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琵琶行并序 本课话题 知音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彼此同是沦落天涯、 四处飘零的人 , 虽说初次相逢 , 又何必曾经互相认识呢? 琵琶女的身世 ,激起诗人情感的共鸣 ,两人堪称生命的知音。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真正的知音应该是肝胆相照 , 琴瑟和鸣 , 是闪电与雷鸣瞬间的交集 , 是一颗 心与另一颗心的一拍即合。 就像一场雷电交加的 暴风雨, 雨水淋湿了你 , 也浇透 了我。 那时的你 , 那时的我 , 同在其中, 天地共存 , 冥冥之中灵魂与灵魂融合了 , 灵魂与灵魂交织了。 宛如两颗流星相撞 , 在刹那的撞击中 , 人生最灿烂的火花迸 射出炫彩夺目的光华
2、,书写出生命中最优美的乐章! 1 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 , 樵 夫 钟 子 期 意 能 领 会 这 是 描 绘 “ 巍巍乎志在高山” 和“洋洋乎志在流水” 之意。 伯牙惊道: “善哉 , 子之心而 与吾心同。 ”“高山流水 ”遂成为知己或知音的代名词。 2 伟大的友谊 马克思和恩格斯因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结成了深厚友谊 , 成为知音。 这种友谊 在历史上是无 双的, 改变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 白居易 人生所贵在知己 ,四海相逢骨肉亲。 李贺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 ,快友之事莫若谈。 蒲松龄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
3、迅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 ,贵在知心。 孟子 知识 梳理 第1 步读准字音 千言万语总关音 湓 浦( ) 铮 铮然( ) 倡 女( ) 贾 人( ) 悯 然( ) 迁谪 ( ) 浔 阳( ) 荻 花( ) 管弦 ( ) 霓 裳( ) 六幺 ( ) 嘈 嘈( ) 幽咽 ( ) 水浆 迸 ( ) 船舫 ( ) 虾 蟆( ) 红绡 ( ) 钿 头( ) 银篦 ( ) 阑 干( ) 呕哑 ( )( ) 嘲哳 ( )( ) 【答案】 p n z h n c h n mn zh x n d xi n n y o c o y b n f n h x io di n b l n u y z h o z
4、 h 第2 步一词多义 看我七十二变 (1) 为 委身为 贾人妇(动词 ,作为,做) 因为 长句(动词 ,创作) 为 君翻作(介词 ,替,给)(2) 命 遂命 酒(动词 ,命令) 命 曰(动词 ,命名,题名)(3) 闻 忽闻 水上琵琶声(动词 ,听见) 以勇气闻 于诸侯(动词,闻名) 闻 寡人之耳者 (动词,使听到) 博闻 强识(名词 ,见闻、知识)(4) 举 举 酒欲饮无管弦(动词 ,端起) 举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动词 , 举起) 杀人如不能 举 (形容词,尽) 将军向宠 是以众议举 宠为督(动词 ,推举、推荐) 吾不能举 全吴之地(动词,拿)(5) 信 低眉信 手续续弹(副词 ,随意、随
5、便) 烟涛微茫 信 难求(副词,的确、确实) 楚怀王贪而 信 张仪(动词,相信) 自可断来 信 ,徐徐更谓之(名词 ,媒人)(6) 故 暮去朝来颜色 故 (形容词,衰老) 故 垒西边(形容词 ,旧的) 君安与项伯有 故 (名词,交往、交情) 岂以一璧之 故 欺秦邪(名词,原因、缘故) 此物故 非西产(副词 ,原本、本来)(7) 迁 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动 词,贬官、放逐) 再迁 为太史令(动词 ,调动官职)(8) 言 感斯人言 (名词,话,说的话) 凡六百一十六 言 (名词,字) 自言 本是京城女(动词 ,说)第3 步词类活用 词性变异含义迥 (1) 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 时间名词作状语) 在
6、夜里 (2) 遂命酒 ( 名词用作动 词) 摆酒席 (3) 商人重 利轻 别离( 形 容词用作动词) 看重 ,轻视 (4) 歌 以赠之( 名词用作 动词) 作歌 (5) 梦 啼妆泪红阑干( 名 词用作状语) 在梦里 第4 步古今异义 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 明年 秋 古义:第二年。 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2) 因为 长句 古义:“因此作 ”,是连词“因此”和动词 “为”构成两个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 暮去朝来颜色 故 古义:神态、脸色、姿容。 今义:指色彩。 (4) 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年纪大了。 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 (5) 凄凄不似向前 声 古义:以前。 今义
7、:指方位。 (6) 曲终收拨当心 画 古义:在中心。 今义:指小心、留神。 (7) 铁骑突出 刀枪鸣 古义:奔突而出。 今义:指鼓出来或超过一般地显露出来。 (8) 整顿 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 今义:指对混乱的局面进行治理。 (9) 弟走从军阿姨 死 古义:教坊的管理者。 今义:称呼跟母亲辈分相同、年纪差不多的无亲属关系的妇女。 (10) 又闻此语重 唧唧 古义:叹息声。 今义:拟声词, 形容虫叫声等。 (11) 去来 江口守空船 古义:走了以后。 今义:离开了又回来。 第5 步文言句式 特殊句式多留意 (1)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被动句) 译文:这天晚上才体会到被贬谪的意味。 (2)
8、江州司马青衫湿。( 被动句) 译文:我这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浸湿。 (3)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 善才。( 状语后置句) 译文:曾经跟穆、曹二位著名琵琶乐师学艺。 (4) 转徙于江湖间。( 状 语后置句) 译文:在江湖上辗转奔波。 (5) 送客湓浦口。( 状语 后置句、省略句) 译文: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6) 使快弹数曲。( 省略 句) 译文: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 常识 速览 识作者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白居易 白居易(772 846) , 唐代诗人, 字乐天, 晚年 号香山居士。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 形式 多样 , 语言平易通俗。 他所写的 秦中吟 新
9、乐府 , 敢于针 贬当权者的弊政 , 反映人民疾苦 , 深刻揭露社会矛盾 , 他又是 中 唐 新 乐 府 运 动 的 主 要 倡 导 人 。 白 居 易 的 叙 事 诗 如 长 恨 歌 琵琶行并序 , 描写细腻 , 生动感人, 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 影响极为广泛。 在诗歌创作理论上 , 他提出“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 的主张。现存诗 3 000 多首,有白氏长庆集存世。 探背景唐 宪 宗 元 和 十 年(815) , 跟 拥 兵 割 据 的 藩 镇 有 勾 结 的 朝 中 重 臣 派 人 刺 死 宰 相 武元衡 , 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 , 是个陪侍
10、太子的闲 职 , 不能过问朝政, 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 , 上疏请求缉捕凶手, 终以越职言 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 , 白居易送客湓浦口 , 遇到琵琶女 , 听了 琵琶女的弹奏 ,深有感触 ,遂创作出这一传世名作。 整体 感知 本文描写了琵琶女的不幸遭遇 ,寄托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 并借琵琶女的身世来观照自己被贬受屈的不幸境遇 ,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感慨 ,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才子之悲。 文脉 梳理 _ _ 【答案】 银瓶铁骑 感伤自己遭贬 文本 层析 一、阅读诗歌前的小序 ,回答后面的问题。 1 对诗歌前面小序的作用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11、是( ) A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B 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 C 点明写作动机。 D 定下全文欢快恬淡的感情基调。 【解析】 D 项 , “欢快恬淡的感情基调 ”错,应是定下全文凄切伤怀的感 情基调。 【答案】 D 二、阅读诗歌 1 、2 两节,回答后面的问题。 2 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 ,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 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 A 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主人送客人) 。 B 第二句描写环境 , 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 第四句中的 “无管弦”三字为
12、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 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解析】 D 项 , “惨”是悲伤的意思, 而不是悲惨之意。 【答案】 D 3 下面描写乐曲演奏的语句 ,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大弦”“小弦 ”两句既用“嘈嘈”“ 切切”这样的叠词摹声 , 又用“如 急雨 ”“如私语”比喻 ,使乐曲旋律形象化。 B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 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 , 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C “ 间关 ”之声 , 婉 转 流 利 , 而 这 种 声 音 又 好 像 “ 莺 语 花 底 ” , 视 觉 形 象 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
13、优美。 D “ 别 有 幽 愁 暗 恨 生 , 此 时 无 声 胜 有 声 ” 写 的 是 当 乐 曲 休 止 时 , 另 外 传 达 出深藏心底的愁思 , 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解析】 B 项 , “一起奏响 ”错, 应是粗弦细弦交错弹奏 , “杂乱无章 ”错, 并非 “杂乱无章”。 【答案】 B 4 下面全部属于从正面描写琵琶弹奏的一项是( )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 曲终收拨当心画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A B C D 【解析】 属于侧面描写。 【答案】 C 三、阅
14、读诗歌 3 5 节,回答后面的问题。 5 下面对诗句及词语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终 岁 不 闻 丝 竹 声 ”“ 丝 竹 声 ” 借 指 美 妙 的 音 乐 。 “ 丝竹 ” 是借代 修辞格 , 诗人用原来终年听不到的令人心醉的音乐 , 来衬托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 “ 耳暂明”的神奇感受。 B “ 春 江 花 朝 秋 月 夜 ” 寥 寥 七 字 , 其 容 量 极 大 。 它 浓 缩 了 春 秋 两 季 , 又融进 了江花月三景 ,足见诗人的炼字功夫炉火纯青。 C 从“五陵年少争缠 头 ”到 “门前冷落鞍马稀 ”, 诗人选取了具有典型意 义的两个 细节, 从巨大的落差中形象地反
15、映出人物命运的突变。 这种描写的审美 价值在于以点带面凸现她沉沦的社会根源。 D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 ”, 这是全诗的“诗眼 ”, 是全诗 的主旨句。 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和自己被贬不得志的悲愤融在一起 , 揭露 了封建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解析】 B 项 ,以偏 概全 ,诗歌不仅浓缩春秋两季 ,还有朝夜两时。 【答案】 B 6 下列对白居易 琵琶 行并序 描绘的形象的分 析中, 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 , 身世悲凉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 形象。 B 作者写自己的遭遇 ,是为了衬托琵琶女的形象。 C 诗 中 琵 琶 女 和 作 者 这 两
16、 个 形 象 感 情 上 的 共 鸣 之 处 是 “ 同 是 天 涯 沦 落 人 ”。 D 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 ,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解析】 B 项 ,写琵 琶女的形象是为了衬托自己的遭遇。 【答案】 B 话题 互动 话题:宋人洪迈认为白居易夜遇琵琶女未必可信 ,诗人是通过虚构的情节 , 抒发 “天涯沦落之恨 ”。对此,你有何看法? 学生甲: 洪迈的观点我们是不认可的。 从诗前的小序 来看, 白居易夜遇琵琶 女一事当属事实。 因为小序的作用就是介绍写作的缘起和背景 , 小序所陈述的内 容应是真实可信的。 也正是因为夜遇琵琶女 , 诗人才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 逢何必曾相
17、识 ”的感慨 ,才有了这首千古经典之作。 我的观点: 【参考答案】 洪迈的观点我们是认可的。 虚构的情节客观意义来说 , 抒发 了 “长安倡女”的“ 天涯沦落之恨”。 诗歌中 , 琵琶女的形象被塑造得异常生动 真实 ,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这个形 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 诗人把来自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的遭遇, 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 提并论, 相互映衬, 相互补 充, 作如此细致生动的描写, 并寄予无限同情, 这在 以往的诗歌中是罕见的。 写法 借鉴 1 写作特色 恰到好处的环境烘 托 定义: 指作者通过环境描写 , 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 , 创造出一种 艺术境界。对中
18、心表达起到 “绿叶扶红花” 的作用。 作用:交代故事的背景;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性格。 本课成功地运用了环境烘托的写法。 篇首的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 瑟瑟 ”, 叙述了江边送客时的环境。 秋夜的江头、 枫叶、 荻花 , 构成 了清晰如画 的意境 ,令人顿感秋凉袭人 ,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 写法指导 环境烘托描写 “三注意” 使用环境烘托时 ,要注意三个方面: 目的明确写景不能游离于中心 , 要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 具体生动 要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抓住特征 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3 迁移应用 以“考试失败后 ”为题, 运用环境烘托写法 , 写出失败后的状态与心情 , 200
19、 字左右。 【参考示例】 月光惨淡, 如流水一般 , 静静地泻在地上, 映得我的脸色发 白。 窗外, 月亮已经升得老高了; 窗内, 依旧如故。 考试的失败, 让我感到太累 了。 我抬起头, 想让大脑舒展一下。 突然, 我看到了它 白杨。 那白杨曾在一 次次风雪袭击后, 顽强地生存下来, 它比以前更高 , 更直了。 一阵冷风吹来, 树 叶沙沙作响, 我打了一个冷战, 脑子清醒了许多。 一次失败并不意味着我是最终 的失败者,我决不能退却,我要夺第一。 窗外, 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一两颗星星也不知什么时候钻了出来, 还眨着 调皮的眼睛,我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素材应用 1 课内素材 同情弱者
20、白居易是一位关心下层人民 , 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 , 他在 琵琶行并序 一 诗中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被玩弄、 被侮辱的妇女形象 , 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 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 ,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这类弱者的同情 , 同 时也唤起了人们对弱者的关注 。 我们也应该像白居易一样 , 同情、 帮助弱者 , 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 孔子 讲 “仁 ” ,老 子讲 “ 道 ”,墨 子讲 “ 博爱 ” , 归根结 底 ,都 是为 了让 贫弱的 人得 到更多的福利 , 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 乐。 弱势群体理应得到社会的关爱。 任何时候 ,任何场合, 我们都要给他们提供帮助。 【应用角度】 “
21、同情”“和谐”“关注弱者 ”等。 2 精彩应用 我眼中的白居易 , 是一朵同情百姓疾苦、 忧国忧民的伤感之花。 他可怜琵琶 女的悲惨身世 , 同情琵琶女的凄婉人生。 于是 , 用“枫叶荻花秋瑟瑟 ”的笔触写 出了 “ 别时茫 茫江 浸月 ”的伤 感之情 ,情 感的 芦花在 秋夜的 凉风 中瑟 瑟着。 “同 是天涯 沦落人 ,相 逢何 必曾相 识 。 ” 是啊 ,此 时的白 居易也 是身 处被 遗忘的 角落 里的人 , 处境 悲凉 ,所以 “江 州司马 青衫 湿 ” 。他在 官场的 伸张 正义 抵不住 小人 的谗言献媚 , 数年的心血免不了被贬斥的厄运。 读了白居易的诗 , 我多了一份同 情心
22、,多了一份对世事的哀叹。 ( 选自我眼中的白居易) 佳作 领悟 白居易的长归 皈 依 龙 门 是 一 代清 官官 场 失 意 之 后 的 人生 选择 , 是一 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 ,一个秋天的傍晚, 长安古道之上, 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 白 居 易 默 默 地 坐 在 一 匹 老 马 牵拉的破车里 ,一路颠簸朝 洛阳的龙门而来 ,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 , 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 , 发出凄厉的长鸣。 这就是公元 826 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 场上败下阵来 ,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 当看到白居易的这副满脸沮丧、 穷困潦倒的模样 , 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 上和腐
23、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 模样?那个 29 岁就进士及第, 34 岁成为翰林学士 , 35 岁担任左拾遗, 38 岁升为户曹参军 , 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 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 惩贪倡廉、 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 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 “补察时政 ”“泄导人情”的武器 , 倡导“新 乐府运动 ”, 写出大量讽喻诗 , 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 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 ,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 ,眼下, 他坐在破车之上 , 或 许 还 在 慢 慢 回 想 着 唐 宪 宗 元 和 六 年 的 那 次 对 他 的 致 命 一
24、击 吧? 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 奸不辨, 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 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 ,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 如果 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 , 也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 让历史定格、 让世界喝彩 的琵琶行 :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 然而 ,白 居易 因为 琵琶行 而 一举 成名 ,13 年之 后他 却又 选择 了龙门 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 长归是他政治上四处碰壁之后的败退 , 是他文学上 功成名就之后的回归 , 也是他人生寻觅求索之后的绝望。 当然 , 此时此地的白居 易万万没有想到 , 自己的长归更是大唐文学的一个重大转折 , 从此
25、唐诗走向衰败 , 最后居 然由泥腿子黄巢用 “我花开后百花杀 ”来给辉煌的唐诗充作了封笔名诗。 此时, 白居易无言地望着古道瘦马和老树昏鸦 , 西下的夕阳把这位断肠人 的苍苍白发染成了金黄。 想到自己的人生终结 , 举头眺望那近在眼前的龙门 , 只 见卢舍那大佛正在凝望着洛河对岸的香山琵琶峰 , 他想, 那里便是自己死 后的悲 惨归宿了。 其实, 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 白 居易就是半个盛唐。 他败了 , 就是盛唐的衰败; 他走了 , 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 国的半壁江山。 1 学总领 开头段用“人生选择 ”和“人生归宿” 总领文章内容。 “人生选择 ”实乃官
26、场失意后的无奈 , “ 人生归宿”实乃仕途绝望后的最大悲剧。 2 学描写 第 段 描 写 白 居 易 长 归 洛 阳 龙 门 的 情景 , 组合了 “ 秋天”“ 傍晚 ”“ 老 马 ”“ 破车”“ 古道”“老树”“ 乌鸦” 等 典 型 意 象 , 以 此 渲 染 凄 清 悲 凉 的 氛 围 ,突出长归的悲剧性。 3 学发问 第段连续发问构成排比。 使用了一个反问和三个疑问 , 进一步突出白居易 长归的悲剧性 ,语言富有气势 ,感情充沛。 4 学辩证 作者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白居易仕途的失意 , 由失转得, 从而引出让千古陶 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名篇琵琶行 。 5 学联想 第段紧承上文 ,由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联想到他长归的龙门琵琶峰 , 又由白居易的长归联想到唐诗的转折 , 如此联想合情合理 , 又进一步突出了白 居 易长归的悲剧性。 6 学深化主题 结尾段将白居易个人的悲剧升华到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 ,深化了主题。 末句使用整句 ,内容很有高度 ,语言富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