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史课程论文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日关系专业:全球文明史年级:2008 级学号:1052408020姓名:鲁焕日本史课程论文摘要:发生在 1894 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在近代上的第一次 战争。它逆 转了中日的帮邻关系,也完全改变 了两国的命运。 这次战争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出现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也促 进了民族的觉醒。同 时 ,这场战争使日本巨额赔款,日本也跨入了帝国主义的行列。关键词:甲午中日战争、相关背景、中日影响一、相关背景19 世纪末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为了争夺殖民地,它们“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达到了极其尖锐的
2、程度。 1”当时,非洲、澳洲和亚洲一半以上的土地已被列强们分割完毕。亚洲的中国和朝鲜尚未被分割,变成了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不甘心落后,迅速向外扩张,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1889 年日本农业大歉收,1890 年又发现了第一次全国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解决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问题,日本的大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开辟海外市场,尽早实现征讨国策中制定的“以五年为期,作好准备,抓住时机,发动进攻”的侵华计划。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危机,日本统治阶级企图发动对外战争以摆脱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把经济危机转嫁到劳动人民头上,广大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爆发了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
3、起义,工人罢工和士兵起义亦时有发生。加上明治政权内部各派政党互相倾轧,争权夺利,政局很不稳定。当时日本外相奥宗光承认:“国内政局越来越紧张,用通常手段已不能使这种混乱平息下去。 2”日本驻美大使则说得更直接了当:“就必须把日本人民的视线从对国内局势不满转移开的观点来看,对中国开战也是值得的。 3”由此可见,日本在 1894 年发动甲午侵华战争是不足为怪的。为适应发动侵华战争的需要,日本政府积极备战,不断地追加军事预算,1890 年军费开支占国家预算的百分之三十,1892 年已增加到百分之四十一。为对付清朝的北洋海军,天皇专门从内延费中每年拨 30 万日元作扩建海军经费。经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备战
4、活动,到 1893 年,日本的陆军扩充至 7 个师团,总数为 7 万 5 千多人,战时可扩充到 23 万人。1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798 页。2 万峰:日本近代史 ,第 216 页。3 万峰:日本近代史 ,第 216 页。日本史课程论文这时的海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拥有军舰 31 艘,总排水量近 6 万吨。在疯狂扩军的同时,日本政府还成立了“出师准备物资经办委员会” ,以保证发动侵华战争时有充足的军费物资。总之,这时的日本政府已为侵华战争作好准备,只差以什么借口来点燃战火了。1894 年朝鲜战争爆发了东学党业民战争,日本国内一些军国主义者趁机大造舆论,促使政府出兵
5、,鼓吹“宣扬国威此其时,百年大计在一战。 1”陆奥宗光也认为“此乃确立日本在朝鲜的势力难得的良机,切不可失之交臂。 2”朝鲜的东学党农民战争成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借口。二、甲午战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1、对中国的影响(1)马关条约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战争结束以后,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却给日本带来了巨额的战争财富和权益,极大地扩大了日本在华的实力。马关条约第二款规定“中国将把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的管理权并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以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3”这不仅严重侵害了中国领土主权,而且造成日本势力直接威胁中国心脏地带,造成了日本直接控制我
6、国东南沿海的航行通道台湾海峡,随时都可以侵入东南沿海各省的不利局面。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4”当时清政府每年全部财政收入,也不过八千万两左右。清政府为了筹措这笔巨款,加紧了对人民的搜刮,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此外,为了偿还战争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又大量举借外债。列强以十分苛刻的条件借债于中国,使中国的财政大权和诸多权益进一步落入了列强之手。这又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殖民化的程度。马关条约第六款规定“中国除已开通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1 日清战争实记 ,
7、第 102 页。2 山崎有信:甲午战前日本挑战史 ,第 68 页。3 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94 页。4 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94 页。日本史课程论文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一、湖北省荆沙府沙市;二、四川省重庆府;三、江苏省苏州府;四、浙江省杭州府。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1”这一条款不仅为日本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方便条件,而且也为其他资本主义列强扩大对华商品输出和投资创造了条件。甲午战争后,列强在华投资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从而进一步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
8、的发展。(2)其他各国的瓜分甲午战争是中国与日本的命运决定战,战胜国日本成为亚洲唯一晋升帝国主义的国家。战败国中国转为半殖民地的地位,变成列强争夺的一块肥肉。在马关条约签订的同一天,俄国就正式向德、法两国政府建议:三国联合劝告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如日不应允,即“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 2”德法两国出于各自的目的,接受沙俄建议,于1895 年 4 月 23 日分别向日本政府递交了照会。英美各国也别有用心地劝告日本,于是,日本退还了辽东半岛,但向中国索取了三千万两赎还费。 “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是俄、德、法、日在中国争夺势力范围的集中表现,标志着由帝国主义列强宰割中国土地的开始。 “三国干涉还
9、辽”以后,清政府对俄国产生了很大幻想,俄国便寻找机会向清政府索取酬劳,充当了瓜分中国的急先锋。1895 年冬,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给予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的权利。1896 年 6 月,俄国又利用清朝钦差大臣李鸿章赴俄庆贺沙皇加冕的机会,订立了中俄密约 ,在“共同防日”的名义下,俄国取得了建筑中东铁路的权利,并且取得了在铁路沿线开矿、兴办工矿企业以及派驻警察的权利,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 中俄密约的签订,空前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夺中国的矛盾,德、法、英、美、日等国纷纷向中国勒索,在中国划界租地、争夺势力范围达到高潮。从1895 年到 1898 年短短三年内,各国列
10、强利用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强租或强占等手段,将中国大部分土地变成了他们的势力范围俄国的势力范围在长城以北,德国在山东半岛,法国在滇、粤、桂三省,英国在威海卫和港九地带,日本在台湾和福建。中国被瓜分得四分五裂,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存亡危机。1 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394 页。2 中国近代史 ,中华书局出版,第 232 页。日本史课程论文(3)甲午战争刺激、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思想解放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扫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盲目骄妄之气,而且也促使中国有志之士重新认识自己的民族。从此之后,救亡运动和新的思潮广泛掀起,民族资产阶级自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11、,从而开始了中华民族觉醒的新时代。首先,甲午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民族危害,惊 1醒了以康有为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在得知马关条约签字的消息后,即发动当时在京参加会试的 1700 多名举人联名上书清政府,痛呈割地赔款将引起的严重后果,提出“拒和” 、 “变法”之主张,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但它标志着酝酿多年的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自鸦片战争后,主张改革的不乏其人,但直到甲午战争,封建士大夫和洋务派的改革只不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甲午惨败,使中体西用的洋务理论黯然失色,有识之士通过探讨战争失败
12、的原因,对封建专制体制发生了怀疑,进而提出了批评, “考中国败弱之由,百蔽丛生,皆由体制尊隔之故。 2”因此他们主张通过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从而点燃了争取民主自由的火种。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维新派在政治变革上只求渐进,反对飞跃,不敢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在思想文化上,不能彻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变法运动中又幻想依靠少数封建官僚,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结果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这就证明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走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华民族觉醒的另一个表现,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自发地树起了反帝灭洋的大旗。早在 1894 年的春秋之交,山东、安徽交界地区的农民就以“灭洋”为口号进行反洋教的斗争
13、。一个传教士到该地区进行调查后说,起事的农民专“与天主教作敌,凡天主教堂,思尽烧毁;天主教人,思尽杀灭。聚众数万人,在曹县、成武县、单县、沛县、萧县、锡山县、考城县、兰仪县所有教堂,烧毁的不少。 3”甲午战争后,中国农民群众自发地反洋教斗争在许多省份普遍展开,并且日益同反帝斗争联系起来。1895 年夏,福建古田县爆发了“斋教起义” ,号召群众“征服外国人的上帝” ,初步表露了灭洋思想。1898 年广西天地会起义,提出“立誓驱尽洋人” ;同时,四川大足县余栋臣领导的农民起义提出了“诛洋人,雪国耻”的口号。十九世纪末,农民群众自发地反帝斗争汇合成了全国规模的义和团运动,给予帝国主义以重大打击。这场
14、运动阻止和打乱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八1 戊戌变法第二册第 223 页。3 济宁福音院:大刀会起止论, 山东时报 ,光绪二十二年八月五日。日本史课程论文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 。他得出的结论是“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1”但是由于农民群众的阶级局限性和散漫性,不能认清封建统治阶级的真实面貌,也不能形成统一行动,结果以“挟清灭洋”为目的的义和团运动终于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扼杀下归于失败。义和团血的教训告诉有志之士, “洋”要灭, “清”也要扫,要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15、。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曾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还曾上书李鸿章,希望通过封建统治阶层的改良,达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2,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局面。甲午战争后,孙中山等抛弃了对统治阶级改良的幻想,走上了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在 1894 年 11 月,孙中山等人就成立了革命团体兴中会,疾呼要振兴中华。1895 年春,又成立兴中会总部,在其章程上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在这种思想指引下,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对日本的影响巨额战争赔款的流入,
16、极大的促进了日本资本的主义发展,加速了日本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得到中国巨额赔款和广阔的商品市场,日本的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正如日本政界财界头子井上伯爵说:“得到这笔赔款以前,在日本的财政机关中,上亿日元的款项连提也没提过,收入至多到过八千万日元。 3”“ 1892 年,日本全国有工厂 2768 家,其中使用动力的有 987 家,而到 1896 年工厂数便发展到了 7640 家,其中使用动力的企业达 2014 家,翻了一翻还多。1893 年日本全国共有 703 家银行,资本约 1.1 亿日元,而到 1898 年,银行数便上升到 1752 家,资本额为 3.8 亿日元,差不多翻了两翻。 4”可见
17、,日本的经济力量大为增强了。日本政府从赔款中拿出 57.9 万日元用来发展钢铁工业,建立了八幡制铁所,1896 年实现了年产钢铁 18 万吨的目标。甲午中日战争成了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跳板。1 中国是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第三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第 244 页。2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第 473 页。3 转引波波夫:日本的经济 ,第 23 页。4 外国资本阶级是怎样看待中国历史的 ,第一卷,商务印书馆,第 588-589 页。日本史课程论文同时,日本也转变为头号侵略国家。中日两国关系从尙属对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转向了日本一味的侵略中国欺侮中华民族的不
18、平等关系。在步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日本,国内残存的封建因素和军国主义因素同日本财阀垄断资本相结合形成了极富侵略性的日本军事、帝国主义。甲午战争后,日本更加热衷于对外侵略和扩张,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对华侵略和扩张活动。1900 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蹂躏中国,1904 年-1905 年,日本无视中国主权,在我国东北和近海同沙俄进行帝国主义战争,1915 年日本提出 21 条企图灭亡中国、1931 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7 年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日关系恶化到史无前例的地步。这样,从甲午战争开始,中日关系从尚属对等国家关系转向了日本一味地侵占中国欺侮中华民族的不正常关系,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但日本统
19、治者选择了军国主义道路,穷兵黩武,对外扩张,以邻为壑,对中国和朝鲜进行了无止尽的榨取,以弥补其贫乏的资源和虚弱的国力。它的军国主义道路,为其之后的失败埋下了根源。直到 1931 年日本侵吞中国东北,1937 年全面发动侵华战争,1941 年,突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欲望无限膨胀,暴虐行动日益疯狂,不仅使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悲惨的遭遇。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败,经济崩溃,民穷财尽,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战犯被送上了审判台,日本人民也深受战祸,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日甲午战争的教训是:弱者必定挨打,失败者只能任人宰割,只有国家独立强大,才能保证人民的权利和幸福。甲午战争以来,无数先烈流血牺牲,他们期盼的国家繁荣昌盛需要我们每一代去实现。当前,我们必须抓住经济发展的时机,解放思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把中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虽然甲午战争造成了中日两国民族情感的对立,但现在我们应该倡导和平,应加强两国民间交流、文化交流、经济贸易联系,加深对对方文化、心理、习惯的认识和理解,建立起睦邻友好的关系,防止侵略战争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