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练案 20 短文三篇(2)本练案共 2 页,满分为 30 分,用时 40 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导 学 号 41594397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并不乏“工匠精神” 。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精神”之所以会迅速消失,显然与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以及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多重因素有关。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 ,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
2、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 。第二,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流传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 ,如行业间“不得跨业” “不得跳业” ,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 。作为传统, “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没有信仰,就算再好的技艺也难传承下来。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都会通过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这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
3、挥过重要作用。如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谨守行规、尊师敬祖、团结同仁,已经成为这些仪式的核心内容。作为传统, “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为防止财富外流,在没有专利的年代,匠人发明了一系列保护自身利益的办法。如在匠人中广泛流传的老虎拜猫学艺的故事,讲的就是如遇不淑弟子,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的问题。但是,出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徒弟是不能不收的。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
4、系。在传统社会中,很多行业生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如果说“手艺”也是财富,按小农经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准则,这份财富只能传给一代又一代的本家族的长子。这种看似自私与狭隘的做法,实际上是古人对切身利益的一种“自我保护” ,与当下的“专利申请”并无本质区别。人们凭借着这些密不传人的祖传技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为家族赢得了利益。(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2A行会是一种行业组织,它通过共同信仰组织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抗风险能力。B “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指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社会矛盾的“游戏规
5、则” ,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C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一个行业神作为行业内部的共同信仰,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D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仪式核心内容包括谨守行规、尊师敬祖等。【解析】 “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社会矛盾”错,应为“调节不同行业之间社会矛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C )A行业组织不但在行业内部制定自己的“行规” ,而且还与其他不同行业和不同行帮一起遵守流传的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 。B传统技艺的传承固然需要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行业神的创造使行业内部有共同的信仰,这就更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C
6、 “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 ,说的就是“工匠精神”的文化支撑,因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D 老虎拜猫学艺表明匠人们在遇到不淑弟子时懂得保护自身的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意味着家族技艺的自我保护。【解析】 “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不是“文化支撑” ,它强调的是“技” 。 “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和招收徒弟时注重其人品”才是“文化支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B )A近代以来,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和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因素使得中国“工匠精神”迅速消失。B “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信仰支撑和文化支撑,其中“信仰支撑”是“工匠
7、精神”的灵魂,因为它关乎传统技艺的传承。C在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师傅招收徒弟非常注重其人品;师徒关系的建立,则将使彼此形成一种具有宗法制特征的关系。D家族技艺不外传,其实是类似现在专利申请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虽然具有小农经济的狭隘意识,但这种做法无可厚非。【解析】 “信仰支撑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属于无中生有。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8 题。生命的暗示欧阳斌3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
8、的生命意识吗?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然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这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这是一个荒诞的联想。惟有钟声,以其绝对接近精确的殊荣,当之无愧地充当了生命的量尺。它那周而复始的切切呼唤里,有一种振聋发聩的提醒。然而昏睡了的那些人是不知道的,在混混沌沌之间,生命这就样一部分一部分地丧失了。这是一个无可挽回的丧失。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它最充分展示出卑鄙、虚伪一面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当它最充分
9、展示出光明、纯洁、崇高、真诚一面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在这样两极之间交错延伸的。在它延伸的每一个区段里,似乎总是喜剧与悲剧同生,苦难与幸福共存。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渺小的存在,当物欲、情欲、贪欲在蝼蚁般的人群中横行恣虐的时候;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伟大的结晶,当它在强暴、苦难、灾害中显示出牺牲的悲壮的时候。生命似乎永远是渺小和伟大的“混血儿” ,由此我们也就没有理由产生绝对的崇拜和蔑视,再伟大的巨人也有他渺小的瞬间,再渺小的凡人也有他伟大的片刻。绝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有一种珍惜生命的本能,似乎没有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梦寐求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在心灵中会无限地增值。毕竟,生命只属于这
10、一个人,而且仅仅只有一次。在人生的道路上,即使一切都失去了,而却一息尚存,你就没有丝毫理由可能在新的层次上复得。当然,在极少数的时候,我们也渴望着悲壮的牺牲,那是苟且偷生已严重地亵渎了神圣生命的时候。那时,死亡反而变得令人仰止,生命反而因死亡而延续,因毁灭而永生。钟声是生命长度的量尺,却不是生命价值的量尺。生命的价值只有在历史的天平上才能清晰地显示出它本来的刻度。一代又一代的人来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了,他们的生命价值何在?有的人有一个轰轰烈烈的生,却留下一个默默无闻的死;有的人有一个默默无闻的生,却有一个轰轰烈烈的死。有的人显赫一时,却只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有的人潦倒终生,却成为历史灿烂星空
11、的泰斗。这一切绝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生命价值的客观性和历史性,使不绝于耳的喧嚣显得极其微不足道。一时一事的得失,似乎永远困扰着我们,永远是生命的烦恼之泉。倘若能真正将其4置之度外,烦恼就真正超脱了。其实,真正值得烦恼的命题在于: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作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答案,却没有任何一本哪怕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教科书能提出最完美的答案。人其实是最难认识自己的,也就更难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这正是一些人拥有一个失败的人生之根源。更悲惨的结局则在于,自以为找到了答案而其实完全是南辕北辙。所谓天才,无非就是能最早最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以最直接的方式完成了生命由瞬
12、间到永恒的有效转化。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生命,然而相当多的人直到濒临死亡也没有弄清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正是人类的悲剧所在。生命,这神秘而美丽,不可捉摸而异常珍贵的存在,你究竟隐藏着多少暗示?而哲人的终生存在,就是捕捉这样一些暗示么?4简析第段中画线语句在文中的作用。(5 分)答: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秋虫鸣唱原因的回答,又引领下文,由虫及人,引发对生命意识与价值的思考;运用排比,增强语势。5文章是围绕“生命的暗示”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5 分)答:全文以“生命的暗示”为线索展开,首先由秋虫鸣唱引出“生命的暗示” ;接着谈了生命的长度和苦乐,生命的渺小与伟大;然后阐述写作此文的目的,让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并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最后希望人们尽量弄清生命的暗示,认识生命,并以此点题作结。6作者认为要认识生命,必须树立怎样的正确的生死观和苦乐观?请结合全文分别加以概括。(6 分)(1)生死观:生命是宝贵的,应当珍惜,但在必要时应不惜牺牲以维护它的神圣。(2)苦乐观:生命是快乐的,应当享受,但在必要时要与假恶丑作斗争以追求真善美。7文中说“生命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请从这个角度谈谈你的理解。(5 分)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关键要认识自己的价值,在不断追求中找到自己生命的转化方式,只有这样的生命才充实而有意义,才是一种快乐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