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议论散文写作,最新的语文考试大纲规定: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由习作到文学作品的发展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正视这一趋势,将学生文体上有些“四不像”的作品规范到叙事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是对学生习作水平发展的尊重。让学生跳出传统的四大教学文体圈子,进入文学创作领域,也是对学生的无形激励。突破模式议论文的框框,操起文学语言,创设文学意象,以情感形象来说理,同学们就走进了议论散文的写作境界。,多少年来,话题作文是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文体限制较少,学生选择自由度较大,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作。不少考生觉得在考场上选用传统的文体(主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以及一些实用文体)
2、,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了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于是就选择了这种夹叙夹议、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形式进行写作。议论性散文在中、高考中十分“得宠”的原因:一是形式灵活自由,便于展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二是选材广泛,议论便于联系话题;三是语言表达容易显示个性化特色,易于展示自己的文采和才华;四是易于包容丰富的内容,便于融情感、哲理、形象于一体,抒发真挚的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彰显文学色彩与文化底蕴。,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公开发表出来的中、高考考场高分作文中,议论性散文约占70,比例最大。比如,2006年高考全国十八套试题的作文虽然话题有差别,体裁各有异。但是各省选的满分
3、作文大多还是这种文体的作文,看来议论文散文化已成为目前中学生作文的发展趋势。相反,选用规范性议论文写法的人数则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考场优秀作文将是同时具备较强的思想性与文学性的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渐成高考新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由于一些学生不了解议论散文的写法,产生了一些误解,认为议论性散文可以不考虑文体规范以至于在作文中一半叙述,一半议论,或者发几段议论突然又改为记叙行文;甚至有的学生叙事和议论之间缺乏逻辑联系,叙事不能证明论点,议论部分似乎另起炉灶,与叙事内容缺少有机联系,成了“形散神也散”了。其实,议论散文也是有规范的,叙议有机结合就是规范。了解
4、议论性散文的特点,是写好此类作文的关键。,议论散文的特点,议论散文古已有之,但因近年来高考议论文散文化的趋势,使议论散文的写作再度吸引了老师和学生的眼球。说到议论散文的特点,它除了应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应具有散文的一般特点。概括地说,议论散文的特点是:议论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笔法。所谓“议论文的框架”,是指它具有中心论点、分论点和以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即用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搭成文章的骨架,只不过其论证不是单凭逻辑推理,而是通过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说理;,所谓“散文化的笔法”,是指写作遵循散文写作的规律,如“形散神不散”、哲理性、形象性、抒情性和文笔优美等。散文化的笔法,
5、虽属于文学创作领域,但议论散文的事例与形象不应虚构,要求真实。一般在议论散文中要写出真实的生活事象,要表现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这只是对所有散文创作而言的最基本要求。真,就其字面的本义来说,是指:本原,本性。放在这里也就是说,优秀议论散文所表现出的“真”,指的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物质运动的规律,具有深刻的思想力量。做到了这一步,作品才有助于人们追求真理,深刻地认识社会、历史和人生,作品也才因而达到了“真”的境界。,一、形散神不散 论述类文章发展等级标准之一: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这是对优秀议论散文写作的整体要求。“创新”是议论散文从形式到内容的本质要
6、求,在构思、选材、立意、思路、结构、表达、文采等方面都要有创新。在我国现当代散文理论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形散神不散”论(又称为“形散神聚”、“形散神凝”)。“形散”,是散文的文类特点;议论散文的“形散”,是说从形式、内容、技巧等方面来说,都比较自由,没有很严格的限制。,选材的“散”,是说它可以不拘一格,或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或微言大义,或言近旨远,说的是身旁事,讲的是知心话,在谈天说地中,让人们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写法的“散”,指它可以运笔如风,不拘成法,自由自在,忽古忽今,时东时西,天南海北,上下左右,虚虚实实;它可以冲破时空界限,增强文章的密度,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激发
7、,时而侃侃议论,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信笔所至的叙述中,有融多种表达方式于一炉之妙。,“神不散”在理论界最具争议。以前学界认为,“神不散”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最新的研究成果认为,“神不散”是作者主体之“神”的凝聚,此“神”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作者的真情、真境、真知在创作过程中,无形地融入作品的每一个语句里,是议论散文不散的神魂。 “形散”与“神不散”的辩证关系:无论从“题材”与“主题”的关系看,还是从“层次”与“思路”的关系看,或者从“表达”与“线索”的关系看,散文创作中“形散”与“神不散”的对立统一都是无可置疑的。,那么,“神”的问题,主要是同主题与中心有关;而“形”的问题,则主要是同
8、题材与结构有关;所谓“形散神不散”,也便主要表现在“主题”、“中心”与“题材”、“结构”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由此看来,“形散神不散”论作为议论散文写作的一条规律,当是无可置疑的。,例一:议论散文习作 2005年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 下面两幅图可以给人丰富的联想或感悟。请你联系提示文字对它们加以比较,把图给你的联想或感悟写成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 注意:(1)联想或感悟要与两幅图都相关。(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文体自选。(5)不得抄袭。,执子与通子*福建考生 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
9、引用材料,联想到中国历史中的两种人,点题。) 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歇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提出通子的论点:解释通子即通达隐逸之人;例证法与引证法:庄子、陶渊明、王维等通子的典型形象作为论据。),通子们胸中释然,他们圆如卵石。他们明白,面对乱世昏君,我自留清白足矣,凡事何
10、必去认真。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渌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倚马挥毫,信可乐也。(总结通子的处世态度。) 然而,受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往往是执子们,他们胸中自有乾坤。(提出执子的论点:解释执子是受命于危难、胸中有乾坤。) 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子。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子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人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著如屈子,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呢?(例证法与引证法:屈原的执著无畏、坚守信念的执子形象,与上文形
11、成对比。),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当死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了生,他隐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文采不表于后世”。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呢!他终成一家之言。(例证法与引证法:司马迁的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执子形象。) 棱角分明,无所畏惧者如执子。他们执著着他们的追求,无悔无怨。那个“投戎从笔”的辛弃疾,一生被弃用多达38次,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诸葛亮,执著于白帝托孤,积劳成疾,逝于五丈原(例证法:辛弃疾与诸葛亮的棱角分明、无所畏惧的执子形象。),执子们执著着他们的执著,通子们通达着他们的通达。不论圆滑避世、明哲保身,还是棱角分明、坚守信
12、仰,他们都成为了中华万代的不朽财富。(对比总结:执子与通子都是中华文化的不朽财富。) 我们在通子们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学会从容,在“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中学会包容。通子们教我们学会适应,沉稳柔和如圆;我们在执子们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中学会坚持;从嵇康绕粱的琴声与阮籍的恸哭而返中体会信念与力量。执子们教会我们闪亮自我,坚持信念,棱角分明如星。(对比总结:具体阐述执子与通子的人格特点。) 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圆形吧!(深化主旨。),这篇高考优秀作文,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特点。 一、大手笔的构思 文章很大气,这
13、种大气来自作者贯通古今开阔的历史文化视野。纵观古今,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两个因素的动态平衡: 道家:清净无为,顺其自然,退隐(隐士),对人生的坚守(个人),人格清高一种出世的智慧,如:范螽、陶渊明(道,退隐,出世); 儒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进取(斗士),对社会的承诺(社会),社会责任一种入世的信念,如:魏征、林则徐(儒,进取,入世)。,本文通过“执子与通子”这一比喻,来象征中国文化的两个动态因素(儒、道)和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态度: 执子执著无畏,坚守信仰(儒家精神) 通子圆滑避世,包容万物(道家精神) 两种处世态度: 执子进取 通子退让 执于与通子所代表的两种文化因素,两种人,两种处世态
14、度,构成了历史长河的左岸与右岸,失去其一,历史必然决堤。,二、辩证的思想 文章的深刻表现在作者能够理性地、客观地看待历史和人生,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摒弃了偏激的思想。作者指出: 1中国历史不仅需要儒家,也需要道家: 2人生不仅需要执著、坚持,也需要包容和通达; 3在处世态度上,不仅需要进取,也需要退让;,4两种图形:,思维的辩证性体现在: 作者坚持一分为二的两点论,而非攻其一点不计其余的一点论。看问题更全面,而不是片面武断。“历览前贤,如果我们拥有了执子的执著与通子的包容,该会有另一种更美的圆形吧!”,三、结构清晰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 总:由两个图形:圆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星棱角分明,
15、光芒四溢,引发对中国古代历史两种人、两种人生态度的思索:通子与执子。 分一:通子 分二:执子 总:总结全文,执著与包容合一的文化观点与人生态度。,四、丰富的积累 作者丰富的文学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值得其他考生学习。 1.文化历史名人的典故事迹如数家珍: 庄子、陶渊明、王维、苏轼(通子) 屈原、司马迁、辛弃疾、诸葛亮、柳永、稽康、阮籍(执子),2.古诗文名句的旁征博引明引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屈原楚辞渔父:“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司马迁报任安书:“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苏轼定风渡: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嘉泰普灯录卷十八(南宋佛教经典):“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暗引(化用) “于是他们游闲山乐水,以渌水清猿、曲径通幽为伴,倚马挥毫,信可乐也。”画横线部分暗引(化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谢公宿处今尚在,渌(l)水荡漾清猿啼”;画曲线部分暗引(化用)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仅剩一把软羊毫,他也要书写御敌之心,纵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画横线部分暗引(化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五、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文章
17、语言精美 例如: 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歇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排比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对偶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者比喻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用典,二、哲理性 论述类文章发展等级标准之一: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这是对主旨理论性的要求。议论散文的主旨终归以“理趣”取胜,因此,如果一篇议论散文让人读后能感受得出自然、宇宙、生活、人生等的一般规律与普遍意义,那它就是一篇具有深刻意义的好作品。这就体现为作品的哲理性。哲理性要求见解深刻透彻,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抓住规律,或是解释原因,或是预测发展趋势和结果
18、,等等,从而揭示出事物的一般规律。,富有深邃的哲理底蕴的议论散文,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被历史长河所淹没。先秦诸子的议论散文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等富有哲理的论述,不但勉励了当时的读者,而且勉励了后人。有篇散文中结尾有这样一句话:“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多么富于哲理!,富有哲理的文章不会受空间的阻隔而掩盖了它哲理的光芒,下列名言是作家或名人在相关议论文中的富有哲理的话:“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语)“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语)“
19、金钱是善仆,也是恶主。”(英国哲学家培根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作家高尔基语)“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语)“进步是今天的活动、明天的保证。”(美国诗人爱默生语)这些出自于名人笔下的文字穿越时空,永远闪烁熠熠之光,照耀着人类的思想与灵魂。议论散文就要打造这样富有哲理的语言。,例二:哲理散文 论逆境 培根 “一帆风顺固然令人羡慕,但逆水行舟则更令人敏佩。”这是塞涅卡效仿斯多葛派哲学讲出的一句名言。确实如此。如果奇迹就是超乎寻常,那么它常常是在对逆境的征服中显现的。塞涅卡还说过一句更深刻的格言:“真正的伟大,即在于以脆弱的凡人之躯而具有神性的不可战胜。”这是宛如诗句的
20、妙语,其境界意味深长。 古代诗人在他们的神话中曾描写过:当赫拉克勒斯去解救盗火种给人类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的时候,他是坐着一个瓦罐漂渡重洋的。这个故事其实也正是人生的象征:因为每一个基督徒,也正是以血肉之躯的孤舟,横渡波涛翻滚的人生海洋的。,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从道德修养而论,后者比前者更为难能。所以,圣经之旧约把顺境看作神的赐福,而新约则把逆境看作神的恩眷。因为上帝正是在逆境中才会给人以更深的恩惠和更直接的启示。,如果你聆听旧约诗篇中大卫的竖琴之声,你所听到的那并非仅是颂歌,还伴随有同样多的苦难哀音。而圣灵对约伯所受苦难的记载远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要更动人。
21、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 最美好的刺绣,是以暗淡的背景衬托明丽的图案,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镶嵌于明丽的背景上。让我们从这种美景中去汲取启示吧。 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而无节制中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而放出光辉的。 (选自培根论人生,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培根开篇引用塞涅卡的名句格言点出论点:逆境能显出人最美好的品质,然后用神话、圣经的故事来形象说理。赫拉克勒斯去解救英雄普罗米修斯时坐着一个瓦罐漂渡重洋,象征波涛翻滚的人生海洋人生常常要遭遇逆境;圣经的启示幸运所需要的美
22、德是节制,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用最美好的刺绣的背景暗淡比喻人生逆境能显出人最美好的品质。全文的语言充满了辩证的思想和智慧的哲理:“面对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面对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一切幸福都绝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一切逆境也都绝非没有慰藉与希望”、“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檀木,只有在烈火的焚烧中才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会在幸福而无节制中显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逆境中而放出光辉的”。感谢逆境,珍惜挫折,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充实,更加有价值!,三,形象性 论述类文章发展等级标准之一:丰富。即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议论散文不同于一般议论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23、问题的三段式逻辑思维来亮出论点、列出论据、得出结论,却讲究造就意境,着意刻画、描述和引用形象来说理,让读者身临其境,聆听作者的叙事,感悟作者情感起伏的议论,从而体现出文学艺术的感染力。议论散文有很强的形象性。议论散文的形象性,是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包含着情感和哲理,从情中悟理,在理中染情,塑造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一个广阔的联想和思索的空间。,例三:经典议论散文 我为何而生伯兰特罗素自传前言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所以追求爱情
24、,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几小时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爱情可以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最后,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我曾以同样的感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经常把 我带回现实世界。那些痛苦
25、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发现我完全失败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这篇经典的议论散文,没有具体的人、事、物,“那些痛苦的呼唤”甚至只是一个细节,只是一种语言的表述方式,但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就是具体的、形象的。他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如:“这些感情如阵阵巨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
26、直抵绝望的边缘。”“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在我内心深处引起回响。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重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本文旨在说明“我为何而生”的理由,但全文很少纯理性的说教,几乎全是可感可知的形象化语言,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使文意的表达更加鲜明生动,更加含蓄深刻,更富于审美张力;不仅从说理上折服读者,更从行文上感染读者。,四、抒情性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语文考纲基础等级要求“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27、议论散文的抒情与抒情散文的抒情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给人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与情感;不同的是议论散文的抒情是为了理性说理,抒情散文的抒情是为了作者感情的外露。议论散文的抒情性,是指作者抒发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的目的,是为了说理,是融“意象之趣”、“理智之趣”和“情感之趣”为一炉的理性议论。,例四:经典议论散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冈卓行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28、。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罗浮宫博物馆。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两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
29、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
30、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为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
31、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像柱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入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试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图,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
32、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讲,令人饶有兴趣的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而是其他的肉体部分,恐怕也就不会产生我在这篇文章中谈到的魅力了。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而两条胳膊却完好无损地安然存在着,那么,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这里我无意接受雕刻方面的美学理论。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确切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手,最深刻、最根本地意味着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
33、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换言之,它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正因为如此,一个哲学家所使用的“机械是手的延长”的比喻,才会那么动听,文学家竭力赞颂初次捏握情人手掌时的幸福感受的述怀,才会拥有不可思议的严肃力量。不管是哪种场合,这都是极其自然,极其富有人性的。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讥讽。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点评:清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
34、以说这篇文章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何以有“断臂美神”、“美的缺憾”、“残缺美”等神秘的雅称。同时,文章也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其理论精髓是: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清冈卓行阐释了“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审美观点。作者写道“一个哲学家所使用的机械是手的延长的比喻,才会那么动听,文学家竭力赞颂初次捏握情人手掌时的幸福感受的述怀,才会拥有不可思议的严肃力量。”这就是“情中悟理,理中染情”;“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
35、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话高度地赞颂了这尊世界顶级艺术作品的价值。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维纳斯雕像的无比钟爱之情。,五、文笔优美 论述类文章发展等级标准之一:有文采。即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言标准。议论文散文化的笔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笔优美,融“形象、情感、哲理”于一体的理性感染力,取决于语言的魅力。议论性散文的语言,既应有散文语言的优美,又应有议论文语言的雄辩气势。文笔优美是指讲究意、情、理的结合,既呈现诗情画意的形象美、情韵美,又给人以哲理的启示、论述的凌厉之感。,要做到文笔优美,应注意形象的刻画、细节的
36、展示、事件的描绘、情感的渗融、表达的画龙点睛。要讲究句式的变化:长句舒展而流畅;短句急促而庄严;偶句自然匀称而不失“凝重”;单句洗练新颖而不失潇洒,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自然便构成议论散文语言特有的情感美、理性美、简洁美、流动美、气势美。 议论散文笔调的魅力,来自作者的真知、真见、真性、真情。但要将其化做文理和谐的色彩、自然的节奏、隽永的韵味,还必须依靠驾驭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秦牧说:“文采,同样产生艺术魅力和文笔情趣。丰富的词汇,生动的口语,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例五: 谈意气(节选) 湖南考生 是那魂葬乌江的
37、西楚霸王吗?身后,乌江水荡涤着你的伟岸。回想起你釜破舟沉,回想起你气吞群虏,你的眼泪融入乌江。于是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中的利剑,让乌江见证了一个伟大生命走向孤傲,走向灭亡。对于你,众说纷纭。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历史即会改写。但你只是挥挥衣袖,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是那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吗?当你吟着归去来兮辞一路踏歌而来,历史的画面在那一刻是那样清晰。五斗米又怎样?男儿铮铮,怎可让心灵里沉淀了俗世的浮华?带月“荷锄归”,是你志趣的归宿;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你不屈的性格。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
38、的笑容,这一刻你的心灵如此熠熠生辉。,本文运用项羽与陶渊明的事例来阐述“意气”,作者并没有像议论文那样只是用简洁的语言把人物事实介绍清楚,以便用作论据,而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与灵活多变的句式,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概述与描写相结合,项羽的意气是“是男儿,就该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陶渊明的意气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用画龙点睛的形象化语言点出人物的品格;“假使学着勾践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当清晨的露珠顺着叶尖滑向掌心,你会心地笑了,这露珠融着你的笑容,这一刻你的心灵如此熠熠生辉”,这种文学语言,凝重而洗练,优美而融情,读后给人以论辩美、情感美与理性美的感受。,议论散文
39、的写作,议论散文联想丰富,内容充实,结构整齐,条理清晰,以“形象”说理,以情动人,语言生动,文采飞扬,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示学生的作文才华。这是因为,议论散文的布局谋篇,主要运用联想的思维方式,诸如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等,联想的丰富性保证了选材的广泛性,选材的广泛性体现了“形散”的特征,而“形散”则保证了作文内容的丰厚与充实。,议论散文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最能反映学生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能力: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旨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富有情感色彩。这些表达方式的综合不是平均运用,而是视文章特点各有侧重。当然,“散”而不乱,“散”而有
40、序;不乱、有序,才能神聚。要做到神聚,就得设置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就像放风筝,能放得开收得拢。所以,写好议论散文要掌握它的特点,倘在考场上,至少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要有贯穿全文的鲜明的论点 有的学生以为,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写作议论散文可以随意地写,不考虑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议论文,必须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议论文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些。从中高考作文的角度看,中心论点一般是从话题或材料中提炼的,并且评分标准都明确规定,不论基础等级还是发展等级的好作文,都必须“中心突出”。论点不明确,是很难得高分的。前面已经讲了,论点最好是明确的判
41、断句,突出论点的方法有二:开门见山地提出;先叙事或抒情,然后归纳引申,在文章中间或在结尾提出中心论点。,例如,2004年湖北高考的“买镜”话题作文,一篇满分作文我的跨越了千年的镜子开头是这样写的:“是李世民说的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妄加一句,以植物为镜,可以照人生。”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这植物就是铁树,开篇就提出了立论中心:以铁树为镜,可以照人生。先写铁树很硬、很直、挺拔不渝的形象和特征,由树及人,两相对照,印证了以铁树为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后以自己的感触收束全文。,话题类或材料类的议论散文观点的提炼,要紧扣话题或材料内容和要求。考场作文的一个突
42、出特点就是要求考生所写的文章必须符合题意,选议论散文来写,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讲过审题,知道审题的技巧,即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有准确深刻的理解。例如,2007年湖南卷: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意:(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诗意地生活”就是“诗一样地生活”,表现出“诗”般浓郁的生活激情,“真、善、美”的情感流露,才符合题意。但有的考生缺少审题意识。随意地对标题作个性化的理解。没有弄清“诗意”与“非诗意”、“诗意地生活”与“诗意的生活”之间的区别,牵强地将“意志和气概”、“责任”、“美丽”等理解为诗意,狭窄地将“诗意”
43、理解为“闲适”、“舒服”或“美丽的哀愁”,还有的将“诗意”的生活片段加以罗列后评论,忽略了标题的动态性。如果选择议论散文来写,这样的作文写得再好,内容方面也只能判为基本符合题意,评为三类以下。,二,要体现文章的逻辑性 优秀的议论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采,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散文,主要体现在以形象或情感来说理,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因此,要以一定的逻辑方式来安排文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有不少学生不明此理,只是对事例进行平面叙述,使前后内容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列举出来的事例,只能反复证明同一层次上的道理,不能对论点进行不同层次的阐述和证明。而优秀作文则充分注意到了文章
44、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因而能够夺得高分。,例六: 包容 北京考生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人们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话:“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
45、候,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同是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呲必报,带来的是心灵的负累;真正仁者觉者,会选择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能够兴师复仇,一雪前耻。他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他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包容。齐王韩信未发迹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封侯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
46、无赖儿郎,却能不计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鲁迅先生的“一个都不宽恕”未免失之偏执,但那是在丧失了迂回的耐心后对黑暗现实的极端反抗。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他笔下的阿Q,听到人家说“疤”、“瘌”、“秃”、“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后来甚至连“灯”字也不许别人提了。“天地本宽,鄙者自隘”,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必然是一个有诸多忌讳、性情偏执的人;而一个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无法容忍的社会,也注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然而,包容不等于放任和纵容。人类社会是由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无节制的纵容同样会造成社会的畸形。
47、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迟早有爆发的一天。包容则意味着不自知的恬静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却,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康德告诉我们,“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如是我闻;当今世界,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是我愿。 (选自荆健强等主编锁定高考作文得分点,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这是
48、一篇立意高远、气度恢弘、文质兼美的高考作文(2004年的命题作文)。它的成功之处有三:一是对题意的深刻理解,审题准确;二是立意起点高。从中西文化交融与碰撞的角度,把对“包容”的理解定位在这样一个高度,“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中心论点);三是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用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阐述,即从“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正面)、“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反面)展开论述,是对“包容”认识的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结尾先用排比,再用康德的名言和仿造的歌词收束全文,深化主题,水到渠成。,三、安排好
49、文章的结构 论述类文章发展等级的标准之一:有创新。即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前面我们讲过了规范议论文逻辑结构有演绎式、归纳式、辩证式;一般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总分式等。议论散文是以事例或形象说理,与规范议论文的结构安排稍有不同。议论散文的结构安排多种多样,不排除议论文的结构安排。表面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议论散文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在全面了解的情况下,选择几种常用的易于掌握的模式来作为日常练笔,成效更大。 第一,多种事件或形象组合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广泛的联想,把联想到的一个个事件或形象
50、,一幅幅生活画面,剪接组合在一起。在行文中,事件或形象至少三个以上,尽量做到结构整齐,一般不用过渡语;事件或形象之后要紧扣中心论点作精要的议论或抒情,也可以集中议论;议论与事件之间存在有机融合的证明与被证明关系。以包容为例,作者围绕中心论点,选了三组事件。,第一组事件选取了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等,因为这些历史故事都蕴涵着智慧,依次来论证分论点“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做到了事理交融;第二组事件选取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一反一正地论证分论点“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有隐忍又不计前嫌才是更高境界的包容;第三组事件选取了鲁迅的包容和其笔下的阿Q的不包容,实质是社会的不包容,从反面将对“包容”的认识升华到另一分论点“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文章结尾进行了总括归纳,深化主旨。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开合自如,形式美观,而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既扣题意又简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