究课题2006 年共争取各类课题 55 项,其中国家专项 1 项,908 专题 4 项,973 子课题 2 项,863 专题项目课题 5 项,国际合作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6 项,省部级项目17 项,其他项目 9 项,新增课题经费 2993.06 万元。1 国家项目 国家专项,珠江口及毗邻海域碧海行动计划海域环境与生态调查研究(2006.1-2008.12) ,负责人:黄小平,黄良民。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综合研究”课题,南沙重点岛礁区及其相邻海区海洋物理环境研究(2006.10-2008.10

    2、) ,负责人:练树民。 908 子课题,908-01-ST11-09 区块 2006 年表面与剖面光谱测量( 2006.1-2007.12) ,负责人:曹文熙。 908 子课题,908-01-ST11-08 区块水体环境调查与研究,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海洋化学部分(2006.1-2007.12 ) ,负责人:王友绍。 908 专题,广东省 908 专项生物生态和海洋化学(2006.1-2009.12) ,负责人:黄良民,严岩,黄小平。 908 专题,广东省 908 专项物理海洋与海洋气象(2006.1-2009.12) ,负责人:练树民,于红兵。 973 计划子课题,亚洲季风区水分循环和

    3、变异机制(2006.10-2011.10) ,负责人:齐义泉。 973 计划子课题,海气交换微观机制的分子模拟(2006.10-2011.10)参加人:管玉平。 863 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光学浮标(2007-2009 ) ,负责人:曹文熙。 863 计划专题项目课题:光学浅水中海草底质反射率的卫星遥感检测技术(2007-2009) ,负责人:杨顶田。 863 计划专题项目课题:冰面与冰下辐射传输监测技术(2007-2009) ,负责人:杨跃忠。 863 计划专题项目课题:Fe、Cu 等痕量元素及营养盐现场在线高精度光谱分析技术(2007-2009) ,负责人:李彩。 863 计划海洋技术领域探

    4、索导向课题:基于多元遥感的南海中尺度海洋环境场的融合提取、变分同化、共享服务技术(2007-2009 ) ,负责人:王东晓。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大亚湾站台站观测研究及数据信息系统建设(2006.1-2007.12) ,负责人:王友绍。2 国际合作项目LED2006 学术年报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 “中国南部沿海生物多样性管理”三亚:生物多样性调查,数据管理和监测及相关培训(2006.1-2009.12) ,负责人:黄良民,黄晖。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物理海洋学” (2007.1-2010.12) ,负责人:王东晓。 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南

    5、海初级生产对季风变动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2006.1-2009.12) ,课题负责人:宋星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季节及年际尺度上南海与太平洋的海洋内部联系(2007.1-2009.12) ,负责人:曲堂栋,王东晓。 瑞利-布纳德湍流热对流中大尺度相干结构对传热的影响(2006.1-2008.12 ) ,负责人:尚晓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近岸珊瑚礁海域生态系统碳收支及调控机制”(20062008) ,负责人:黄良民、谭烨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遥感分析 2004 年南亚大海啸对印度洋叶绿素时空分布的影响” (2006.1-2008.12) ,负责人:唐丹玲。

    6、近海典型水体及浮游植物散射特性研究(2007.1-2009.12) ,负责人:李彩。 采用 C18 膜固相仿生萃取技术研究我国南海近海海域有毒有机化合物的污染现状及危害预测(2007.1-2009.12) ,负责人:林志芬。 陆源输入对珊瑚共生体光合作用和摄食影响的研究(2007.1-2009.12) ,负责人:谭烨辉。 南海东北部孤立内波的长期观测和生成演变规律研究(2007.1-2009.12) ,负责人:蔡树群。 不同氮磷比的藻类有机物分解时细菌氧消耗的差异:珠江口及近海水体高氮磷比与溶解氧变化的意义(2007.1-2009.12 ) ,负责人:殷克东。 沉积有机态 Fe 记录的南海 F

    7、e 限制研究(2007.1-2009.12) ,负责人:陈绍勇。 典型亚热带海湾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效应及其生物标志物研究(2007.1-2009.12) ,负责人:龙爱民。 大洋深海环流驱动机制的研究(2007.1-2009.12 ) ,负责人:管玉平。 南海北部中尺度涡旋生消过程的能量学诊断(2007.1-2009.12) ,负责人:贺志刚。 国家基金委-广东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华南沿海关键生态区的生物过程与环境调控”(2007-2010) ,负责人:黄良民。4省部级项目 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项目课题,珊瑚礁共生系统碳、氮循环及其动力学机理(2006.1-2008.12) ,负责人:黄小平,谭

    8、烨辉。 中国科学院前沿项目,时间控制的光子器件(2006.3-2008.3) ,负责人:陈桂英。LED2006 学术年报3 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南海北部海区气候环境的生物标志物代用指标研究(2007.1-2008.12) ,负责人:高学鲁。 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大亚湾站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建设(2006-2007) ,负责人:王友绍。 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项目,湍流热对流中速度场、温度场的间歇性和标度率研究(2006.12-2007.12) ,负责人:尚晓东。 广东省海洋与水产自然保护区管理,广东省湿地规划修编,负责人:黄良民,黄小平。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环境监测中心,雷州半

    9、岛西南生态监控区珊瑚礁监测(2005.12-2008.12) ,负责人:黄晖。 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大亚湾生物生产力、重要生物种群动态及人为活动的影响(2006.1-2006.12) ,负责人:黄良民,谭烨辉。 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基于卫星遥感的珠江口咸潮预测技术(2006.1-2008.12) ,负责人:王东晓。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远程实时监测广东近海环境光学生物物理的浮标集成技术(2006.1-2008.12) ,负责人:杨跃忠。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珠江口海域主航道灾害性海洋动力环境实时监测系统(2007.1-2007.12) ,负责人:王盛安。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珠江口水域重金属污

    10、染的生态效应及其生物标志物研究(2007.1-2008.12) ,负责人:龙爱民,颜文。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风生环流与热盐环流相互作用的气候效应(2006.1-2008.12) ,负责人:管玉平。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亚湾珊瑚对近 50 年来赤潮的记录与响应(2007.1-2008.12) ,负责人:余克服。 广东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珠江下游及其河口区水质高光谱遥感探测(2007.1-2009.12) ,负责人:陈楚群。 广东省自然科学博士基金项目,吲哚类含氮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研究(2007.1-2008.12) ,负责人:殷波。5其它项目 广州市海洋与渔业局,广州市海洋经济

    11、发展规划(2006.1-2006.12) ,负责人:练树民,孙宗勋。 广州市科普专项, “爱我海洋、护我海洋”广州市青少年海洋知识科普活动(2006.1-2007.12) ,负责人:黄晖,孙宗勋。 热带海洋气象基金项目,南海区域海气耦合模式的卫星资料同化方案(2006.1-LED2006 学术年报42007.12) ,负责人:王东晓。 广东核电集团合作项目,大亚湾海域叶绿素浓度及核电站温排水温升状况的卫星遥感调查(2006.11-2007.12) ,负责人:王昭正,陈楚群。 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启动项目,自净异养养殖体系的研究与开发(2006.1-2007.12) ,负责人:谭烨辉。 农业部渔业资

    12、源生态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网箱养殖对大亚湾微型浮游生物生产力的影响(2006.1-2007.12 ) ,负责人:宋星宇。 所长基金课题,海洋内波破碎过程中能量耗散的理论研究(2006.8-2007.7) ,负责人:刘国涛。2006 年在研课题1国家科技部项目 908 课题,中国热带海岛生态系统评价(2005.1-2009.6) ,负责人:黄小平。 973 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课题“我国典型赤潮高发区赤潮的生物化学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 (20022006) ,负责人之一:朱良生。 973 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课题“东

    13、海赤潮生消过程中海水中重要营养物质变化对赤潮生物量和组成变化的影响” (20022006) ,合作者之一:殷克东。 973 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项目之 08 课题:我国赤潮高发区赤潮的生物光学-遥感原理与新方法(20022006) ,参加人员之一:陈楚群。 863 项目:海洋光学浮标技术(20022006) ,负责人之一:曹文熙。2国际合作项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扭转南中国海与泰国湾环境退化趋势中国海草专题(20022007) ,负责人:黄小平,黄良民。 南海印尼海水交换的分析和理论研究(2005.1-2007.12) ,参加者:黄企洲。 广

    14、西合浦海草床保护与管理示范研究(2005.7-2008.12) ,负责人:黄小平、黄良民。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混合有机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化学机制的研究(2004-2006) ,负责人:林志芬。 最小弧菌外毒素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基因工程疫苗研制(2004-2006) ,负责人:吴后波。 南海上层海洋热力结构的长期趋势变异(2004-2006 ) ,负责人:王卫强。 我国紫红笛鲷种群遗传结构研究(2004-2006 ) ,负责人:张俊彬。LED2006 学术年报5 二类水体水色遥感反演的贝叶斯方法(2004-2006 ) ,负责人:詹海刚。 南海西部夏季的一支离岸海流(2004-2006

    15、) ,负责人:方文东。 南海中尺度过程时空变异特征的遥感研究(2004-2006) ,负责人:齐义泉。 南海上层海洋垂向层化结构及其与表层强迫的关系(2005.1-2007.12) ,负责人:杜岩。 南海夏季越南沿岸上升流及其在区域气候变化中的地位(2005.1-2007.12) ,负责人:谢强。 全球海面动力高度的大洋环流诊断模型计算以及大地水准面的校正(2005.1-2007.12) ,负责人:周伟东。 华南沿海浮游植物、碎屑和 CDOM 的吸收光谱特性研究(2005.1-2007.12) ,负责人:曹文熙。 南海北部季节性上升流的变化特征研究(2006.1-2008.12) ,负责人:王

    16、东晓。4省部级项目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馆科普能力建设研究(20032006) ,负责人之一:黄良民。 广东省科技项目:广东近岸海浪和风暴潮灾害的远程实时监测技术研究(20032006) ,第二负责人:蔡树群 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我国典型海湾生态系统变化研究,(20022006) ,负责人:王友绍。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交叉型重要方向性项目:热带亚热带海湾特殊类型生态系统动力过程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2005-2008 ) ,负责人:王友绍。 中科院与中海油合作项目,海洋采油平台海洋环境监测研究(2005.4-2008.12) ,负责人:王盛安、方文东。 中科院海外杰出学者基金项

    17、目,南海西部上升流区域海陆气耦合机制研究(2005.4-2008.3) ,负责人:谢尚平、施平。 农业部渔业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项目,养殖环境污染调控与环境修复技术研究,(2005.1-2006.12) ,负责人:岳维忠。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卫星遥感分析南海海水表层昼夜温差与赤潮的相关性(2005.1-2006.12) ,负责人:唐丹玲。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红鳍笛鲷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2005.1-2006.12) ,负责人:张俊彬。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珠江口浮游动物对营养盐与重金属污染物的吸收和去除(2005.1-2006.12) ,负责人:陈绍勇。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

    18、金项目,夏季南海中部沿岸上升流机制研究(2005.1-2006.12) ,负责人:谢强。LED2006 学术年报6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贝类养殖网笼上附着的污损生物及其防除研究(2005.1-2006.12) ,负责人:严岩。 广东省科技项目,徐闻珊瑚礁生态保护与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2005.1-2007.12) ,负责人:黄晖 施祺。5所长基金博士启动项目 ARGO 资料的海流流速信息提取及其应用(2004-2006)负责人:陈华。 基于单颗粒光谱分析的赤潮微藻快速检测技术(2004-2006) ,负责人:杨顶田。6 其他项目 中科院创新课题,南海所标本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200

    19、4-2006) ,负责人:谭烨辉。 中科院台站基金项目,重大工程对大亚湾生态环境影响效应研究(2005.1-2007.12) ,负责人:刘胜、刘云旭。 中科院台站基金项目,三亚鹿回头珊瑚礁自然恢复和补充机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2005.1-2007.12) ,负责人:黄晖。 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一种采用 C18 膜固相仿生萃取技术监测我国南海近海海域有毒有机化合物的污染现状及危害预测(2006.1-2007.12),负责人:林志芬。二、获奖、专利情况及结题项目1、获奖情况 王东晓研究员获 2006 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黄良民、王东晓两位导师获

    2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教师”称号。 林志芬、张俊彬获得 2005 年分院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唐丹玲研究员因参加联合国“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项目而获得 2006 年国际“Zayed Award”奖励证书。 朱良生负责的“典型海域有害赤潮生态学与海洋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海洋局颁发的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 李开枝获 2006 年度中科院院长奖。 李涛、李秀保获 2006 年度地奥奖。 李涛、李开枝、刘昕、李秀保、雷新明获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6 年“三好学生” 。 孙丽华获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6 年“优秀毕业生” 。 蔡树群被评为 2006 年九三学社广东省优秀社员。 蔡树群的论文“A red

    21、uced thermodynamic model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Nansha Warm Water”被中国海洋学会评为 2006 年海洋学报优秀学术论文。 贺志刚的论文“Features of eddy kinetic energy and variations of upper circulation in the LED2006 学术年报7South China Sea”被中国海洋学会评为 2006 年海洋学报优秀论文。 中国科学院广州教育基地 2006 年研究生学术报告会上,肖贤俊和曾丽丽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研究生优秀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 陈桂英、

    22、张俊彬、唐丹玲、黄小平、王友绍、黄晖、蔡树群 7 名科研人员在 2006 年经南海所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考核获得优秀。2、专利情况 龙小敏,蔡树群,王盛安等,一种有站位、深度测量和无线通信功能的海流计,专利号:ZL200420102794.4,公告日:2006 年 1 月 11 日。 王友绍,何磊,一种新三萜化合物 3-(反)-阿魏酸基羽扇豆醇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专利)号:200510033764.1,公开号:1687104。 王友绍,王清吉,一种银杏黄酮与茶多酚组合的抗辐射药物,国家发明专利,申请(专利)号:03139800.6,公开号:1568967。 陈国华,黄良民,谭烨辉,巨

    23、大合叶珊瑚粘液抗菌物质的提取方法,公开号:2005101212747 ,公开日:2006 年 1 月。 陈国华,黄良民,谭烨辉,巨大合叶珊瑚粘液的采集方法,公开号: 2005101212732 ,公开日:2006 年 1 月。3、结题项目2006 年结题通过验收的各类项目、课题共有 25 项。1) 973 项目:我国近海有害赤潮发生的生态、海洋学机制及预测防治课题“我国赤潮高发区赤潮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对比研究”结题。结合课题任务书规定的目标,课题组成员根据年度计划和考核指标的要求,认真地收集整理了华南沿海历年来爆发赤潮的次数、区域、赤潮生物种类以及带来经济损失等历史资料,并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研究

    24、动态,制定了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重点在珠江口、大亚湾进行赤潮生消过程的跟踪调查,并与其他海域进行比较,揭示了广东沿海赤潮的高发区、高发期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生态特征,同时还开展了微型、微微型浮游生物生态的研究,探索了网箱养殖对赤潮发生的影响。已发表或接受的论文 17 篇,其中 SCI刊物发表 5 篇(含接受 1 篇) ,核心期刊出版 12 篇(含接受 4 篇) ;会议论文 10 篇(国际会议论文 5 篇) ;专著章节一篇;培养了研究生 6 人,其中博士 5 人,硕士 1 人。按计划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2) 国家 863 海洋监测技术专题“面向全球海洋同化计划 GODA

    25、E 的南海区域系统”结题王东晓研究员主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海洋监测技术专题“面向全球海洋同化计划 GODAE 的南海区域系统”结题。该项目获取了南海北部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观测结果,这是国内首次采用大型 MVP300 移动船载温盐剖面仪的观测,对南海北部的海洋上层层化结构有了更为精细的刻画。同时获取了长达一年半的南海西边界 ADCP 观测海流记录,为验证南海海流同化产品卫星提供了实测海流证据。在海洋和风场同化技术方面LED2006 学术年报8,发展了基于 WRF 模式南海 QuikSCAT 风场资料同化模块;研发了南海气象遥感资料误差变分校准方案;建立了能够融进 WRF 模

    26、式南海 QuikSCAT 同化风场的南海 POM 三维变分同化模型,对卫星遥感海面高度进行多年同化,形成了南海 GODAE 同化产品。课题组培养了硕士 3 位(全部毕业)和博士 3 位(2 位在读)。发表论文 12 篇,技术报告 3 份,出版专著 1 部,译著 1 部。3) 国家 863 计划青年基金项目“近海灾害性孤立子内波监测仪器的研制和应用”结题本项目由蔡树群研究员负责。项目主要研制了一套简易、便携的孤立子内波监测仪器,使之能够测量到孤立子内波,通过观测点时的压力、温盐和海流等真正同步的观测资料,提出估算孤立子内波对小直径圆柱形桩柱作用力的方法。孤立子内波监测仪集多个传感器于一身,可以实

    27、现同步测量压力、温度、盐度、流速和流向等海洋环境参数,从而体现了仪器的创新性。4) 国家 863 计划青年基金项目“海水固有光学特性的分阶段遥感反演方法研究”结题本项目由詹海刚研究员负责。课题通过融合建模和优化反演方法的优点,将贝叶斯信息理论引入海洋水色遥感反演,确立贝叶斯最大后验解的方法框架,为海洋(特别是沿岸二类水体)的水色遥感反演提供一种新思路,建立了海水固有光学特乡的分阶段遥感反演方法,从而有效降低了前向光学模型的不精确所带来的偏差以及遥感观测数据的噪音对反演结果的影响。5) 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浮游藻类营养盐吸收动力学和种群组成演替:紫外线(UV)影响”结题由殷克东研究员主

    28、持的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浮游藻类营养盐吸收动力学和种群组成演替:紫外线(UV)影响”项目主要通过海上调查和海上现场实验以及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研究生态动力学过程与物理过程的耦合过程和从研究藻类的生理生态学的角度,来描述河口和近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时空分布,充分理解河口与近海富营养化和赤潮的形成过程与机制。同时,测量太阳紫外线(UV)在水中的垂直分布,了解藻类光合作用对 UV 变化的反应在温带与亚热带在藻类初级生长力和碳循环的生态作用。这些研究表明磷是珠江营养盐输入和富营养化程度以及富营养化生态效应的限制因子;系统揭示了磷限制的时空变化和亚热带特征及其季风对富营养化生态效应

    29、的调节机理和作用;珠江口及沿岸水域溶解氧的时空分布及其调节机理;季风和珠江水流外冲对赤潮形成具有海洋学作用;太阳紫外线对藻类碳吸收的抑制作用在水表层最大,在温带东海比亚热带南海更大。这些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项目执行以来共发表论文 18 篇,其中国际 SCI 论文 15 篇,会议论文共 19 篇,其中参加国际会议论文 13 篇,国内会议论文 6 篇。培养学生 5 名。6) 海外杰青项目“珠江河口海洋浮游动物对碳和痕量金属的摄食、消化与吸收”结题LED2006 学术年报9由王文雄博士和黄良民研究员主持的海外或港、澳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 “珠江河口

    30、海洋浮游动物对碳和痕量金属的摄食、消化与吸收”以珠江口海洋浮游动物优势种和地方特有种为主要实验研究对象,选择不同门类的常见海洋微藻作为食物,进行各种摄食生态实验。用 14C 和 59Fe 等放射性元素进行标记。定量测定海洋桡足类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对碳和痕量金属的吸收同化,跟踪碳和痕量金属元素的代谢和周转动态。同时,采用不同食物颗粒的混合,定量测定桡足类对不同食物颗粒的选择性。通过以上实验,获得桡足类对碳和痕量金属元素的生理转换率和动态模型,综合分析河口海湾浮游桡足类的种群动态及其在食物链营养传递中的调节作用。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热带太平洋年际与年代际海洋环流变异规律”通过验收2006

    31、 年 6 月 6 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王东晓研究员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热带太平洋年际与年代际海洋环流变异规律”验收会议在北京召开,专家组由苏纪兰院士、吴国雄院士、郭裕福、吴辉碇、张人禾、乔方利和陆则慰研究员组成。专家组对项目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一致同意通过验收。该项目是在我所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单位经过四年时间的共同努力完成的。项目研究紧紧围绕着太平洋环流与温跃层展开,并开拓了印尼贯穿流(ITF)和吕宋海峡水输运(Luzon through flow)等新的研究领域。在太平洋热带海盆环流和副热带海盆环流的年代际和年际尺度变化、

    32、热带西太平洋温跃层动力学和温跃层环流诊断、赤道太平洋高分辨数值模拟和太平洋海盆与印度洋、南海内部联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项目发表论文 60 篇(其中 SCI/EI 收录 35 篇),出版译著 1 部。课题组在项目的执行中还举行了两次有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和“LED 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学术研讨会,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研究,如参与全球海洋同化计划 GODAE 和国际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太平洋 Panel 等。培养了硕士毕业生 5 名,博士毕业生 3 名,博士后 1 名。8) 其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6 年由周伟东、陈楚群、黄晖、林志芬、蔡树群负责的 5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按计划完成科研任务,按

    33、时结题。蔡树群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海南部流场季节性变化与中尺度波动特征的研究”课题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取得以下成果:通过春季在南沙群岛海区两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利用 P 矢量方法对流场进行计算,探讨春季期间该海区流场和温度场的一些特征以及通过巴拉巴克海峡的水交换的流量;结合卫星遥感资料分析该海域春季位于巴拉望岛西部的上层水体存在一强度相对较弱的暖水舌的现象,并对其产生的动力机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对南海南部“南沙暖水”形成的动力和热动力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式来探讨了夏季和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期间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以LED2006 学术年报10及相应的流场波动规

    34、律;对南海环流的格局及其与邻近海域的通量交换、潮汐和潮流特征进行模拟研究,并通过数值模式从动力学上对苏禄海的环流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南海的水交换进行探讨。该课题现已发表了 9 篇论文,其中有 5 篇为 SCI 收录刊物。9) 所创新领域前沿项目由唐丹玲、林志芬、蔡树群、谭烨辉、詹海刚、顾继东、曹文熙、王卫强、龙爱民、王东晓和殷克东负责的 11 项所创新领域前沿项目按时结题。三、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1. 2006 年引进“百人计划”人才吴景峰博士。2. 2006 年引进博士后 5 名(贺志刚、罗琳、朱玲、刘国涛、卢著敏) 。3. 2006 年引进博士毕业生 5 名。硕士生毕业生 1 名。4. 200

    35、6 年实验室招收硕士研究生 23 名,博士研究生 16 名;现有在读研究生共 107名。四、学术交流1 学术会议2006 年共有 37 人次参加国内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有 20 人次做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1) 经中国海洋学会批准,中国海洋学会海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于 2005 年 12 月 28 日在青岛召开了换届工作会议,中国海洋学会陈士标常务副理事长参加了本次会议。经过民主选举,来自全国 11 家科研机构的 17 名科技工作者当选海气相互作用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乔方利副所长当选主任委员,刘秦玉、王东晓等当选副主任委员,南海海洋研究所管玉平入选

    36、委员。会议期间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六位专家报告了海气相互作用领域的若干进展,其中王东晓作了题为“CLIVAR 太平洋研究框架和南海所太平洋多年变化研究进展” 。2) 2 月 21 日,管玉平博士参加 2005 年度国家气候中心暨中国气象局气候开放实验室学术年会,特邀报告题目:Multi-states of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 revisited。3) 3 月 2325 日,黄良民、唐丹玲、曹文熙、陈楚群研究员应邀参加了在深圳市深港产学研基地举办的“二类水体赤潮遥感研讨会”。该次会议集中了诸多国内遥感和赤潮专业的专家,大家就当前遥感技术在我国二类水体和赤潮检测中的应用

    37、进行了讨论。LED 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唐丹玲、曹文熙、陈楚群三位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on HAB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粒级结构及色素成分对浮游植物吸收、散射特性的影响”和“长江口径流对赤潮的影响”的报告。在大会上,专家们还就当前遥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如何进一步推进遥感技术在海洋以及沿LED2006 学术年报11岸水体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六次二类水体赤潮遥感会议”将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主办。4) 4 月 28-30 日,施平、黄良民、王东晓、殷克东、唐丹玲等研究员参加由国家自然科学基

    38、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办在厦门召开的“南海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战略研讨会” ,王东晓报告题目 1:南海大中尺度海洋环流系统变率的环境效应、报告题目 2:南海中尺度过程及其对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潜在影响,殷克东报告题目:Microbial loop and biogeochemistry in the South China Sea,唐丹玲报告题目:环境变化与南海浮游植物。5) 5 月 29 日,黄小平参加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第六次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 。6) 6 月 15-18 日,王东晓研究员等参加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全国 ARGO 科学研讨会,并联合主持了第一节会议。7) 7 月 16-23 日

    39、第 36 届世界空间大会 (The 36th COSPAR SCIENTIFIC ASSEMBLY)在北京召开,唐丹玲博士应邀参加会议,并担任“从卫星数据提取生物和物理海洋过程”和“海洋生物化学海洋的应用”专题的主席。唐丹玲博士在会议上做了两个学术报告:Satellite observation of seasonal phytoplankton plume off the Yangtze River associated with river discharge, wind and tide; satellite analysis of influence of tsunami on mar

    40、ine ecosystem in the Indian Ocean。博士研究生赵辉、郑光明也提交了会议论文,题目为:Satellite observation of phytoplankton blooms related to typh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和Study on influence of abnorm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phytoplankton biomass in the South China Sea。8) 9 月 3-6 日,陈桂英研究员参加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光学学会 2006 学术大会,报告题目:All-

    41、optical time delay relay based on nonlinear photoinduced anisotropy in bacteriorhodopsin film。9) 10 月 11-13 日,LED 殷克东、刘钦燕、高学鲁、经志友、程旭华、何蕾、王旭涛、史顺玉、贺志刚等 9 人参加了在厦门举办的“第二届青年海洋科学家论坛” ,并在“边缘海碳循环的意义、特征及量化”、 “影响边缘海碳循环的关键物理过程”及“边缘海生物泵的作用机制”三个议题做了报告,殷克东研究员作为聘请专家演讲,报告题目:Eutrophication dynamics along the Pearl R

    42、iver esutary-South China Sea waters: biogeochemical implications;高学鲁报告题目:TCO 2 and pCO2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2 fluxes across sea-air interface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2003;经志友报告题目:Numerical Study on the Coastal Upwelling and Its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East China Sea;

    43、程旭华报告题目:Trends of Sea Level Variat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Merged Altimetry Data。10) 10 月 16-18 日,王东晓研究员参加在北京召开的 GODAE Symposium on ocean data LED2006 学术年报12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in Asia-Oceania,报告题目:Observation of intermediate water variations over four decad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44、11) 10 月,陈举参加在厦门举办的第三届军事海洋会议。12) 10 月 1720 日,何毛贤,袁涛参加在青岛召开的“第九届医学贝类学和应用贝类学国际大会” 。13) 11 月,管玉平博士参加在青岛召开的 The 3rd PEACE Ocean Science Workshop,报告题目:Effect of diaypcnal mixing on thermohaline circulation。14) 11 月 6-9 日,尚晓东研究员参加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组织的第四届“百人计划”国情院情学习研讨班。15) 11 月 29 日-12 月 3 日,尚晓东研究员参加中国科学院“百人论坛”学术研讨

    45、会,并作了学术报告,报告题目“Impact of Solitons on Tides and Near-inertial Motions”。16) 12 月 11-14 日,殷克东研究员参加了在宁波召开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主办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地球科学领域项目及中期评估会议” ,报告题目:浮游藻类营养盐吸收动力学和种群组成演替:紫外线(UV )影响。2 学术出访2006 年有 60 人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或短期合作研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的有 34 人次。 1) 应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 McCreary 教授的邀请,南海海洋研究所施平所长一行于2 月 14 日21 日

    46、访问了夏威夷大学。访问期间 McCreary 教授向施平所长介绍了国际太平洋中心的发展概况、人员组成、项目成果及其推进亚太地区气候研究的宗旨。施平所长向国际太平洋中心同行介绍了南海所知识创新工程进展和在南海与周边海域的长期海洋研究积累。双方科学家联合举办了南海海洋与气候研讨会,期后施平所长一行与国际太平洋中心同行进行多次研讨和会晤,访问取得圆满成功。McCreary 教授愉快地接受施平所长的邀请,计划今年内访问南海海洋研究所,届时将正式签定双方南海海洋与气候合作研究框架协议。南海海洋研究所与国际太平洋研究中心科研合作已经成功进行了 5 年,每年双方科学家都进行学术访问;近年来联合在国际重要刊物

    47、上发表学术论文 5 篇;去年南海海洋研究所举办的国际会议也得到了国际太平洋中心的大力支持。2) 谢红琴博士于 2004 年 12 月2006 年 6 月赴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做博士后研究工作。3) 1 月5 月,陈举赴日本东北大学短期访问,主要对东海历史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利用这些资料研究长江浅滩海域悬浮沉积物高浓度区的水动力特征。这是南海所与日本东北大学合作协议的一部分,互派科研人员做短期访问研究。LED2006 学术年报134) 2 月唐丹玲博士应亚太经合组织秘书处(APEC Secretariat)的邀请,赴越南首都河内参加由 APEC 组织的“区域间渔业可持续发展

    48、会议”(Workshop on Sustainable Fisheries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并在大会上做了主题报告:Application of Satellite remotesensing for biological resources(卫星遥感在生物资源上的应用) 。5) 2 月 15 日18 日,王东晓研究员赴美国参加国际气候变化研究计划 CLIVAR 太平洋委员会会议。作为 CLIVAR 太平洋委员会委员,王东晓在会上作了太平洋海洋观测进展的综述报告,并着重向其他专家介绍了中国学者在太平洋海洋和气候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在西太平洋暖池区开展北赤道

    49、流分岔动力学试验的可能性,得到了美国、澳大利亚专家和 CLIVAR 太平洋委员会主席 Axel Timmermann 教授的响应与支持,并专门组成了暖池气候与敏感性工作组,进行专题研究。6) 2 月 20-24 日,王东晓研究员在美国参加 Ocean Sciences Meeting,在会上作了“On the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f Vietnam in the South China Sea”报告。7) 2 月 20-24 日,唐丹玲博士应政府间海洋组织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 Commission, IOC) 的邀请,参加了在泰国普吉岛举办的国际海啸会议“Post-Disaster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of Changes in Coastal,Ocean and Human Systems i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一科研项目.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677212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