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琼州学院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隋国增(琼州学院体育学院,海南 三亚 572000)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琼州学院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 、测量的量表包括 8 个分量表,总体测量得分较高,反映学生具有较好的锻炼态度。2、学生的锻炼态度总体上是趋向于积极的,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态度差,说明学生锻炼态度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靠短时间的体育课就能够建立起来的。3、学生认识到了锻炼的价值意义,对体育锻炼有着比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锻炼行为积极,意图明确,但是主观标准较低。4、测量数据可以用来进行教学评价,为教师提供学生课堂内
2、外态度方面的指标。关键词:琼州学院 体育锻炼 态度1 前言对态度的研究,目前大多是集中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问题不但是社会心理学中开始的较早、较系统的研究领域,而且是社会心理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曾一度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内容。目前,在体育教学中,对“体育态度”的研究占大多数。主要是从体育态度的评价、体育态度与体育行为的关系来研究的。本文拟从教学评价的角度出发,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态度进行研究。本文在依据前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锻炼态度量表来进行评价。目的在与研究探索学生体育态度的状况,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参与行为做出一个价值性的判断,为教学提
3、供参考依据。最终使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锻炼运动中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2 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2.2 研究方法2.2.1 文献资料法查阅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等相关方面专著 10 余部,以及有关态度、行为等相关方面文献 60 余篇,充分了解目前对学生态度与行为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2.2.2 访谈法通过对部分专家进行访谈,走访部分体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收集研究所需的相关信息。2.2.3 问卷调查法2.2.3.1 问卷的设计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该量表根据行为九因素模型建立,共包括 8 个分量表,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
4、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管标准。2.2.3.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 600 份,回收 590 份,有效 581 份。2.2.3.3 问卷的信度采用重测法对各问卷进行信度检验。两次调查相隔 15 天,信度系数 r=0.89(p0.05 ),表明测量信度较高。2.2.4 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的数据进行汇总、分类,采用 spss11.5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学处理。运用 spss11.5 统计软件和 Excel 办公软件完成图表绘制。2.2.5 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分析方法中的归纳、演绎、类比和推理方法,对调查结果
5、进行分析与论证。3 结果与分析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锻炼态度,本文根据相应得统计学理论,确定了体育态度的评价标准。态度积极的平均得分为:4.18 5.00 分,态度一般为:3.504.15 分,态度差为:2.05 3.48 分。本文将参照评价标准对学生在量表中各个因子的得分进行综合评价。各因子得分见表 1。表 1:各因子得分均值表因子名称 得分均值(N=581) 行为态度 4.11目标态度 3.79行为认知 3.93行为习惯 3.92行为意向 4.11情感体验 4.07行为控制感 4.11主管标准 3.30注:非常积极 =5 分,积极=4 分,一般=3 分,不积极=2 分,非常不积极=1 分。
6、从各量表的平均得分来看,参照评价标准,只有主观标准得分偏低,其余的分量表平均得分都在 3.7 分以上。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态度,我们分别对各个因子作如下讨论:第一分量表为表 2:行为态度得分一览表因子名称 题 项 得分均值 该分量表得分均值A1. 4.24A9. 4.42A17. 3.96行为态度 A25. 4.15 4.11A33. 4.07A41. 4.19A49. 3.85A57. 4.00测量以后,本分量表的平均得分为 4.11 分,参照评价标准,学生的行为态度得分是比较高的。表明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积极的态度。第二分量表为表 3:目标态度得分一览表因子
7、名称 题 项 得分均值 该分量表得分均值A2. 3.95A10. 4.42A18. 3.96A26. 3.64A34. 4.07目标态度 A42. 3.93 3.79A50. 3.85A58. 4.00A63. 3.21A66. 3.62A69. 3.12A70. 3.87对学生测量的平均得分是 3.79 分。参照评价标准,学生锻炼的目标态度处于趋向与积极水平。说明在总体上,学生还是比较喜欢体育锻炼的,锻炼的目标明确。第三分量表为表 4:行为认知得分一览表因子名称 题 项 得分均值 该分量表得分均值A3. 4.12A11. 4.30A19. 3.96行为认知 A27. 4.15 4.07A35
8、. 3.98A43. 4.19A51. 3.85本分量表的得分为 4.07 分。说明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认知体验是深刻的,也说明学生能够比较理性的来审视体育锻炼的益处,而不是盲目的追随潮流。第四分量表为表 5:行为习惯得分一览表因子名称 题 项 得分均值 该分量表得分均值A4. 3.71A12. 3.98A20. 3.96A28. 4.15行为习惯 A36. 4.07 3.92A44. 4.19A52. 3.85A59. 4.00A64. 3.71A67. 3.62本分量表平均得分为 3.92 分。这就说明学生的锻炼习惯具有比较积极的倾向,习惯在某些时候具有很强的推动力,是人保持其态度的一个稳定支
9、点。根据社会学理论,人的行为受多方面控制,习惯也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第五分量表为表 6:行为意向得分一览表因子名称 题 项 得分均值 该分量表得分均值A5. 4.24A13. 4.42A21. 3.96行为意向 A29. 4.15 4.11A37. 4.07A45. 4.19A53. 3.85A60. 4.00此分量表的平均得分是 4.11 分,参照评价标准,说明学生的行为意向得分较高。学生的锻炼意向较高则表明某些学生虽然在其他分量表的选择上得分较低,但是社会、家庭、学校等诸多因素已经对其产生了影响。第六分量表为表 7:情感体验得分一览表因子名称 题 项 得分均值 该分量表得分均值A6. 4.
10、24A14. 4.42A22. 3.96A30. 4.15情感体验 A38. 4.07 4.07A46. 4.19A54. 3.85A61. 4.00A65. 3.86A68. 3.97此分量表的平均得分是 4.07 分,说明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比较愉快的,在运动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很丰富的。同时也说明,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舒缓了紧张的情绪,获得了积极的情绪。第七分量表为表 8:行为控制感得分一览表因子名称 题 项 得分均值 该分量表得分均值A7. 4.24A15. 4.42A23. 3.96行为控制感 A31. 4.15 4.11A39. 4.07A47. 4.19A55. 3.85A62
11、. 4.00本分量表的平均得分是 4.11 分,参照评价标准,说明学生自我感觉自身具有很强的的行为控制感。同时也说明,学生不仅掌握了锻炼的方法,并且对自身的控制能力也较高。第八分量表为表 9:主观标准得分一览表因子名称 题 项 得分均值 该分量表得分均值A8. 3.61A16. 2.92A24. 2.78主观标准 A32. 3.65 3.30A40. 3.20A48. 3.65A56. 3.32此分量表平均得分是 3.30 分,参照评价标准,说明学生的主管标准得分并不高,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现阶段学生自身的行为受外界影响已经较小,而其自身强调的个性在逐渐影响其具体的行为,过去普遍认为的家庭、朋友
12、等影响群体的影响力在逐渐降低。4.结论4.1 测量的量表包括 8 个分量表,总体测量得分较高,反映学生具有较好的锻炼态度。4.2 学生的锻炼态度总体上是趋向于积极的,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态度差,说明学生锻炼态度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靠短时间的体育课就能够建立起来的。4.3 学生认识到了锻炼的价值意义,对体育锻炼有着比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的锻炼行为积极,意图明确,但是主观标准较低。4.4 测量数据可以用来进行教学评价,为教师提供学生课堂内外态度方面的指标。5.建议5.1 教师应该在有限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学会锻炼的手段。同时通过正确评价,及时获取学生心理状
13、态的指标,为改进教学提供参考依据。5.2 学校应进一步加强体育建设,包括在设施等硬件方面的投入更包括对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培养等软件方面的建设,不断通过组织各项体育活动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搭建平台。参考文献1张志英.“态度”的度量方法研究 J.青年研究.2002.122 RM加涅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陈汇昌等.态度教育论的理论模式与实验探索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21.(2)4张建华等.从美、日两国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看我国体育教学评价改革J.中国体育科技.2001.115张建华等.美国最佳体适能教育计划及其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01.16曲宗湖 杨文轩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 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07刘一民等.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 J.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8张素霞.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 J.体育学刊.2003.10.(3)9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