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进初中化学新课程,湛江师院附属中学 李应育,化学教育选修中学化学教材分析(1),一、初中化学课程发展的历程,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人类从学会使用火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践活动。 我国化学课程的设置始于1865年江南制造局机械学堂讲授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课程 1867年京师同文馆最早开设化学课程 1902年清政府钦定中学堂章程确立化学课程的地位 1922年民国政府实行“六三三”学制,在初、高中均开设化学课程,一、初中化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化学课程教材改革 1950年 中学化学精简纲要(草案) 1952年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 1956年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2、)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7年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1978年: 十年制大纲 (后不断降低要求),1992年: 义教大纲 1996年: 高中大纲,1999年:新课程改革,五六十年代,加强化学理论知识,强调以先进的化学知识教育学生,注意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探究为突破口,加强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突出生产技术,建国后,重视双基,各时期化学教育改革的重点,一、初中化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湛江市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历程
3、2002年霞山区开展课改实验,并于2005年中考实行课改区、非课改区两套试题选拔考生 2005、2006年非课改区改用仁爱版(湘教)化学教材,中考理化并科考试(其中化学占70分) 2007年起全市统一使用新人教版化学教材,2008年起中考化学分值120分 2011年中考化学分值将降为100分,二、初步认识“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词汇,1912年已正式写入教育指导性文件并沿用40年 1952年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将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 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课程标准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再次载入史册,全日制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4、稿) 2001年,二、初步认识“新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目录,新课标设计思路,21世纪社会发展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每一个学生在现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更多的真正有用的化学知识 标准要求的纯知识的内容总量减少,删除了过于繁难或陈旧的成分,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 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素材中设计学习主题 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创设生动、真实、多样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和实践能力,反映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学科间知识的综合 从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力求体现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特别重视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初中化学新课改的主要特点,二、初步认识“新课程标准”,六大基本理念 让每个学生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
6、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从化学教学的角度来看,新课程理念具体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化学课堂教学理念: (1)生活性 (2)发展性 (3)生命性 (4)实践性,二、初步认识“新课程标准”,新课程内容标准,化学课程内容,二、初步认识“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五大主题的内在联系,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的八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所谓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
7、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什么是探究式教学?,一般程序: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三、实施建议,探究式教学的综合优势, 科学认识的建构, 科学方法的学习,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概念的建构与发展 科学本质与科学过程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意识 探究方法、实验技能 学习策略 实践能力,动机 兴趣 科学态度 创新精神,2、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真正发挥学生主体性, 有效改变师生关系, 合作学习、建构式学习, 主题式、开放式、多样化教学,三、实施建议,抓住新课程的精髓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科学素养 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发展的多样化评价 打破教材中心、超越学科中心和知识中心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