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3.2 比较成本理论,3.2,国际分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1776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初表达,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差额)论 balance 贸易平衡(差额)论 亚当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早期的重商主义,流行于1516世纪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多卖少买或不买甚至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观点的核心是防止货币外流,货币平衡论 。重金主义 相应早期的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 (1)严禁金银外流,凡输出金银币或金银块必将受严惩甚至被处死。 (2)积极吸收
2、金银,规定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货款用以购买本国商品,不许外商携带货币或金银外出。 (3)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流行于16世纪上半叶至17世纪中叶。贸易差额(平衡)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Thomas Mun)主要观点: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一定时期的贸易逆差可以被允许,但必须遵循每年进出口要保持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因此被称为“贸易差额(平衡)论”或真正的重商主义。 相应晚期的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主要内容:限制输入、促进出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保护贸易政策,对重商主义的评价,重商主义的政策和理论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它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第一次对资本主
3、义进行了理论分析;重商主义的推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和发展。 但它对社会经济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其经济理论是不科学的。,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你得必然是我失,奖出限入是其必然结果,而各个国家运用重商主义理论管理国际贸易的结果将导致国际贸易的萎缩。,一、绝对成本(优势)理论,Adam Smith 1723-1790 Scottish,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比较优势引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4、cost) 绝对优势说(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对国际贸易成因的第一个理论解释 由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对重商主义进行深刻批判,第一个论证国际贸易是“正和游戏”。自愿开展贸易的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获益。,绝对优势的例子 (劳动生产效率)表21,各国专业化地生产绝对成本低的产品,用以交换别国绝对成本低的产品,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成因在于两国绝对成本的差异,不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国家之间就不能开展贸易吗?,绝对优势说明(假定AB两国各有2劳动小时),补充:斯密的经典例子,(以生产成本来分析)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呢绒和酒。由于自然资源和生
5、产技术条件不同,两国生产同量呢绒和酒的生产成本不同。生产1单位呢绒和1单位酒英国各需70人劳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葡萄牙各需110人劳动一年和80人劳动一年。,分析:由前表可见,生产同量呢绒,英国的生产成本比葡萄牙低,处于绝对优势;而生产同量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低,处于绝对优势。按照绝对成本理论,各国应根据自己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生产出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国际交换,就能保证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因此,英国应专门生产呢绒,葡萄牙应专门生产酒并参与国际贸易:英国: 1.7单位毛呢和1单位酒葡萄牙:1.375单位酒和1单位毛呢,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其
6、直接利益表现为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们的消费水平。,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1、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 (1) 用劳动生产率,即通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Qj / L)来表示,其中Qj是产量,L是劳动投入。如果一个国家使用单位或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比另一国生产出更多的某种产品,那么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即该国在此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2) 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Lj = L / Qj来表示。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低于
7、另一国,那么该国在此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例子:假设现有两国:中国和美国,都生产棉布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要素投入,且两国的劳动力数量都是100人。 表2.1中国和美国棉布和小麦的生产可能性,棉布(万米) 小麦(吨) 中国 100 50 美国 80 100 表2.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2、比较结果(原因和流向): 中国在棉布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美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所以,两国进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生产。,表2.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比较,3、贸易利益: 表2.4 中美两国分工前后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4、价格的确定(局部均衡分析),此例中,中国棉布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
8、例是1:1,而现实中这一比例(即价格)会不断变动。其高低取决于国际市场上两种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自由贸易时棉布的相对价格(小麦/棉布的交换比例)应在0.5与1.25之间,即贸易前两国国内价格之间。,绝对优势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每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其直接利益表现为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人们的消费水平。,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有力批判了传统的重商主义的谬误,结束了其对
9、于国际贸易理论的长期统治,为自由贸易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充分论证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三大好处。 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好处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一定是非赢即输的“零和游戏”,而是可能实现贸易双方“双赢”的,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证明了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 将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 局限性:前提条苛刻,不具有一般性。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是否还可以开展互惠的贸易? 即不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国家之间就不能开展贸易吗?缺乏普遍性,只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小部分交易。,二、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10、,大卫李嘉图(17721823),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完成者。,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大卫李嘉图 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者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两个国家产品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绝对劳动成本。一个国家在生产各种产品时,即使劳动成本都高于其他国家,只要其各种产品劳动成本投入上有所不同,仍可以开展贸易并从中获益。,二、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两利相权取其重,两
11、劣相权取其轻”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二、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来自亚当斯密的经典例子(九大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 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劳动同质。 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 。 生产要素是充分就业的,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规模报酬和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 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 无运输成本。 贸易是按照货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 劳动生产率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一)前提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 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
12、异而不是绝对差异之外,比较优势贸易模型的前提假设与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基本一样。,表2.5.中国和美国棉布和小麦的生产可能性,如何判断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呢? 一般有三种方式:通过计算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定。,1、 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用公式表示为: 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 = 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 中国和美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2、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衡量。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种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与另一种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的比率。即: 产品A
13、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 = 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单位产品B 的要素投入量 中国和美国的相对生产成本,3、用机会成本来衡量。所谓“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多生产某种产品(如小麦)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如大米)的数量。 中国和美国的机会成本,对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1.不仅论述了国际贸易能够互惠互利 ,而且阐明这种国际贸易利益具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普遍意义。,科学性:,2.指明了贸易利益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3.说明通过分工而使双方互利其实是有一定范围的,因此,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发展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决定国际贸
14、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这一命题,成功地论证了更为广泛的国际贸易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贸易互利性原理,解释了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能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也是新贸易理论的基础。,对比较成本理论的评价:,局限性:,1.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这是他未能正确区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结果。,2.李嘉图为了论证他的比较成本说,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忽略了动态分析。(比较优势陷阱),3.比较成本说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案例:比较优
15、势陷阱,从中国贸易的商品构成、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等多方面看,中国贸易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而这些特色意味着中国不仅算不上一个贸易强国,而且还有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潜在风险。 发展中国家片面崇拜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过于偏重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依旧能获得些许利益,但在长期中却会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落后于人的“比较优势陷阱”。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时需要在长期内自主性投入较大的时间、人力、物力,这意味着贸易增长可能会因此在短期中减弱前进动力,而能否目光长远地忍受贸易表现的短期“阵痛”,用长期努力换得比较优势转型是中国贸易能否“做强”的关键所在。,穆勒相互
16、需求原理的提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从供给方面说明,各国专业化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然后相互进行贸易,都能得到贸易利益。李嘉图还提出了两国互利的交换幅度。但是对于在这一幅度范围内的实际交换比例应该是多少,是何种机制决定了这一交换比例等问题,并没有论及。 因为比较成本理论没有考虑需求方面的因素,它只能说明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必须处于某个范围之内,无法说明具体的贸易条件怎样决定。 而要考虑实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就不能只看供给,必须要把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分析。,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在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需求方面的分析入手,探讨国际交换比例的现实决定问
17、题。,三相互需求理论 (Reciprocal Demand Theory),英国经济学家穆勒(John Stuart Mill,1842-1924)对比较成本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该理论解决了比较成本理论中未解决的国际交换比价问题。用两国国内商品交换比例解释国际贸易的比价范围;用贸易条件解释贸易利得的分配;用相互需求程度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相互需求理论认为国际交换比价分两步确定: 1.国内产品交换比价决定了国际交换比价的上下界。超出国际交换比价的上下界,国际交换不会进行。 2.国际交换比价的确定取决于国际供求当国际交换比价确定且两国间需求等于供给时,交换成立。如果相互需求
18、发生变化,国际交换比价随之变化以使供需重新达到平衡。相互需求理论认为两国间贸易利得的分配取决于国际交换比例的大小。国际交换比例越接近本国国内交换比例,本国获得的贸易利益越少。,相互需求理论举例国内产品交换比价 如下表,英德两国毛呢与麻布的交换比价范围 为: 1: 1.5 1: 2 德国生产麻布有优势 两国贸易的交换比例不会大于1:1.5或低于1:2 1:1.5 英国不会出售毛呢给德国; 1:2 德国不会出售麻布给英国;,如果国际交换比价为:1:1.7 商品需求分别为 英国:17000码麻布, 德国:10000码毛呢,100010:100017 = 1:1.7 如果英国对麻布需求下降, 按现行交
19、换比价只需 要80017码的麻布, 而德国对毛呢需求不变, 为能让英国购买更多的麻布以换取毛呢, 只能调整交换比例。 假设调整为: 1:1.8 90010:90018= 1:1.8 结果:英国因为价格下降需求增加多换了麻布, 而德国由于毛呢价格上升需求减少, 两国间贸易在新的交换比价下重新达到平衡。,相互需求原理(总结),相互需求规律(Law of Reciprocal Demand):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有关国际价值的学说。 实质上是指由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是比较利益论的补充。 他对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作了发展和补充,提出了国际价值理论,即国际间商品交换比率的理论,以解释两国间利益是如何分
20、配的。这一理论成为后来的新古典学派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 穆勒认为,国际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当两国进行交易而又限于两种商品时,两国的这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或比较优势决定了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该上下限之间。 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随双方消费者的嗜好与环境而定,即由两国间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 必须满足其国际需求方程式:甲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乙国进口需求量国际价值。,解决国际交换比率如何确定、如何变动的问题,一、贸易条件,T,=,PX,PM,出口商品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指数,T,:贸易条件改善,每单位出口商品能交换更多的进口商品,T,:贸易条件恶化,每单位出口商品能
21、交换的进口商品减少,贸易条件的变化,Y,X,O,T0,T1,T2,T3,X0,Y0,Y1,Y2,Y3,A国的贸易条件改善:每单位出口商品X能交换更多的进口商品Y,Y,X,O,T3,T2,T1,T0,Y0,X0,X1,X2,X3,B国的贸易条件改善:每单位出口商品Y能交换更多的进口商品X,交换比率的概念(相对价格、贸易条件),O,Y,X,A,B,C,D,E,1X = 1Y,1X = 2Y,3X = 3Y,两种商品的交换比率就是图中生产可能性直线的斜率。交换比率线重要的是斜率,而不是位置。比如AB与DE的位置不同,但斜率相同,表示同样的交换比率,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相互需求原理:,国际贸易的充分条
22、件: 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贸易条件的确定,比较相对劳动生产率,A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X(因为X的劳动生产率是B国的1,Y的劳动生产率是B国的15/200.75 ),同理,B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Y。A国的国内交换比率(即劳动生产率之比)是1X1.5Y,B国国内交换比率是1X2Y。,国内交换比率也即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QY,QX,O,A,A1,QY,QX,O,B,B1,A国,B国,1X = 1.5Y 相对于B国而言,X成本比较低,1X = 2Y 相对于A国而言,X成本比较高,Y成本比较低,20,30,40,20,根据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可判断一国的比
23、较优势,A、B两国两种产品的国内国际交换比率,O,Y,X,A国交换比率,B国交换比率,15,20,10,1X = 1.5Y,1X = 2Y, A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X,B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Y。如果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单位的X交换多于1.5单位的Y,A国就会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同样若B国能以少于2单位的Y来换取1单位的X,B国也愿意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 AB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就是开展国际分工与贸易的上下限。,B国不交换区,A国不交换区,交易区,1X = 1.8Y,贸易均衡时产品相对价格的局部均衡分析 (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PX/PY,X,D,S,E2,X,P3,E1,SX,P,X,DX
24、,E3,PX/PY,DX,PX/PY,O,O,O,P1,SX,P2,A国的X产品,B国的X产品,X产品的国际市场,出口,进口,均衡价格(相对价格P2 ),相对价格P2是A国X产品出口数量等于B国X产品进口数量时的价格。 A国X产品出口数量=A国的供给量- A国的需求量 B国X产品出口数量=B国的需求量- A国的供给量 也即贸易均衡时的相对价格 当相对价格PX/PY P2 时,A国X产品的出口供应将大于B国的进口需求,X产品的相对价格将向P2 回落;反之,将回升,直至重新达到均衡价格。,比较优势理论的补充 相互需求原理:,国际供求关系决定商品的国际价值。当两国进行交易而又限于两种商品时,两国的这
25、两种产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或比较优势决定了国际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实际的国际交换比率介于该上下限之间。 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 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 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随双方消费者的嗜好与环境而定,即由两国间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补充:A国出口X产品 出口国的得失,自由贸易的福利变动:出口国情况,贸易前 贸易后 变动,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总剩余,面积D表示总剩余增加并代表贸易的利益,A+B C A+B+C,A B+C+D A+B+C+D,-B +(B+D) +D,出口,国内需求,国内供给,世界价格,贸易后的价格,贸易前的价格,数量,价格,A,B,C,
26、D, 进口国的得失 B国进口X产品,进口,国内供给量,国内需求量,国内需求,国内供给,世界价格,贸易前的价格,数量,价格,进口国的国际贸易,贸易后的价格,自由贸易如何影响进口国的福利,贸易前 贸易后 变动,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总剩余,A B+C A+B+C,A+B+D C A+B+C+D,+(B+D) -B +D,国内需求,国内供给,世界价格,贸易后的价格,贸易前的价格,数量,价格,A,B,C,D,进口,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采用几何方法对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说明。1. 贸易条件的互利范围 当国际交换比价处于YOK 区
27、域时,英国不会参加交换;处于XOL区域时,德国不会参加交换,因为在这两个区域中,总有一个国家得不到贸易利益。OK 和OL线确定了国际交换比价的上下界。,2. 贸易利益的分配 图中从OK 和OL引出的AB 线段上任何点都是英德贸易的范围,但越接近A点对英国越不利,越接近B点对德国越不利。,3.提供曲线(相互需求曲线) 表示一国想要进口的商品与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OJ 表示德国的提供曲线, OK 表示英国的提供曲线。 当两国贸易处于两条曲线 的交点E时,双方进出口 平衡,该点决定了国际交 换比价。 当相互需求变化时,提供 曲线变化,交点移至E点, 形成新的国际交换比价。,相互需求理
28、论的进步性相互需求理论弥补了比较成本理论的缺陷,使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成为比较完善的体系。相互需求理论的缺陷均衡的国际需求方程式的前提条件通常不能满足。试图以供求规律解决全部的国际贸易商品价格定价问题,有其片面性。,小结:,1.重商主义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早发端者,与当时的时代相适应,它们认为一个国家拥有的金银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所以主张通过开展贸易并保持贸易顺差来达到使本国财富增加的目的。,4.穆勒从需求角度补充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交换价格即贸易条件取决于两国各自的生产能及其对于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强度”,并最终取决于两国“相互需求”的均衡。,3.李嘉图在斯
29、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那么两国都可以从分工与交换中获益。比较优势理论后来称为各国开展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2.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否定了重商主义通过流通领域来增加财富的思想,认为一国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那么两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益。,3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3.3 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 18791959,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 18991979,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解决李嘉图留下
30、的问题: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故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模型”;又称要素禀赋论 对国际贸易有很强的解释力,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了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一是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禀赋即经济资源的拥有状况。 二是不同的商品生产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配置,即不同的商品生产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要素丰裕度,指两国要素拥有量和要素价格比率的比较 要素丰裕的实物定义:若乙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TK/TL)高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甲国劳动相对丰裕 要素丰裕的价格定义:若乙国的利息率与工资率的比率(R/
31、W)低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甲国劳动相对丰裕,要素密集度,指生产各种商品所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设生产两种商品X、Y,使用两种生产要素K(资本)和L(劳动)。如果生产Y的K/L的比率高于生产X的K/L的比率,或生产X的L/K的的比率高于生产Y的L/K的的比率,则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假设:,2、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在各个国家内自由移动,在各国间不能移动。,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222,模型)。,3、两国的技术水平一样,生产函数相同。,4、货物流通中的一切限制都不存在。,5、生产要素可以分割,单位生产成本不随着生产
32、的增减而变化,因而没有规模经济。,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狭义)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俄林的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是从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开始逐层展开的,1)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2)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但是并非有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就会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不同的成本比例,. 相同的成本比例,2)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结果是:只会发生短暂的国际贸易,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要素价格,指要素的报酬,即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所获得的相应工
33、资、利息、地租的货币收入。,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在一般情况下,要素供给丰富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低廉;要素供给稀缺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昂贵。,反推回去,得到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的精髓 :,要素供给的丰缺,一国应出口大量使用本国丰富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那些本国需要大量使用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国将专业化地生产并出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两国要素禀赋不同,导致两国要素价格不同,要素价格差异导致生产成本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导致同种产品在两国的价格差异,同种产品在不同国家价格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发
34、生,两国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 裕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产 品的比较优势,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广义),H-O原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雷布钦斯基定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拓展,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对新古典贸易中只有自由贸易才能产生福利的观点提出了置疑。 认为在一国国内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该国对其使用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部门进行关税保护,可以明显提高稀缺要素的收入。 理由: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实际报酬或实际价格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或实际价格下降。,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关税提高了受保护产品的相对价格,将会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或者说
35、,保护主义会提高进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如果关税保护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劳动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如果关税保护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则资本要素的收入趋于增加。,如果X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则该部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与Y产品部门不相等。生产要素将从要素报酬低的部门流向报酬高的部门。,X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生产要素将从要素报酬低的部门Y流向报酬高的部门X。,X产品为劳动密集型,Y产品为资本密集型,KX/LX 小于KY/LY,资本相对过剩,价格降低 劳动相对稀缺,价格提高,各行业投入更多资本,资本/劳动比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生产率下降,劳动的实际报酬增加,资本的实际报酬减少,续,贸易
36、前国内均衡状态下,要素市场是均衡的,WX = WY,RX = RY,贸易后要素市场也将形成均衡,WX上涨,WY也会上涨; RX下降,RY也会下降,长期来看,开展国际贸易后,出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会提高;进口产品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报酬会减少。无论这些要素在哪个行业中使用都是如此。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说明国家间商品贸易对两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萨缪尔森于1948年发表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一文,在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基础上,考察了国家贸易对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论证了自由贸易将导致要素价格均等化(The Factor-Price
37、Equalization Theorem),该理论被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H-O-S定理)。,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萨缪尔森认为,在完全竞争和技术不变的条件下: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P=MC)边际成本由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和价格决定:MC=W*L+R*K国际贸易改变了产品的相对价格,必然也将改变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自由贸易将带来国际同质生产要素相对和绝对的价格均等。,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A国贸易前,W低,R高,贸易后,W提高,R降低,B国贸易前,W高,R低,贸易后,W降低,R提高,均等,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W、 R,P QY kY kY
38、B kXBA kXA QXO,L,QX、QY分别为X、Y产品的等产量线,其中QX更偏向于L坐标轴,QY更偏向于K坐标轴。kX、ky 分别代表X、Y产品使用的要素的比例。按照要素密集度定义,可以确定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P为相对价格线 w/r,P为变动后的相对价格线(w/r)。A、B、A、B为相应情况下的最优组合点。当价格P变动为P时,表示(w/r)大于 w/r,劳动的相对价格上升,资本的相对价格下降。此时,等产量线与相对价格线切点改变为A、B, kX、ky为新的价格下的要素使用比例。kX比KX 更陡峭,X产品的资本密集程度提高;ky比ky更陡峭,Y产品的资本密集度也提高。,
39、要素价格与要素密集度,P2,P1,K,再考虑两国分别生产XY产品情况,假定A国劳动丰裕、资本稀缺,贸易前工资率与利率相比,前者较低,A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B国劳动稀缺、资本丰裕,贸易前利率相对工资率较低,B国出口Y产品,进口X产品。随着两国贸易的开展,A国X产品的生产增加,Y产品的生产减少。B国则相反,Y产品的生产增加、X产品的生产减少。生产的变化导致对要素需求的变化,A国对劳动要素需求增加,工资率上升,对资本的需求下降,利率随之下降;B国则对资本的需求上升,利率上升,对劳动的需求下降,工资率随之下降。,A国贸易前,W低,R高,贸易后,W提高,R降低,B国贸易前,W高,R低,贸易后,W降
40、低,R提高,均等,要素价格:W、 R,图形解释,图1,K,L,O,图1两国自由贸易后要素价格相等,LA,QY,QX,B,B,KB,KW,KA,LB,LW,A国QX偏向于L轴,A国劳动丰裕,B国QY偏向于Y轴,B国资本丰裕。KBLB、KALA分别为两国等成本线(即要素相对价格w/r),PBPA。,A国出口X产品,B国出口Y产品。两国对本国丰裕要素的需求随出口而增长。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增长将改变要素的相对价格,两国要素价格差异将不断缩小。直至将两国要素价格拉平为止。KBLB、KALA等成本线发生旋转,直到与KWLW重合。,A,A,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在均衡的条件下,两国商品贸易的绝对价格和
41、相对价格相等,由于两国具有相同的的生产函数、生产要素同质,因此,两国商品的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相同,两国的国内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相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的贡献在于分析了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在严格的假定条件下才能实现,有的假设与现实不完全一致。 要素价格的均等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在现实中,贸易壁垒以及运输成本等原因会使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较难实现。,雷布钦斯基定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得出的结论建立在一国拥有的要素总量固定不变的基础上。但是在现实中,一国的要素数量经常在发生变化,比如人口的增长、资本的积累、自然资源的开发等。一般来说,
42、要素总量的变化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改变,从而影响国家的比较优势,甚至改变一国的国际贸易结构。,雷布钦斯基分析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一国要素数量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即当商品价格不变时,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导致需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出量以更大比例的增加,同时会减少其他产品的产出。如土地增加,食品的相对供给会更大幅度增加。,L,L*,O,K,K*,Y,E,X,X,E,Y,OX、OY直线的斜率分别表示均衡时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X部门偏向于K坐标轴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部门偏向于L坐标轴,为劳动密集型产品。,E点表示一国要素变化前的禀赋点。根据要素充分利用的假设,OYEX为一个平行四边形
43、。X、Y点所对应的资本和劳动量,代表两个产品部门的要素投入量。假定劳动供给不变,资本增加,则图中的要素禀赋E点转变为E点。在商品价格不变时,要素禀赋点移动,但X、Y两产品生产的要素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根据几何图示可以得到,X产品产出量增加,Y产品产出量减少。,雷布钦斯基定理(Rybczynski Theorems),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某一要素的增加,将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的产品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密集使用另一要素的产品部门的生产下降。如果假定密集使用增长要素的产品是一项出口产品,则其贸易条件将恶化;反之,如该产品是一项进口产品,则其贸易条件将改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简评,李嘉图用比较
44、成本差异阐述了贸易互利性的普遍原理,而俄林等则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为什么比较成本有差异,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不是单单比较两国两种产品的单位劳动耗费的差异,而直接比较两国生产要素总供给的差异,从一国经济结构中的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这些最基本的因素来解释贸易分工基础和贸易格局。这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资源优势理论,对于解释国际贸易格局,具有实际意义。必须承认,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状况在决定各国的对外贸易上起着重要作用。,资源禀赋比率理论是从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来解释贸易格局,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则反过来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发生增
45、加了对相对丰富资源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它的价格,也就是增加了它的报酬,另一方面减少了对相对稀缺要素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它的报酬。通过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经济结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从而使产量增加,收入增加。这些分析对于一国如何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分工以获得贸易利益,无疑具有积极意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然是属于比较成本理论的范畴,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但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要素禀赋理论的局限性,这一理论假定各国所有生产要素在数量上是固定的,质量上是不变的,它们都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不存在国际流动性。而事实上,世界
46、经济以迅速变化为特征,各生产要素既非数量固定,亦非质量不变。失业和资源利用不足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跨国公司使生产要素国际流动频繁。,该理论假定各国生产技术是固定的,同种产品生产技术相同,且消费者偏好是固定的,不受生产者的影响。但事实上,各国生产技术并不相同,技术进步亦不同步。发达国家随科技发展和工艺进步,技术、资本替代劳动的空间日益扩展,使发展中国家在要素方面(主要是劳动)的优势正日益被弱化。同时,世界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结构随收入的提高而不断变化,往往迫使发展中国家出口产业的选择偏离其要素优势。,该理论假定在国内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能自由流动,整体经济以自由竞争为特征。实际上发展中
47、国家的生产结构常常十分僵化,要素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国际贸易格局往往使其只能将资源集中于生产少数产品上。该理论假定政府在国际贸易中不起作用,从而国际市场价格由供求力量决定。但事实却相反:富国政府往往凭借其经济、政治力量来影响国际经济活动,使国际贸易发生不利于落后国家的变动。如为保护本国的“夕阳工业”,发达国家在世贸组织中要求发展中国家制定劳工标准,提高工人工资,这无疑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评价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积极方面:,1、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2、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具有实际意义 。,3、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但是生产要素禀赋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
48、,从而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 。,存在的缺陷:,1、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影响到这个理论对现实的国际贸易的解释力 。,2、该理论没有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3、该理论完全从要素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分工格局,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小结,要素禀赋理论主要包括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和雷布钦斯基定理四个方面。后三者为要素禀赋理论的拓展。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核心观点是,要素禀赋相对差异决定着国际分工的形态和国际贸易的流向,各个国家生产和出口本国密集使用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稀缺要素的产品。 斯托尔珀萨
49、缪尔森定理、 雷布钦斯基定理分别讨论了产品价格变化对要素价格变化的放大效应和要素禀赋变化对产品产量的放大效应。,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论证了不仅仅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够产生福利,实行保护主义也可以提高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实际报酬。 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定理(要素均等化定理)指出了国际贸易将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影响一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要素禀赋理论由于过于严格的假设而不能解释所有的贸易现实。列昂惕夫悖论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适用性进行的实证研究,最具代表性。尽管实证研究的结果有反对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也有支持的。但大多数的学者并不认为仅仅资源禀赋的差异可以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列昂惕夫悖论引起了经济学家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