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字、词教学勐永镇光木林完小:陆绍明摘要: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以及多数数学习题,都是用文字型数学语言表达的。因此,学生对有关字词是否理解,直接关系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作为数学教师,要注重教学中字词的教学,帮助小学生理解字词,掌握数学语言,提高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准确性,从而提高小学生自学、分析数学的能力。关键词: “字词” 、 “品” 、 “悟”一、 注重反复读题目, “品”出字词的意义。小学数学语言是比较精炼的,既严格又严密,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是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反复地读题,慢慢地“品”出其中数学的道理,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下面这道
2、题的教学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步骤是:出示题目 缝纫小组要完成 1210 件上衣的制作任务,前 3 天已经完成了 165 件,照这样计算,剩下的上衣还要多少天才能完成?1、让学生齐读题,但读后大多数学生仍不明题意。2、让学生再默读几遍,部分学生就能读出难点,并且会问“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3、教师点读第二句:“前 3 天已经完成了 165 件” ,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重点句。学生就会理解了,并回答:“照这样计算”就是照第二句话中的已知条件来算。4、教师加以点拨:“根据第二句的已知条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5、学生再次读题回答:“前 3 天已经完成了 165 件,平均每天完成几件上衣制作”?6、教师
3、又点拨:“问题中剩下的这三个字应该怎样来理解”?7、学生回答:“是总数 1210 件,做了 165 件后剩下的部分,需要几天完成”?8、教师再综合强调:“一定要注意剩下的这几个字,并且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学生列式解答。这样,采取读了问,问了读,读后再答。再加上加上点拨,学生思索着读题,分析题意,题中“照这样计算”及“剩下的”意思学生就能在“读”中“品”味出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样读后“品”题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咬文嚼字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二、 看演示,悟出字、词意义。演示是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在教学中,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浅,难以
4、理解一些词句,所以教学时间最好采取演示法,帮助学生领悟字词的含义。如一年级有这样一道思考题:“10 个同学排成一行做操,小红的左边 5 个人,小红的右边有几个人”?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左中右的实际方位难以理解,不能正确地想象出题中的情景,会出现 105=5(人)的错误解题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按题意进行排队演示,学生就能知道队列中还有小红的存在,题中是求小红的右边有几个,是不包括小红在内的。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就能正确理解题意,就不会有错误的分析,解答这道题就不困难了。此外,演示教学还可以利用教具和电教演示,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知事物,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 画图形,理解出字、词的含义。数学中的图形是简洁、直观、易懂的数学语言,利用图形,可以简化语言,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学校有 12 课果树,梨树占总数的 14 ,桃树占总数的 34 ,梨树和桃树各有几棵?题中的 14 ,总数的 34 ,学生难以理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采取用画线段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题意。梨树占 14 桃树占 3412 棵梨树有几棵? 桃树有几棵?124=3(棵) (124)3=9(棵)画线段图后,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就明确了。图形直观明了地反映已知与所求的关系,使抽象的思维形象化,具体化,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