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论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摘 要 世界著名心理卫生学家艾森伯格曾指出:“一旦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证后,心理卫生在决定人们生活质量中将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影响一、前言世界卫生组织早在 1948 年的成立宣言中就明确提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心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
2、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二、体育锻炼对人体心理的积极作用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体育锻炼对维持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古希腊人不仅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我国古代也十分重视体育和心理的关系。 礼?大学中说:“心宽体胖” ,意即心理健康的人,身体就好,反过来,身体好的人,也有利于心理健康。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
3、、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1、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活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 。2、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3、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现在的学生相当一
4、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意志力薄弱,吃不了苦。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4、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是在正确人生观和信念的支配下,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思想、认识、行为相一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三、各类体育项目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项目的多样性为调节人们的多种心理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锻炼价值,对人的心理
5、也有不同的影响。适时的,有针对性的选择和开展体育锻炼,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性,把一些体育项目作大致的分类。(1)如果你自己不太习惯与同伴交往,那你就选择足球、篮球、排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进行锻炼。坚持这些项目活动,可以帮助你逐渐改变孤僻的习惯。(2)如果你胆小,那就应多参加游泳、溜冰、滑雪、拳击、摔跤、跳马等项目,这些运动要求人不断克服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3)如果你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那就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击剑等体育活动。进行这些项目的活动,任何犹豫、徘徊都会延误时机,遭到失败,从而帮助你养成果断的性格。
6、(4)如果你遇事不够冷静,那就应该多参加下棋、打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等活动。这些活动能帮助你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使急躁、冲动的弱点得到改进。(5)如果你发觉自己有好逞强、易自负的短处,你可选择一些难度较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跳水、体操等项目进行锻炼,也可以找一些比自己强的对手对垒,你就会发现“山外有山”而收敛不良个性。四、体育锻炼应注意的问题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促使体育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重新审视传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
7、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离开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意义。2、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研究学情具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学情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锻炼和分类指导,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发展个性,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3、处理好“体”和“德”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心理健康问题是德育问题。体育教师不只是教授给学生以体育技能,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性格、心理等诸方面的问题。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健身强身的自觉意识,使其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4、 处理好“质”和
8、“量”的关系要想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活动时必须有一定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每次锻炼的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同时应注意运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如果体育锻炼与运动保健、医务监督相吻合,则会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5、充分利用教育评价的功能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活动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推动教育活动的发展。通过评价促进教育活动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实现规定的教育目标。新的体育锻炼理念给广大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培育一代新人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参考文献:1体育心理学马启伟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教育评价王景英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