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doc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6678459 上传时间:2019-04-20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整体地域建筑理论框架概述张彤摘要文章针对现代文明,尤其是现代建筑在当代的发展所造成的自然生态、文化资源以及人与技术关系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冲突甚至危机,本文以自然、文化、技术三个轴心为基础,提出一种整体地域主义建筑观,倡导建筑在全面进步和积极发展的同时,自觉寻求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殊性以及技术和艺术上的地方智慧相结合;遵循地域生态机制,体现文化传统的真实延续,在社会心理上取得普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在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上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关键词建筑地域性整体地域建筑观1 现实的困惑与论题的意义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和偏狭,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建筑学研究

2、体系中,地域主义(Reglonallsm)一直混同于乡仁建筑(。rnaCuzarArehlteCture)和建筑设计中怀乡恋旧的形式复辟倾向(、ostalgicDeslgn)建筑的地域1 生通常被认为是对历史上某种风格或主义的可有可无的调剂和修正。地域建筑理论的研究,即便是有,也处于零散、初始和单薄的状态。考察人类建筑发展的历史,建筑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与特定的地点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质的联系,地域性(Regionallty)是建筑的本体属性之一。在前工业社会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人类的建筑和聚落与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维持着朴素、静态的和谐。正是这种和谐,造就了世界各地灿烂的地域建筑文化。从 1

3、4世纪开始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树立起人文主义的精神,在意识和行为上,人类开始从自然中脱离出来。地理大发现、近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工业化的进程,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能力获得了巨大的解放。人的存在不再依赖干有限的地域环境。2。世纪全球性的技术进步和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彻底消融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地域概念。世界已经越来越趋向于一个在技术和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具有单一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的整体。我们在看到了现代化和技术文明极大地丰富了物质世界、创造了新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应看到这种消耗型的发展模式和单一平庸的“全球文明”具有的巨大负面效应。首先,生产和技术的指数式增长使人的中心感和权威性得以无限制膨胀。以“地球

4、主宰者”自居的人类,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随心所欲地开发和消耗自然资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自发的依存转而对立并日趋激化。人口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成为 20 世纪的人类困境。我们在获得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之后,潜在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严重威胁。在建筑领域,以现代技术为基础,依托工业化和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现代建筑的国际化风格在全球蔓延,随处可见混凝土、钢和玻璃构筑的全封闭大厦。它们全然不顾地域的自然气候,地理特征和以地方材料为基础的有效适宜的传统技术。建筑与地域自然之间维系了几千年的朴素关系被截然撕裂。技术至上的错误观念,导致了地域资源的浪费,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全球

5、性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由雷同的发展模式和单一的价值取向创缔的“全球文明” ,正在对各地区的地域文化起着不叮挽回的消蚀作用。现代建筑在以先锋的姿态对新生活、新技术、新材料作出响亮应答的同时,却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历史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对立面上。在 2。世纪的相当长时间里,建筑成为最优化工艺技术支配的纯粹的生产结果;作为功利性社会中利润的生产者,建筑活动还受到经济规律的制约。于是,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建筑在相同的目标和手段的支配下,变得越来越相象。现代的城市和社区丧失了以往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作品所赋予人们的场所感和认同感环顾四周,人们突然不知身置何处。“我们遇到了正面临着从不发达状态中升起的民族的一个关键

6、问题:为了走向现代化,是否必需抛弃使这个民族得以存在的古老文化传统?”!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具有尤为紧迫的意义现代文明的负面效应在这些急切地迈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中,显示出更加叮怕的破坏力。在中国,由于长期的封闭状态,我们对真正意义的现代建筑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生存与发展的紧迫问题又迫使我们必须尽快加人到现代文明的全球化进程中。大量的建设需求和薄弱的经济基础,使我们不假思索地接纳了以廉价的标准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建筑方式。香港、纽约等“现代化”城市的形象,在一段时期内成为盲目抄袭的样板虽然诸如“再造香港”之类的口号最近已很少提及,但是追求表面现象的思维方式和急功近利的心态仍然在许多地

7、方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程度的危害作用。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观念的淡薄,使得我们一味地以牺牲地域生态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发展。同时沉重的人1 压力使得我国的自然资源面临耗竭,中国的许多城市正在迅速加入到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行列中。1998 年长江流域的大面积水灾更是触目惊 J 已地表明了我国部分地区的地域生态平衡已经到r 极其脆弱的程度。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我们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盲目的骄傲自大之后,突然变得不那么自信了,要用一些支离破碎的传统符号来装点混凝土和玻璃幕墙构筑的“现代建筑” ,证明自己尚未丧失的传统意识。曾经具有高度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古代建筑传统沦落为随意招贴的“标签 ,。经过一

8、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初步摆脱了贫困状态的人们急 f 要证明自己的富有和地位。传统的建筑符号已经不能作为新生阶层的象征。一夜之间, “欧陆风格”成了趋之若鹜的对象。大批拙劣粗糙的仿制品在各地纷纷出现。作者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博士研究生20 华中建筑 1999Vol17No.3迅速的现代化进程破除了落后保守、固步自封的陈旧观念但是我们的建筑思想和设计实践却处在一个空前混乱的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以冷静、理智的态度重新关注建筑与所在地区的地域性关联,提出一种整体开放的新地域主义建筑观,提倡建筑在与全球文明最新成果相结合的同时.自觉寻求与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及技术和艺术上的地方智慧的内在结

9、合,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尤其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双向建构中的作用与反作用(子系统)地地地地地域建筑的发生生发发发发发展及其特征征2 建筑的地域性与地域建筑系统2.1 建筑的地域性撇开纷繁多样的功用和目不暇接的形式风格,建筑的原始意义是为人的肉体和精神提供一种庇护,实现人的“定居,.确立人之存在的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原本功能,建筑首先需要的是空间。它来自于人类遮护自身,躲避外界侵扰的本能需求,也来自于人类寻求灵魂依托和精神象征的心理需要。作为在物质和精神上为人类提供庇护的载体,空间是理想化和模式化的,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是建筑的抽象维度。另一方面,人的定居从来也永远不可能离开特定的地点。

10、实现定居的建筑,其概念中不可或缺的另一部分,就是地点。它是普遍空间的具体环境,为空间的实现提供条件和限制。地点是形象和实在的,具有特殊性,是建筑的具体维度。由此可见,空间和地点是构成建筑的本质元素,二者缺一不可空间和地点的同时在场决定了建筑作为固定工程形态的特质。它不同于人类的其它构筑物在桥梁、堤坝、道路和景观雕塑中只有地点没有空间,而汽车、飞机和轮船则具有了空间,却没有特定的地点。空间和地点的结合使抽象的模式在具体的场地环境中得到了存在,从而实现了人的定居。空间和地点的结合构成了建筑的本体,也赋予了建筑根深蒂固的“地域性 , ,这是建筑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它决定和影响着建筑的整个发展过程。建

11、筑的地域性是指建筑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文化传统、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之间特定的关联。(子系统)双向建构中的作用与反作用任何系统都不是孤立的,都要与系统以外更大的环境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系统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地交流和碰撞之中发展的。地域建筑系统的组织结构中包含着对外来异质因素的容纳、消解和转化的机制。事实上,正是这一机制的运作情况标志着系统本身的健全与活力口2.3 封闭与开放2.2 地域建筑系统我们所确立的建筑地域性的概念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形式层面,深入到形态背后的深层动因,即建筑和聚落的形态与所在地区的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相互作用。应该看到,这种作用不是简单、机械、线性的,而是在不同结构层次中

12、展开的 1 卜线性的复杂过程地域建筑的产生和发展是历史的、动态的、演进的,它与地域环境中的自然及社会条件共同构成了一个复合的系统地域建筑系统在地域建筑系统中,一方面是富有特征的建筑和聚落形态,它们是风格的反映,标志着地域的文化品质,它们是所在地区地理景观中最为显著、最具代表性的人文形态;另一方面是决定或影响地域建筑发生、发展的各种因素,我们可以将它们大致分成以下二类工自然因素:包括地域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地方材料。文化因素:包括地域社会的组织结构、经济形态、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这些基础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意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并进而对建筑和聚落的形态产生影响。技术因素:包括结

13、构形式、构筑技术和装饰工艺等。按系统论的分析方法,我们可以把这些自然、社会和技术的因素设定为系统的输人,而把地域建筑的发展过程及形式特征作为系统的输出。同时,基于建筑与人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整个系统又可分构为两个子系统,即建筑和聚落的空间环境与人的需求。在建筑与人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研究系统的运行机制应该看到,我们设定了系统的输人和输出,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内的作用方式是单向的。地域的社会、自然特征与建筑环境是双向建构的。自然、社会和技术的因素在作用于地域建筑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当地建筑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至此,我们可以建构一个模型来反映地域建筑系统的构成和作用机制见下表。地域建筑系统依照自然、社会

14、和技术因素的变化情况和地域建筑本身的发展状态,可以分为封闭和开放两种基本类型。当一个地区,或是因为地理环境的闭锁,或是因为自身强大成熟的地域文化在人们心理上产生普遍的保守和排外倾向,地区内自然和社会条件在较长的时期里保持稳定,系统有足够充裕的时间进行运行和调整,产生的建筑形式满足了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于空间环境的需求。系统的输人和输出达至平衡,处于相对的静止状态产生的地域建筑风格得到继承和维护,形成该地区建筑和聚落形态长期而鲜明的特色。这样的地域建筑系统处于封闭状态。封闭的地域建筑系统是静态的,本质上是一元论的,图式模型是圆形的。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律性。静止是相对的,平衡是暂时的。大多数

15、地域建筑系统,由于地域因素或多或少产生着变化,形成不了封闭静态的圆形结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系统的运行机制处于变化之中。地域建筑风格显示出游移综合的不稳定性。我们称地域建筑系统的这种状态为开放状态。开放系统的变异达到一定的程度,将会突破原有的组织结构,破坏旧的业已达到的平衡,产生混乱和不适应。系统依靠自身的机制及系统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或调整,或重构,在动态之中寻求新的平衡。这是系统发展的辩证过程,也是地域建筑发展的辩证过程。3 地域建筑与自然3.1 建筑与自然自然是地球给予人类的有限的恩赐。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自然始终是一个沉默的背景和不可逾越的对话者。它在成为文明的开拓对象的同时,

16、为人类的活动提供着资源和能量、时间和空间。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由原始而自在,经自为向自觉的转变。作为人类在自然之中构筑的最为显著的人工形态,建筑和聚落始终担当着人与自然对话的中介。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决定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也反映在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原始人类的住居,直接利用天然地形和自然材料,在蛮荒的自然中围合出一个人的领域。无论在形式还是空间上,原始建筑的本质是自然的,它们朴素地融合在原生的自然环境之中。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增进了对自然的理解,掌握了较为高明的生产技术,也发展出了复杂系统的空间概念。人类的建筑成就在古代社会曾经达到了令人惊叹的高峰然而即使是在帝国时期的

17、罗马、中世纪的拜占庭以及唐长安这样代表着占代文明最高成就的宏伟城市中,构筑建筑的材料仍然较多地来自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建筑和聚落的空间与自然地理的风景特质保持着直接或象征性的联系,建筑的形态特征,空间组合和构造方法也普遍地反映出当地气候条件的要求。经过漫长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树立起人文主义的精神, “天授人权 ,的人类在意识形态上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华中建筑 1999Vol.17No.321 感和中心感,把自己从包括一切生命形式的自然中脱离出来从波波里花园(BobollGarden)到蒂沃利(11、011),建筑逐渐成为自然中孤亿的控制性中心,并试图将自己的秩序延伸到自然之中这种傲慢和优越感

18、在凡尔赛(e:sal11es)达到了极致,路易一四的卧床成为控制城市和自然的所有放射性轴线的交点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工业革命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膨胀了人类的自我意识近代科技在赋予了人类空前强大的能力的同时却没能限制这种能力的可怕的破坏效应。到 2。世纪,激进的现代建筑,从思想到实践都表现出对自然环境条件和限制的漠视。平庸的国际化风格在各地蔓延,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包括生态失衡、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在内的全球性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界开始重新关注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演进机制,研究自然环境的可能和限制,寻求现代技术与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探索-种在地域自然生态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19、建筑理论和设计思想强调这种发展不应以牺牲自然生态平衡,耗费自然资源,污染自然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寻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建筑不再是自然的剥夺者和侵害者,它应能够促进包括自然环境在内的周围世界的进一步协调,以实现人类住居向理想家园的目标持续发展。3.2 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思想建筑对于自然的自觉关注开始于 196。年代。当时,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人类经历了一场“突然的、动乱的觉醒” ,随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掀起了影响深远的生态运动。建筑界也开始全面、理性地审视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在以后的几十年中,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深刻意义的理论和设计实践。这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有奥

20、戈雅(竹 ctorOlgyay)于 1963 年完成的设计结合气候一一建筑地域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 、麦克哈格(IanL.”Charg)发表于 1969 年的设计结合自然J.耐尔的为有限的星球而设计)、保罗索勒里(I)aolo501。li)的建筑生态学理论和持续了近 30 年的阿科桑底实验(thec,tyof衍 eosantl)。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还包括查尔斯柯里亚(eharleseorrea)基于印度次大陆炎热干燥气候条件的一系列生物气候地域主义设计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的生物气候摩犬楼(bl。一 skySCraPer)实践、德国的“生物建筑运动”(Baubiologle)以及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

21、格(ThomasHcrzog)的生态建筑研究等等。“可持续发展”(Sustal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最初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crnatlonalun:onforeonservatlonof、ature)1 二 2980年代提出。到 1992 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L,这一概念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会上发表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和即世纪议程(馆。ndaZ 功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共识。大会定义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中包涵着可持续性和发展两个部分其中的核心是发展,它不仅仅局限

22、于经济的增长,而应实现社会、自然、经济的协同发展。可持续性的概念涵盖以卜几个方面:工合理利用资源.尤其是可耗竭资源;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瑟注重发展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发展的伦理,即发达国家的发展不得以对欠发达国家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掠夺为前提。可持续发展是 20 世纪末,人类在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作出的选择。作为全球性的发展纲领,其核已基础和日标是平等、和谐与共同进步这不仅体现在人类社会内部,也深刻体现在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中。199。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一纲领性的概念成为 1993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l)第十八届大会的主题:处于十

23、字路口的建筑为可持续的未来而设计(加chlteCtur。attheCr)ssr 阳 ds:既signlngfbraSustalnableFuture)。大会发表的芝加哥宣言指出:“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符合可持续发展原理的设计需要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对健康的影响、对材料的选择方面进行综合思考。 ”“我们今天的社会正在严重地破坏环境,这样是不能持久的,因此需要改变思想,以探求自然生态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lz1。参照“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确定为: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

24、展的建筑,其概念的核心无疑是进步和发展,只不过它3.3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的生态轴心可持续发展虽然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纲领,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地域性。建筑设计和区域规划只有首先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态机制相协调,作为整体的人类建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可持续性为一种具有综合内涵的积极开放的整体地域建筑思想建构了自然生态维度的核心。我们为整体地域建筑理论的生态轴心确立基本原则如下。认识和理解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针对当地的气候特征,在区域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尽量采用被动式能源策略,注重开发和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限制对不可再

25、生能源的消耗;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倡导 3R 原则,即减少使用(尺 edoc。),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用(ReCyele);尊重地域自然地形的特征,在区域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尽量避免对于地形构造和地表肌理的破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理想空间模式;提倡研究使用地域性建筑材料,注重继承和保护与此相应的建造技术和工艺传统;提高和完善建筑本身的耐久性和使用的灵活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建设。4 地域建筑与文化4.1 建筑与文化建筑是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因素是人类建筑区别于鸟巢和蜂窝的根本所在。需要居室并建造房屋的是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因此建筑不仅在物质功能上提供遮蔽

26、物以满足人的自然属性,更要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和谐的框架以展现人的社会属性;建筑在自然环境中呈现出物质形态的同时,在社会环境中呈现出文化形态。后一方面的表现随着人类社会自身的发展显得越来越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的取向甚至决定了人对待自然的态度,进而对地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部分时间中,由于自然地理、经济方式、民族性格等方向的差异,世界各地的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建筑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紧密关系,将地域文化的特质铭刻于建筑环境之中,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塑造着建筑的地域风格这正是历史上伟大的建筑作品表现出文化认同性和场所精神的内在源泉。这些建筑不仅成为地域文

27、化的象征,它们凝聚着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情感和记忆,它们是地域社会心理的寄托和归宿。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科技的迅猛发展、地理空间的拓展和生产方式的革命,将人们从世代依存的封闭环境中解放出来。传统的空间意义上的地域概念被打破。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倡导社会化、标准化和单一化。以往创造了各地灿烂文化的独特性和个性不再成为必需2。世纪,经济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相互依赖,现代化的进程要求也必然导致“全球化”现象(GlobaliZatio)的出现。信息产生的飞速发展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愈加促进了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同一化在雷同的发展模式和单一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 “世界文明”(UnlversalCiv

28、ilizatlon)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应该看到,科技进步、现代通讯和交通的发达所导致的普遍性和趋同性,是信息社会的必然现象,它是人类物质文明进步的标志;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这种单一的文明正在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起着不可挽回的消蚀作用。这已经成为 20 世纪的一个严酷的文化悖论。22 华中建筑 1999Vol17No.3 在文明与文化的碰撞中,20 世纪的建筑也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世纪之初,出于对新时代精神的热切渴望,也出于对屏弱、虚伪的历史形式的憎恶,具有革命性的经典现代建筑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历史形式的对立面上。现代主义者认为, “我们的时代”是独特的,因而“我们的建筑”也必须与过去

29、彻底斩断。具有现代感的人们必定希望住进具有相同模式的现代城市和现代建筑中。所有这些都将反映出“我们时代的新精神 , 。在这样的观念驱使下,现代建筑与当时其它激进的先锋艺术-样表现为一种彻底的、不妥协的新形式。这是一个独立、封闭、高度自律的系统,与历史、环境毫无关系。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毫不犹豫地肯定现代建筑运动是建筑历史发展中一次具有革命意义的重大进步。然而由于它的激进性和前卫性,现代建筑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明显的偏颇,对地域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否定就是其一,这使得与全球文明相对应的国际化风格成为发展的必然。在相同的目标和手段的支配下,世界各地的城市和建筑变得越来越相象。连续的地域建筑传统面临消亡

30、。住进现代城市和现代社区中的人们在享受到。阳光、空气和绿化”的同时,却丧失了文化的认同性和心理的归宿感。古老的“定居 ,概念在“千屋一律 ,的现代社区中无从确立。作为文化存在的建筑正处于失去自身特征的边缘4.3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的文化轴心4.2 回归地域文化典现代建筑思想中的一元性、绝对化其对城市和人的生活的抽象化理解以及对标准化生产的依赖,必然会导致一种统一的价值判断和普遍性风格的出现面对特殊性的丧失和地域传统的消退,从 5。年代后期建筑界开始反思现代建筑运动基本出发点中的偏颇和过激。1959年c 工胡在奥特庐(。ttCrl。)召开会议,第一次讨论了将既存环境的历史信息作为设计中的决定因素,

31、提出一种基于“i 羚田历史信码 ,的,“具有适应性和通变的设计 ,这可以说是文脉主义 ,建筑思想(Conte、tual:。m)的开始 2在这次会议前后,出现了一些有关历史传统和场地文脉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其中包括:丹下健三的香川县厅舍、罗杰斯(Erncsts.Rogers)在米兰设计的丁 orre、elasea、同样是在米兰的由 BBP尺小组设计的 ehaseManhattanBank 以及博姆(;ottfrledBohm 少在占城堡旧址上设计的晚 nsbergCltyHall 等等 O6。年代以后,在建筑设计中重新关注历史形式和传统符号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时髦的“历史主义”作

32、品都具有一种对待历史传统的真实态度。在建筑设计向地域文化的回归中,从一开始就隐藏着一些错误的态度和危险的倾向。首先是纯粹形式层面的技巧玩弄。大多数“后现代历史主义者 ,忙于从历史作品中裁剪、抽取一些形式元素,将它们抽象成为片断性的符号,拼贴进新建筑的立面中。他们分离和忽略了赋予这些历史形式以真实意义的框架体系。这种错误态度的真正危险在于在消费主义驱使下,建筑成为商业公司树立形象、广告宣传和装模作样地显示对公众关怀的媒介。商业和旅游地域主义以虚假的感官刺激来代替真实的心灵体验,甚至不惜用庸俗离奇的手段来自我夸张和炫耀。另一种错误的态度是狭隘、偏执的民族主义和对封闭地域主义的固守。全球化已经在经济

33、、政治、科技、信息、文化各个领域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片面强调封闭的地域特色,拒绝外界的影响,无异于放弃发展的机会,扼杀地域传统的生命。当这种错误态度与政治色彩、意识形态相纠缠时,它会变得尤其危险。上述两种观点,究其实质都来自于对世界性/地域性、现代/传统的矛盾对立体及其相互关系的错误认识。关于这两对基本矛盾体的对立统一,建筑界在 90 年代提出的“世界一地区建筑”(GlocalArChitect 盯 e,其中 Gl。指 global,全球,Cal 指 local,地区或本土)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在这一概念中,世界性与地域性,现代与传统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相互吸取、相互扬弃中寻求辩证的统一。

34、即在当代建筑的发展中,既要融贯多元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要保护和继承独特的地域传统,确立自身的文化根源在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寻求地域传统的当代延续。从人类社会的工业化进程以来,建筑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从自在和合经分离到自觉再融合的过程。在我们这个时空概念上的“地域 ,日益消融的世界中,我们提倡建筑设计向“文化地域”的回归,在积极参与现代化进程,吸收和接纳当代文化最新成果的同时,寻求建筑发展与地域文化传统的特殊性相结合;强调立足发展的眼光,研究传统的真实延续和存在逻辑,确认其现实的合理性,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保存和体现在当代的设计中。在人居环境中重新确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赖以获得存在的文

35、化认同性;在社会生态的意义上,同样实现“可持续发展 , 。这是我们所建构的整体地域建筑理论的文化轴心其中包括以下基本原则。切实研究建筑所在地区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分析寻找地域传统的发展机制,确认其现实合理性: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反对消极静态的保留,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现实生活及未来的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提倡地域传统与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相结合,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诊释和再现一个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核;同情平民性的建筑文化,把对地域传统的研究,保护和发展深人到地域社会的基础层次;反对一切矫情的模仿、纯粹商业目的的功利性标

36、贴,反对狭隘偏执的民族主义和对文化性建筑传统的政治利用。5 地域建筑与技术5.1 建筑与技术建筑是技术的诗性表达。建筑是物质的,而技术是产生物质存在的手段。技术是建筑中所有的物质构成和精神构成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推动建筑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动力之一。作为一种工程形态,建筑本身就是技术的存在。但是建筑的内涵超越了功用性的物质层面,而体现出情感的因素和精神的意志,后者大致属于艺术的范畴。建筑的概念和意义的双重性本质上要求技术与艺术的平衡,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会导致倒退。总体来说,包括建筑技术在内的人类技术,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二者在概念内涵、发展机制及对人类社会的作用等各

37、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不同。在近代社会工业化进程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人类的技术主要以实践为基础,带有较多的经验色彩。相对于工业化以后现代技术的诸多特性,我们笼统地称之为传统技术。传统技术产生于具体的社会需求,存在有一种实际的动机。技术与其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有着明确的因果关系。同时传统技术受到地域条件的支持和限制,它们是与地域环境紧密联系的实践技艺的综合体。随着近代科学在知识体系和批判理性中占据决定性地位和近代社会的工业化,人类技术的发展也进人了现代技术的阶段。与传统技术相比,现代技术表现出以下特性。科学与技术的边界逐渐模糊,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现代技术与高度社会化的工

38、业生产方式相结合;现代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基于自身内在的可能性,而与社会基本需求系统产生的动机疏离。综合这些特性,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技术本身已经演化成为一种超越社会实际需求和地域条件许可的超级结构。这种结构是自主的,其本质是能动的,并且仍然向着更加复杂和深刻的自主性方向发展。这种基于自身的目标和运作机制的技术系统在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能力,推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却对传统社会的文化结构、伦理价值和美学评判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在被动地受到现代技术和工业化浪潮冲击华中建筑 1999Vol17No.323 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尤其具有破坏性的作用现代技术产生的另一种负面效应在于它已经超越了作为工具的仆从地位,而成为

39、一种对人类自身造成影响的力量。其强大的自主性和迅猛的发展促成了现代社会中技术崇拜心理和技术至上主义思想的出现在建筑领域中, “高技术”(Hlgh 一丁 ech)作为一个专业名词,从70 年代以后为人熟知。作为技术美学理想在建筑设计中的反应,大多数的高技术设计没有能够体现现代建筑技术对经济性、合理性和普通性的追求。高技派建筑师所采用的令人眩目的昂贵的技术手段往往既不用于解决实际的问题,也不具有经济上的合理性。建筑设计中的技术至上主义盲目推崇技术的先进,忽视了技术与文化、自然和经济之间的平衡。在 2。世纪的相当长时期里,建筑成为最优化工艺技术支配的纯粹的生产过程的产品。现代建筑及其形象被作为一种技

40、术进步的象征随处抄搬,建筑本身所固有的根源性和场所感遭受了难以弥补的损害。当日新月异的技术在我们的眼前展现出几近无穷的可能的时候,我们尤其需要谨慎、冷静的选择。保持技术与艺术、技术与生态、技术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平衡,因地制宜地确立技术在建筑中的作用和地位,而这正是我们应该从传统的地域技术中汲取的最可宝贵的滋养。首注重技术发展与地域社会经济状况的协调,脱离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追求技术的高新,只会导致目标和效益的失衡;重视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重新挖掘传统地域技术的潜力,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地域技术给与有效的保护。5.2 建筑技术的地域性回归与“适宜技术”建筑的根本使命在于:它在为人的肉体搭建

41、物质遮蔽的同时,为人的心灵建构精神空间。必须补充的是,在这个自然资源面临耗竭的世界中,作为人类活动的建筑还应以不致破坏自然生态演进机制为前提。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建筑技术的本质确定为:建筑的技术与建筑及其环境中的自然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协调。以此为基础,我们进一步提出建筑技术在当代发展进程中的地域性回归,即在积极主动地接纳和倡导先进技术的同时,强调以地域社会的需求为立足点进行比较和选择,强调技术与地域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发展状态的协调.强调技术使用的“适宜性”“适宜技术”(PPropriateTcchnology)不是一种修补性的折衷态度,它是辩证和智慧的决择。适宜技术

42、将当代的先进技术有选择地与地域条件的特殊性相结合;同时提倡改进和完善现有技术。充分发掘传统技术的潜力,实现建筑技术的本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代技术大多产生于当今欧美发达国家,其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现代技术的产生与这些发达国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是基本适应的,与西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说现代技术的自主性发展与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结构业已形成矛盾的话,那么对于突然面临一个异质技术体系的发展中国家,这种矛盾和冲击是更为本质性,也更具破坏力的。因而,对于正在加入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从本国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技术,强调技术的适宜性,具有尤其重要的

43、现实意义5.3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的技术轴心适宜技术是当代技术的成果与传统技术的地域适应性的结合。正确地理解和使用适宜技术将使我们在经历了技术崇拜和技术恐惧之后,重新有可能运用我们的智慧,理解技术、驾驭技术,将技术的发展纳人到为人所需、为人所用的轨道中,在建筑与技术的全面协调中,创建人类的理想家园。由此我们可以建构整体地域建筑理论的技术轴心,其主要原则如下自觉融汇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表现新技术所提供的可能和蕴含的精神;根据综合实际的地域条件,进行比较和选择,以是否符合地域实际需求和特定情况作为标尺,选择使用技术,进行价值与效益的判断;注重技术发展与地域自然生态的协调,勿以

44、牺牲地域生态平衡、耗用地域自然资源作为发展技术的代价;落注重技术发展与地域文化传统的协调,在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努力保护地域文化结构的连续和完整;6 整体地域建筑观6.1 地域主义建筑思想尽管地域性是建筑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并且一直伴随着建筑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但是建筑设计中有意识地提出地域主义的思想,自觉寻求地域性的表现是最近二三个世纪的事。18、19 世纪欧洲的浪漫地域主义和风景地域主义,可以说是地域主义建筑思想的始端。当时的人们厌倦了象征没落君权的一统化的古典主义建筑,试图从地域传统中寻找新的方向。英国的哥特复兴就是其中的代表思潮。一些建筑师曾尝试从当地的自然风景特征中寻求设计的灵感如维

45、奥莱特勒德克(iolletleouC)以勃朗峰为原形意象设计名为“花星”(la、cdCtt。)的住宅。那时的地域主义思想总的来说是初始的,零散的,设计手法也显幼稚,然而“那种意义上的地方建筑价值观,代表了一种渴望摆脱通用、异样的设计规范而归属于单一种族共同体的感情。川 32。年代,出于对新时代、新技术所蕴含的新精神的热望,欧洲的“现代主义, ,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划时代意义的建筑革命。1932年,亨利一罗素希区柯克(Henry 一 RuSSellHiteheook)和菲利普约翰逊(PhlliPJohnso。)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次著名的展览名为国际式风格, ,(丁 he1nternatl

46、onazstyl。),同时他们推出了一本相同书名的著作(丁 heInternationalstyle:舫 ehlteeturesinec1922)。此后,现代建筑的通行风格被冠以“国际式”的名称在世界各地蔓延。对于这种普遍性的单一风格的最初反思来自于路易斯芒福德(zc*:5Mumford)。早在 1924 年,在“stiCkSandstones ,一文中.芒福德对地域概念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单纯美学意义的思考,而认为是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经营 1947 年,在纽约人杂志(TheNewYorker)的“天际线”(skyline)专栏中,他开始对 30 年代的国际式运动提出批评,反对建立在机械美学基础上

47、的抽象的功能主义,并例举了以 w.乌斯特w,1llaowoster)为代表的西海岸“海湾学派”的实践,认为这种“海湾地域形式, ,(BayRegionstyle)是“现代主义的具有本土和人文意义的形式” 。芒福德称赞乌斯特的作品是“对地形、气候及海湾生活方式的一种自由自在但犹谦逊的表达, ,I“!1948 年 2 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名为“现代建筑出了什么问题”的公开辩论会上,芒福德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带有地域色彩的“批判主义 ,的思想,但在当时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1954 年,西格弗里德吉提翁(sigfrledGledion)在建筑实录(八 rehlteeturalReeord)上刊文

48、,题为新地域主义(、ewRegionalism)。他指出:“作为一个共同的特性,当代艺术所有创造性的活动,都在空间方面提出新的概念。但是,它们都与其发生的地域有着某种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吉提翁在文中强调“新地域主义”在“技术上不发达地区 ,我们现在称为“第三世界”的国家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那儿,悠久的传统在不久的将来即将消失殆尽,替代它们的是现代建筑中最平庸和低劣的部分。吉提翁倡导一种“结合宇宙和大地情境的地域主义倾向川 5。1959 年,cl 八 M 在奥特庐(ot 七 erl。)召开了一次后来被证明在多个方面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会上,丹下健三展示了他的香川县厅舍。尽管他本人不能完

49、全接受“地域主义”的评价气但是,这个作品中现代建筑与日本地域传统的结合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奥特庐会议上,瑞典建筑师 R厄斯金(RalphErskinc)从地理和人文的角度阐述了他对地域主义的看法,认为瑞典的气候条件促使他在现代建筑普遍性的可能范围内寻找一种特殊的解决办法。这里,确立起了一重要的观念,即地域主义的方向不再为狭隘的民族主义所左右,而是融人现代建筑的整体发展中。尽管厄斯金阐发的地域主义着重于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然而他却提出了一个更具高度的概念:“邻里感”24 华中建筑 1999Vol.17No.3(Feelingof、elghborllness),一种在自己的地理环境中确立自我的感觉, ,l6那个时期有关地域主义的讨论还包括年轻的斯特林(JamesSterling)在 1957 年发表的文章论地域主义与现代建筑 。斯特林明确地将“地域主义”与“具有强烈的纪念性和新折衷主义色彩的国际式相并列 ,主张“考虑现实技术和现实经济”的新传统主义” 。进人 8。年代以后,有关地域主义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和系统。诺伯格一舒尔兹(ehr:stlanNorberg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