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石政办发201153 号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委第九届常委会第 1 次会议和市政府第 58 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一)发展特征工业加速发展,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显著增强。“十一五”以来,石家庄市着力加大四大产业和五大基地建设,推进工业结构升级和工业布局优化调整,工业保持了较快增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
2、 年,全市工业增加值 1543.75 亿元,占 GDP 比重达到 45.4%,比 2005 年提高了 2.58 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 15%以上,比“十五”年均增速快 1.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超过 47%,比“十五”期间高1.36 个百分点。效益明显改善,对全市财政收入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由 2005 年的 211.3 亿元提高到2010 年的 659.81 亿元,年均增长 27.8%;其中税金由 88 亿元增长到 232.7 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由 53.1%提高到 60%,成为全市财力增长的主要源泉。利润、利税总
3、量分别高于唐山 38 亿元和32.76 亿元,均居全省第一。工业综合效益指数为 349.6%,高于全省 64.3 个点。分行业看,建材行业扭转了“十五”期间的亏损局面,利税大幅度增长;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利税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全市工业效益大幅度增长的主导力量。结构趋于优化,工业增长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轻重工业保持均衡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比重稳步提高,增加值占比由 2005 年的 88.61%提高到 2010 年 92.30%;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比由 2005 年的 48.4%提高到 2010 年的 56.4%
4、,尤其是装备制造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 14.74%,成为石家庄市工业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发展,年均增速超过 30%。工业聚集发展,产业园区和基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五大工业基地和南部工业新区初具发展规模,产业集聚度明显提高,全市年营业收入 5 亿元以上产业集群 39 个,其中年营业收入 50 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达到 7 个,10 个工业聚集区列入首批省重点工业聚集区,成为全市工业发展新的战略增长点。16 个县城周边工业集聚区和 28 个特色产业集聚区初具特色和规模,成为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载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县域工业特色发展,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
5、模和竞争优势的块状产业集群。西部山区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形成井陉钙镁、矿区煤炭深加工、灵寿石材、鹿泉建材等特色产业;东部依托传统产业优势,形成辛集皮革、晋州纺织、深泽洗涤、无极板材、藁城宫灯等特色产业;南部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形成高邑建陶、赵县淀粉等特色产业;中部依托区位优势,形成正定板材、栾城医药等特色产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 40%。(二)存在问题及制约中心城区工业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弱。中心城区传统优势工业向周边郊县转移的同时,缺乏新的产业增长点;中心城区与县域工业发展同构,除制药工业外,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代表工业升级方向的产业发展优势并不突出,缺乏有实力
6、、有竞争力、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集团,总部经济发展滞后,引领带动能力差,与县域工业之间缺乏分工协作。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创新发展能力弱。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仅为 0.3左右。石家庄市标志性产业-医药制造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也仅为1.3左右。同时,促进和引导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战略资源相对短缺,要素支撑能力弱。石化、钢铁、纺织原料保障能力相对较弱,主要依赖进口和调入。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西部多山,生态敏感性强;东部多基本农田,人口密集,可利用建设用地少。劳动力素质有待于提高,支撑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不足。环境容量较小,承载能力
7、弱。市域内地表水体总体呈“有机污染型”,各地表河流受沿途工业污染源污染较重,城镇下游河段水质多超过地表水功能区划标准,单位国土面积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面临形势(一)发展背景世界科技创新正孕育着新的突破。进入后危机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作为突破口,积极实施新的科技和人才战略,力争重塑国家竞争优势。一是国际技术转移全面推进,技术转移速度加快,规模扩大,领域不断拓宽,转移形式更加灵活。目前国际贸易总额中技术贸易额已占 50%。二是竞争与合作并存。发达国家为保持高科技上的领先性和垄断性,严格控制先进技术外流。同时,随着科学
8、技术应用的国际化和重大高科技工程的多国家共同参与,国际科技的合作与交流也在加快。三是跨国公司技术创新呈现全球化趋势。为加快技术创新速度,降低技术创新成本,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加快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实行本土化战略。四是世界制造业呈现高端化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使制造业呈现深刻的甚至革命性的变化,产品信息化、制造柔性化、装备智能化等先进制造技术广泛应用。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战略转型的关键阶段。一是发展战略的转变。国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支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
9、地位。二是要素投入模式的转变。从物质要素投入驱动向效率驱动转变,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三是工业化推进方式的转变。信息化与工业化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管理、品牌建设等环节的应用日益广泛。河北省区域发展格局进入战略调整期。“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重点实施“一圈一带一区一批”战略,强力推进优势地区率先发展。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迅猛推进。唐山正用“蓝色思维”努力改变“煤都历史”,曹妃甸现代重化工基地已见雏形。保定市致力于打造中国电谷,新能源产业、汽车制造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
10、占据了一席之地。沧州随着黄骅综合大港的建成通航,渤海新区进入加快开发建设的新阶段。邯郸市提出建设冀南新区,打造装备新城,培育继曹妃甸新区、渤海新区之后的河北省第三增长极。面临两环大开发和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作为冀中南经济区中心城市,凸显石家庄市重塑工业发展优势的时代紧迫性。(二)发展机遇后危机时代世界科技创新动力加强、力度加大、进程加快,昭示着科技转移及产业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层次将进一步提高,为石家庄市工业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和产业分工提供更广的空间、更宽的领域、更多的机会。我国人均 GDP 超过 5000 美元,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消费
11、结构升级,内需空间增大,食品、衣着类、家庭设备及服务类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明显下降,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居住等其他消费比重迅速上升,为石家庄市消费品工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创造了需求拉动力。转型发展阶段我国正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更加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石家庄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优势工业企业发展和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城市发展空间大幅度拓展,为石家庄市都市工业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增强区域辐射带动力和要素吸引
12、力、提升省会经济中心地位,引领县域特色产业升级创造了战略机遇。(三)面临挑战传统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竞争压力。化学制药、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随着国内其他地区同类行业的超常发展,这些产业发展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弱化,市场竞争地位受到严峻挑战,发展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区域工业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唐山、邯郸、保定、沧州等市发展进入快车道,新能源、汽车、机械装备、现代化工等标志着工业结构演进升级方向的产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石家庄市作为省会城市,全省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工业发展地位越来越尴尬。三、发展思路和目标(一)指导思
13、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打造工业强市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建设发展重点工业聚集区,着力培育千亿元级工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做强做优都市工业,发展壮大县域特色产业,促进城乡工业分工协调发展;尽快建立起产业先进、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工业经济体系,提升石家庄市工业发展地位。(二)发展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改善创业环境,引进专业人才和专家智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高级技术工人培养,强化工业发展的人才支撑;推动资本密集、技术密集、
14、劳动密集产业协调融合发展,提高工业发展的就业容量,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创新驱动原则。加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强化自主创新,鼓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集约集聚原则。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集中、工业企业向重点产业聚集区和特色城镇集中,着力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型产业园区和聚集区,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式特色工业城镇,提高投资强度和项目建设标准,促进资源要素高效、循环利用,节约利用土地。统筹协调原则。促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源富集、成本低廉的县域转移,突出各自发展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心城区与县域之间、西部山区与
15、东部平原之间,县域与县域之间,产业合理分工,要素有序流动,生产力科学布局,形成统筹、协调、互动、一体化发展格局。项目支撑原则。围绕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鼓励产业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谋划大项目,谋求大发展;加强与央企、国内名企及世界 500 强企业对接和沟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项目谋划和储备,强化项目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三)目标任务总量发展目标。提高工业发展规模,增强工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速度保持 15%以上,到2015 年工业增加值达到 3400 亿元以上,占 GDP 比重达到 5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 45%以上。质量效益目标。努力改善工业发展的
16、质量和效益,提高全要素投入产出率。“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长速度保持 17%以上,到 2015 年,利税总额达到 1450 亿元,其中税收贡献达到 550 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达到 70%以上,比 2010 年提高10 个百分点。结构优化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结构高级化,重塑石家庄市工业发展优势。到2015 年,医药、装备、化工等先进制造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比重达到 50%左右,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发展的贡献度明显提高。产业聚集目标。优化工业空间布局,协调城区与县域工业发展关系,实现产业聚集发展。到 2015 年,石家
17、庄高新技术开发区、良村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化工基地年营业收入达到 1000 亿元以上,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和省级工业聚集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 70%。节能减排目标。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物料消耗,降低污染排放,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十二五”期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都达到国家和省要求。社会效益目标。增强工业投资的社会效益取向,提高工业投资发展的就业弹性系数,建立工人工资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机制,让工人公平分享改革开放成果和国民经济效益。“十二五”期间,工业发展累计创造就业岗位 25 万个,工业企业人均工资水平年递增10%,与经济增长水平基
18、本保持一致。四、发展方向和重点依托大产业、大项目和大基地建设,优化发展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轻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产业,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为重点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一)优势产业发展提升方向和重点1.装备制造(1)发展目标到 2015 年,实现销售收入 25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700 亿元,重点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 50 亿元以上企业 6-10 家;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煤矿采掘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通用飞机、高效电机、核电泵阀、特色专用车、工模具等产
19、品领域形成 10 个以上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产品;装备制造技术及其产业的科技水平和产业化水平有明显提高,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逐步实现从制造模式向创造模式的转变。(2)发展思路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发展原则,以精密化、集成化、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强与国内外精密装备研发机构的战略合作,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装备并实现产业化,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知名精密装备制造品牌和项目,重点支持优势整机产品发展,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提高系统集成能力和水平,以此带动关联配套产品发展,增强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培
20、育一批优势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依托基地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建成国内知名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3)发展重点做强煤矿装备。为满足国家和省大型煤矿建设与生产需要,重点发展系列岩石掘进机、大型全断面掘进机、煤矿地面瓦斯抽采车装钻机、刮板输送机、采煤机、煤矿排水抢险大型矿用潜水泵、井下锚护设备等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支持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中煤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强大泵业集团等优势企业,着力抓好煤矿地面瓦斯抽采车装钻机国产化、EBZ260 大型全断面掘进机产业化等项目,提高核心竞争力,进入国内煤矿装备制造先进行列。大力发展铁路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抓住国家铁
21、路建设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托南车集团石家庄车辆有限公司、博深工具股份有限公司、河北辛集腾跃实业有限公司、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新大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重载货车、高速铁路车辆制动摩擦片、道岔用全硫化弹性铁垫板、成套无砟轨道系统施工设备以及铁路货车修造、机车车辆配件、制冷空调、机车电机等优势产品,着力建设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及检修基地、70吨级铁路货车生产、铁路电气化配套产品生产线、高速铁路成套无砟轨道系统施工设备生产线等重大项目,加强与铁道部以及南车集团的合作,通过整车总成和关键部件的自主创新、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做大产业规模,提升铁路装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航空产业基
22、地。根据国家航空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依托中航工业石家庄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重点推进推进运五 B系列、小鹰 500、海鸥 300 水陆两栖飞机、运 15-2000 等通用飞机制造及相关辅助设施、配套试飞条件建设,着力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基地项目,积极谋划电子、精密机械加工等配套产业项目,力争建成集航空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航空服务提供为一体的航空产业基地。着力发展整车及关键零部件。根据国家汽车产业调整振兴方向,依托石家庄双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宏昌天马专用车有限公司、河北金运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石家庄星达汽车有限公司、河北兴发专用车有限公司、河北君顺汽车有限公司、石家庄煤矿机械
23、有限公司、石家庄金刚集团、华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优势企业,大力推进商务用车、特色专用车、改装车、随车起重运输车及车用大功率柴油机、精锻钢质活塞等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配套产品,着力建设精锻钢质活塞技术改造、随车起重机和汽车改装生产线、石家庄安瑞科气体机械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智能化汽车安全气囊产业化和预紧式安全带、聚丙烯 PP 塑料汽车发动机屏蔽组件、湿法生产汽车内饰顶篷、食品机械和钢结构活动房及汽车配件生产加工等项目,推进骨干企业系统化、集成化、规模化发展。抢抓国家重点支持小排量乘用车和电动车发展的机遇,积极谋划 1.5 升以下、满足国排放标准的车用直喷汽油机和排量 3 升以下、升功率达到 45
24、 千瓦以上柴油机、电动汽车等项目,逐渐发展壮大汽车产业。壮大其它关键装备。根据南水北调、机场、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国家风电、核电等新能源工程及节能减排任务需要,依托石家庄强大泵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石家庄阀门一厂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轴承设备厂、石家庄动力机械厂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渣浆泵、清水泵、核电泵阀、高效低排放电机、精密轴承、高效轧机、纺织机械等关键产品,着力建设核电站专用系列风阀国产化、风电设备生产线、高效高压永磁电机改造、新型精梳和纺纱机械产业化等项目,做优、做大、做强、做精、做特优势品牌,实现装备工业快速升级。2.石油化
25、工(1)发展目标到 2015 年,销售收入达到 25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500 亿元;原油加工达到 1000 万吨,总氨达到 600 万吨。(2)发展思路按照“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龙头项目、建设循环型园区、减轻环境压力”发展原则,以三化合一循环衔接为特色,加大循环化工示范基地建设力度;引进发展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发展壮大碳一化学基地,形成肥、化、热、电、汽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3)发展重点建设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依托石炼化、金石化肥等大型骨干企业,以炼油、合成氨、PVC 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聚酰胺(PA6、PA66)、丁辛醇、增塑剂(DBP、DO
26、P)、聚乙烯醇缩丁醛、丙烯腈及其深加工产品,重点推广催化裂化烟气能量回收和合成氨气体净化等新技术以及火炬气、污水回收利用等技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加快建设油品质量升级及原油劣质化改造、60 万吨合成氨多联产、30 万吨丁辛醇等重大项目,形成以石油炼制与煤化工相结合的产业主链,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打造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三化合一的绿色循环化工产业基地。积极培育精细化工基地。结合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依托河北诚信、柏奇化工、油漆厂等精细化学品龙头企业,重点发展D-对羟基苯甘氨酸、甲氧胺盐酸盐、呋喃胺盐等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替代进口的高端化工产品,重点建设医药用橡胶密封制品、乙醛深
27、加工、聚天门冬氨酸环保水处理剂、硫氰酸钠、羟基乙酸、丙二酸等项目,完善产品链,建设形成特色鲜明的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碳一化学基地。充分发挥石家庄市煤化工产业优势,依托河北正元、双联化工、元隆化工等优势生产企业,围绕煤制合成氨和煤焦化两条主线,支持企业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新型流化床锅炉等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发展高浓度肥料、缓控施肥料,建设以聚乙烯醇为龙头、醋酸乙烯等产品为配套的聚乙烯醇生产基地,以金万泰化肥、新乐化肥为龙头的北部产业新区。(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方向和重点1.电子信息(1)发展目标到 2015 年,销售收入达到 75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00 亿元;市区西部信
28、息产业带基本形成,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平板显示基地、卫星导航和通信产业基地在全国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领域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发展到 40 个,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发展思路以基地、园区、产业链和项目为抓手,以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大国内外知名电子信息企业引进力度,培育壮大卫星导航、太阳能电池、节能和电力电子、电子仪器和专用设备、集成电路等新的增长点,做大做强通信、半导体照明、电子材料、汽车电子等产业,形成半导体照明、节能与电力电子、卫星导航定位、液晶和平板显示等四大优势产业链,加快建设“中国光谷”,努力构建以高端电子产品制造业
29、为支撑,高度集聚、链条完善的信息产业发展新格局。(3)发展重点电子通信及元器件。依托中电科集团 13 所、54 所的技术优势,在巩固提升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实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混合集成电路、通信设备等关键和新型元器件,重点推进卫星通信、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公路铁路和轨道交通专用通信系统,射频模块扩产,光纤活动连接器系列产品产业化等项目。半导体照明。依托中电科集团 13 所、石家庄同辉电子、立德、金立翔等骨干研究机构和企业,重点发展硅外延、芯片、高流明 LED 产品,扩大生产规模,推动半导体照明产业向高端发展。卫星导航。依托中电科集团 54 所,以推进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的技术研发中心、设备测试中
30、心、系统运营服务中心和生产制造基地建设为重点,谋划建设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加快专用芯片、终端设备的研发生产,扩大产业规模;支持卫星导航技术在政府应急指挥、交通、物流、测绘、港口等行业的推广应用。电子材料。依托诚志永华、迈尔斯通、鹿泉新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旭新公司等优势企业,重点建设液晶材料生产基地,做大半导体材料产业规模,加快 TFT、TN、STN 液晶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产品推广,大力发展中、高档新型电子玻璃,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增强竞争实力。软件产业。依托石家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国家动漫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支撑工具软件、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动漫产品、数字化媒体、物联网等产业,
31、积极承接软件服务外包。2.生物医药(1)发展目标到 2015 年,销售收入达到 145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450 亿元;培育 3-4 家主营业务收入过 100 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超过 20%,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 5%,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2)发展思路遵循生物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以高端化为方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抓手,围绕生物制药产业化、化学制药规模化、中药制药现代化,突出抓好河北(石家庄)高端医药产业园建设,集中力量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强化石家庄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
32、业的优势地位。引导、鼓励和支持国内外医药产业研发、产品生产和商贸流通服务企业向石家庄市集中,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延伸和技术升级,形成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链条和产业配套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把石家庄建设成为“国内最大、水平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基地,塑造“中国药都”新形象。(3)发展重点生物制药。以建设哺乳动物细胞表达为主的大型生物药品生产基地为目标,以微生物发酵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为重点,依托华北制药集团新药开发公司、河北博海生物工程开发有限公司、河北健海生物芯片技术有限公司和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公司等骨干企业,全面加强治疗性抗体、重组人血清白蛋白、预防或治疗性疫苗、
33、长效胰岛素、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免疫抑制剂、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它细胞因子类产品、干细胞相关产品和生物药品新剂型的引进、开发和产业化,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制药企业、重大生物创新药物品种和生产加工项目。微生物发酵药物,重点推进新型抗生素、抗排斥药物、新型抗癌药物、新型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等微生物来源治疗性抗体类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基因工程药物,重点推进重组非糖基化蛋白、重组糖基化蛋白、多肽、单克隆抗体、重组疫苗的基因工程药物开发和产业化。化学制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在原料药生产中的集成应用,解决抗生素、维生素等大宗原料药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推进生物催化与手性合成技术在医药中间体生产中的应用,
34、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推动研发、引进新型制剂辅料品种和技术,发展壮大新型药用辅料产业,构建化学原料药、中间体、制剂、辅料、包材等完整的化学制药产业链。重点实施华药集团免疫抑制剂药物、抗癌药物、非青非头类制剂项目,石药集团特色原料药、冻干粉针制剂项目,柏奇化工有限公司 7-氨基-3-氢头孢烷酸(7-ANCA)中间体等项目。现代中药。充分发挥石家庄中医药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强道地药材精深加工,以现代中药提取和制剂为重点,依托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围绕中药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等关键环节,推动实施一批治疗常见病、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品种产业化项目和中成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综合应用
35、示范项目,着力打造有效成分提取和纯化复合药物新型中药制剂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产品链。中药标准提取物,重点发展黄芩、柴胡、酸枣仁、枸杞子、知母、紫菀、北沙参、远志、丹参、槐米等省内道地药材标准提取物;新型中药制剂,重点针对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肝病、病毒性感冒、妇科慢性疾病及胃肠道疾病,开发一批滴丸、缓控释制剂、巴布剂与经皮吸收贴剂、靶向给药制剂等新剂型;新型复方药物,重点针对现代社会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挖掘整理经典方和临床经验方,研究开发一批疗效确切、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抗病毒、抗菌和增强免疫力的新型复方新药并实现产业化。营养保健品。充分发
36、挥石家庄中医药产业、中药材和大宗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功能性营养保健品为重点,加强资源整合,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营养保健品,着力打造以中药保健品、维生素类保健品、有机酸类保健品为主导的营养保健品生产基地。重点开发以道地中药材及其提取物为原料的黄芩茶、柴胡皂苷、酸枣仁多肽、枸杞籽油、丹参素等高端功能性中药保健品,维生素类全系列保健品,大豆分离蛋白和天然植物来源的牛磺酸、精氨酸、谷氨酰胺等半必需或条件必需氨基酸保健品,积极延伸发展有机酸配方膳食产品。医疗器械。着眼于构建完善的医药产业链条,推动高端医药关联产业互动发展,以灰阶超声诊断仪、监护仪、心电图机、呼吸机、麻醉机、生化分析仪、尿分析仪
37、、血球计数仪、超声多普勒胎音仪、洗胃机、手术床、产床、手术灯、灭菌器等基础医疗器械为切入点,坚持“招大、招强、招高”的招商原则,跟踪国内外最新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发展动态,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品牌,积极发展新型诊断试剂、生物芯片及相关设备,大力引进X 线机、CT 机、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超声波诊断仪、多道心电图机、多参数监护仪等高端医疗器械制造项目,培育医疗器械制造集群。3.新材料(1)发展目标到 2015 年,销售收入达到 12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0 亿元。基本建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创新优势和市场影响力的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非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基地。
38、(2)发展思路紧跟新材料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发展的国际趋势,以新材料制备、材料成型、材料表面处理、改性、复合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加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控制、材料在线检测分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推进新型功能材料、新型金属材料、非金属及其复合材料的产业化。(3)发展重点功能材料。根据国内外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围绕我国主导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依托石家庄市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开发特种材料制备技术,积极推进医用高性能硬组织植入材料、稀土磁性材料、高效稀土发光材料、金刚石膜、金属离子注入及铜合金触头材料等高性能功能材料产业化,加快发展绿色二次电池、太阳能电池、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材料以及新型半
39、导体能源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照明材料等功能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紧紧围绕我国汽车、航空航天、机械、国防装备等产业发展需求,根据石家庄市现有工业技术基础,大力开展先进钢铁材料的合金设计和制备工艺等研究,重点推进碳素结构钢、高强度低合金钢、合金结构钢、高强度耐热合金钢、高强度钢板材、高级别石油管线钢、高速钢、高性能模具钢、高硬韧耐磨损钢铁合金等高性能、高附加值金属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无机非金属及其复合材料。根据国内外无机材料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石家庄市在无机材料与加工业领域的发展优势、特点以及资源环境现状,重点发展纳米复合功能材料、非氧化物高温结构材料、高性能建筑物隔热隔音材料、环保材料、超
40、细粉体、高强高韧陶瓷材料、高耐久性混凝土、特种纤维复合防火防腐材料等。加强复合材料及相关原料、制品的研制,将材料优势转为制品优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速扩大纳米级氮化硅粉末、碳酸钡/锶/镁产品生产规模,不断壮大井陉“国家太行山星火产业带钙镁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确立市场竞争优势。4.环保设备(1)发展目标到 2015 年,销售收入达到 6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50亿元,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努力培育 5-8 家具有较强竞争实力、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批拥有技术优势、服务当地、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服务“专、精、特、新”的中小型环保企业。(2)发展思路坚持产业投资与节能减排相结
41、合,加快国内环保市场急需的关键环保设备和产品开发,重点发展水污染治理设备、环境保护设备、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污染治理材料,推进节能环保技术产业化,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3)发展重点水污染治理设备。依托泵业集团、煤矿机械厂、亚太环境科技公司、中科环保科技公司、长丰环保公司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污水、污泥处理成套设备,中水回用成套设备,钢铁、焦化、建材和电厂废水治理技术设备,与膜技术相结合的设备等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设备和产品。大气污染治理设备。积极支持引进成套脱硫装备制造技术,为钢铁、电力、水泥、焦化等工业脱硫提供技术设备和整体解决方案。以过滤技术和滤料、滤袋、烟气净化和膜处理装置生产制造为突破
42、口,大力引进国际和国内先进技术,争取在耐高温、耐腐蚀等高档滤料市场和大型除尘主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自动控制系统、变频技术和大型成套设备生产制造方面实现突破。污染治理材料。发挥精细化工优势,鼓励发展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高效杀菌剂、灭藻剂、破乳剂、絮凝剂、清洗剂(低磷或无磷)、脱色剂、醇雾抑制剂以及氯氟烃替代品等环保药剂以及卫生填埋衬里材料,离子交换树脂,超滤、电渗析和反渗透等各种膜材料和与污染治理设备配套的新型填料材料。面向医药行业、化工行业、食品行业,重点发展耐高温耐腐蚀玻璃纤维过滤布、玻璃纤维膨体纱过滤布、高密度聚乙烯衬层和高效复合声学材料,推动环保材料生产及加工规模的迅速扩大。环境监测
43、设备。依托先河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优势骨干企业,吸引集聚国际国内知名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大力发展空气、水质、污水 COD、烟气、酸雨等环境在线自动监测和应急监测设备及仪器仪表,延伸发展原水处理、污水处理、除尘、脱硫、空气净化等环保设备及仪器仪表,着力打造以环境监测设备为核心的全球高端环境保护设备生产基地。(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向和重点1.纺织服装(1)发展目标到 2015 年,销售收入达到 11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0 亿元。(2)改造升级思路按照“存量调强、增量调优,名牌带动、产业聚集”的原则,大力推进面料升级、产品升位、技术升高、企业升能四大能力建设,拓展工业用布、装饰用布、
44、特殊用布和专用服装等新领域,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增强行业发展后劲;以纺织基地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引进领军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深层次联合协作,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3)发展方向和重点全力打造现代纺织基地。抓住河北省建设省级工业聚集区的机遇,充分利用石家庄市加快推进主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有关政策,积极引导纺织企业向纺织工业基地聚集,着力推进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润泰纺织服饰有限公司整体搬迁改造等重大项目,实现石家庄市纺织产业的布局优化与产业升级。积极发展高档及新型产品。依托石家庄常山
45、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河北新大东纺织印染集团、河北吉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等优势企业,大力推进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混纺、交织面料的生产,加大高支毛精纺面料、半精纺面料及丝麻类产品的开发力度,重点建设新型高档服装面料、新型纤维面料染整、天竹纤维 3 万锭涡流纺纱线等项目,形成一批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的拳头产品,显著提升纺织产业的竞争力。加快发展产业用纺织品。重点发展土工格栅、高强土工布、防水卷材等多功能复合材料,耐高温过滤材料,节水灌溉、储水和缓释包装等农用纺织材料,多功能篷盖材料和膜结构材料,风力发电叶片、航天和航天器预制件材料,手术衣、床单、口罩、手套、纺织仿生器官等医用纺
46、织材料和制品,推进产业用纺织品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进一步培育石家庄市纺织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全面提高纺织装备制造水平。按照“做强成套主机,做精配套产品”的思路,依托河北太行机械工业有限公司、石家庄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优势企业,联合重组相关企业,以提高可靠性为切入点,加大高效、连续、短流程等节能减排染整设备以及纺织机械专用基础件、配套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加快产业用纺织机械开发和产业化,着力建设新型精梳和纺纱机械产业化、产业用纺织品特种织机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纺织机械技术的重大突破,提高传统纺织关键整机的制造水平。2.食品轻工(1)发展目标到 2015 年,食品工业销
47、售收入达到 1300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370 亿元,其他轻工产业销售收入达到 300 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 80 亿元。年主营业务收入超 50 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达到 2-3 家,超 10 亿元的企业达到 5-6 家。在造纸、制革等行业形成一批环保、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园区。(2)改造升级思路按照“品种多元化、产品高档化、布局园区化、技术高端化、企业大型化”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保障食品安全为核心,重点巩固壮大液态奶及乳品、调味品、肉制品、烟草等行业,改造提升粮油加工、饮料及饮料酒等行业,通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督体系,打造名牌产品,扶持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加强食品工业基地和
48、原料基地建设,推动工艺高端化、产品链型化、生产标准化和市场网络化,全面提高食品工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逐步建立以工程化食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其他轻工产业要以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为支撑,以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为重点,打造品牌优势,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轻工业增长方式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确保轻工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3)发展方向和重点大力推进食品工业高技术化。以“高质、高端、高效”为目标,以建设行业技术中心、增强创新能力为手段,重点加强酶技术、膜技术、分离提取技术、干燥技术、生物保鲜技术、微胶囊技术和无菌包装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应用,加快推进食品工业的技术升级,全面提升
49、食品工业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产品由中低端为主向中高端为主转变。延伸皮革制品产业链条。加快发展高附加值、高档次、多品种的鞋面革、装饰革、服装革、箱包革,大力提高轻革深加工制品比重。支持辛集、无极等地建立产业园区,实现集约化生产。推进节能减排,引进国外治污减排先进技术,加快研发无污染制革新工艺,推进清洁生产。鼓励企业采用节水设备,提高水循环利用率。加快发展皮毛动物养殖基地,拓宽优质原皮品种和供应渠道,提升皮革产业上下游配套水平。全面调整造纸产业结构。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积极开发食品医疗柔性包装纸、复合纸、汽车滤纸、装饰涂布纸、喷墨纸、数字打印纸、干法系列纸等特种用纸和工业加工纸新品种,增加中高档纸及纸板的比重。推动深玉纸业高档文化纸及碱回收等重点项目投产达效。支持赵县华泰等重点企业规模发展、兼并重组,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 20 亿的大型骨干企业。推动食品轻工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重点围绕乳制品、调味品、肉制品、烟草、粮油加工、饮料等优势行业,大力支持双鸽集团、珍极集团、新乐雨润、赵县利民、藁城青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