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 年 1 月 21 日上饶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批准)“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建设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打造“ 一个枢纽、四个基地” 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海西经济区建设、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015 年) (以下简称 纲要 )是根据中共上饶市委关于制定上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明确政
2、府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 十二五 ”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是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编制实施年度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一、 “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扎实工作,成功战胜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一五” 时期,是上饶市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为我市未来加速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3、。(一)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呈现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 901 亿元,五年增长 2.3 倍,年均增长 13.8%;财政总收入达到 113.9 亿元,五年增长 3.4 倍,年均增长 2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 805.4 亿元,五年增长 4.2 倍,年均增长 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 330.5 亿元,五年增长 2.4 倍,年均增长 19.5%。(二)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新改善“十一五”期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由“十五” 期末的21.2:42.4:36.4 调整为 16.8:51:32.2。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产,20
4、10 年粮食总产量 61亿斤;工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格局初步形成,晶科能源、大自然木业、圣达威电工、海螺水泥等一批投资 10 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落户上饶,2010 年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 42.1%,比“ 十五 ”期末提高 11.2 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高位提升,三清山、龟峰成功申遗,万年稻作文化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灵山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我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0 年全市旅游接待游客 1986.8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 143.31 亿元。(三)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我市大力实施能源、城乡电网、县乡公路、内河航道、城市基础设
5、施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特别是京福和杭南长两条高铁的开工建设,从根本上形成了我市交通枢纽基本格局,区域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至 2010 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 18000 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 382.1 公里,居全省第一,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硬质化;铁路总里程 239 公里,峰福线电气化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内河航道总里程 811 公里,码头总计 99 座,总延线长 7000 米;建成黄金埠电厂一期 260 万千瓦机组、鄱阳凯迪生物质能发电和董团 500 千伏输变电等重大电力项目;建成10 座县级污水处理厂;完成 3G 无线城市升级改造;天然气主干管道全面开工铺设。(四)改革开放获得新推进继续深化各项
6、改革,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稳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展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开放型经济格局正在形成,南昌海关上饶办事处成立,上饶国际物流中心(无水港)建成,晶科能源在美国成功上市,上饶经济开发区已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 15.5 亿美元、外贸出口创汇累计 30 亿美元,分别是“ 十五” 期间的 3.6 倍、6 倍。(五)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民生工程大力推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2010 年,人均生产总值 2020 美元,比“十五”期末净增 1281 美元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5535 元, “十一五” 期间年均增长 12.5%;农民人均纯收入 5317 元, “十一五 ”期间年均增长 10.5%;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进展顺利,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30.5 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37.7 平方米,分别比 2005 年增加 10.1 平方米和 2.74 平方米。(六)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十一五”期间,我市继续加强科、教、文、卫、体等方面建设,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加快实施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整体搬迁
8、。全面推进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人口全覆盖,居民三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参保率达到 92%以上。大力改善农村基层计划生育服务条件,全面完善乡镇综合文化活动设施,顺利完成市图书馆(科技馆) 、市创意产业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市体育中心工程建设。国防教育、应急保障、人防、档案、物价、保险、残疾人权益保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方志、水文、气象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日新月异的五年,是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提升的五年,是和谐稳定大局持久保持的五年,是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二
9、、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一)面临形势展望“十二五”,是上饶加快发展,根本改变我市在江西发展格局和四省交界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一个增速放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等多重特征并存的时期,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国际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从全国来看,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加大,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将为我市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历史性机遇。从我市基础条件看, “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大项目投资效益的快速发挥,现代交通枢纽的逐渐形成,工业化和城
10、镇化的快速推进,进一步改善了加快发展条件,鼓舞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信心,尤其是上饶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地区、海西经济区重要城市、长三角的经济腹地和江西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我市“十二五”时期仍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市的主要矛盾;产业层次较低,优势产业不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城市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的发展与民生诉求还有较大差距;财力的需要与可能的矛盾比较突出;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增长约束加剧、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面没有根
11、本改变等。从总体上看,未来五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大于挑战,我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 的目标,打造“一个枢纽” 、建设“四个基地”,强力主攻园区、城区和景区,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建设,全力打造新兴工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全国旅游强市、居民最具幸福感城市,努力实现上饶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三)基本原则坚持加快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
12、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营造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快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与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坚持开放合作。抓住全球新一轮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与竞争。从一体化发展和合作共赢的角度,大力推
13、动融合发展战略,积极加强与“长珠闽”地区的对接和融合,努力把上饶打造成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不断提升全市开放水平。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改革,勇于大胆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市场经济观念,推进行政管理、金融、土地、财税等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体制、机制、管理、科技、文化的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坚持和谐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
14、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较快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坚持绿色发展。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把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加大绿色投资,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建设绿色上饶,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四)发展目标未来五年的工作重点及目标:围绕强力主攻“园区、城区、景区”,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区现代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大交通,加快推进以
15、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支撑的大产业,积极打造以中心城区为重点的大上饶、大城市格局,致力推进上饶在江西发展大格局中地位和在四省交界区域大格局中地位的“两个根本改变”,努力实现富民、强县、兴市的目标。综合考虑我市发展的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要努力促进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使我市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得到显著改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3%,到 2015 年达到 2000 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进入江西省第一方阵;人均生产总值达 4500 美元;财政收入达到 260 亿元,年均增长 18%;产业结构明显优
16、化,全市非农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首次突破 90%,二产在60%左右,三产在 30%以上。建成发展后劲足、经济实力强的上饶。中心城市辐射力明显增强。区域中心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特别是要素集聚和经济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化率达到 51%以上。到 2015 年,把中心城区积极培育成特大城市,力争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建成辐射带动强、城市品位高的上饶。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到 2015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30000 元和 10000
17、元,年均增长 1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定在 104%左右;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建成幸福指数高、生活更殷实的上饶。社会事业更加繁荣。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全面确立,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人才事业有较大发展。到 2015 年,研究和开发经费(RD)占 GDP 的比重达到 1.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上升;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 99.5%和 87%,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城镇职工、居民医保覆盖率和新农合参合率达到 95%以上,建立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公立医
18、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成人文气息浓、保障程度高的上饶。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日趋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 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8。以内。到 2015 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 80%和 90%。森林覆盖率达到 63%以上。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全面完成省定预期目标。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上饶。三、主攻工业,做强园区,建设新兴工业强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举全市之力主攻工业、决战园区,做大工业总量,提升工业竞争实力,是加快上饶发展的重中之重。紧紧
19、围绕“园区是平台、产业是关键、企业是重点” 发展思路,继续改造提升发展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形成园区建设上水平、产业集群有基地、企业发展有龙头的新格局。到“十二五” 期末,力争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超3500 亿元,工业增加值超 1050 亿元。(一)做强园区。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产业集聚、功能健全、辐射带动” 的原则,加快园区建设,做优产业发展平台。继续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的配套能力和承载能力;引导和促进工业园区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不断提高工业园区的集约化开发水平;发挥好各类
20、园区的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优化园区布局,明确产业定位,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发展水平,努力把各类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结合体、招商引资的大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强磁场 ”和推动上饶跨越发展的 “增长极”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工业园区主营收入超 500 亿元 2 个、超 300 亿元 3 个、超 200 亿元 5 个。力争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营收入达到 1000 亿元,力促广丰工业园区主营收入达 500 亿元以上。(二)做大产业。加快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重点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推
21、进产业集聚,加强培育新材料产业,做好产业配套,培育 2 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的优势支柱产业。在全市努力打造七大基地,即:光学产业基地、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锂电池产业基地、铜冶炼及精加工产业基地、新能源客车、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现代管理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有色金属、光学、客车制造、汽车零部件、轴承、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行业为重点,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有色金属以发展精深加工为重点,培育优势特色板块,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提升规模和水平,努力打造铜冶炼及精
22、加工产业基地。光学制造以凤凰光学为依托,以上饶光学产业园为主要的集聚区域,发挥技术优势,改造提升生产工艺,以镜片生产为主体,逐步转向高附加值的镜头生产,进一步打响“凤凰 ”品牌,努力把上饶打造成国家光学产业基地。重点支持上饶客车靠大联强,促进上饶客车与国内外客车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开发研制纯电动客车、混合动力客车和纯电动专用改装客车等新能源客车,重塑“上饶客车”品牌,打造新能源客车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汽车轮毂、仪表等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增强零部件配套能力,以降低整车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造汽车零部件供应基地。轴承生产以优化轴承行业的产品结构为重点,加快技术创新,提升生产工
23、艺水平,注重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进一步提高轴承产品的档次和附加价值。建材产业着力提高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加快发展玻璃纤维、新型墙材等高附加值产品。食品产业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开展精深加工,研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纺织服装工业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提升纺织印染行业工艺水平,推动行业产品升级。化工产业发展注重集约化、精细化、系列化,延伸产业链,加快精细化工和硫化工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抓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基础上,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重点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材料产业。延伸光伏产业链,重点发展硅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
24、推进光伏发电示范工程,打造具有突出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努力打造光伏新能源产业基地。锂电池产业以研发生产新型动力锂电池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打造锂电池产业基地。大力推进硅衬底发光材料生产新工艺产业化,重点发展半导体发光材料和器件、新型显示器、节能照明、配套关联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促进光电产业发展。依托广丰黑滑石、弋阳瓷石矿、横峰钽铌等丰富的非金属矿资源优势,加大资源开采力度,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形成建筑陶瓷、机械陶瓷、电工陶瓷、高压绝缘陶瓷、高档洁具陶瓷的完整产业链,加快发展优质浮法玻璃、新型墙材,努力打造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 (三)做优企业。以品牌
25、为龙头、技术为核心、资本为纽带,加快企业并购重组步伐,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着力培育晶科能源、和丰铜业、金汇铜业等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按照产业供应链要求,建立大企业、中小企业相互协作的战略联盟,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做专做精,提高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强化龙头企业发展所需的科技、生产、流通、金融、人才等配套服务,努力创造条件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优质环境,切实做到帮助做劳务的企业、鼓励做产品的企业、培育做品牌的企业、发展做标准的企业,培养企业的根植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 1 亿元工业企业达 700
26、 户,过 10 亿元工业企业达 40 户以上,过 100 亿元工业企业达 3 户。四、主攻城区,双轮驱动,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继续实施“ 双轮驱动” 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基础,统筹空间资源利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镇体系建设。按照“一级中心、二级重点、三级传递、四级网络”的思路,进一步创新城市行政区划体制,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到“十二五” 期末,把中心城区积极培育成为特大城市,把广丰、鄱阳、余干、玉山县城建设成为 20-50 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以上饶中
27、心城区为核心,以广丰、玉山、铅山、弋阳、横峰县城为支点,打造成人口过 200 万的“1+5”信江河谷城镇群,努力形成若干个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大项目、大框架、大生态”的要求,尽快实现中心城市发展由外延拓展为重点向内涵提升为重点的战略转变。围绕“完善功能,提升品位,集聚发展,塑造品牌”的目标,按照“提升老城区,拓展城东区,做热开发区,做旺中心区,开发近郊景区,扮靓三江口”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以重大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文化、旅游、生态、环境等综合功能,不断提升中心城区产业支撑能力,力争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以中心城市的崛起带
28、动全市的城镇化。加快信江河谷城镇群发展。按照“中心城区带动、快速通道相连、功能设施互补、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分工明确、绿色生态宜居”的要求,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1+5”信江河谷城镇群。协调城市功能与产业的区域分工,促进城镇空间的有机结合,实现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联。发挥中心城市对城镇群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尽快形成半小时城市圈。加快县城和示范镇建设。各县(市)按照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把中心城区以外的 10 个县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生态宜居、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按照全省实施“ 重点示范工程” 的部署,到 2015 年末,发展省、市级示范镇36 个,打造成县域经济重要的增长极。提
29、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园林城市、生态城镇建设,加强城镇历史文化保护,培育和发展城市精神,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加快建立市、区、街道、居委会四级管理构架,落实管理责任,稳步推进数字城市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治理城市交通堵塞现象,提高城市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进城门槛,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让更多农民融入城市,到城市发展,成为城市居民。(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围绕富民强县目标,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培育特色经济,壮大支柱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升级。发挥中心城市对城镇群的
30、带动和辐射作用,尽快形成半小时城市圈,构建贯穿上饶市的信江河谷经济板块和德婺经济区、滨湖经济区经济格局。“信江河谷经济板块 ”包括上饶中心城区、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县城及沿线城镇。信州区、上饶县、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县依托现有的工业基础、交通和人力资源优势,围绕区域中心城市组团发展。信州区、上饶县建成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广丰县重点发展镁质陶瓷、锂电池产业,着力打造非金属材料加工基地和城市矿产工程示范基地;玉山县建成汽车零配件及新型建材生产基地。铅山、横峰、弋阳县依托现有工业基础,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建材、化工产业。德婺经济区包括德兴、婺源两县(市) 。德兴坚持“
31、立足资源促发展,跳出资源求发展”战略,按照 “发展和优化现有优势产业,挖掘和扶持潜力产业,突破新兴产业”基本思路,以硫化工产业基地为依托,通过延伸有色产业,特别是硫化工产业链条,加快德兴传统工业的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婺源坚持以生态文化旅游兴县,着力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基地,重点发展高新技术及生态产业。滨湖经济区包括鄱阳、余干、万年三县。滨湖经济区大力发展生态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鄱阳县要建设成为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和中国湖城;余干县建设成电力特色工业基地和省会城市的后花园;万年县建设成为生猪生产加工基地和中国稻米城。(三)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县为基
32、本单元,按照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的功能区分工,构建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区域优势互补、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推进国土综合整治,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落实财政、土地、人口、产业、投资、环境等差别化政策,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和利益补偿机制。五、做优景区,完善设施,构建现代服务体系依托中心城市和优势特色产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加快构建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增强上饶的经济辐射能力。(一)提升
33、发展旅游业围绕建成全国旅游强市和华东地区的重要旅游节点城市的目标,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强化旅游产业在上饶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到“十二五” 期末,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 40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 300 亿元,占全市 GDP 的 15%以上。打造旅游品牌。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加大对全市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以“生态上饶、休闲之都” 旅游整体形象,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打造上饶旅游品牌,提升旅游产业。不断提升三清山和龟峰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稻作文化”、 “中国最美乡村 ”、鄱阳湖生态旅游、 “红色旅游”、科技旅游等品牌品质,着力培育“铜钹
34、山”、 “鹅湖书院及葛仙山”、 “大茅山风景名胜区”等品牌。以景区、郊区、湖区为重点,推进“ 农家乐” 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统筹发展全市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打造旅游精品线路,挤进并融入国际、国内、省内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加强旅游区域合作,打造无障碍旅游区,实现区域内的相互对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加快红色旅游二期工程实施。加快灵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开发。建设鄱阳湖湿地公园,推进鄱阳湖候鸟观赏区和万年仙人洞建设。以三清山为龙头,带动怀玉山、三清湖等周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三清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积极创建三清山、婺源、龟峰等地为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灵山、铜钹山
35、、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旧址、葛仙山、神农源、岑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万年神农源(仙人洞) 、大茅山风景名胜区、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申报建设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旅游产业园。完善旅游设施。围绕打造十大品牌景区、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十大旅游名镇,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条件,加快旅游设施标准化建设。建成三清山机场,德上、德昌、上武高速公路,京福、杭南长客专,九景衢铁路和鄱阳湖游客码头;争取开通上饶到主要客源地的始发列车;突出中心城区旅游集散地位,重点抓好旅游集散中心、世界遗产展示中心、主题公园、旅游购物和美食街(区) 、高星级宾馆等项目建设。加快三清山枫林、婺
36、源、灵山、玉山及紫湖等地旅游服务区及景区游客中心、星级饭店、文化休闲、会展场所、餐饮购物场所建设,建成 10 个五星级宾馆,提升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接待能力。推进旅游特色商品产业化,发展特色旅游商品、工艺品、纪念品,加快婺源等地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旅游信息网络建设。发展文化旅游。充分挖掘丰富的红色文化、书院文化、道(佛)教文化、戏剧文化、民间文化、铜文化、湖文化等资源,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旅游,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努力把三清山旅游文化节、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鄱阳湖生态博览会(鄱阳湖国际湿地文化旅游节) 、万年国际稻作文化旅游节等办成知名的节庆活动,充分运用摄影、美术、书法等开展形式
37、多样文化旅游活动。培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壮大旅游企业。在推动旅游转型升级中,着力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加快组建上饶旅游集团。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尤其鼓励优势企业投资旅游休闲度假区、主题文化园及大型演艺、娱乐项目。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鼓励支持创办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和旅游文化娱乐企业。保护旅游资源。树立保护优先、共建共享的理念,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加强保护自然遗产地、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文物遗迹、景区景点,促进山上与山下、景区与周边、旅游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防止资源的破坏和景区(点)无序、低水平开发建设。(二)大力发展物流业依托赣浙闽皖交界区域现代综合交通
38、枢纽,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协调发展各种运输方式,构造高效便捷、货畅其流、布局合理的现代物流网络。加快建设上饶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增强物流基地的现代仓储、多式联运、加工配送、商品批发、展览展示和电子商务功能。构建上饶新火车站铁路口岸作业区、三清山机场航空客运口岸、宁德港上饶综合码头作业区、鄱阳港水运口岸作业区,把上饶建设成为国内区域性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以上饶中心城区为核心,联动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弋阳县、铅山县、横峰县,依托沪瑞、上武、德上高速公路、浙赣铁路,推进铁路联运常态化及铁路“五定班列”的开通,建成长三角、
39、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物流节点。着重培育商贸业、新型建材、有色金属等专业性物流,重点建设新华龙物流中心、上饶国际物流中心(无水港) 、赣东北万福农产品配送中心、上饶综合现代物流中心、赣东北粮食物流园。鄱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充分利用鄱阳湖水路交通枢纽,依托皖赣、九景衢铁路、九景、景鹰高速公路,利用南昌、九江地区物流集散和辐射,沟通湖北、安徽及中西部地区。着重培育水产品、大综农产品等专业性物流,重点建设江西鄱阳湖现代物流园、鄱阳湖农资大市场、江西铭日铁路物流园、万年生猪集团 5 万吨肉制品冷链物流、万年 50 万吨粮食物流项目。德兴市、婺源县,依托皖赣铁路和乐德支线,景婺常、景婺黄、
40、德昌、德上高速公路以及九景衢铁路通达皖、浙条件,着重培育有色金属、农林产品、医药化工等专业性物流,重点建设德兴现代物流园、德兴张村蔬菜冷链物流、婺源县茶叶批发市场。(三)改造提升商贸业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创新发展新型业态,改善消费环境,合理布局批发市场体系和零售商业体系,创建具有上饶特色的,与城市建设互促共进、协调发展的现代商贸流通业,打造区域商贸中心城市。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完善以大型批发市场、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为龙头,商业街为主线,便民店、专卖店和社区商业、农村超市等为点面的商贸流通体系,合理布局、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以商贸流通带动城市辐射功能的发挥。推进各县(市、区)商业网点规划工作,提升
41、和优化商业网点的硬件设施,培育亿升广场、洪客隆百货、城西名星广场、财富广场、国际家具城、佳利商城等重点商贸项目,加快丰跃香港名城、月兔集团上广商贸城、鄱阳湖农资大市场等项目建设,推进带湖商业广场、江南商贸城未来家居博览中心、上饶格兰云天大酒店、横峰天山国际大酒店、德兴中央商务区等项目建设。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要覆盖 100%的乡镇、90%的行政村,商品配送率达 70%以上。创新发展新型业态。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凸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推进连锁经营,确立连锁经营方式在流通业中的主体地位,支持引进具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大型连锁企业,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扩大规模,向多领域拓展。推进商业
42、信息化进程,提高电子商务水平,发展新型商业。扎实推进汽车以旧换新工作;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抓好“ 双百市场” 工程、标准化菜市场、家政服务网络中心等项目建设。增强社区商贸服务功能,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倡导健康消费理念。倡导全社会建立理性、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树立生态品质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拓展健康消费服务,积极开展实施绿色消费,营造资源节约型消费和环境友好型消费的市场环境,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专项整治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消费市场。加强对再生资源
43、产业、典当、拍卖、洗浴、二手车交易、成品油流通等行业的规范管理,积极探索行业管理的长效机制。依法惩罚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遏制同类企业恶性竞争,规范零售交易秩序。(四)加快发展金融业以更加开放的思维,以防范风险、推进创新、营造环境为着力点,努力把金融业培育成为金融产业。做强金融主体,汇聚金融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做大做强上饶银行,支持上饶银行到市外增设支行,支持农村信用社吸引民营资本入股,争取 5 年内县级联社 30改建成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鼓励组建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加快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深化保险企业改革,打造现代保险企业。壮大金融
44、实力,提高融资能力。争取 2015 年银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100 亿元以上,各项贷款余额达到 1300 亿元以上;加大企业上市工作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大力发展债券融资,完善城市建设融资平台,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筹集资金,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发展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加强会计、审计、资产评估、投资咨询、保险代理等中介机构建设;积极引进和开发新的金融衍生产品,推动传统金融业务改造升级,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大部分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探索现代金融业发展模式,加快金
45、融工具、技术、服务、市场和机制创新,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五)稳健发展房地产业按照国务院出台新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政策及上饶市的住房需求和消费水平,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促进上饶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形成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体、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为保障、以中高档商品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各收入层次人群合理的住房需求,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方便群众生活。2015 年末,全市城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41 平方米,规划期末基本实现城区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一套住房。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围绕建设国家粮仓和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
46、地,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努力培育农村新文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一)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紧紧围绕粮食、畜牧、水产、果蔬茶、林产业五大重点产业,以规模化为起点,以企业化为核心,以标准化为手段,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构建高效的种植业、健康的养殖业、深度的加工业和活跃的流通业齐驾并进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5%以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打造“国家粮仓” 为目标,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农田
47、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增产工程,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到 2015 年,粮食总产稳定在 305 万吨以上。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在重点打造优质生猪养殖基地的同时,发展牛、羊等食草动物和禽类养殖,在生态环境可承载条件下,大力推进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提升畜牧业产业质量和效益。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和品牌渔业,加强标准化鱼池改造,提高特种水产品比重。加强特色农产品开发,培植优势品种,着力抓好果蔬茶、高产油茶、毛竹丰产林、工业原料林、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在全市每个县形成 12 个具有鲜明地方特
48、色的农业支柱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走“以工促农、工农互动、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突出产业优势和特色,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产品档次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一批优质农产品基地,努力建成以鄱阳、余干、万年和弋阳为重点的国家商品粮基地;以上饶、玉山、万年、铅山、横峰、婺源县和德兴市为重点的油茶生产基地;以婺源为重点的绿茶生产基地;以广丰马家柚和天桂梨、横峰葛、玉山白玉豆和上饶县早梨为重点的果蔬生产基地;以万年县、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支撑点的肉类加工基地;以鄱阳、余干为主的淡水水产品生产加工和万年淡水珍珠养殖基地,力
49、争到 2015 年,粮食、畜牧、水产、果蔬茶、林产业五大重点产业产值突破 60 亿元。大力发展种养、加工、流通等各种类型的农业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益和产业集聚力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推进农业企业整合重组,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拉动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到 2015 年,努力实现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发展到 600 家;年销售收入过 30 亿元的加工企业 1 个,年销售收入过 10 亿元的加工企业 10 个;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 200 家。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生产、储运、销售等环节全程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加大农产品物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培育和建设力度,努力建成 6 个国家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推广“公司(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突出规划引领、产业发展、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