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5-惠州学院.doc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6733492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惠州学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15-惠州学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15-惠州学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15-惠州学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15-惠州学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5-惠州学院惠 州 学 院精品课程建设指南教育技术中心 教务处 编印二九年九月前 言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院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为了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提高课程质量,积极培育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我院将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有计划、有重点、循序渐进地开展课程建设。为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充分理解新评审指标体系的内涵,掌握课程申报网站、网络课程及课件等制作,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共享和应用,根据我院精品课程建设情况,教

2、育技术中心和教务处联合编写了精品课程建设指南 ,作为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做指导和参考。目 录第一部分 惠州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 1第一章 总 则 1第二章 申报与审批 1第三章 建设与管理 3第四章 附 则 5第二部分 2009 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评选工作的通知 6第三部分 2009 年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与填写实例 912009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 92中山大学大学英语申报 2009 年国家精品课程填表实例 27第四部分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与解读(本科,2009) 781评审指标说明 782评审指标及内涵 793解读 2009 年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 82第五部分 国家精品课

3、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9) 88第六部分 惠州学院校级精品课程网站技术指标 90第七部分 精品课程建设案例 93第八部分 参考资源 97第九部分 附件 98附件 1:惠州学院合格课程申报表 98附件 2、附件 4:惠州学院重点/精品课程申报表 104附件 3、附件 5:惠州学院重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任务书 110附件 6: 惠州学院课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表 114附件 7:惠州学院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表 118附件 8:网络课程开发制作意见 121附件 9:网络课程验收标准与评分表 133附件 10:网络课程验收举证材料 137第一部分 惠州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贯彻落

4、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51 号) 、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 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 号)的文件精神,深化我院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规范课程管理,进一步推动我院课程建设工作,保证课程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课程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对于建构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条

5、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教材、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学院按照“重点建设、保证质量、注重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广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等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精品课程,以带动全院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第二章 申报与审批第四条 课程建设及其申报范围:1.课程建设分为校级精品课程、重点课程和合格课程三级。2. 重点课程和精品建设课程主要面向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必修课程。3.学院每年组织一

6、次立项申报工作,申报及评审工作于当年十月份完成第五条 拟申报校级精品课程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连续开设四轮或以上;2.校级重点课程;3.课程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或副教授主讲,并具有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4.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准确定位精品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5.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与管理,注重教学研究,在教学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的改革与研究上措施有力,成果显著;6.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或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具有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

7、立体化、系列化教材和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指定有效的文献资料;7.具备良好的实验条件,主讲教师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开设有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8.教学效果好。第六条 拟申报校级重点课程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课程连续开设三轮或以上;2.校级合格课程;3.具有学术造诣较深、治学严谨,教学经验较丰富,团结、协作能力强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课程负责人,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4.教材、图书资料、多媒体课件、数字化教学资源、实验条件较好,教学文件完备,能为持续、稳定地进行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5.课程建设规划科学可行,有明确的近、中

8、、远期建设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建设计划,管理制度较健全;6.注重教学研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因材施教、素质培养、教书育人等方面有措施、有成果;7.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或国家规划教材,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8.教学效果好。第七条 拟申报校级合格课程应达到以下条件:1.课程教学大纲符合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2.课程组至少有两名教师并有课程负责人,其中课程负责人具有讲师以上职称,主讲教师具有助教以上职称;3.有完整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习题、实验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参考文献目录、试题库或试卷库、考试试卷分析材料齐全等;4.选用公开出版的高质量的教材(或实验指导

9、书) ;5.课程开设达两轮或以上,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6.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安排较合理,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及同行对课程评价良好。第八条 申报与评审程序1.校级精品课程由教务处组织申报评审,校级精品课程在校级重点课程中遴选,课程负责人填写惠州学院精品课程申报书 (见附件 4) ,经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公示拟建设名单,公示期满后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 课程负责人填写惠州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任务书 (见附件 5) 。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在校级精品课程中遴选推荐。2.校级重点课程由教务处组织申报评审,课程负责人填写惠州学院重点课程申报表 (见附件 2) ,经系(部)审查后报教务处,学院组

10、织专家进行评审并公示拟建设名单,公示期满后,确定为校级重点课程, 课程负责人填写惠州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任务书(见附件 3) 。3.合格课程, 凡已开设达两轮的本科课程原则上均需接受合格课程评估验收。合格课程的评价以自评为主,课程负责人填写惠州学院合格课程申报表 (见附件 1),验收由课程负责人所在系根据“惠州学院合格课程认定标准“组织实施。各系将填写好的惠州学院合格课程申报表及验收结果报送教务处,教务处组织专家对验收结果进行抽查。申报校级重点课程首先必须通过合格课程的验收。4.课程建设项目实行课程负责人制,课程负责人负责组织建立课程建设小组,以个人名义进行申报。课程负责人只能申报一门课程。在

11、建中的各级各类课程项目,其课程负责人不能申报其它课程建设项目。第三章 建设与管理第十条 课程的建设1.每门课程必须制定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建设计划,重点建设课程、校级精品课程还需将建设任务分解成若干建设项目。2.课程建设应突出重点、凝练特色、强化优势,尤其应加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加强师资队伍、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规范等建设,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校级精品课程必须建有支撑网站,且网站相关教学资源(包括课程申报、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教学效果、课程特色、政策与辐射、互动园地等)较为丰富,运行较为良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交

12、流与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重点课程必须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实践)指导、参考文献目录、课程描述、课程负责人简介、主讲教师简介、教学队伍结构简介、同行及学生评价等材料以及至少 3 位主讲教师(包括课程负责人)每人不少于 45 分钟的现场教学录像等必须上网。3.课程建设应与学科建设相结合,注重提高建设实效。4.学院每年拟评选出 10 门左右的校级精品课程,20 门左右的校级重点课程。第十一条 课程的管理1.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期均为两年。2.课程建设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应主持制定(或修订)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材

13、选用、课程试题库建设、课程教学环节规范(教案、作业批改、考试、阅卷等)建设等,并根据建设目标和计划,负责课程建设的组织实施。3.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实行“项目“管理,分段检查,按期验收。系(部)负责合格课程的评估验收,教务处负责组织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检查和验收。第十二条 经费管理1.学校设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专项基金,对每门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给予 0.5 万元/年经费资助,对每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给予 1.0 万元/年经费资助(同一门课程按最高级别给予资助) ,每门课程资助期限为两年。各系(部)投入一定的经费配套共建。2.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专项基金由学校教务处统

14、一管理,分阶段划拨各课程组,中期检查前划拨 50%,中期检查后再划拨余款的 40%,剩余部分作为课程建设成果的验收与鉴定经费。课程负责人根据建设计划负责经费预算、经费支出的审核。报销时,先由系(部)主任签字同意,报教务处处长审批后,按学院财务管理制度履行借支、报销手续。3.课程建设专项基金的使用范围:(1)课程的基本建设(不少于总经费的 50%)。包括编印教学文件(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等) ;购买课程建设必备的图书资料;课程试题库建设;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与维护;设备费支出(含软、硬件购置) ;参评省级以上精品课程所需费用等与课程建设相关的必要开支等。(2)课程改革与

15、学术活动及成果出版(不超过总经费的 40%)。包括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本课程改革相关的专业性学术会议;以及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科研成果,如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的出版费;有关课程调研活动、参加本课程培训的培训及差旅费等。(3)项目验收、结项(不超过总经费的 10%) 。课程建设成果的验收与鉴定费用。第十三条 检查与验收1.重点课程、精品课程满两年接受中期检查。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必须填写有关建设进展、经费使用等情况的惠州学院课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表 (见附件 6) 。对中期检查不合格者,停止经费资助,取消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资格,同时取消课程组成员下一年度申报重点课程、精品

16、课程的资格。2.课程建设期满后,由课程负责人提出验收申请,填写惠州学院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表 (附件 7) ,附书面总结及有关材料,报教务处,由学校组织有关专家根据惠州学院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验收。不达标者,限期整改,仍不达标者,取消建设项目,同时取消课程组成员下一年度申报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的资格。3.在中期检查和验收中,如有 4 门(次)以上课程不达标,取消该系(部)下一年度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申报资格。第十四条 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建设项目视为职务作品。凡申请校级精品、重点课程评审的教学单位和主讲教师将被视为同意该课程在享受校级精品、重点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上网内容的非商业性使用权自然授予

17、学院。校级精品、重点课程要按照规定免费开放上网内容,并承诺上网内容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第十五条 各系(部)要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工作,逐步实施已开设课程的达标评估,并加强对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的管理,充分发挥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的示范和推动作用,把教学改革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第四章 附 则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同时惠州学院课程建设管理办法(2006) 废止。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附件 1:惠州学院合格课程申报表 ,见第 98 页;附件 2:惠州学院重点课程申报表 ,见第 104 页;附件 3:惠州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任务书 ,见第 110 页;附件 4:惠州学院精品

18、课程申报表 ,见第 104 页;附件 5:惠州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任务书,见第 110 页;附件 6:惠州学院课程建设项目中期检查表,见第 114 页;附件 7:惠州学院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表,见第 118 页。惠州学院二九年四月十七日第二部分 2009 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申报评选工作的通知各高等学校: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我厅将组织开展2009 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工作重点(一)分类建设在加强已入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范围进行扩展,补充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等进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范围,突出分类建设。

19、(二)突出应用加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进一步发挥课程在本校及全省同类高校中的辐射示范作用,突出课程推广和应用。(三)滚动管理进一步加强省级精品课程管理,继续开展以网络通畅程度、网络资源更新率、使用情况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精品课程年度检查工作,对多次检查未能通过的课程予以通报,完善省级精品课程滚动建设管理机制。按以上要求,今年主要选择适用面广、应用良好的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给予重点建设。各校要加强已入选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和管理,不断丰富精品课程网上资源,重点突出精品课程的推广和应用,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这一点也将作为精品课程检查内容之一。二、分类申报评审20

20、09 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评选过程中,将按竞争类项目与非竞争类项目分类建设与申报评审。(一)竞争类项目结合教育部开展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和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等建设与评审工作,今年省级精品课程竞争类项目由以下三种课程组成。第一,精品课程。本科类精品课程主要针对普通本科高校,所申报课程须符合国家、省和学校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要求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或量大面广的专业课;高职高专类精品课程主要针对有两届以上毕业生的公办高职高专院校,所申报课程须符合 2006年以来有关高等职业教育文件精神要求,突出工学结合,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体现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等要求。具体申报评选要

21、求及条件按关于开展 2008 年度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评选工作的通知 (粤教高200888 号)要求执行。第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主要针对已开展双语教学、具备开展双语教学师资等条件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所申报课程原则上须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范围内,符合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申报条件与要求。第三,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主要针对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和部分积极开展网络教育的高校,所申报课程原则上须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范围内,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使用的课程和在校内为普通教育教学服务、效果显著的网络教育课程。符合以上条件及要求的三种课程由学校按附件规定限额组织申报,不在此范围内、不符合相关条件和要求的申报课程不予

22、受理。省教育厅组织专家按教育部公布的年度课程评审指标体系评审后择优确定入选省级精品课程。按教育部要求,学校通过其他途径推荐申报后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直接纳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范围,不再评审。(二)非竞争类项目非竞争类项目主要针对仍未获省级精品课程立项的高校和省级精品课程立项较少的类别。所申报课程原则上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音、体、美等类别课程。各校须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培育的基础上,以 2007、2008 年度曾推荐参评省级的课程为主,择优推荐培育课程不超过 3 门。经省教育厅组织专家指导建设、培训、培育与组织专家评审后择优分期分批纳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范围。

23、2009年度入选课程中,以上学校原则上不超过 1 门。鼓励以上高校积极参与竞争类项目申报与评审,经评审择优入选课程不占非竞争类项目限额。三、申报事项(一)申报限额各类参评精品课程具体申报学校名单和限额按附件执行,择优、排序推荐,超额申报不予受理。(二)申报材料各校须以正式办文形式按限额排序推荐,按要求填报材料,竞争类项目材料报我厅评估中心;非竞争类项目材料报我厅高教处,申报材料不齐全、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申报材料参照 2008 年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申报材料要求执行,具体表格请从国家质量工程网站双语课程建设网页 http:/sy.zlgc.org/查阅下载。其他类别课程申

24、报材料见粤教高200888 号文附件 5 相关表格。所有类别申报课程材料各一式 2 份,同时报电子文档。申报非竞争类项目的高校申报汇总表需按竞争类项目和非竞争类项目分类填报,并注明申报类别。(三)申报时间省级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申报截止日期为 5 月 11 日,逾期不予受理。申报项目的电子文档及其它规定上网的材料,同时在学校指定或托管的网站(服务器)上开通运行,逾期或经提醒后仍无法开通的项目将视为放弃参与评审处理。(四)有关国家精品课程申报事项2009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推荐等事项待教育部有关文件印发后,另文通知。四、其他事项(一)确定工作联系人各申报学校请确定一名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具体工作联系人,

25、负责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行政联系、组织申报及材料报送等工作,于 4 月 20 日前将联系人信息表(见粤教高200888 号文附件 2)分别发送至厅高教处和评估中心指定信箱,并报送文字稿至我厅高教处备存;2008 年度工作联系人不变且联系人信息没有变化的,不必再报。(二)评审平台省高校精品课程评审平台设在华南理工大学,有关平台技术支持等请咨询华南理工大学,咨询电话:020-38743126,13544458711,传真 020-87110633,施老师。(三)联系方式厅高教处联系电话:020-37629418,传真:37627855,电子邮箱:;厅评估中心电话:020-37626729,传真:37

26、626598,电子邮箱:ayan_。(四)其他未尽事宜其它信息可查阅我厅主页 http:/ “高等教育“栏目和“广东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页 http:/218.192.175.180/gaojiao/index.asp “。第三部分 2009 年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与填写实例12009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2009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推 荐 单 位 所 属 学 校 (是否部属)课 程 名 称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课 程 负 责 人 申 报 日 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九年三月填 写 要 求

27、一、 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14 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性 别出生年月最终学历职 称电 话学 位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E-mail通信地址(邮编)研究方向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

28、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

29、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性 别出生年月最终学历职 称电 话学 位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E-mail通信地址(邮编)研究方向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

30、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性 别出生年月最终学历职 称电 话学 位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E-mail通信地址(邮编)研究方向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31、(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性 别出生年月最终学历职 称电 话学 位

32、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E-mail通信地址(邮编)研究方向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

33、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性 别出生年月最终学历职 称电 话学 位职 务传 真所在院系E-mail通信地址(邮编)研究方向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

34、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 (不超过五项)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 (不超过五项)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3. 教学队伍情况3-1人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

35、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3-3教学改革与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3-4青年教师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4-2 理论课或理论课(含实践)教学内容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4-2-4 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4-2 实

36、验(践)课教学内容4-2-1 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4-2-2 课程内容(详细列出实验或实践项目名称和学时)4-2-3 课程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4-2-4 考核内容与方法4-3 教学条件(含教材选用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4-4 教学方法与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4-5 教学效果(含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校内管理部门提供的近

37、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4-6 课堂录像(课程教学录像资料要点)5自我评价5-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及创新点(限 200 字以内,不超过三项)5-2 本课程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相比所处的水平5-3 本课程目前存在的不足6课程建设规划6-1-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及五年内课程资源上网时间表6-1-2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6-2 本课程已经上网资源网上资源名称列表及网址链接课程试卷及参考答案链接(仅供专家评审期间参阅)7. 学校的政策措施7-1 所在高校鼓励精品课程建设的政策文件、实施情况及效果7-2 对本课程后续建设规划的支持措施8. 说明栏2中山大学大学英语申报 2009 年国家精品课程填表

38、实例(注:中山大学大学英语已通过 2009 年国家精品课程。另外,本院的精品课程填表实例可参考杨子怡教授的古代文学 ,网址: 中的古代文学 。)2009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本科)推 荐 单 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所 属 学 校 中山大学 (部属)课 程 名 称 大学英语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验(践)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文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外国语言文学课 程 负 责 人 夏纪梅申 报 日 期 2009 年 5 月 2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九年三月填 写 要 求一、 以 word 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

39、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14 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夏纪梅性别女出生年月1950 年 12 月最终学历本科职 称教授电 话86-20-84111966学 位学士职 务主任传 真86-20-84115978所在院系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E-通信地址(邮编)广州新港西路 135 号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 510275研究方向外语教育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

40、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 ;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 (不超过十项) ;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 ;主编的规划教材(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1)大学英语(必修基础课,10 节/周,5 届,1000 学生数) ;2)商务英语(公选课,2 节/周,3 届,600 学生数;网络课,12 节/学期,3 届,3000 学生数) ;3)英语教育(网络课,4 节/周,2 届,600 学生数) ;4)跨文化交际(公选课,2 节/周,3 届,600 学生数) ;5)人文通识英语(基础后续课,2 节/周,2 届,160 学生数)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五届,学生总人数 1000 人,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1)“大学英语考试改革的社会后效研究“教育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 2008 年 3 月立项,2009 年 3 月结项2)“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调查研究“教育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 2006 年 3 月立项,2007 年结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