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 八年级上第八课 背影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感情。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教学方法:复述法和研讨探究法。课文导入: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关心国事大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 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台阶 , 台阶 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第一课时1、基础知识(1)作者李森祥(1956 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
2、,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1975 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86 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十八里营房 金奎银奎 小学老师塌鼻大娘 。1987 年开始文字创作,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 、 抒情年代 情世诗文 传世之鼓 等,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1991 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长篇小说传世之鼓 ,短篇小说集台阶 ,中篇小说村野子弟 、 屋脊丘陵 、 秤盘 、 毛心 、 十八里营房 、 秋晕 、 樟树潭记 ,电视连续剧
3、剧本丰子恺(合作 )、 无名的功勋(合作) 、 钱塘人家( 合作)、 大潮烟雨、 卧薪尝胆 、 天下粮仓( 均录制播出) 等。 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 1991 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 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电视剧卧薪尝胆获第二届首尔电视节最佳长篇电视剧奖,该剧剧本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发行。现任浙江省嘉兴市作协主席,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电视剧编剧工作。(2)体裁及特点1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2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3对这篇小说,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
4、好了,父亲怎么样?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这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4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我国农村何止千万。不妨引导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看看自己的父亲,看看同学的父亲,看看周围的父亲,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3)时代背景本。(4)字词尴尬(gn g):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fnzo):心中烦闷不安,急躁易怒,甚则手足动作及行为举止躁动不宁的表现。 微不足道(wi b z do):是指意 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d tng g
5、ung zhng):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凹凼(o dng ):方言,凹陷的水坑,引申为陷阱,设的圈套。凼,水坑 。门槛 (kn) 涎(xin)水 揩 (ki) 嘎(g) 筹(chu) 划 黏(nin) (5)解释 课文下注释(6)背诵 ( )2、全文分析(1)划分段落 总结大意 概括标题 复述课文 1. 整体感知 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自读课文。 了解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 复述课文。 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 动。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复述之后
6、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 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 充。思考、讨论、理解、了解人物形象。思考题:a 父亲为什么要造一 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b 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 阶的新屋的? c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将自己的理解和疑难问题,通 过四人小 组讨论,与同学交流。然后进行课堂发言。 提示: a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 应高。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 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 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b 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 终 年辛苦,准 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
7、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c 亲为此付出的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2. 段落结构: 本文是以“ ”为线索展开的,全文可分为 个部分: 第一部分: (1-9) (老实厚道、一贫如洗的父亲(为了自己和家人不低人一等,立下宏愿, )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第二部分: (10-16)写父亲下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经过终年辛苦劳作,终于开始造屋了。第三部分: (1725)父亲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中。第四部分: (2632)父亲经过漫长艰辛的准备,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全家人沉浸在喜悦中。第二课时(2)文章分析1 文章是 XX 结
8、构( )2 以 XX 表达方式 主要为记叙 描写3 按照 XX 顺序 4 以 XX 为线索 本文的“文眼 ”是什么?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 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是以此为出发点。文眼就是提示文章中心的字眼,它是文章的窗户,就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通过它就能窥探到文章的中心。文眼”是指最能反映文章思想内容的文字.一般散文中都有文眼。“文眼”是窥看主题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脉络的筋节,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清代学者刘熙 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 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也
9、就是说,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点,能点出文眼,就是读懂文章的一个标志。荷塘月色的文眼是在开头,即“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 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并且在解读文章时可以依照用来解读文章含义,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词条。 文章线索的分类分为以下几类: 1、以人物为线索 2、 以事情为线索 3、以物品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索 6、以感情为线索 文章线索的作用 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这是明线,如果有暗线,是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 ,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点,但有时会有双线索,即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既处处 相关联
10、,又看似毫无关系,是文章 线索的难点!5 通过 XX 角度 6 运用 XX 修辞手法 7 通过叙述 XX 事情,体 现了的 XX 事物的 XX 特点。父亲形象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 ,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 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8 表达了作者的 XX 思想感情(主旨)“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 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塑造了发展中的中国农村
11、一个农民的典型形象。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他身上所具 备的优秀品质 代表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农民的突出特征。同时,这一形象还告诉我们,农民创业 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9 写作特色:语言 结构 立意 其他1 语言朴实自然 2 结构。线索清晰,结构明晰。“台阶”是小说的故事线索。作者围绕“台阶” 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
12、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 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 备了大半辈子,艰难的攀登人生台阶,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也登上了他人生的最高台阶,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而父亲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老了,身体也垮了。文章以 “台阶”命题立意,表现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表现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33 立意4 写作手法细节描写,出神入化。细节描写的内容虽细小,却小中见大,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反映出深刻的主题。例如写父亲的辛苦劳作,说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 “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
13、阶”, 这里就是巧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这个细节,说明了父亲为建造新屋所付出的辛劳和沉重的代价。再如建造新屋时,写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这句细节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父亲在无比喜悦时手足无措的样子。10 告诉我们的道理及启示我们该怎样做。从父亲身上我的身上这篇小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一个 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业生 产力还相对落后。 农村、 农业、农民“三农” 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全面实现小康,重点是农村, 难点是农业,关键是农民。我们
14、有责任关注农村、 农业和农民问题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应有的贡献。父亲的固执让每个人都为之叹息,辛苦了大半辈子,当真该享清福,享受自己面子充足的时候,却已经 体力不支,却已 经成为了 这劳动一生,碌碌无 为的代表人物,让人叹息,却又不仅发觉,我们身边有太多 这样的人! 父亲一生,可以说是只有汗水和自己执着的理想,但是,他却失去了一个人一生的精彩!第三课时(3)精讲分析研读与赏析教师导学: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 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 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 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2.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情节,读一读, 议一议。
15、思考题: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 树枝老是摇来摇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 ,一片片旱烟 雾在父亲头上飘 来飘去。 ”这段描写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3.为什么失去了一部分劳动能力的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4.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 阶反而写得详细 ? 提示: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第 1、2、5、12、14、20、22、25、28 段,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引发想像,答案不求 统
16、一,但要合乎情理。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 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5 题,理解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的写法。作者 为什么在老屋的三 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 ,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 亲的力气大,与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 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 “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 见台阶低。写父
17、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 年辛劳的形象,也 说明家庭的 穷困。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 阶反而写得详细 ?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 “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1、找出文中你最感动的地方,有感情的读出来,并说说你被什么感动了。 学情预设: 洗脚的细节(要用刷子刷,洗干 净后还是泥土的颜色。倒出的水是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细节)劳碌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失去了生机。 (外貌)衰老 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动作)坚韧 等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 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神态)失落 这人怎
18、么了? (语言) 慨叹 根据学生的发言适当点评。最后 总结: 从文中细腻的细节、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我 们为之感动,为之震动。 2、带着感动之情进一步分析父 亲的形象。 由学生自主发言,教师总结 :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 期艰辛的劳动勤劳、 坚韧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 倔强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 坚韧不拔的毅力。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
19、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四)品评作者作者对父亲有怎样的感情?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和怜惜。让学生代表作者对父亲说一句话。 (例:爸,你真的不容易,该歇歇了!)(五)品味感动说出你和父亲在相处中最令你感动的事情或抒发对父亲的深情。明确:父亲无论是飞黄腾达还是劳碌奔波,无论是风采依旧还是老迈衰弱,无论是相隔万里还是近在咫尺,他永远都是我们心中的巨人,永远都是我们一生的感动,一生的牵挂和追寻。(六)总结(七)结语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八)附板书台阶高 不自在淳朴 怜惜谦卑 同情3、按全文分析格式 找出重点段落 语句进行分析(不少于 2段 10 句)4、句子分析方法 1 通过 XX 手法,描写了 XX 事件,2 体现了 XX 事物的 XX 特点,3 表达了作者的 XX 感情,4、语言、结构、立意或其他手法特色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