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双重性.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6713262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双重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双重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双重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双重性摘要:通过视野的双重性角度出发,从而引出了艺术的双重性,从自律性与社会现实以及意识形态与真理性这两个方面对艺术的双重性关系进行分析。之后抛出人的双重性观点,这从人的生命的双重性和人性的双重性两个方面进行解析。人的生命的双重性从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两个方面来阐述,提出树立辨证的生命观,把人的生命理解为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统一体,使人不断地挖掘着生命内涵,拓展着生命空间,创造着生命意义,提升着生命境界,从而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努力塑造真实完整的生活;人性的双重性从双重性格和双重本质等方面来进行分析。继而提出了“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现真善美的人之本性。关键词:艺术双

2、重性,生命的双重性,双重性格,双重本质看了老师给的一组图片,我发现自己的眼睛会说谎,平日里所说的“眼见为实” ,到这个时候,发现眼见的不一定为实。这其实就是一种视角的关系,你从不同的角度,眼睛接收到了不同的信息:局部看图是美女在照镜子,整体发现却是一个骷髅的头颅;不近视的人看到的是爱因斯坦,近视的人看到的是玛丽莲梦露;柱子是圆的还是方的,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就具体的体现了视野的双重性。视野的双重性仅仅是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各种双重性充满了我们的人生之中。一、艺术的双重性视野的双重性很大程度上与艺术的双重性有关。有些艺术作品是完全属于意识形态的,而真理性内容依然能够存在于作品之中。意

3、识形态是社会中必要的幻象,就是说,如果它是必要的,那它必须具有真理性的外观,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歪曲。通过一种途径,引起社会注意的美学使其从无艺术造诣和低级庸俗的状态中解脱了出来,该途径与其说是对社会批判的反刍,不如说是对它的反思,这种批判的目标则是艺术作品的意识形态层面。 真理性与意识形态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两者均包含在艺术之中。这种双重特征继而导致了意识形态的滥用现象,同样也引起即刻兑现的免职后果。艺术的社会性并不在于其政治态度而在于它与社会相对立时所蕴含的固有的原动力。它的历史地位排斥经验现实,虽然艺术作品作为事物是那一现实的组成部分。 1艺术与世俗的现实不同它否定性地体现了一种事物秩序,其中

4、的经验存在将会获得应有的地位。艺术的奥秘恰恰在于它破解神秘或非神秘化的力量。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艺术的社会本质:一方面是艺术的自为存在,另一方面是艺术与社会的联系。艺术的这一双重本质显现于所有艺术现象中;这些现象是变化的和自相矛盾的。二、人的生命的双重性人的生命既不能归结为单一的自然属性,也不能归结为抽象的超自然属性。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不仅仅是一种生命存在,而且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存1阿多诺.美学理论M.第十二章,王柯平译.第 385388 页在。正由于此,人才能把自己的生命变成自己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自我追问,去获得对自身生命的解释和理解。1. 自然生命传统的单一性的生命观使

5、人的生命失去了其本应具有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造成人的真实生命的失落。这种单一的生命观已与当代人的生存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马克思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特殊方式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的真实生命的。在马克思看来,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它来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的存在物,人需要象它自然存在物一样同外部自然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维持自己的生命程。 2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存在物“。恩格斯也指出: “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

6、的程度上的差异“。2 文化生命正是实践活动这一特殊的生命存在方式使人的生命摆脱了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消极依赖性,把人对周围自然环境的从属关系转变为改造和支配关系,从而改变了自然生命所具有的给定性与依附性,使人的生命具有了“自我规定“和“自我支配“的自由性质,人由此获得了超越自然生命的特殊生命文化生命。可以说,文化生命使人超越于自然生命而实现了自身生命的解放,使人成为它的生命活动的真正的主人。3真实生命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作为人的生命的内在环节,共同构成了人的真实生命的完整内容。它们既相互对立,又彼此沟通,人的真实生命正是成立于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否定性统一之中。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否定性统一,构成了

7、人的生命的二重化结构。这种二重化的结构表明了人的生命摆脱了那种单一线性的简单生命结构形式而成为由二重性矛盾关系所构成的否定性统一体。既然人的真实生命是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统一,那么我们就必须以辩证的观点去认识和把握人的生命。只有树立辨证的生命观,把人的生命理解为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双重统一体,才能真正引导人们破除片面的生命观点和偏执的生命态度,使人不断地挖掘着生命内涵,拓展着生命空间,创造着生命意义,提升着生命境界,从而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努力塑造真实完整的生活。三、人性的双重性人由于有意识才是自由的,也正由于人有意识和自由,人才要对自身进行追问和探究,人需要通过对自身的把握和理解为自己的

8、生存与发展确立根据、前提和尺度,为自己的生活提供意义与价值。人对自身的追问说明了人需要理性的引导。他寻求的并不是人之外的东西,而是人之为人的根据,即他寻求的是人的本性。1 双重性格“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其心同,其理同”。中国古代先哲以其大智大慧,洞悉与彻悟出宇宙和人世间的奥秘,并以巧妙而又含蓄的取象类比的方式表达出来。所谓人性(用人面表征)就是遵循社会规矩,笃敬人伦纲常,处事圆融无碍,为善的取向所主导。而动物性就是践行丛林法则,心怀残酷暴虐,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第 1 卷,24 页与世格格不入,为恶的倾向所主导。即人具有善与恶的双重性,这是人的本质所在。也可以说,人的

9、潜意识中具有双重性格。2. 双重本质 人的双重性本质,具有隐秘性和突发性,通常不易被察觉和预知。而人性和动物性所主导的行为产生出结果大相径庭,特别是动物性即为恶的倾向所主导,一旦在突如起来的逆境中爆发出来,往往让与他(她)相关联的人猝不及防,其消极的社会影响极其严重。人的双重性本质,又具有自然属性,即人人有份。只有善与恶的取向或倾向的差异,几乎无人可以例外。 人的双重性本质,还具有社会属性,即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人性即善的取向通常表现得越是淋漓尽致,而动物性即恶的倾向大都在战争和犯罪以及逆境的过程中才图穷匕见。同时,人的双重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并与社会主流思想

10、意识形态的引导密切相关。当然,最终取决于其自身的觉悟程度和道德修养的深浅。特别应当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是,人究竟是为人性善的取向还是为动物性恶的倾向所主导,是人在社会中的最终定位,即表现为对社会贡献的正与负最关键的决定因素。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也就是说善人善行的表率,是社会移风易俗,风化肃然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足以令人尊敬。而悖逆善行的人,则是绝好的反面教材,并激励善人更加努力实践善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但凡残酷的事例也许有其深刻的缘由,而表象与内在原因未必统一。2 如何处理人的双重性对于这个世界上的人,上帝说人有原罪。孔圣门徒说人有性善与恶。佛祖说凡事必有

11、缘起,人在今生的行为,有过去世业的丝丝缕缕的羁绊,并累及后世无穷尽的牵扯。于是就产生了所谓“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渐消减人的双重性中的动物性成分,并期望有一天完全为人性所主导!也许到那时,人才可以称得上具有清净无染的本性,成为庄子所标榜的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真”人。人们理想中的真、善、美的人生才可以展现出来,才有所谓真正的大爱与大美的存在。参考文献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6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24.卡西尔.人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6.F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