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走近“百家争鸣”各大家 制作人:江光友 李京笃 罗浩 买 靖 刘兴花 张英,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 诸侯割据,为多种思想、 多种文化的发生、演化、 繁荣提供了客观条件,知 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春秋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 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各大“家”兵家,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
2、鼻祖。汉族,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广饶县)人。,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 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孙子兵法共13篇,分别为:,第一计篇论述怎样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中时行谋划的问题,并论述谋划在战争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作战篇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 篇三谋攻篇论述用计谋征服敌人的问题。 第四形篇论述用兵作战
3、要先为自己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敌人可以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势篇论述用兵作战要造成一种可以压倒敌人的迅猛之势,并要善于利用这种迅猛之势,第六虚实篇论述用兵作战须采用“避实而击虚”的方针。 第七军争篇论述如何争夺制胜的有利条件,使自己掌握作战主动权的问题。 第八九变篇论述将帅指挥作战应根据各种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置问题,不要机械死板而招致失败,并对将帅提出了要求。 第九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中怎样安置军队和判断敌情问题,还论述了军队在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等四种地形上的不同处置办法,还论述了军队遇到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特殊地形的处置办法。,第十
4、地形篇论述用兵作战怎样利用地形的问题,着重论述深入敌国作战的好处。 第十一九地篇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 第十二火攻篇论述在战争中使用火攻的办法、条件和原则等问题。 第十三间篇论述使用间谍侦察敌情在作战中的重要意义,并论述了间谍的种类和使用间谍的方法。,孙子提出了战争胜利的五项因素(五事):道 政治天 天时地 地利 将 将帅法法制,七个判定胜负的标准 (七计):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用兵致胜的秘诀 十二诡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
5、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高明的战略家指挥官能够运筹幄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其成功的关键是运筹即实现的谋划筹措分析研究,从而根据具体的客 观现实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这便是孙子所言的计,主讲人:张英,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 14年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中,东奔西走,屡次碰壁,多次遇 到危险,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孔子像,大殿中的孔子 孔庙俯瞰图,孔子的政治主张,1、“仁”和“礼”结合的政治蓝图 2、先德
6、后刑的治国方略 3、以人治为核心的济世方案,论语讲到“仁”有109次,其中有“孝悌”、“忠恕”、“爱人”、“恭信”、“诚敬”、“宽惠”、“敏学”等含义,为礼治下人所应具备的道德修养。,基本涵义: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二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
7、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仁,论语讲到“礼”约有75次,其含义就是严格遵守上下等级的社会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它是治国之本。,基本含义: 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 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 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
8、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礼,孔子主张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认为,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仁政”具有道德欺骗性, 当
9、国君发生违礼事件时,孔子要求给予遮掩,甚至将这类遮掩的行为归于“礼”。如鲁昭公从吴国娶夫人,两国同为姬姓,同姓为婚在当时肯定违礼。孔子清楚地了解此事的违礼性质,而当学生问及此事,问鲁昭公是否知礼时,述而篇中孔子的回答是“知礼”。理由是“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为尊者讳”后来成为中华文化中相当丑陋的传统,同时它还告诉人们:当最高权力和礼制规范发生矛盾时,需要维护最高权力的所谓“尊严”。那么为了最高权力的尊严,人们就可以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了。 八佾篇中,孔子自己也不得不承认:“事君以礼,人以为谄也。”关键在于“礼”之本身就要求以谄媚事君,其中带有一种不可救药的卑贱气质。,“礼”的思维模
10、式是从国家本位出发,强调的是君王统治秩序、等级行为规范等整体的建构,因为有了君主与礼义,历史才发展,所以它是社会的本质。认为每个人都是其所属家、国关系中一个消极顺从的分子,其命运与整体的运作息息相关,个人主要作为侍从和道具,完全从属于社会和国家,必须服从和适应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人们不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人,一般不以个人的生存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思维,而强调要服从天的意志和君主的权威,也就是服从“礼”的所有规范要求。,“仁”就是个人服从“礼”所需要的道德品质及相关的道德统治术,强调“仁”的道德修养,目的在于更好地为“礼”制规范服务,更长久地维持“礼”制社会秩序。君神合一及其权威的绝对化,将“
11、礼”之意识形态成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任何人不允许离经叛道。其个人的发展不在于表现自己的特殊性,而在于对“礼”的理解和顺从的程度。在此基础上,个人只有获得最高政治权力的认可,才能实现其存在价值。所以要求克己复礼,克服个体的自由意志,从而儒家思想逐渐吞没着个体和个人主义的思绪,磨灭着个体的独立人格。,先德后刑,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重教化,轻刑罚。 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 为政需正己。 举贤才。,尧曰篇:“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教育就杀人是暴虐之政,意思是先需进行德治,教育之后再犯罪,便可用刑罚了。,先德后刑的主张看似仁慈,其目的还是在于维护以王权为核心的统治秩序,而诸如犯罪用刑的标准应
12、怎样制定才合乎正义诸关键问题,孔子根本不予考虑。 从论语及其他有关史籍记录中考察,孔子思想中出现的都是“刑”的概念,还没有后世“法”的概念,或者说制度层面的思考;孔子只知道“礼”制,没有制定其他法律制度的考虑,而只知使用刑罚工具。其先德后刑的政治思维模式影响深远,在以后的文化发展中始终没有取得多少实质性的突破,战国时期虽然进行了“法”概念的改造,包容了国家有关的制度体系,但其内涵主要还是“刑”,或者说其“法”制度的功能就是统治工具。这一中华文化的重大局限,孔子应是其典型的先期代表。,颜渊篇中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依靠君王、官员的道德示范,进行政治统治,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13、之一。 孔子特别强调执政为官者个人的修养和品德,认为国家政治的关键在于执政为官者的道德榜样,只要执政为官者是“君子”、“贤人”、“仁人”,一切问题就解决了。,人治,关于治国与安邦,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 治国的前提在于君子主要严于律己。 治国的基本方法,“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治国的基本原则,讲究信用,爱护人民。,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有重要的位置。概括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执政者的道德品质在国家政治中固然重要,然而撇开制度因素,而把它作为首要条件,乃是不切实际,自欺欺人。以为只要依靠思想道德力量就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
14、政治的最大弊害之一,由孔子首开其端。,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当代人的精神和楷模。这说明古代的思想家与我们今天的思想非常接近。当然孔子是人不是神,孔子也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这是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对于孔子的思想我们要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主讲人:刘兴花,韩非以及韩非子的解读,韩非,韩人,出身于韩国的没落贵族。他的社会思想代表着战国末期日益强大起来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法家最后的也是最大的理论家,主张建立“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王处辉 中国社
15、会思想史,需要注意的方面:法家思想与现代意义的法律和审判联系起来,是错误的。,用现代术语说,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而非法律等。( 冯友兰选集 上集 ) 韩非子名言,通过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宏观角度,与西方哲学家名言相对照 ,完全呈现法家思想的积极意义。,韩非子简介 韩非所著的韩非子,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共五十五篇,书中记载着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公木在其著作先秦寓言概论中说韩非子中有寓言340则,位居诸子寓言之首,又据陈蒲清先生统计,韩非子有寓言约300400则。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巧
16、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效果。,1、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 (韩非子喻老篇),译:圣明的人之所以没有苦恼,是因为不把苦恼当做苦恼,所以不苦恼。人生在世,总是会有顺遂与不如意的时候,在顺遂当中,人必定是愉悦而满足的,但是若换做荡到谷底的时候,心里面多半是烦闷愁苦的,人生就是如此,起起浮浮,有几人能不如此。,越王勾践因战败而到吴国替吴王夫差当仆人,但勾践十分努力,忍辱负重,就这样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后,他终于将夫差打败。假如他因这种情况而烦愁苦闷,那么如何能雄霸一方?巴尔扎克(法):苦难是人生的导师。,2、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韩非子功名篇),译
17、:一个手掌拍,虽然迅速,但是发不出声音来。战国名将吴起,非常重视士兵的状况,当有士兵的脚下长疮时,他居然亲自为士兵吮吸疮上的脓血。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干事创业,离不开攻坚克难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二战之后的日本国富民强,他们企业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根源,不在于国民个人能力的卓越,而在于其员工整体团队的强大。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那种弥漫于日本企业间的无处不在的团队精神及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只因团结一致,才能把伟大的事业和战争引到好结果,否则就不能。,3、小信成则大信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春秋晋文公攻打原城之前和士兵们约好,只带十
18、天的粮食,只打十天的战争。在攻打十天之后,原城尚未被打下,文公下令退兵。从原城出来的人们都说:“再三天的时间就攻打下来了”,群臣们也苦谏,但文公毅然决定撤军。文公坚守信用,原城的人知道了,说:“有这样的君主,还不投降吗?”便投降于晋。,译:小的信用有所成之后,则大信用才能建立起来。(现代社会诚信缺失)巴尔扎克(法):坦白的人最能得人心。,4、谨修所事,待命于天。 (韩非子扬权篇),译:仔细留意去处理事情,剩余的就是顺其自然。对待任何人、事、物时,我们都要学会认真去面对,这就是责任。负责,并非是对他人负责,而是对自我的期许。,卡莱尔(英):今世最大的福音是了解你的工作,然后去全力以赴。,现代社会
19、,人们必备的一些素质:,心态、团结合作、信用、负责,主讲人:罗浩,老子的简介,李耳,字伯阳,又称老聃(d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互有争论)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政治思想-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精华部分,圣人坚持没有自己的愿望和意志,以百姓的愿望为愿望,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善意的善待,不善的也善待,这就会得到百姓的善待。 高明的统治者,要善于把握百姓的愿望和意志,并把它作为自己的愿望和意志,使自己成为百姓愿望和意志的代表者,这样,才能实现“爱国治民”的目的。,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主义,无为主义,也可
20、以叫做不干涉主义,我不生事端,而人民自然富有;我无贪欲,而人民自归纯朴,所以,他提出“用公正治理国家,用奇策对外用兵,用不生事端来取得天下。” 老子的无为主义,其实是基于对规律(也就是“道”)的不可抗拒性的深刻认识。因为,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统治者只能运用它,却不能改变它。“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的政治思想-教化理论,老子的无为主义,并不是无所事事、不作为。恰恰相反,应该说是“有为”和“无为”的统一,以“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因此,他非常注意对人民的教化,乃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治理天下要遵循这样的原则:“开阔人民的心胸,填饱百姓的肚皮,削弱人们的贪欲,增强
21、群众的体魄。”最终要让人们保持一种不自以为是、不贪婪无度的状态,使他们知道有所顾忌,不为所欲为。,老子的政治思想-自谦原则,老子是一个深刻的怀疑主义者,也是一个清醒的哲学家。他认识到,面对无限的世界,人类的理性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无所不为;面对广大的社会,一个人(包括统治者)的理性和能力也是有其局限性的,不可能为所欲为。 老子的自谦原则:圣人处在人民之上统治,一定要用言行表示甘居人下;处在人民前面领导,一定要把自己摆在人民的后面。”“不敢为天下先”即先人后己。,主讲人:李京笃,庄子快死的时候,他的弟子准备厚葬他。庄子说:“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
22、我的东西,难道陪我安葬的东西还不齐备吗?”弟子担心地说:“可我怕老鹰、乌鸦吃了你呀!”庄子却说:“露天会让乌鸦吃掉,埋在土里也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嘴里抢来给蚂蚁吃,为什么这么偏心呢?”在庄子看来,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更是自由和解脱,所以他在死神面前能够如此洒脱,如此风趣。,“齐物”“逍遥”“无所恃”,道家:庄子,庄子:战国时代宋国(今商丘)人,名周,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一、肯定现实,理想人格的世俗性 二、承传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 三、杂揉百家,倡仁义礼法,政治社会思想:,“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 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23、。,“虚无”即道的变体,是政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根源。这是庄子无为思想对老子的人君南面之术的有效汲取。“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 天道中的“帝王无为而天下功”,“此乘天地,驰万物,而用人群之道也”,明确表明“无为”是统治者驾驭社会、统治万民的最佳方法。然而,有些人并非情愿接受统治权力,倘若“不得已而莅天下”,其办法依然是“莫若无为”,但无为本身并非目的,它最终还是要籍有为的途径来实现其无不为的目的。对此,王充曾经有过直接了当的表述:自然或无为“一须有为辅助”由此看来,庄子无为思想的社会性,给人的印象,并非无为而是有为。,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在庄子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