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圆锥的认识》说课设计.doc

上传人:hyngb9260 文档编号:6770958 上传时间:2019-04-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锥的认识》说课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圆锥的认识》说课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圆锥的认识》说课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年教师汇报课资料圆锥的认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学生要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在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二、学生情况分析: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新知。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所以在教学时

2、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和动手做圆锥的方法。三、教学方法:教法:新课导入为学生自主探究搭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为合作交流营造氛围;激励评价为主动学习鼓励加油。学法:观察分析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探索思考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分组交流在探索中理解问题;独立思考在思考中消化问题。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

3、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五、教学流程:本环节我设计了四大部分:一、创设情景,游戏导入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1、研究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2、学生汇报圆锥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3、测量圆锥的高;4、动手做圆锥;5、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6、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7、巩固练习;8、对圆锥的完整认识。三、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四、作业:你能画出一个圆锥的立体图吗?说说你的画图方法。五、说教学反思:圆锥体在日

4、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少见的立体图形,学生疏于了解,对圆锥体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我认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设计,开始就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学生会由于生活经验积累不够,而不能够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圆锥体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圆锥体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我设计了首先让学生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再来制作圆锥体的教学方法。试想,如果没有学生动手制作的体验,如果没有在制作过程中积累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仅凭观察实物,是肯定不会对圆锥体有这样深刻、全面的认识的,学生的语言也不会这样丰富,对圆锥体特征的描述也不会这样准确。这一次的教学尝试,也让我认识到:尽管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就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对于学生感到很陌生的圆锥体,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抽象出圆锥体的特征,即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智慧。在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上虽然体现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的新理念,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在教学环节上实施的不扎实,例如学生制作圆锥这一环节,应该先让学生理解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个什么样的图形,然后再去制作圆锥。数学组:王娜2011-3-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