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耳朵“挑食”长久以来,耳朵一直是直接受外界声音的媒介。可如今,耳朵变得会“挑食”了。变化之一:吃软不吃硬这是耳朵变化的一方面,已成了耳朵的通病。有哪个人会喜欢经常听到别人对自己呼来喝去或厉声厉气的?特别是一些干部同志,他们的耳朵更是专门挑软挑滑溜的吃。如此挑食,日久天长养娇了耳朵,于是非软不吃。这就使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某局,不少人围着局长,局长长,局长短的叫个不停,一边点头哈腰,一边递烟送酒,而局长却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变化之二:吃麻不吃辣不知何时耳朵变得“吃麻不吃辣”了。针对耳朵的这种变化,应运而生了许多两面三刀的吹牛拍马之徒。他们挖空心思积攒了许多麻酥酥的好听话,专门去应付他们的上司
2、。因此,这些人往往提升得很会。不过,拍马的目的是为了骑马,我奉告那些不吃辣的耳朵们,要小心啊!变化之三:吃肥不吃瘦记得以前有一位朋友问我,世界上什么眼最好看?不是丹凤眼,不是杏核眼,而是钱眼儿。现在有些人的耳朵好像从钱眼里长出来的,食性极刁,吃肥不吃瘦,认钱不认人。我想,这些耳朵会不会因为吃多了钱,而有铜臭味呢?另外,有的耳朵还“吃上不吃下” 。这似乎跟古时的官员瞒上欺下的性质差不多,他们对上级的话坚持照办,而对下级和老百姓的话却置之不理。我们从小到大,眼睛看到的,书上说的,大多鼓励说真话。可说真话还得遇到听真话的耳朵。如果耳朵变得更加会“挑食”,恐怕真话要销声匿迹了!【得分点品评】大处着眼,小处着笔,是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小作者深谙“发事物之幽微,以一叶而知秋”的开掘方法,文章拟题为“耳朵挑食” ,通过三个小标题:“吃软不吃硬” , “吃麻不吃辣” , “吃肥不吃瘦”为突破口,切入小巧,把深刻的主题具体化,简单化,为主旨的表达奠定了基础。通过耳朵挑食的变化来针砭时弊,讽刺社会上流行的喜欢被人奉承、贪财势利、瞒上欺下的等等不良现象,作者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使得文章立意深远,比那些大谈道理、空喊口号的文章要深刻得多。半瓣花上看见风土人情,一滴水中折射七彩阳光,这也是我们作文构思的常见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