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奶不能煮得大滚,这样会将营养丢失,煮牛奶用的火也不能太大,待锅边起泡泡时牛奶就可以了。其实现在的新鲜牛奶都可以直接喝的,不过大多数人肠胃不适应喝冰冷的牛奶,如果是盒装的放在微波炉叮热就可以,袋装的放在热水里浸热也可以。鱼儿会睡觉吗?鱼类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仔细端祥鱼的眼睛是颇有趣的。鱼的眼睛一般较大,这可能与水中的光线较弱有关,故所有鱼类都是近视眼。鱼类没有真正的眼睑,眼睛完全裸露而不能闭合,有人因此认为鱼总睁着眼睛不睡觉。其实不然,鱼也和其它脊椎动物一样,每天要睡眠的,只是它们都睁着眼睛睡觉。有些鱼在白天睡,有些鱼在晚上睡。在夜间,人们打开水族馆的灯光,可看到鱼睡觉的姿势是不同的。鲻鱼的头
2、朝着不同方向,停止游动,开始入睡。有些河豚鱼静伏水底一动不动地进入睡眠状态。平时爱动的绿鳍鱼、鲨鱼也爬伏在池底静止不动进入梦乡。比目鱼平时爱静伏水底,有趣的是当它们需要睡眠时反而漂浮在水面上。更为有趣的是在热带海洋的珊瑚礁上,有一种奇特的鹦嘴鱼,每天黄昏时,皮肤分泌出大量粘液,把整个身体包围起来,好似穿上一件薄的上衣。睡衣前后端有一个开口,可通过海水,供它呼吸,便可放心地睡上一夜,待黎明来临,立即脱下睡衣,进入活动状态。有的海鳗白天躲藏在海底的洞穴睡觉,夜间才钻出洞穴,四处游戈,捕食小鱼小虾。鱼儿为何要群集群集又叫成群或群游,是鱼类的一种特殊行为,在大约 4000 种鱼中,每种鱼都能很有规律地
3、组成集团游泳,这些集团就叫做鱼群。鱼群是鱼的社会,其中每一条鱼都影响到其它鱼。鱼群内每条鱼彼此保持固定的距离,本行前进,前后、左右、上下鱼的数目大致相等,无论缩紧、散开或再度集合都能保持队行。这主要是依靠鱼的视觉器官和侧线感觉器官协调完成。鱼类为什么要群集呢?群集可抵御敌害的袭击。因为群集的鱼通常都有十分鲜明或艳丽的色彩,敌人,会被它们成群的流动线条或闪烁的颜色搞得眼花缭乱,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某一条鱼身上,鱼群通常跟着游在最前面的那条鱼,如果全群的一侧受到威胁,整个鱼群便会受影响而掉头离开,即使敌害攻溃了鱼群,它所能吃掉的鱼也很有限。不仅如此,鱼类群集对觅食、繁殖等都有利;群集也有利于找配偶、
4、产卵、授精和保护好幼鱼。引起鱼类群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界条件,如水深、底质、海流、温度、盐度等。还有内部因素,如鱼类性成熟可导致生殖集群;为抵御严寒又可导致越冬集群。研究鱼类集群可用探鱼器、卫星观察等方法,对捕捞和保护鱼类都有重要意义。小鱼如何吃大鱼 人们常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然而,在浩瀚无际、弱肉强食的海洋世界里也有例外。有许多弱小的小鱼,由于身体具备某些特殊的器官,却能以小胜大,使得大鱼不得不甘拜下风。这些小鱼常常采用其特有的杀手锏,或发电击伤或分泌毒液,真是闻所未闻,充分展示了海洋鱼类的谋生术。形如鳗鲡的七鳃鳗,其吸盘状的口内长满了角质齿,它能吸在大鱼身上,将大鱼皮肤咬个洞
5、,然后吸大鱼的血。它一边吸血,一边分泌出一种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大鱼由于失血过多,不久便死亡了。与七鳃鳗同属无颌类的盲鳗,口周缘有三或四对触须。它往往采用孙行者钻入铁扇公主肚内的办法,在大鱼皮上咬个洞或从大鱼鳃孔直接钻入大鱼肚内,先吃内脏后吃肉。它能把一条好端端的大鱼吃得只剩下皮和骨头。人们曾发现、在一条鳕鱼体内竟有 123 条盲鳗。由于盲鳗的这种可恶的习性,人们便称它为“鱼盗”。在全世界 350 多种鲨鱼中,有一种体型很小的鲨鱼,它身长只有 40 厘米,但牙齿却很厉害。这种小鲨鱼极其凶猛,甚至敢于向体重达七八百千克的大鲨鱼发动进攻,它咬破大鲨鱼的皮肤,进入大鲨鱼体内,使大鲨鱼丧生。生活在海洋
6、中的电鳐,身体虽小,却能从头部与胸鳍之间的肌肉纤维特化成的电板发电,把处在它形成的电场中的大鱼击伤。海洋中不少巨大的凶猛鱼类见到它后都要“退避三舍”,敬而远之。有人发现一种头上长着两只尖角的鱼,它的嗅觉特别灵敏,能闻到好几千米以外的血腥味,然后赶去“就餐”。当它被大鱼吞食后,它也毫不在乎,待进到大鱼腹中后,它就运用又硬又尖的双角钻破鱼腹,转眼之间便可从大鱼肚子里钻出,逃之夭夭,而那条大鱼却在疼痛中慢慢死去。在红海,人们发现有一种扁平的小鱼豹鳎,它能分泌一种乳白色的毒液,这种毒液只需一小滴,就能使大鲨鱼暂时瘫痪,如果我们把这种毒液提取出来,那真是再好不过的驱鲨剂了。在深海中,食物缺乏。为了生存,那里的许多鱼都长着尖尖的牙齿,它们的口能像蛇的口一样张得很大,这类鱼有蝰鱼、叉齿鱼等。身体仅有 6 厘米长的叉齿鱼。却能吞下 13 厘米长的鱼。进食后,它的胃胀得很大,腹部呈现出所吞食的鱼的形状,之后,这条大腹便便的叉齿鱼便可一连几天不用寻觅食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