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学(上).doc

上传人:gsy285395 文档编号:6725570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学(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学(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学(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学(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学(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评定心理健康的水平,什么是心理障碍,常见心理障碍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形成原因等等,是本章要讨论的问题。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概念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看法: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

2、率的生活。这种标志的认定,要比上述定义更全面而具体。马斯洛(Maslow,1951)和米特尔曼 (Mittelman,1951)曾提出十条标准: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English(1958)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心

3、理健康表现。甚至有学者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定得十分复杂,多达十类七十五条标准。亦有许多作者,发表过关于心理健康的见解,均为大同小异,在此,不再赘述。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最概括、最一般地说,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第二单元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关于衡量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不同作者也是各有建树。一、心理健康十标准论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郭念锋于 1986 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十条标准:(一)周期节律性

4、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人的注意力水平就有一种自然的起伏。不只是注意状态,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一般可以用心理活动的效率做指标去探查这种客观节律的变化。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一到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则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经常处在紊乱状态,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都可以说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我们就要警惕他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因为注意水平的降低会影响到意识活动的有效水平。思想不

5、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记忆水平下降等等也越严重。(三) 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当然,受暗示这种特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多少存在着,但水平和程度差别是较大的,女性比男性较易受暗示影响。(四) 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类精神刺激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能看出不同人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

6、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这种抵抗力主要是和人的认识水平有关,一个人对外部事件有充分理智的认识时,就可以相对地减弱刺激的强度。另外,人的生活经验以及固有的性格特征和先天神经系统的素质也都会影响到这种抵抗能力。(五) 心理活动耐受力前面说的是对突然的强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类精神刺激,它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这种慢性的长期的精神刺激可以折磨一个人整整一生,也可以使一个人痛苦很久。有的人在这种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个性改变,精神不振,甚至产生严重躯体疾病。但是也有人虽然被这些不良刺激缠绕,最终不会在精神上出现严重问题,甚

7、至把不断克服这种精神刺激当作生活斗争的乐趣,当作一种标志自己是一个强者的象征。他们可以在别人无法忍受的逆境中做出光辉成绩。我们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看做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六) 心理康复能力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71在人的一生中,谁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创伤,在精神创伤之后,情绪的极大波动,行为的暂时改变,甚至某些躯体症状都是可能出现的。但是,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康复水平高的人恢复得较快,而且不留什么严重痕迹,每当

8、再次回忆起这次创伤时,他们表现得较为平静,原有的情绪色彩也很平淡。(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所谓不随意的情绪、情感和思维,只是相对而言的,它们都有随意性,只是水平不高以致难以察觉罢了。精神活动和过程的随意性程度以及自觉控制的水平高低,是与自控能力有关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这就是说,我们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时,可以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得出某种印象,为此,精神活动的自控能力不失为一个健康指标。(八) 自信心当一个人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必然会首

9、先估计一下自己的应付能力。这种自我评估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估计过高,一种是估计过低。前者是盲目的自信,后者是盲目的不自信。这种自信心的偏差所导致的后果都是不好的。前者很可能由于自信心过高导致失败,从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自觉力不从心,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为此,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的剥夺,必然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

10、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和社会中其他成员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与素不相识的人也可以十分热情地倾谈并表现得十分兴奋,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十) 环境适应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人为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就必须适应环境。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但是,人尽管有积极主动性,但终究是不能脱离开自己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在人的一生中,这些环境条件是在变化着的,有时变动很大。人虽有主动性,但有时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仍然是无能为力的,在这时,所谓消极适

11、应也是很重要的,起码在某一时期或某一阶段上有现实意义。当生活环境条件突然变化时,一个人能否很快地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活动的健康水平。二、心理健康三标准论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许又新(1988)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个标准。他认为应该包括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三个标准,不能孤立地只考虑某一条标准,要把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第一,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第二,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

12、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第三,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 )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衡量心理健康时要把这三种标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三、心理健康七标准论马建青(1992)从临床表现方面考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条基本标准(一)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无论是国际疾病分类体系,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

13、还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都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事实上,智力的异常,常导致其他心理功能出现异常。(二) 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情绪在心理异常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具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三) 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类能动性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重要的精神支柱。健康的意志品质往往具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实现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

14、、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四) 人际关系和谐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五)能动地适应环境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对现实环境的能动适应和改造,是很积极的处世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晰正确的认识,其心理行为能顺应社会文化的进步趋势,勇于改造现实环境,以达到自我实现与对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15、。(六)保持人格完整人格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七) 符合年龄特征 与人生各阶段生理发展相对应的是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者应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这意味着心理发育有问题时的自我调节,这就是人们的环境适应能力, ,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活动的健康水平。这七条衡量标准,均大致可取,但有一处,即智力的高低能否作为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似乎值得商榷。因为尽管智力不正常的人伴有心理问题与障碍,但很多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人,往往

16、智力商数在正常值以上甚至很高。可见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商数各有自己的评估条件和方法,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在逻缉上不能彼此包容的概念。我们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也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这就意味着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是两个不相关的概念,为此将一个与心理健康无关的因素去衡量心理健康,不足取。第三单元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不同作者的各种意见,大致将这些原则归纳如下:(一) 遗传因素、教育因素与认知因素并重的原则人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大脑的细胞构筑和工作强度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但脑

17、的功能特点和以脑功能为基础的认知策略与能力,却是在一定生存环境(教育) 中,与环境(教育)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人的认知特征又制约着情绪和行为,为此,人要获得健康的心理,只能本着三种因素并重的原则行事。(二) 人与环境的协调原则心理健康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能否取得动态协调平衡的过程。特别是人际关系之间的协调。由于日常生活牛,到处都有打破这种平衡的条件和境遇,因而,学会应对和协调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人对环境的适应、协调,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顺应,而更主要的是积极意义上的能动的改造,使之更有利于心理健康。(三) 身心统一的原则由于心理健康和生理的紧密相关,健康

18、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因此,通过积极的体育锻炼、卫生保健和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这将有助于促进心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 理咨询师健康。(四) 个体和群体结合的原则生活于群体之中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的影响,因此,个体心理健康的维护亦依赖于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就需要创建良好的群体心理卫生氛围,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样,个体心理健康亦对群体产生着影响。(五) 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心理健康的发展既依赖于相应的知识,更取决于把理论付之实践的行动。这里理论是指导,而实践是归宿,离开了理论,行动就缺乏方向和方法;可没有行动,再好的理论也是纸上谈兵,无济于事;反过来,生活实

19、践又将鉴别认知与行为的正确与否,能不能“吃一堑,长一智” ,认识和总结经验教训,又是知与行能否达到平衡的关键。另外,在知与行的过程中必然伴有情绪和情感,它既是知与行的动力,但若调节不好,又是阻力,甚至是破坏力量。为此,将上述知、情、行调适平衡,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则。二、增进心理健康的三个基本途径美国人类行为百科全书指出:“促进人类心理健康的活动,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内容。生理方面是指从受孕期到老年的各阶段的人体脑神经系统的保护和预防损伤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事项。心理方面是指自幼到老各发展阶段的心理需要获得满足和情绪困扰减低到最低限度。社会方面是指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各方面功

20、能的强依上述,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也大致有三:(一)生理方面的主要途径1实施优生政策,避免先天性有害生理影响,保证良好分娩过程。2儿童期营养的保证,以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3提供免疫和其他医疗措施,以预防感染性疾病。4加强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5合理的休息和娱乐,以消除疲劳,调节情绪。(二)心理方面的途径1在婴幼儿期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友爱、温暖、鼓励的养育氛围。2进行必要的社会行为训练,发展儿童的探索精神以及活动能力。3提供科学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训练。4对心理压力,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帮助。5培养乐观、积极、幽默与爱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6发展人际关系的

21、能力,提高对人生各转折期的适应能力。7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哲学。(三)社会方面的途径 ,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社会方面,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远比前两者要难以控制。因为社会方面的工作必须依社会组织及其制度而定。社会方面的心理卫生工作包括减少社会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压力,提供每一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措施,如足够的娱乐设施;住宅的改造;嗜酒、烟瘾及药物依赖的控制;性病的防止;建立社区组织方案,健全医疗保健机构,构成社区心理卫生网络等等。以上三方面途径构成了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是大众本身有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实行;其次,有关计划应通过各种卫生保健

22、设施和心理卫生组织机构来付之实施,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有关服务机构广为宣传和强化;第三,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尤其要对社会面的预防工作负责,在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配合下,实行综合治理。第二节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第一单元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异常有种种理解,这些理解不能说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说是完善的,粗略地归纳有以下几种:首先,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例如智商在70 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另外,有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行为的标准不同,在某一文化下是异常的行为,在另一文化

23、下却属于正常的行为,这一观点被称之为“文化相对论”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精神病性症状“幻觉”被认为是与神交流信息的方式。以前曾经对同性恋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被认为是异常心理,现如今,学术界却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宽容。还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带来威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于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如果有明确的动机,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动机不明确,就被认为是异常。更有人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如幻觉、错觉、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最后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

24、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 )或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推断个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即为心理异常的表现。第二单元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较之于如皮温、血压等躯体生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往往难于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并且,由于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心理正常与异常,人们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压力,提供每

25、一公民健全生活环境的各项措施,如足够的娱乐设施;住宅的改造;嗜酒、烟瘾及药物依赖的控制;性病的防止;建立社区组织方案,健全医疗保健机构,构成社区心理卫生网络等等。以上三方面途径构成了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机整体,只有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是大众本身有正确的认识并努力实行;其次,有关计划应通过各种卫生保健设施和心理卫生组织机构来付之实施,并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有关服务机构广为宣传和强化;第三,在社区发展计划中,尤其要对社会面的预防工作负责,在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配合下,实行综合治理。第二节 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第一单元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异常有

26、种种理解,这些理解不能说是不对的,但也不能说是完善的,粗略地归纳有以下几种:首先,从统计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某种确定心理现象常模的偏离。例如智商在70 以下是智力缺陷,属于异常范围。 另外,有人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某一文化常模的分离。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行为的标准不同,在某一文化下是异常的行为,在另一文化下却属于正常的行为,这一观点被称之为“文化相对论”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精神病性症状“幻觉”被认为是与神交流信息的方式。以前曾经对同性恋持强烈反对的态度,被认为是异常心理,现如今,学术界却对这种现象越来越宽容。还有人从社会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对社会准则的破坏。任何带来威

27、胁的破坏性行为,无论是对于身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破坏,触犯了社会准则,如果有明确的动机,就是犯罪;如果没有任何理由,动机不明确,就被认为是异常。更有人从精神医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理解为古怪无效的观念或行为,例如幻觉、错觉、性欲倒错这些古怪的心理行为,以及妄想、强迫观念等无效的观念,都属于心理异常。最后有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将心理异常看做是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根据个体的言语信息(诉说为情绪低落,或紧张不安 )或非言语信息(面部表情,形体表现),推断个体有着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和别人不一样的感受,即为心理异常的表现。第二单元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较之于如皮温、血压等躯体生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

28、复杂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异常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往往难于找到一条截然的分界线,并且,由于心理异常表现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条件、主观经验、当时心理状态以及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于心理正常与异常,人们很难找出一个统一公认的判别标准。李心天(1991)对区分正常与异常心理提出如下判别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Jb 理咨询师1医学标准这种标准是将心理障碍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根据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便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根据,在此基础上认定此人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患。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他们深信心理障

29、碍病人的脑部应有病理过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发现明显病理改变的心理障碍,可能在将来会发现更精细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认为这种病理变化的存在才是心理正常与异常划分的可靠根据。医学标准使心理障碍纳入了医学范畴,对心理障碍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这种标准也比较客观,十分重视物理、化学检查和心理生理测定,许多医学的概念现在仍为心理障碍学所采用。2统计学标准 : 、在普通人群中,对于人们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结果常常显示常态分布,其中的大多数人属于心理正常范围,而远离中间的两端则被视为“异常” 。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或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来决定。显然这里“心理异常”是相对的,它是一个连续的变

30、量。偏离平均值的程度越大,则越不正常。所谓正常与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以统计数据为依据。这与许多心理测验方法的判定是相同的。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因此,受到很多人欢迎。但这种标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创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极少数,但很少被人认为是病态。再者,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也不一定成常态分布,而且心理测量的内容同样受社会文化制约。所以,统计学标准也不是普遍适用的。 3内省经验标准 。这里的内省经验指两个方面,其一是指病人的主观体验,即病人自己觉得有焦虑、抑郁或说不出明显原因的不舒适感,或自己觉得不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31、,因而需要寻求他人支持和帮助。其二是从观察者而言,即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被观察对象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标准因人而异,即不同的观察者有各自评定行为的标准。但由于接受过专业训练以及通过临床实践的经验积累,观察者们也形成了大致相近的评判标准,故对大多数心理障碍仍可取得一致的看法,而对少数病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截然相反。 4社会适应标准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维持着生理心理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或两者兼而

32、有之的原因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产生不适应现象,则认为此人有心理障碍。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行为的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第三单元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郭念锋(1986)认为具体标准一时难于确定,但基本原则是可以说清楚的。为此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77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定义出发,明确提出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是脑的机能” ,理解心理正常与异常应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去考虑:第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和行为,必须就形式和

33、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苎便形成妄想。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与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自知力作为是否有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一种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称为自我认知统一性原则韵

34、丧失。第二,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b 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称为异常状态。 、 第三,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自己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特征形成之后具有相对

35、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相对稳定性来区别一个人与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这种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出现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比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很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淡,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如此改变的原因时,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第四单元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从静态的角度着,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

36、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心理健康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现者,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体,所以,人在生存环境中,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可以产生“共鸣” ,这一特性,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作为比拟。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人的精神属性(如认知倾向、情绪特征、经验、动机、行为习惯以及自幼形成的各种人格特征),与人的生物属性 (如遗传素质、脑细胞的工作强度、细胞构筑特征、高级神经活动

37、的类型、维持生命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物质代谢过程和生物免疫系统等等)和社会属性(对群体和社会的依附性、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传统、物质生产水平、道德伦理观念、教育方式、家庭模式、社会制度以及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因素)三者是密切关联的,为此,心理活动相对平衡状态的维持,除了取决于精神属性这内在因素的协调之外,还受到外部生物和社会因素的直接影响。这内外两种因素随时都会经由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打破心理的平衡状态。 ,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越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这时我们说,人的心理健康状

38、态被破坏了。关于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和被破坏的内在机制,历来有不同的表述: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一、幼年情绪发展中遭受挫折,并由此形成的情结是后来一生各个发展阶段上出现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二、 “潜意识”和“意识”或“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在“自我”中的表现,或在自我中被体验到就是心理障碍的症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经由学习过程酿成的不良行为、不良行为倾向、不良反应方式,是破坏心理健康的根本原因。现代行为主义不但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人的行为对环境的反作用,提出 W-S-Ow-R-W 的公式,该公式中 W 是指环境,S 是指环境中的某类刺激,Ow 是具有个体内在经验的主体

39、, R 是指对环境中某类刺激的反应,公式中最后一个 W,是指受到主体反应影响的发生了某种改变的环境。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人的心理健康的破坏,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学习”的结果。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潜能” ,对于“潜能” ,他们不像行为主义用实验证明内驱力那样去证明它的存在,而是设定潜能的存在,并规定“潜能”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有完善发展的趋势(马斯洛,1943),为此,他们认为,心理健康的破坏,就是“潜能”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认为,在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临界处,尚存在着模糊状态的意识层面,这种“模糊意识”对人的认知有巨大影响,一些错误的认知模式,就是受其

40、影响而形成的,以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评价自我,便会出现偏离,从而产生异常的情绪,如抑郁情绪。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学者,探索这一问题,如有学者曾提出动机冲突理论(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用于解释心理健康及其被破坏的现象。历史上各学派对于心理健康的破坏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各执真理的一面,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是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化,对该问题的认识,更多地采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概括地说,更多地采用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理念去说明心理健康被破坏的原因。我们将这种理念具体化,以图示意,作直观的说明(见图 41)。第四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179应激性身

41、心障碍逻辑图应激源 生物性 心理性 社会性 I I n I 、, ; l , 生物免疫系统 1 中 ; ? r 介 - - l 系 认知化解系统 I 1 ) 统 , 。 T l 1 t l l 社会支持系统 ; ; ; ) I ! I Ay - - c 二+) , - , 临 ,十斗气叫1 床 躯体反应 心理反应社会三为反应 I, 相 尸” I I I I I 诊临 矫治 诊断 -一一一一一,l 剑-二 断床 矫干 观察、分析 治预 干预 图 4-1 9部压力临床表现临床诊断干预措施逻辑图对上图要说明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对生物的、精神的和社会的三种压力可以发生响应,换句话说,人为什么对这三

42、种刺激可以产生反映。从人性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看,是因为在人的本质中包含有三种基本属性,这类似物理学中的共振或共鸣原理,人性自身有这三类“固有频率” ,所以对这三种刺激可以发生“共鸣” 。上图中,压力是指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随时可能遭遇到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刺激。这些刺激并不是独立地、单一化地呈现,它们往往纠合为一个整体,对人发生作用。但是,压力作用并不直接产生临床症状,必须经过各种中介因素,压力的结果才会在人身上体现出来,如图中所列,三类相互联系的中介因素是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生物免疫功能系统。认知系统的中介作用,分为两类,一为正确的科学的合乎逻辑的认知可以降解压力的强度,二

43、为错误的非科学的认知可以膨胀压力的强度;社会支持系统的中介功能也有两个方面,一为人际关系和谐,好朋友多,彼此能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180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助,这样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降解压力的强度,二为社会支持系统不良,则可以膨胀压力的强度;生物免疫系统的中介功能同样有两种作用,一免疫功能强,可以积极地抵制或平衡由压力造成的不正常的躯体变化,使得压力不向躯体化方面发展,二免疫功能低下,压力便很容易以躯体化的形式表现为心身障碍。从上述过程来看,所谓外在压力的强度,只是一个相对值,它是依照个体中介系统的强弱而变化的。临床症状一旦以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改变表现出来,下一步就是临床干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工作便由此开始。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在干预临床表现的时候,首先是观察和分析症状的性质和对症状分类。但是仅仅依据对症状的观察和分类,并不能给出准确的诊断,更不能制定出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案。这时,必须把眼光投向压力的来源和个体的中介系统。思维活动必须围绕着这两个方面展开,借助临床经验,可靠的心理学方法,特别是针对性的心理测量工具,搞清楚压力的性质和相对强度,搞清楚主体中介因素中各系统的功能水平。之后才能依据从全方位获得的临床资料人手,做出病因诊断,而后制定合理的咨询方案。上述文字的表述,其涵义均直观地表现在图中,虚线部分是心理咨询师和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