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届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净月校区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卷一、现代文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3 题。古代“酷吏”政治对现代法治的启示唐美娟“酷吏”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的产物。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准绳,将官吏区分为“循吏”与“酷吏” 。 “循吏”被世人所推崇,也是儒者们为仕途之人所树立的为官典范,而与其相对的“酷吏”却成为儒人墨客攻击的对象。以“酷吏”一词用来形容官吏的政治手段及其影响结果并将其载入史书作为一个类传的,首创于司马迁。纵观已有的史料及研究性论文,皆概括性地认为无论是哪一朝的酷吏皆为残暴酷烈,曲法滥杀的可恶之辈。如辞源对“酷吏”解释为“
2、以严刑峻法残虐百姓的官吏” 。这种片面的认识,使人们对“酷吏”产生误解。殊不知酷吏的出现及其发展是随君主专制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异的,不同时期酷吏的政治表现和内涵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酷吏政治的前期与其之后有本质不同。其实, “酷吏”并不是中国君主专制时期的官职称谓, “酷吏”大多任“都尉” “廷尉”“中尉” “中郎将” “御史” “御史中丞”等与监察、司法相关的官职,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执法者” ,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司等司法机关,城管,药监等部门的执法人员。“酷吏”是对一些官员的行政手段及所达到的绩效程度的描述词。在司马迁看来,执法严峻、行政过程中重刑法、敢于执法的官吏就被称为“酷吏” ,
3、史记酷吏列传中所记之吏皆为这一类人。从咬文嚼字上来剖析“酷”字发现,其原本含义并不是指“残酷暴虐” 。许慎的说文解字酉部载:“酷,酒味厚也,从酉,告声。 ”可见, “酷”之本意与酒有关, “酒味厚”是一个中性甚至偏褒义的词,在中国的饮酒文化中, “酒味厚”往往被认为是好酒。后来“酷”才逐渐有了用来形容人的行为程度的含义,从而就有了“严酷” “残酷”等贬义词的出现。 “吏”在说文解字一部中载:“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史亦声。 ”“从一”就是要忠于一主即君王,即如孔子所说的为官之道“臣侍君以忠” ;而“史”的另一解释是“持中正”之意,要不偏不倚。概而说之, “吏”就是要对君主忠诚,又不徇私枉法
4、,严格执行政令之人。 “吏”往往还充当教师的角色,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一项文化措施就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汉景帝也说“夫吏者,民之师也” 。 “吏”不仅是与基层百姓联系紧密的“治民之人” ,也是民治榜样,是对百姓起教导作用之人。由此看出,将“酷”与“吏”结合,其最初本意在司马迁看来并不是指残暴、惨酷之官吏。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载“民倍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惟一切严削为能齐之,作酷吏列传 。 ”由此可知,酷吏最初是以法对“奸轨弄法”的违法之人进行严格管理的官吏。在中国崇尚“人治”的社会中,酷吏的本职是对国君负责。汉武帝时张汤等人的廉平成为后世官吏的“仪表” ;而无道德仁义可言的来俊臣等人
5、则是被唾弃的对象,他们虽皆被称为酷吏,但这种“名同质异”的巨大差异使二者不可相提并论。这也说明了在中国古代崇尚礼义教化的儒家思想之下,实行“辅之以法”时要把握“法”的度及执法形式和用法的目的、对象。张汤等人的为官执法行为为后世的官吏、执法之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严格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不欺下,不媚上,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能与权贵奸恶之人作斗争,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同时还要保持自己廉洁高尚的一面。西汉时期的“酷吏”为现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执法环境的执法者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尤其是随着各种高科技犯罪的频繁发生,怎样才能在执法过程中秉持中正,而又不越法度雷池一步,我们应从西汉酷吏的执法中总结经验
6、。 “执法者首先要持中正,守廉洁,遵法度,才能真正将国家的法制落到实处,才能将法制受惠于百姓” ,这在崇尚法治,强调政治民主的今日也颇具借鉴意义。只有严格执法,执法公正,不恣意更改所依之法的内涵、范围,才能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法治,也才能真正改善吏治。(有删节)1.下列关于“酷吏”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酷吏”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但“酷吏”并不是中国君主专制时期的官职称谓。B. 由于各种史料及研究性论文中的错误认识,酷吏在人们的认识中成为贬义词,甚至辞源都进行了不恰当地解释。C. 今天的司法机关、政府机关的执法人员相
7、当于古代的“酷吏” , “酷吏”含有对执法手段达到的绩效程度的描述意义。D. 一般我们所谓“酷吏”就是指敢于执法、执法严峻、重刑法的官员, 史记酷吏列传中所记载的官吏都是这一类人。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A. 酷吏政治的前期与其之后有本质不同,实际上不同时期酷吏的政治表现和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张汤与来俊臣就是证明。B “严酷” 、 “残酷”等贬义词性是在“酷”后来兴起用来形容人的行为程度的含义后出现的,原来的“酷”是中性甚至偏褒义的词。C. 许慎认为, “吏”要对君主忠诚,又不徇私枉法,严格执行政令,他还是民治榜样,对百姓起教导作用之人。D由史记太史公自序中
8、载“民倍本多巧,作酷吏列传 ”可知,酷吏最初是严格依法管理违法之人的官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 张汤成为后世官吏的“仪表” ,而来俊臣则是被唾弃的对象说明执法要把握“法”的度及执法形式和用法的目的、对象。B. 酷吏的出现及其发展是随君主专制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异的,酷吏的“名同质异”的巨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C. 崇尚法治,强调政治民主的今日执法者要持中正,守廉洁,遵法度,将国家的法制落到实处,将法制受惠于百姓。D. 真正意义的法治要像张汤执法时期一样,只要执法者严格公正执法,不随意改变法律的范围内涵,就能发挥法律应有的作用。二、古诗文阅读(36
9、 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19 分)黄庭坚传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征收分摊盐税) ,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 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
10、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至是首问焉。对日:“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闯,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骶(歪曲,枉曲)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
11、,转送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 ,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濡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宋史黄庭坚传 )4文中划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B徽宗即位起监鄂
12、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C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D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3 分)A “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 “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B “母艰” ,就是“母忧” ,指母亲的丧事。C “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D “自号” ,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3、)A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 ,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2)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
14、,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11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的部分。 (6 分)(1) 出师表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 ”(2)音乐是中国诗词里的常见内容,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 。 ”(3)荀子在劝学中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为喻,引出“ , ”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一辈子和诗词谈恋爱赵小兰“新知识、旧道德”的启蒙教育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大家族,本姓叶赫那拉,祖上
15、是蒙古裔的满族人。叶嘉莹的父母对她采取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虽然准许她去学校读书,但生活上对她约束极严。她被关在四合院里长大,甚少与外界接触。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当她读到“朝闻道,夕死可矣”,幼小的心灵极受震撼:“道”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为了它竟可以舍弃生命?对于圣贤之书,叶嘉莹强调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1941 年,叶嘉莹才 17 岁,父亲远在后方,失去音讯,母亲忧思成疾去世,身为家中长女,她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幸而当时有伯父伯母的关照,她的学业并没有中断,还如愿考上了辅仁大学。精于古典文学的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
16、词创作、研究的道路。另一个对她产生一辈子影响的人,是她在辅仁大学的恩师顾随先生。叶嘉莹至今保存着老师当年写给她的信。老师希望叶嘉莹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有开发,能自建树”。信是用漂亮的繁体行草书写,叶嘉莹保存至今。风雨逼人一世来叶嘉莹曾说,她的一生都不是自己的选择,从来都是命运把她推往何处就是何处。“让念书,也就念了。毕业后让教中学,也就教了。一位老师欣赏我,把他弟弟介绍给我,后来也就结了婚。”叶嘉莹的丈夫是国民党海军教官,婚后不久,她就跟着丈夫去了南方,1948 年又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1949 年年末,他们的大女儿才 4 个月,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丈夫因被怀疑是“匪谍”而被抓。3
17、年后丈夫出狱,性情却大变,经常不可理喻地暴怒,妻子成了他首当其冲的发泄对象。本来,生活的重担已把叶嘉莹压得透不过气,丈夫又加重了她的身心负担。她经常噩梦连连,近乎窒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后来,王安石的一首诗,给了叶嘉莹一抹精神的灵光。她记得诗是这样写的:“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世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后来她发现,自己的记诵与原诗并不完全相合,但她默默要求自己:不要怨天尤人,对待郁郁不得志的丈夫,也要宽容忍让。而这一忍,就是一辈子。这位情感丰富的女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自己却从未真正恋爱过。她的小女儿说,母亲一辈子都在和诗词谈恋爱。
18、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1966 年,叶嘉莹受邀赴美国密歇根大学及哈佛大学讲学,后又接受了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聘请,在温哥华定居下来。在拿到学校的终身聘书后,叶嘉莹以为自此就能安稳度日了,不料却再生变故。1976 年,她的大女儿和女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她强忍着悲痛为女儿女婿料理完后事,把自己关在家里,拒绝接触外面的一切。在这期间,她写下了 10 首哭女诗。诗词不仅帮助叶嘉莹排解悲痛,更给予她走出这种生死劫难的力量。1977 年,她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大陆。在火车上看到有年轻人捧读唐诗三百首,她觉得,尽管这个民族历经劫难,但诗歌的灵魂未死。叶嘉莹重新燃起了内心的激情,决心回国。从
19、 1979 年开始,叶嘉莹每年自费回国,在各地高校讲授诗词。当时“文革”刚结束,传统文化断层严重,学生们内心对于学习古典诗歌有着极大的渴求。很多教授还在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叶嘉莹却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诗歌使人心不死2013 年之前,叶嘉莹几乎每年都要在北美和中国之间来回奔波,不过,南开大学已然成为她从事古典诗词研究和推广的重要基地。早在 11 年前,叶嘉莹就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不久前,有热爱中国诗词的友人听说她今后将定居南开,决定捐资,与南开合作为她兴建了一栋集科研、办公、教学、生活于一体的小楼,定名为“迦陵学舍”。晚年的叶嘉莹将传
20、承古典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在她看来,“人生总有一天会像燃烧的火柴一样化为灰烬,如果让这有限的生命之火为点燃其他木柴而继续燃烧,这火种就会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古人常说薪尽火传。有人曾劝我,年纪慢慢大了,该多写点书,少教些课。这话也有道理,可是当面的传达才更富有感发的生命力。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叶嘉莹说人生最大的困难,是找到意义和价值。这难题,她早已解开。(选文有删改)【相关资料】 莹接受采访时说:“古典诗词里蕴含的,是我国文化的精华,是当年古人的修养、学问和品格。现在的青年一般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因为它的语言是古典的,里面又有很多典故,有很多历史背景,他们自己看是很难看
21、到里面的好处的,难免对它们冷淡隔膜,这是很大的损失。所以我要把这些好处讲出来,希望能够传达给他们,让他们能够理解。只要有人愿意听,只要我的能力还可以讲,我都愿意一直讲下去。”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旧道德,新知识”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A叶嘉莹从小接受的是“新知识,旧道德”的家庭教育,她认为对于圣贤之书,必须真正用心去读,并且贯彻到行动中去。B叶嘉莹这位情感丰富的女
22、诗人,尽管深谙诗词中的儿女情长,可生活中却缺乏自主选择权,从未真正恋爱过,完全听从命运的安排。C叶嘉莹在国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没有采用陈旧的阶级分析法解释诗歌,而是讲解诗歌的“兴发感动”,并旁征博引,令学生们激动万分。D在叶嘉莹的生活中,诗词不仅帮助他排解悲痛,而且给予她走出生死劫难的力量,更使她想到要将古典诗词推广给每一个青年。E现在的青年都不喜欢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认为是古典诗词里面有很多典故、很多历史背景,青年们很难看到里面的好处。(2)叶嘉莹为什么能够走向古典文学研究之路?请结合文本加以回答。(6 分)(3)叶嘉莹借诗歌度过忧患,获得疗愈,请结合文本分析叶嘉莹借诗歌度过哪些忧患。(6 分
23、)(4)作为一位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第卷四、语言文字运用(20 分)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 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与民族民间。儒学热是当今一大文学文化现象,从学者到民间,不乏追寻者。但是也有些人只想凭借 ,而揣摩得到儒学真谛,这是很错误的。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 ,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A.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口耳之学 B.口耳之学 口传心授 口诵心惟 C.口耳之学 口诵心惟 口传心授 D.口传心授 口耳之学
24、口诵心惟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A.“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是由于它在读者心中营造了“甜美的忧郁”的境界。B.节日临近,商家打折促销,减价的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平日里价格不菲的商品此时显得格外诱人。 C.当前,作为网络问政新形式,政务微博不能仅仅做出姿态,更要俯下身子,贴近民生,关注群众的基本需求,才能推动政务工作的科学发展。D.一年来,省部级高官频频落马显示了新一届党中央的反腐决心,但“打几只老虎”仅仅是第一步,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25、是(3 分)2014年 4月,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发布报告指出,思科、D-Link 等多家路由器产品存在“后门”漏洞。 。 , , 。 , ,账号和密码被盗取后,会直接造成用户的财产损失。所以,我们在使用互联网的各种产品时一定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打开的可能是一个钓鱼网站如果路由器 DSN 被篡改,用户输入网银官方网址这会威胁整个家庭中所有的上网设备黑客入侵后,可以监控连接路由器的设备的上网数据窃取浏览记录、帐号密码等隐私信息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盒子将无一幸免A. B. C. D.15.请补出下面一段话的结论,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字数 40 字左右)“蘑菇管理”是许多组织对待初出茅庐者的一
26、种管理心态,初学者被置于阴暗的角落(不受重视的部门,或打杂跑腿的工作) ,浇上一头大粪(无端的批评、指责、代人受过) ,任其自生自灭(得不到必要的指导和提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一段“蘑菇”的经历,这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尤其是当一切刚刚开始的时候,当几天“蘑菇” ,能够消除我们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让我们更加接近现实,看问题更加实际。一个组织,一般对新进的人员都是一视同仁,从起薪到工作都不会有大的差别。无论你是多么优秀的人才, 16.阅读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1)请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 。 (30 个字以内)(2)请为这幅漫画反映的社会现象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五、写作(60 分)阅
27、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鲜花是美的,鲜花首先是开在你的心上,鲜艳和芬芳才能活跃在你的指间。而此时,你必须明白,促成鲜花开放的,是那窗前那树梢里透过的一缕阳光。读了以上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理解作文。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体裁不限;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参考答案1. D.(应该是司马迁看来)2. C.(后一句不是许慎认为)3. D.(今天法治与西汉不能同日而语)4C5A6B7 (10 分) (1)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2
28、)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诗。 (注意“尝” “以为” “由是” “发” “为”等词的翻译。 )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 ,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题可根据关键词“以”“ 皆”等断句。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 E 级。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6试题分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 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
29、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己,并非赵挺之所指使;C 项中“诗比杜甫”错,黄庭坚只是作诗向杜甫学习,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 项中“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故选 B。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7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 ,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词:“尝” “以为” “由是” “发” “为”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30、层级为理解 B。【参考译文】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各种税收,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 神
31、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凡
32、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为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 ,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
33、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答案】8 (6 分)“乱”既指在一片乱山之中,也指作者心绪烦乱:“残”既扣住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
34、未消,借此表现心境凄冷。“乱山” “残雪”写出了诗人旅居的环境,也是在衬托作者旅居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情。9 (5 分)尾联通过写除夕之夜诗人正在漂泊之中,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思绪归结为“那堪”二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时,应结合着诗歌注释,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尾联的一般性作用,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尾联起点题、点睛的作用。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飘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11.【答案】 (1) (5 分)选 C 得 3 分,选 A 的 2 分,选 B 得 1 分。(2) (5 分)从小深受家庭的熏陶:父亲教叶嘉莹认字读书,开蒙的第一本教材就是论语 ;伯父的引导:伯父十分欣赏她的天分,并引导她走上诗词创作、研究的道路。恩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