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澳 星 风 险 发 射 知识 梳理 第 1 步读字音 千言万语总关音 (1) 单音字 沁 出(q n) 汗流 浃 背 佝 偻( 悲怆 (chu n 心急火 燎 棕 黄 浸 湿(j n) 履 行 (2) 多音字 兴 兴奋 x n 兴趣传 chu n 电传 zhu n 传记伺 c 伺候 s 伺机难 n n 为难 n n 遇难第 2 步写字形 奥妙无穷方块字 谨sh n 慎 缜 密 透ch 彻 沏 茶 诚 恳 开 垦 慈xi n 祥 端xi n 详第 3 步用词语 送你一双慧眼 (1) 目前 日前 辨析 目前:指说话的时候。 日前:指几天前。 例句 记者昨天走访发现,船舶营运者们大多认为, 通
2、知 中明确提 出的 2 000 个总客位已基本能满足 目前的客运需求。 记者日前 从部分地区的商业银行了解到, 由于年底银行对于信贷 额度控制较为严格, 近期客户必须支付比平时更高的成本才能获得贷款。 (2) 工夫 功夫 辨 析 工夫:主要指时间、空闲、时候等。 功夫:指本领、造诣等。 例 句 南阳日报新年致读者一文中写道:请抄袭者不要白费 工夫,倘 将你的抄袭文章大白于天下,岂不自寻烦恼? 做到这一点,需要在产品开发、定价、服务、操作运营等方面下 功 夫,因为著名品牌大凡建立在包括诸多方面的平台上的,这是经实践 证明了的惯例。 (3) 中止 终止 辨析 二者都有“ 停止”的意思,但停止的时间
3、不同。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 终止:指结束、停止。 例句 多名候选人发表联合声明,指责选举存在大规模舞弊,呼吁 中止 选举。 北京时间博物馆日前获得国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复并开工建设,而 此前颇受争议的钟鼓楼时间文化城项目也正式宣告 终止。 第 4 步辨熟语 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 沿海各地严阵以待 , 全力做好预防台风的工作, 以把损失减少到最低。 ( ) 请说明理由: “ 严阵以待”, 摆好严整的阵势, 等待来犯的敌人。 用在此 处 符合语境。 (2) 就 在 巴 以 两 国 领 导 人 近 日 不 约 而 同 访 华 之 际 , 美 国 正 寻 求 重
4、启 解 决 双 方 问题的谈判。( ) 请说明理由: 这里指巴以两国领导人访华的时间和行动一致。使用正确。 (3) “ 自 我 限 权 ” 的 行 政 审 批 制 度 改 革 是 一 项 艰 巨 任 务 , 要 以 此 作 为 建 设 服 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的眼前的 当务之急 。( ) 请说明理由: 与 “眼前的”重复。 (4) 政 府 须 一 锤 定 音 , 若 措 施 沦 为 儿 戏 , 那 就 是 对 治 堵 决 心 的 爽 约 , 是 要 失 信于民的。( ) 请说明理由: 这里表示讲信用,应该用 “一诺千金”。 (5) 压 力 大 时 , 我 会 选 择 睡 一 觉
5、 , 或 者 是 邀 请 上 几 个 好 友 一 起 去 踢 足 球 , 汗 流浃背 的感觉特别好。( ) 请说明理由: 这里表示流汗多。符合语境。 相关 知识 1974 年,李鸣生到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当兵,当时并不知道西昌将来要发射 宇宙飞船和卫星。 十多年的青春在打山洞、 修公路、 拉沙子中度过, 但属于生命 情感的航天梦可能在那时便深入骨髓,只是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而已。直至 1984 年 4 月 8 日,我国第一颗同步卫星发射之时,李鸣生站在离发射架不远的地方, 亲眼看到火箭腾空而起。 这辉煌壮美的瞬间, 令他震惊, 一下把他沉寂十多年的 心灵之窗打开了, 并第一次感到了人类力量和智慧的神奇
6、与伟 大。 这力量撞击着 他的心灵, 打通了全身的血脉, 久久凝视着高大的发射塔和浩瀚深邃的天空浮想 联翩, 李鸣生当即决定, 要为中国航天写一部书, 当年即发表了 用生命编写程 序的人 ,这也是李鸣生第一部关于航天的报告文学。到北京后,李鸣生接触并 采访了很多航天专家,而后写了 “航天四部曲 ”(走出地球村 飞向太空港 澳星风险发射 远征三万六), 真实而生动地记载了中国航天发展的壮丽历 程。 文本 探究 一、阅读课文 16 节,回答问题。 1第 1 节主要交代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 _ 【答案】 叙述中方发射指挥部汇总各方面情况, 确定卫星发射日期。 重点 是讨论的过程,表面的平静
7、中蕴含着情感的波澜。段落末尾点明要向北京汇报, 引出下文。 2第 3 节为什么特别突出了外方人员眼中的火箭形象? _ _ 【答案】 因为在作者看来,这几乎是中国航天事业形象的代表。 3第 4 节用较大的篇 幅介绍了什么?侧重点在哪方面?结尾 点出另一突发 事件( 下雨) 有什么作用 ? _ _ 【答案】 (1) 这一节以 较大篇幅描述问题( 浮子) 解决的过程。 (2) 侧重点是问题解决过 程中中方技术人员面临的巨大压力。 (3) 结尾点出另一突发事 件( 下雨) ,在叙述中制 造了新的紧张。 二、阅读课文 710 节,回答问题。 4文本第 7、8 两节分别交代了什么内容?叙述重点是什么? _
8、 _ 【答案】 交代内容 叙述重点 第 7 节 距离发射 80 分钟时发生的新 情况迫使发射程序暂时中止。 叙述重点是新问题的解决过程及 其影响。 第 8 节 发射程序恢复和成功发射的 过程。 叙述重点是火箭发射前后各方的 心情。 5.第 10 节写了成功发射之后的各方反应,叙述的重点是什么? _ _ 【答案】 叙述重点是将奥运会功臣和航天英雄的待遇进行对比, 欣喜中包 含心酸。 6澳星发射成功后,作者为什么要写 25 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发奖大会? _ _ 【答案】 作者为了让航天功臣的待遇同奥运健儿的待遇形成对比, 突出展 示航天人员淡泊名利的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7 “迎接他们凯旋的,
9、除了领导和亲人外, 仅有 10 束鲜花。 ” 看到如此冷 落的场面,你有何感想? _ _ 【答案】 ( 示例一) 感 到心酸,人们在疯狂、盲目追逐一些所谓的明星时, 却忽略冷落了真正的人民功臣、 英雄。 社会价值追求失衡, 浮躁之风迷住了人们 本该清醒的双眼。 ( 示例二) 感到敬佩, 更 让我们感受到这些航天英雄们淡泊名利的思想和无私 奉献的精神何其伟大。浮躁的风气没有熏染航天人高洁的情操。 写法 借鉴 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 就是 用简括、 精练、 质朴的笔墨, 抓住人和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描写 的方法。 它不求细致与文饰, 只求神似和形象, 寥寥几笔, 就能写出典型的轮廓 和气质。 它原来
10、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现在也是 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白描的特点是文字朴实, 真切自然, 清晰如画。 主要 靠形象、事实、人物的言行和内心活动来打动读者。 澳星风险发射 一文写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澳大利亚发射卫星的曲折过 程, 热情歌颂了航天人辛勤工作, 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奋斗的精神。 叙事简明清 晰, 写景状物朴实简洁, 刻画人物采用粗线条, 或抓住典型特征略加勾 勒, 情态 毕现,这种叙事、状物、写人的方法,就是白描手法。 阅读下面的新闻片段,回答问题。 穆青的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开头有这样一段对话: 当头裹白毛巾, 身穿黑 棉袄的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进门时,
11、 总理指指自己右侧的座位说: “老吴同志, 坐 这里来。 ”总理对大家说: “毛主席又给咱们任务了。主席指示:要粮棉并举, 学会两条腿走路; 要继续研究解决棉花脱蕾落桃问题。 主席把任务交给我, 我依 靠大家。 ”总理和大家亲切地谈了一个多小时。 临走时, 他握住吴吉昌的手, 炯 炯有神的目光凝视着吴吉昌说: “ 我 把 解 决 落 桃 的 任 务 交 给 你 了 , 你 把 它 担 起 来! ”吴吉昌迟疑地说: “中,可我是个大老粗,一没文化,二来 岁数 也大了 ”总理打断他的话问: “你多大了? ”吴吉昌答: “ 五十七。 ” 总理说: “你五十七, 我六十七, 毛主席比我们都大得多。 我
12、跟你说, 再过二十年,我八十七,你七十七,咱们一起用二十年时间,把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完成, 行不行? ”热血涌上吴吉昌的脸, 他紧紧握着总理的手, 响亮地回答: “行! ” 这段新闻对话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_ _ _ 【解析】 白描和叙述没有多大区别, 常常浑然一体, 因此也有人说白描就 是叙述与描写的高度融合。 白描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只是以质朴的文字抓住描 写对象的特征, 淡淡几笔,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 在新闻叙事中它 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白描可以描绘新闻事件、表现人物。 【答案】 这段对话使用的手法是白描 手法, 生动地描绘了总理对这位农民 科学家
13、寄予的殷切期望,更表现了吴吉昌感到肩上任务的艰巨和接受任务的坚 决。 作者把这段对话安排在报道的开头部分既是引子, 也是铺垫, 为后文写吴吉 昌在 “ 文革” 被当作 “敌人” 时 仍 不 屈 不 挠 地 为 科 学 为 真 理 而 斗 争 的 精 神 奠 定 了基础。 阅读下面一篇消息,回答问题。 辽西我军包围和击溃蒋军五个军 毛泽东 【新华社辽西前线二十七日十七时急电】 由沈阳进至辽西的蒋军五个军, 已全部被我军包围和击溃。 我军俘敌数万, 现正猛烈扩张战果中。 此五个军, 即 新一军、 新三军、 新六军、 七十一军、 四十九军, 全部美械装备, 由廖耀湘统率, 锦州作战时即由沈阳进至新民
14、、 彰武、 新立屯地区。 锦州攻克, 长春解放, 该敌 走投无路, 全部猬集黑山、 北镇、 打虎山地区, 企图逃跑。 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 师回头围歼, 飞将军从天而降, 使该敌逃跑也来不及了。 蒋军尚有五十二军、 五 十三军、青年军整编二 0 七师( 辖三个旅) 及 各特种部队、杂色部 队, 在沈阳、 铁岭、 抚顺、 本溪、 辽阳、 新民、 台安等处, 一部占我海城、 营口, 连廖兵团在内,共有二十二个正规师,加上其他各部,共约二十万至三十万人, 为蒋军在东北的主力。 廖兵团五个军, 则为其主力中的主力。 从十五日至二十五 日十一天内, 蒋介石三至沈阳, 救锦州, 救长春, 救廖兵团, 并且决
15、定了所谓 “总退却 ”, 自己住在北平, 每天睁起眼睛向东北看着。 他看着失锦州, 他看着失长 春, 现在他又看着廖兵团覆灭。 总之一条规则, 蒋介石到什么地方, 就是他的可 耻事业的灭亡。 我东北人民解放军全军现正举行全线进攻, 为歼灭全部蒋军而战。 这篇消息主要 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 _ _ _ 【答案】 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 毛泽东只是轻轻几笔, 便把各类人物与场 景写得栩栩如生, 使人感觉呼之欲出。 如 “该敌走投无路, 全部猬集黑山、 北镇、 打虎山地区, 企图逃跑。 我军迅移锦州得胜之师回头围歼, 飞将军从天而降, 使 该敌逃跑也来不及了。 ”这里只用了几十个字
16、, 就把辽沈战役即将胜利结束时敌 人兵败如山倒、 我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场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叙事层次简 明,语言活泼生动。 语言运用层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业主希望解除双方的物业管理合同, 而对于法院起草的协议书, 物业公司 却_ 。 被撞伤的老人倒地不起, 先后有十几个行人路过, 却都_ , 后来才 有人拨打了报警电话。 珠海水湾路酒吧街, 噪音超标, 扰乱民众生活, 市民多次反映, 但珠海市 环保局_ 。 A 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 漠然置之 B 漠然置之 置若罔 闻 置之不理 C 置之不理 漠然置之 置若罔闻 D 置若罔闻 置之不理 漠然置之 【解析】
17、置之不理: 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漠然置之: 形容对人或对事不 关心,听之任之。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作为古希腊哲学家, 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 因此被誉 为 “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 B 古代神话虽然玄幻 瑰奇, 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 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 征服自然、追 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 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 但就其章节设置、 阐释 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 由此可见, 当时的设 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 而且技术活动也
18、是富有创造性的。 【解析】 A 项, 搭配 不当, “充满” 与“辩证法”不搭配。C 项, “但就 其 方面 ”句式杂糅, 应改为 “但其章节设置、 阐释深度方面 ” 或“但就 其 来说 ”;D 项,语序不当,应把 “希望该过程中 ”放到“不仅 ”之前。 【答案】 B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书 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 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 _。 _ ,_ 。_,_ ,_,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 体现和辉煌标本。 它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 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 唯独书法艺术
19、的情况不一样 当然,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 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 的渗透和影响 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 A B C D 【解析】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 第 句的陈述对象为 “中国 书法艺术 ”, 与文段开头句的主语保持了一致, 并且是一个总括句, 领起了下面各句。 故第 句应该排在最前面, 据此可以排除 A 、B 两项。 第句 的主语应为 第 句中的 “它”,因此第 句应在第句的前面,据此排除 D 项。 【答案】 C 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养老问题成为一个热点, 多名代表、 委员就养老问题提 出建议。 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
20、王振耀表示, 今年民政部将统一 高龄养老津贴制度,全国 8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享受津贴。 全国人大代表李国玲认为, 中国社会主要的养老模式是家庭式养老, 但随着 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两个年轻人负担 4 个老人的养老重任,无力、 无暇应对的问题日益凸显。 李国玲认为, 养老 问题关键是确立政府资金投入主渠 道作用, 应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困难老人、 高龄老人 津贴制度,推动老年福利由救助型向普惠型发展。 王振耀表示,目前我国的高龄津贴制度很不平衡,除上海、北京、天津外, 在省、自治区一级只有宁夏进行了统一规范,规定按月给 80 岁以上 老年人发放 高龄津贴,其他
21、很多地方都是零敲 碎打,比如有的地方规定是给 90 岁以上老人 发高龄津贴,有的标准是 80 岁。 (1)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 料的内容。( 不超过 20 字) _ _ _ (2) 你对上述新闻有何看 法?请简要阐述。(150 字左右) _ _ _ 【解析】 注意对象( “全国 80 岁以上老人 ”) 及事件( “享受统一 津贴”) 。 【答案】 (1) 今年全 国 80 岁以上老人可享受统一津贴。 (2) “ 老 有 所 养 ” 是 和 谐 社 会 的 温 馨 体 现 。 国 家 出 台 政 策 为 我 国 和 谐 社 会 的 建设增添了亮色。 养老是观念问题, 不是经济问题。 关爱老人是我
22、们的责任、 政 府的责任。 关爱老人, 行动是关键。 老要有所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赞同国 家( 民政部、人大代表) 的统一养老制度。( 任选其一,阐述略) 5 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 要求:语言简洁,态度鲜明,不超过 40 字。 据报道,如今南京街头小商店林立,店名也千奇百怪,好多店主明确表示, 为了增加商店的个性, 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 增强他们对商店的印象, 进一步使 生意蒸蒸日上,他们在店名上着实花了一番工夫,有人给服装店命名 “ 衫 国 演 绎 ”, 水果店叫 “榴莲忘返 ”, 饭店叫“食全食美 ”, 游戏厅叫“一滴血 ”“死 光光
23、”“ 大屠杀”等等。 _ _ _ _ 【答案】 (1)对篡改成语、宣扬暴力的店名 应该坚决予以取缔。(2) 篡改成 语, “恶搞”传统, 混 淆视听; 宣扬暴力, 玷 污文明, 误导公众。 依 法取缔, 势 在必行。 6每年的 8 月 8 日是 我国 “全民健身日 ”。仔细阅读“全民健身日 ”标志 图案,完成问题。 (1) 写一段说明文字,简 要介绍这个图案。( 不超过 60 个字) _ _ (2) 这个图案的寓意是什 么?( 不超过 20 个字) _ _ _ 【解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 介绍图案时, 可将图案中的要素 与图标所 要表现的主题联系起来, 并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分析寓意时,
24、 一般可通过图标中的文字、数字、字母的组合和线条、图形的变化来推理。 【答案】 (1) 图 案的主 体 部 分 是两 个 和“ 健身” 的拼 音 首 字母 叠合 成的图案,像迎着朝阳舞动着的两个人;下方是 “全民健身日”的汉字及英文。 (2) 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天天健身,天天快乐。 阅读提升层(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710 题。 农民工:暴雨中挺起的中国脊梁 他们, 是 150 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工, 从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的那一 刻开 始, 就被贴上了 “农民工 ”的标签。 这个标签在任何一个大都市, 都意味着 “底 层 ”。 在“7 21”那场 61 年难遇的暴雨狂澜中, 他
25、们靠血肉之躯, 拧起一根大绳, 跨过 6 车道宽的京港澳高速公路, 在空中搭起 “生命救援线”, 成功救出被困的 182 名普通群众,332 个生命从此交汇、和鸣。 暴雨中,长绳搭起生命线 如果,没有意外 ,城市 的霓虹灯、街上 奔流的 名车、CBD 的精英阶 层 很难和他们的生命交集。2013 年 7 月 21 日那场暴雨, 却以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的方式,将这一切改变。 那一夜, 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严重积水, 最深处达到 6 米, 数十辆汽车被 淹,上百人的生命受到威胁。 漆黑的雨夜, 不断上涨的洪水, 逐渐被吞没的汽车 一切, 都让被洪水围 困的人们,无助而绝望。大雨中,150 名月薪
26、仅 3 000 元的农民工,光着脚丫踏 着冰冷的洪水而来,他们抛下救生圈,结起绳索,伸出他们温暖而有力的双手, 为被困的人们搭起了一条生命线。 几天后, 坐在京 港澳高 速南岗洼 附近北 京丰台 区河西再 生水厂 的工棚 里,7 月 21 日那晚最早跑回 工棚喊人的四川遂宁人李尚富,回忆起自己最初到达现场 所见到的险情时,仍忍不住发出了 “我的天呀 ”的惊叹:高速路已经看不见了, 就见到几辆大巴车还露 着车顶, 上面站满了老人小孩和妇女, 有不少人膝盖受了 伤,血正 淌着小 腿流。 “我脑袋 一下就 空了, 转身就跑 回工棚 喊人去 了。 ” 当 时整个工棚里就听见一阵齐刷刷的开门声、 跑步声
27、, 不到一分钟整个工棚就空了。 “水不仅深, 还很急。 ”工友李尚贵说, “当时的情况, 要游过去一个个将人背上岸是不可能的, 体力肯定不够。 只能由我们跳进水里, 每个人占一个固定 点位, 将被困的人传出来。 为了防止被水冲走, 我们下水的人还得有东西可以抓 住才行。 ”这就意味着若要成功救人,还必须有人先带着长绳的一头跳进水里, 游到大巴车处, 将绳子拴到车上, 而绳子的另外 一头也必须拴在高速路旁边的铁 丝防护网上, 才足够牢固。 情况紧急, 来不及回去取钳子, 工友们一声大吼, 愣 是把京港澳高速东侧的防护网拽开了一个口子, 把绳子拴在路边的电线杆和大树 上。 农民工兄 弟们 用最原
28、始 的办法, 依靠 拴在大 巴 车和防护 网上的 长绳 , 在 10 多米宽已成 “河道” 的高速路上,将被困的人们一个个送到岸边。 男人们在水里泡着救人, 女人们则在岸边将获救人员一一送往工地, 并拿出 自己的干净衣服为他们换上。 事后统计,当晚共有 150 名农民工参与了救援,救出受困人员超过 200 名, 留下名字的 182 位。 洪流中,民工的手最温暖 经历过, 你才会知道当时的情景有多危急和震撼。 被救者尹艳芳说, 直到现 在,她还无法停止哭泣,因为后怕和感动。 那一夜,尹艳芳和 4 个孩子从积水的车中逃生后,爬上了一辆大巴车车顶。 漆黑的雨夜, 不断上涨的洪水, 眼看制高点的大巴车
29、逐渐被吞没, 尹艳芳和所有 被困者一样,在惊恐和疲倦中慢慢绝望 就在这时, 农民工兄弟赶来了。 回忆当时的情景, 尹艳芳还清晰地记得当孩 子们被救走后, 自己也被一个民工兄弟从车顶抱了下来, “在水中我感到有双手 托着我, 直到把我送到岸上 ”。 如今, 尹艳芳充满了感恩: “如果不是民工兄弟 来救,恐怕我早就死了。项目 部 还 将 工 装 分 给 我 们 御 寒 , 那 件 工 装 我 会 永 远 珍 藏。 ” 被救者贾先生事后给恩人们送来感谢锦旗。 他说自己一直在反思: 曾经自己 与满面尘土的农民工擦肩而过时, 眉头难免会皱一下。 然而, 在生死关头, 却是 这群被都市人认为是底层、 是城
30、市灰暗群体的人救了自己的命。 “毫不夸张地说, 没有他们就不会再有我。 ” 可是, 面对被救者数不清的感谢, 甚至希望酬金相谢时, 这群英勇救人的农 民工却回答得异常朴实。 问起为什么要救人, 四川小伙李川南眼睛里一片清明: “怎么可能不救, 人 命关天啊! 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本分, 人要有良心的。 我们去救人的时候他们也提 钱 ,说多少钱一个人?我们就说我们不是来要钱的,我们是来救人的。我活了 23 年,这件事情是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 让杜金荣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自己在背被困者上桥时,很多人不停地说 “ 谢 谢 ”。 他说听到那声 “谢谢”的时候, 自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好像这么 做
31、得到了别人的认同。 在救人民工中, 四川遂宁人李尚贵和妻子何贵容以及儿子李春茂这一家三口 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抢险救人的那一刻,年仅 22 岁的李春茂当时 并不知道父亲跟自己一样也下 水了。 那天直到次日凌晨 5 点, 获救人员相继差不多都离开了工地, 他们一家这 才重新聚在一起, 互报平安 。 现在回想起来, 父子两人都希望当时下水的只有自 己一人, 因为他们心里都清楚, 对方水性不好, 在那种情况下下水救人, 是冒着 巨大风险的。 “可当时那种情形, 看到车上老人、 小孩都在喊 救命, 就算我知道爸爸 要下水,你说我能拦着他不去救吗? ”年轻的李春茂直白中透着朴实。 “出门在外, 就该相互
32、帮助。 ”这是在救人这件事上, 一家三口最直白的阐 述。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农民工身处社会底层,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地位, 被人歧视, 但却能急人 之困、解人之难,有责任心,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B 农民工助人为乐却 不求回报,平凡本分中见伟大,朴实无私中显光华, 彰显了人性的光辉,极具感召力,有利于构建时代的核心价值观。 C 农民工救出受困人 员超过 200 名, 留下名字的有 182 位, 可见, 大部分 被救者心灵受到了震撼,但仍有一部分人对农民工还存在戒备心理。 D 农民工的行动震撼了人们的灵魂, 发人深思, 引人反省, 改变了人们对 农民工的偏
33、见,启迪人们公平待人、尊重他人、敬畏生命。 E 本分、良心、认同、应该互助、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农民工 就是这样 简单的字眼,构成了这群民工在危急时刻舍生忘死、英勇施救的坚定理由。 【解析 】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与理解能力。 A 项,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地位,被人歧视 ”说法不妥。 C 项, “但仍有一部分 人对农民工还存在戒备心理 ”文中 无据。E 项,“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农民工 ” 与文意不符。 【答案】 BD 8请结合整篇新闻,分析导语部分的作用。 _ _ _ 【解析】 新闻的导语部分主要作用就是概括本篇新闻的要点, 为整篇文章 定下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概括主要新闻事件,
34、以农民工勇救被困群众的感人事迹引发读者 强烈的阅读欲望;以农民工的底层身份和他们舍己救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进行对 比,高度赞扬其崇高的精神境界,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9新闻 主体部 分主要 从施救者 和被救 者的回 忆两个角 度展开 ,请简 析这样 写的好处。 _ 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 新闻写法的表达效果。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 是对导语的 进一步扩展, 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本新闻中采取施救者和被救者回忆的角 度来写,详细地报道了新闻的内容,又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答案】 两个角度相互印证, 便于全方位地再现救人的典型场景, 丰富了 新闻内容; 当事人的叙述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 从
35、而使新闻更有现场感和感染力。 10作者为什么选择李尚贵一家三口作为主要的采写对象? _ _ _ _ 【解析】 本题考查新闻选材。新闻选取的材料要具有典型性和现实意义, 回答原因时,主要从其典型意义及体现出的英勇救人品格方面来谈。 【答案 】 李尚贵一家三口能代表不同类型( 夫妻、 父子、 母子等) 的救人民工, 是整个救人群体的缩影, 更具典型意义; 一家三口虽然彼此担心对方, 仍不 顾个人安危与家庭利益, 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他人, 其形象闪烁着人性光辉, 更具 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1 14 题。 九天神眼 从起初遥远的一点, 到依稀模糊的轮廓, 再到清晰可见
36、的机身, 减速、 放下 起落架、稳稳在某军用机场降落。 “奖状” 飞机又一次执行特殊任务凯旋了。 走近它, “小” 是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机身长、 宽不过数米, 差不多一人多 高。而让人很难想到的是,眼前这小小的 “ 个头”,竟能在 13 000 米的高空飞 行,最大巡航速度 0.72 马赫,可连续飞行 6 个小时。一进入机舱,才发现这小 小的 “身板 ”还着实能 “装货”: 在直径不足 1.5 米、 高只有 1.45 米的狭窄机舱 内, 就装有 3 个固定座 椅, 两个座椅在驾驶舱 ,1 个长椅在后舱, 各 型电子设备 占据了舱内大半个空间。 而这也给驾驶 “奖状 ”飞机的机组成员带来了麻烦
37、, 狭 小的舱内空间, 使得除两名驾驶员外, 机组其他人员只能挤坐在一尺见方的小长 椅上, 蜷缩着直不起腰、 伸不开腿, 时间一长, 腰酸背疼不说, 想方便也找不着 地方。 但就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 他们每次执行任 务都要连续飞行四五个小时。 谈及飞行经历,机长张凯如数家珍, “ 自 1986 年配备奖状 号,我们中 队已先后 7 次入藏,20 余次进疆,飞行面积超过 250 万平方公里,协助完成 10 余项重大科研攻关,完成抢险救灾任务 160 余架次。” 多年的飞行, 让 “奖状”中队满载殊荣, 也使他们不少人患上了 “ 职业病”。 副教导员孙文奎说, “每晚 7 点半要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 不管有没有 任务, 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天。 ”“一有灾情, 无论天气如何, 我们都会自 发处于待命状态。 在那种情况下, 灾情就是命令, 我们有条件要上, 没有条件创 造条件也要上 。” 一次, 张凯机组飞往重灾区北川遥感航拍, 电瓶温度指示灯突然报警, 温度 直线上升。 如果处理不好, 就有可能造成空中断电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时, 机长 张凯脑海中掠过了一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