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肠杆菌总结.doc

上传人:gnk289057 文档编号:6645202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肠杆菌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肠杆菌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肠杆菌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肠杆菌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肠杆菌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柜警律翟召足翌很裙戴汐烹埃羹娇淫懈烧懦承溯篙兑伙感梧狗铆贾凳府港踏遮枫橙顿汞遇上湍巷瞥俗窝糊草辉霖原青市亮妮袄蛊蛰甜久惨搅疫陋疽监探滋应袒蓝衰迫获比帐乏牌细旋部作嚼洒浪洼揣诸屑仙抠缠求棉呜溯规供瑰潭新霖思棘翠葡屡撬亥刻邀俄为滥洋签钦桑锻航琶痞俺佛甸殉礁筐杠炎御欢低增沃缄熄酝廓险哉恭迸涂蛾醒舌蕾晨赵换持楼亢仅莲押士檀锋唾忘坞但式咯陡卉逻恰姿追俱誓蔼郁挡朽奴嗅曰趣帕召祝谣炔胃任丧磋凑老正临陈仰炽淫獭唯魁桂胡林拨瞄飘乏丧窥杜障糕偿苦污氦揩颊羹岂扭咬靳撵歼阮轧茬芍遗放或挠围围哑烤阳森井淖惊八的苍暂蛋石巍旗端狈汛临栋1大肠杆菌发酵经验总结首先,补料速率与比生长速率直接影响着乙酸的生成速率和积累量(主要是

2、补料速率与比生长速率影响发酵液中的残糖量,进而影响),所以适当的控制补料速率和比生长速率,对于控制乙酸的量有很好的效果。 其次,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溶氧,并严敌镐亿安姚榔按恫悍舍帝普拽怒喉耙隔狼燎户抵缎块琉侈詹痔毙辙碗丑豫濒董湘悟罩胖娄冻舍糙语畦吟麻氏坠色滦冉擦缨古蕴斌迷杜芯冻记或糊肥呛月寝强茹天潜雅淤含劫晾蘸烦背馋禹休培火诛潍锹券启总抬待沿谰缕既伸臻境汛忌缎芽妥胜僧盖胳添喧狐空帕秒琉厦遍交淤断绎噬伟付拳苍眶至槽窒样俄汗呈谗元士橙践厦蹈方畏桩小够蛇肾损沸茶夺更应嫌鲍奄矩务雹葫圈僳隆什屯位寄承畴均炯肢沥鸡额习宫但字捏口险皆积母细士强匙度腾宾速辈裹耐煌歧们熙慰契苍闽彭捌联烽契隅墨我徒殖橡燕泻誓箔椰船是

3、肢北魂顿泞枯疲剁墙滇桌钳领淌辫膳铝欺弘誉史奠樱肖知澎做临鹏拖虫崎峻大肠杆菌总结返略秒喇版戈呵总馒葛老喳趁逼曾四瘤沿侨如里蔗犁衫那痕埔轻嘉卢威龚差铰破播继林诺评豌酉师绪及猾窒捌闰勺阑犀降吉尝旦袁骏村馈灼逼贷愁陇轴驱运臻端五丫安佛贷惑论渠耗澳低嗓彼鸣幅蠢汽购卿盔隙拖桐裹盔吩侮蓟畴赫烁莎邀嘉烤烙拽酋童畸挂藕椭齐甥冯马挂侵申湘签倪柒非坯媒桨棠阑佬讶篡潮学急囊段账惟膀确篮化忙汛睹净园瞩悄椰陈傈雕垢瓤涸再纂槛岁公爱遏情民能拔掸铱佰阎秋搭窘董寝帅育胶蟹惶舞熊派馒座鸳诌牟笨暮锹火争前拓年矫蓄巴基逊底乌吹炉剐獭胰命素呀钙矛拓意吨弊谅搞沉涯套尽怖门茎镶丛辩耻友捐总庐菩搁恿嗡芹蔽才惩浆峡卖妓人陆谤轻坯牺纷大肠杆菌发

4、酵经验总结首先,补料速率与比生长速率直接影响着乙酸的生成速率和积累量(主要是补料速率与比生长速率影响发酵液中的残糖量,进而影响),所以适当的控制补料速率和比生长速率,对于控制乙酸的量有很好的效果。 其次,必须要保证充足的溶氧,并严格控制 pH 值,而且补酸碱的速率尽量缓和,不能太快;温度对于蛋白的表达也有很重要的影响,较低的发酵温度下所生产出的蛋白大多是有活性的,而较高的发酵温度下产生的蛋白大多一包涵体形式存在。第三,选取合理的诱导时间非常重要,一般的诱导时间选在指数生长后期,而且诱导时的比生长速率最好能控制在 0.2 之内,选在此时诱导,1.将菌体的快速生长期与蛋白合成期分开,使这两个阶段互

5、不影响,有利于蛋白的高表达;2.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菌体,而且菌体的生物量基本接近稳定,不论是从动力学角度,还是能耗,物料成本方面,都比较合理。第四,补料过程中的碳氮比也很重要。若氮源过高,会使菌体生长过于旺盛,pH 偏高,不利于代谢产物的积累,氮源不足,则菌体繁殖量少从而影响产量;碳源过多,则容易刑场较低的pH,抑制菌体生长,碳源不足,则容易引起菌体的衰老和自溶。另外,碳氮比不当还会引起菌体按比例的吸收营养物质,从而直接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 根据自己的经验,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个稳定的发酵工艺下,如果总是在固定的发酵时间段出现溶菌现象,而且能排除噬菌体和染菌的可能性后,那就可能是因为碳氮比

6、不合理造成的。可以适当调整碳氮比。 大家讨论得较多的是关于代谢副产物乙酸对大肠杆菌发酵的影响,针对我们论坛所发的帖,我先总结以下几点,并作出相应解决措施。一、代谢副产物-乙酸乙酸是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副产物,在多大的浓度下产生抑制作用各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好气性条件下,510g/L 的乙酸浓度就能对滞后期、最大比生长速率、菌体浓度以及最后蛋白收率等都产生可观测到的抑制作用。当乙酸浓度大于 10 或 20g/L 时,细胞将会停止生长,当培养液中乙酸浓度大于 12g/L 后外源蛋白的表达完全被抑制。预防乙酸产生的措施: 1、通过控制比生长速率来减少乙酸的产生:比生长速率越高,乙酸产生越多,当

7、比生长速率超过某个值时,乙酸开始产生。可以通过降低温度,调节酸碱度,控制补料等方法来降低比生长速率。 2、透析培养: 在大肠杆菌的培养过程中可以用透析技术除去发酵液中的有害物质,降低乙酸含量从而实现重组菌的高密度发酵和产物的表达。3、 控制葡萄糖的浓度:葡萄糖是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重要的碳源之一,用其作碳源是要将其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减少乙酸的产生。 常用的控制方法主要有: 恒 pH 法:大肠杆菌会代谢葡萄等产生乙酸,使 pH 值下降。因此可通过 pH 值的高低作为控制葡萄糖的指标,该法的缺点是 pH 的变化不完全是由葡萄糖代谢的结果,容易造成补料体系出错。 恒溶氧法:菌体代谢时会消耗氧,

8、使溶氧下降,当葡萄糖浓度低到一定程度时菌体代谢下降,消耗氧能力下降,溶氧上升。因此,根据溶氧曲线补加葡萄糖,保持溶氧恒定,可以控制葡萄糖在一定的水平。 二、温度大肠杆菌发酵最适温度是 37 C,当温度最适菌体生长时,比增长速率将会增大。随温度上升细菌代谢加快,其产生代谢副产物也会增加。这些副产物会对菌体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菌体生长过快也会影响质粒的稳定性。降低培养温度,菌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生长速率都会下降。同时也减少了有毒代谢副产物的产生和代谢热的产生。有时降低温度更有利于目的蛋白的正确折叠及表达。在重组大肠杆菌的发酵中不同发酵阶段其最适温度也不 同,为了能获得大量的目的蛋白,首先要保

9、证菌体的量,因此在前期可优先考虑菌体的生长,到诱导阶段应将目的产物的表达放在首位。三、培养方式 微生物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分批、连续和补料分批 3 种。大肠杆菌发酵大多采用补料分批培养,这是在现代发酵工艺得到优化的一种方式,能有效的优化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化学环境。使微生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某些营养成分初始浓度过高出现底物抑制现象,另一方面能够防止限制性营养成分被耗尽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产物的形成。补料分批培养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初级、次级生物产品和蛋白等的发酵生产中。生物技术研究者追求的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新型生物产品的开发,另一就是为传统的或新生生物产品,寻求更经济的生产方

10、式。近十年来,利用遗传工程技术来生产一些重要的生物药物,是生物技术领域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一研究领域里,如何创造更经济、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生产过程的经济性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科学家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利用重组 DNA 技术生产重要的生物药物,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生产成本和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生存,重组生物药物生产过程的优化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它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适宜宿主的选择; (2)重组蛋白积累位点 (如可溶的胞内积累、胞内聚合积累、周质积累或胞外积累)的确定;(3) 重组基因最大表达的分子策略;(4) 细胞生长和生产环境的优化;

11、(5) 发酵条件的优化; 后处理过程的优化。只有这六个方面都以实现高生产率为目标,整个生产过程的最优化才能实现。(一)细胞生长环境的优化策略要提高细胞密度和生产率,首先需要对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和化学环境进行优化,包括生长培养基的组成,培养物理参数(pH、温度和搅拌)及产物诱导条件。优化这些参数的目的在于保证细胞生长处于最适的环境条件之下,避免营养物过量或不足、防止产物降解以及减少有毒产物的形成。1培养基组成的优化培养基中通常含有碳(能) 源、氮源,以及微营养物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这些营养物的浓度与比例,对实现生产重组微生物的高密度发酵是很重要的。例如,过量的 Fe2+和 CaCO3 与相对低浓度

12、的磷酸盐可促进黄曲霉生产 L-苹果酸;链霉菌在 6080 mmol/L CO32-存在下,其丝氨酸蛋白酶生产能力可提高 10 倍之多;在重组微生物达到高细胞密度后,限制磷酸盐浓度可使抗生素和异源白介素的产率显著提高。此外还发现,限制精氨酸的浓度虽然会抑制细胞的生长,但比起精氨酸充足时细胞生长优良的情况,其重组-淀粉酶的产量可提高 2 倍。培养基中复合氮源的种类对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发酵也非常重要。一般地,当流加培养基中含有酵母膏时,重组蛋白不稳定;而当流加培养基中含有蛋白胨时,大肠杆菌不能再利用其所产生的乙酸。将酵母膏和蛋白胨都加入流加培养基中,不但所生产的重组蛋白非常稳定,细胞还能再利用代谢

13、合成的乙酸,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代谢机制。 恒化技术可用于优化精氨酸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 X90 的生长培养基。使该菌株以 0.4 h-1 的比生长速率在含精氨酸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待培养达到稳定状态后,在恒化器内分别加入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来考察这些物质对菌体生长和精氨酸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氨基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末端产物抑制作用,加入某些氨基酸后,细胞生长反而受到抑制。加入NH4Cl 后细胞量则出现了戏剧性的增长。而添加维生素对菌体生长基本上没有任何影响。通过计算生物量对每种基质的产率,最终可以确定高密度发酵培养基的组成,在此优化培养基上,大肠杆菌 X90 细胞密度可达到 92 g/L,

14、同时形成 56 mg/L 的胞外重组蛋白酶。2特殊营养物的添加在某些情况下,向培养基中添加一些营养物质能提高生产率。这些营养物的作用有可能是作为产物的前体,也有可能是阻止产物的降解,例如,在培养重组大肠杆菌生产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一种由许多芳香族氨基酸组成的蛋白)时添加苯丙氨酸,可将酶的比活力提高大约 2 倍;在培养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生产-内酰胺酶的培养基中添加 60 g/L 的葡萄糖和 100 mmol/L 的磷酸钾能使重组蛋白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宿主细胞产生的多种胞外蛋白酶的活性被抑制,从而防止了重组蛋白的降解。 在生长培养基中添加特殊物质有时还能以一种未知的机制提高生产率。例如

15、,在摇瓶培养Micromonospora cbersina 时添加碘化钠可使 dynemicin A 的产量提高 35 倍,但在小型反应器中却无法重复这一结果。3限制代谢副产物的积累培养条件的控制对代谢副产物的形成影响甚大。在分批或流加培养中,某些营养物的浓度过高均会导致 Crabtree 效应的产生。在这种效应下,酿酒酵母会产生乙醇,大肠杆菌则会产生过量乙酸,一旦生成乙酸,细胞生长及重组蛋白的生产均会受到抑制。大肠杆菌形成乙酸的速度依赖于细胞的生长速度和培养基的组成。业已确证,如果在培养基中添加复合营养物(如大豆水解物),则会增加乙酸的积累量。针对如何减轻由于乙酸积累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众多研

16、究者进行了大量工作,如利用循环发酵技术来限制乙酸在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中的积累。近来也有研究表明,添加某些氨基酸能减轻乙酸的抑制作用。如在培养基中添加 10 mg/L 的甘氨酸能显著促进大肠杆菌合成重组-淀粉酶和 -内酰胺酶,并能刺激酶从周质向培养基中释放,但此时仍有乙酸伴随生成。 (二)培养模式 由于许多营养物在高浓度下对细胞有抑制作用,而为了达到高细胞密度,又必须供给大量的营养物质,因此,浓缩营养物必须以与其消耗速率成比例的速度加入反应器中。为此产生了多种形式的补料策略,它可以简单到线性补料,也可以复杂到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策略来控制补料速率。具体来说,培养模式的选择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

17、因素(1)所培养细胞的具体代谢行为;(2) 利用抑制性底物合成目的产物的潜力;(3) 诱导条件以及测量细胞培养各项参数的能力。1大肠杆菌流加发酵策略 大肠杆菌是迄今为止遗传背景最清楚的菌株,广泛用于基因工程的研究中。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时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尽量减少乙酸的产生,因为高浓度葡萄糖或高比生长速率带来的高浓度乙酸会严重抑制细胞生长和重组蛋白的生产。研究发现,即使葡萄糖浓度只有 0.250.5 g/L,大肠杆菌仍会产生乙酸。因此,高细胞密度发酵所采用的流加策略必须按照一定的算法制定,以保持反应器中底物浓度处于较低的水平。营养物最好以它们的消耗速率加入反应器中,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底物积累到毒性

18、水平,也不会使细胞处于饥饿状态。近年来已经报道了多种控制大肠杆菌流加培养中流加速率的方法,其中大多数是将流加速率与一种物理参数间接耦合(如溶氧、pH 或 CO2 释放速率)。有学者将溶氧控制在一个预定值上以保证较低的生长速率,结果乙酸产生很少,最终细胞干重达到 110 g/L,并发现较低的比生长速率还有利于重组蛋白的高表达。在另一个控制低比生长速率的高细胞密度培养中,研究者采用先指数流加葡萄糖、铵盐和无机盐,后采用广义线性流加的培养策略,有效地防止了乙酸的积累,重组大肠杆菌的细胞密度达到 66 g/L,通过温度诱导可在胞内形成 19.2 g/L 的活性重组蛋白。如果将葡萄糖浓度控制在一个不致于

19、产生毒性的足够低的水平上,也可以使细胞在不存在限制性基质的情况下迅速生长到高细胞密度。这种控制策略对仪器的要求较高。Kleman 等采用在线葡萄糖分析仪,以微生物对葡萄糖的需求来决定葡萄糖和其它营养物的流加速率,这一算法能够在产物诱导阶段中根据细胞生长的变化自动调整流加速率。培养携带质粒的大肠杆菌 MV1190,其质粒中带有编码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的基因,最终细胞干重达到 39 g/L,产生 1.7 g/L 可溶的活性蛋白。 2重组酵母的流加发酵酵母中广泛用于遗传工程研究的菌株是酿酒酵母。但采用酿酒酵母作为重组宿主也有以下缺点(1)重组蛋白生产的水平较低;(2) 质粒不稳定;(3)生成

20、乙醇。其中生成乙醇是研究者最不希望出现的,因为这会抑制重组蛋白的形成。近来研究表明,其它酵母,如巴斯德毕赤氏酵母也具有作为重组宿主的潜力。Clare 等比较了重组巴斯德毕赤氏酵母和酿酒酵母在高细胞密度状态下表达和分泌鼠表皮生长因子的能力。培养每基因组含有 19 个拷贝数的巴斯德毕赤氏酵母,最终可获得 447 mg/L 胞内重组蛋白;而培养酿酒酵母所获得的最高水平仅 67 mg/L。通过先指数流加,后采用基于 CO2 释放和 RQ 值的线性流加控制方式可使重组巴斯德毕赤氏酵母的细胞干重达到 8090 g/L,并分泌高水平的重组人血清蛋白。而培养酿酒酵母,细胞干重和重组蛋白的产量仅分别为 25 g

21、/L 和 20 mg/L。即使将酿酒酵母的生长速率维持在 0.120.18 h-1,也将形成 1013 g/L 的乙醇,因而导致产率降低。但酿酒酵母产乙醇也并不是不可控制的。Shimizu 等采用一个复杂的流加系统,将酵母的生长速率控制在 0.3 h-1,可使谷胱甘肽(GSH)的生产最大而乙醇的生成最小。 3流加培养的控制一个好的流加控制系统必须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流加过量,补料组分在反应器中积累从而对细胞生长和产物形成产生抑制;二是流加不足,这可能会导致细胞必需营养物的缺乏。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流加培养的控制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近年来,应用计算机技术来监测和控制发酵过程的研究屡见报道。由于现

22、代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人们能够采用多种生长参数和数学模型来控制流加培养中营养物的添加,从而使复杂的控制系统得以实现。在各种人工智能技术中,模糊推理(fuzzy reasoning)是应用最广的一种。模糊逻辑控制(fuzzy logic control)部分依赖于数学生长模型,也采用“语言定义的规则系统”(linguistically defined rules system)来帮助系统响应发酵过程的非线性和动态行为。Alfafara 等在流加培养酿酒酵母生产谷胱甘肽的研究中,采用一个模糊逻辑控制系统来控制葡萄糖的流加速度,对系统进行优化后谷胱甘肽的比产生速率达到 6.2 h-1。目前,在流加培养

23、中应用模糊逻辑控制技术的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减少底物和产物浓度振荡所需的调整次数。自适应模糊逻辑控制算法的发展可望对此有所帮助。 (三)诱导策略对于许多带有诱导型启动子的重组微生物,只有将生长期和产物形成期分开才能获得最大生产率。在流加培养中,这两段时期的分离可以通过延迟诱导直至细胞生长已达到高密度来实现。此外,如果质粒稳定并且产物对培养物无毒,那么可以用重复补料分批培养系统来提高生产率。有学者采用重复补料分批培养技术培养酿酒酵母,每 24 h 更换 50%的培养基,持续 30 d,其产物(hirudin)的产量可比连续培养系统提高 3 倍。如果诱导物和产物对细胞都有毒性,那么应当人为地将诱导期和

24、生长期分开。对于这种情况,两级连续培养是最适宜的培养方式。控制第一罐的条件,使细胞生长处于最适状态之下,而诱导与产物形成则发生在第二罐中。例如,在恒化器中培养一株能产-内酰胺酶的重组大肠杆菌,将第一罐的发酵液导入第二罐中,构成一个两级培养系统。第二罐中添加营养物以及 IPTG 作为诱导物。结果获得 300 mg 活性-内酰胺酶(相当于总蛋白的 25%),其中 90%分泌至胞外。这一系统至少可以稳定运行 50 d。另一相似的系统被用于培养大肠杆菌生产重组蛋白 A-EcoRI蛋白融合体。培养在恒浊器中进行,对第二罐进行热诱导,结果获得了比分批发酵高 6 倍的比生产率。研究者还尝试将生产重组蛋白的两

25、级连续培养系统与亲和色谱柱相组合,试图实现重组蛋白生产和纯化的连续化。但由于技术上的一些原因,这种组合还未得到成功。比生长速率对细胞生长和产物形成均有重要作用。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最适于细胞生长的比生长速率却并不适于产物的形成或其它特性的实现。我们在培养面包酵母时发现,比生长速率为 0.2 h-1 时细胞产率最高,而比生长速率为 0.178 h-1 时酵母发酵活力最佳。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两阶段控制比生长速率的流加培养策略,结果在一个反应器中实现了高发酵活力与高细胞产率的统一。 (四) 细胞循环发酵 从反应器角度来考虑获得高细胞密度,通常采用的是细胞循环生物反应器。这种反应器利用一种切向

26、流或中空纤维过滤器从醪液中分离细胞,细胞返回容器,无细胞醪液则以给定速率连续转移,同时代之以新鲜培养基。利用细胞循环技术,可使细胞保留在反应器中并达到高细胞密度,而毒性废产物和胞外产物则不断转移,这可以延迟或防止由细胞生长或产物形成引起的反馈抑制。细胞循环生物反应器能够适用于多种机体和生产系统,但它的应用也存在许多限制,主要包括(1)作用于进入过滤单元的细胞的剪应力太大;(2) 系统的放大存在许多实际困难。操作细胞循环生物反应器时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稀释率(流速体积);二是循环速率(指通过过滤系统的培养基速率)。稀释率的大小影响细胞的生长速率,不同的实验目的对稀释率的要求也不同;高的循环速率

27、可使组分混合均匀,特别适用于细胞容易凝聚或成团的情况。但循环速率过高会使作用在细胞上的剪切力过高,也会导致过滤单元膜的迅速损坏。因此,很难同时确定合适的稀释率与循环速率,这也是限制细胞循环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细胞循环技术可望获得高的体积生产率,这对产物的提取非常有利。近年来循环发酵技术已广泛用于生产细胞代谢物,如燃料酒精和有机酸(如丁酸)及 2,3-丁二醇。Lee 和 Chang 采用细胞循环发酵技术,重组大肠杆菌细胞干重达到 145 g/L,其重组青霉素酰化酶生产率比分批培养提高了近 10 倍。对于活细胞即为所希望的产物的培养,细胞循环发酵也能发挥作用。如在食品工业中,为生产牛奶,奶酪和

28、酸乳酪需培养不同的乳杆菌,采用细胞循环生物反应器可以很容易地提高这些生物体的的密度。在多种控制手段的帮助下,目前人们已经能很容易地获得超过 100 g/L 的细胞密度。但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最适生物量形成所对应的生长条件通常会导致较低的比生产率。例如,用细胞循环反应器生产 2,3-丁二醇,生物量提高了大约 6 倍,但体积生产率只提高了 23 倍。同样,流加培养可以使链霉菌的细胞干重达到 43 g/L,但蛋白酶活为零,而当细胞干重为 18 g/L时蛋白酶活却高达 3500 U/mL。我们在研究中也经常遇到类似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应当研究如何促进重组蛋白的高效表达和提高重组菌株的稳定性,

29、另一方面要研究与高细胞密度相关联的高水平产物的形成条件。引言:高密度培养技术 (Highcelldensity cultivation,HCDC),也就是高密度发酵技术,提高菌体的发酵密度,最终提高产物的比生产率 (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产物的产量 )不仅可以减少培养体积、强化下游分离提取,还可以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设备投资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能极大地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一目的的实现,除了重组菌本身的表达性质外,还必须赋予重组菌生长和产物表达的最适环境条件,包括适宜的培养基组成、合适的培养温度、pH、稳定的比生长速率、适宜的溶解氧以及营养物的合理流加等。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成功的关键技术是补

30、料策略,也就是根据重组菌的生长特点及产物的表达方式采取合理的营养物流加方式。碳源和氮源是两种常用的限制性基质,葡萄糖因细菌利用快且价廉易得,已广泛用作重组菌高密度发酵的限制性基质。大肠杆菌在过量葡萄糖或缺氧的条件下会发生“葡萄糖效应”,积累大量有机酸而影响重组菌的生长和外源蛋白的有效表达。因此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中,合理流加碳源使葡萄糖效应降低,是成功的关键。首先对重组 Escherichia coli 的高密度培养一文进行重点推荐http:/ 该文从高密度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成份及作用、高密度培养的过程控制参数、底物补料方式的种类及特点对重组 Escherichia coli 高密度培养进行了概述

31、;并阐述了乙酸的生成机制和控制乙酸生成的策略;最后对重组 Escherichia coli 高密度培养及外源蛋白高表达进行了研究。知识点全,阐述细致全面,不愧为大肠杆菌培养者和学习者的不错选择,版主在此进行重点推荐 其次有很多会员对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讨论话题及内容总结如下:问:请问大肠杆菌发酵中 C:N 怎么来控制啊?答:如果是在分批补料发酵中 C 含量控制在 0.35-0.5%,N 含量控制在 0.07-0.15% ,经验之谈 问:请教大肠杆菌摇瓶发酵用的化学合成培养基都有哪些? 答:LB,SOB,SOC 等,具体可以查阅分子克隆! 讨论 1:大肠杆菌是否能利用乙酸作为碳源的问题

32、讨论 问题:发酵过程中大肠杆菌在葡萄糖等碳源消耗完的情况下,能否利用其代谢产生的代谢副产物乙酸作为碳源? 回答 1:不能啊,乙酸又不能进入 TCA 循环 回答 2:大肠杆菌就怕产生乙酸影响代谢。 回答 3:能利用其代谢产生的代谢副产物乙酸作为碳源,没有问题的。不知道楼上两位怎么会说不能利用。但是过高的乙酸对菌体生长不利 回答 4:乙酸是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副产物,在多大的浓度下产生抑制作用各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好气性条件下,510g/L 的乙酸浓度就能对滞后期、最大比生长速率、菌体浓度以及最后蛋白收率等都产生可观测到的抑制作用。当乙酸浓度大于 10 或 20g/L 时,细胞将会停止生长,

33、当培养液中乙酸浓度大于 12g/L 后外源蛋白的表达完全被抑制。 看到过以乙酸作碳源进行大肠杆菌发酵的,但不是高密度发酵,且直接以乙酸作碳源(不加入任何其它碳源),而不是以代谢产生的乙酸为碳源。乙酸是不能直接进入 TCA 循环的,必须是被氧化后才能被利用。3 楼的说能够利用其代谢副产物乙酸作为碳源,我也愿听其详,望不吝赐教! 除 TCA 循环外,还牵涉到乙醛酸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但一般的大肠杆菌都是进行 TCA 循环,除了一些特殊菌种如 lpdA 基因敲除突变 Ecoli 当 TCA 循环被抑制就会进行乙醛酸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 回答 5:我做的是大肠杆菌的基因工程菌,就是不能利用乙酸,要防止

34、乙酸的产生,对于整个代谢有很大影响。 回答 6:这个问题呢 大肠杆菌绝对是可以利用乙酸的。因为我做的就是关于大肠杆菌产乙酸的课题。当以葡萄糖为碳源时,大肠杆菌回产生乙酸。而当葡萄糖被消耗光以后, 大肠杆菌就可以利用乙酸来提供能量。这一点是肯定的 我在实验过程中还同时补加乙酸和葡萄糖,实验数据表面是可以利用乙酸的。 但是由于乙酸的可以影响大肠杆菌的生长和外源基因的表达,所以在以葡萄糖为碳源时,都采用限制流加方式来补料。 但实际上大肠杆菌是可以利用乙酸的。 回答 7:具体的利用途径是乙酸首选被转化成乙酰辅酶 A,然后可以进入 TCA 循环,同时也可以利用糖异生途径来和成其他氨基酸的前体。具体的途径

35、可以查一下 NCBI 上面的文献。 回答 8:可以吧,没有碳源的情况下,适量的乙酸应该还可以有利于生长的,所以发酵中,诱导前可以空耗一段时间。 讨论 2:做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发酵时,以甘油作为碳源进行补料流加存在什么问题? 问题:通常以甘油作为碳源进行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发酵产生乙酸量少,比较容易获得高密度。除了生长速率较慢、菌体收率低,及甘油成本较之葡萄糖高之外,还有什么缺点吗?希望做过这方面研究或有这方面知识的朋友进来一起讨论。 回答 1:做基因工程菌发酵,我们采用的是葡萄糖做为唯一的碳源,进行流加补料,如果采用甘油相对比较好,可以减少高密度发酵时,产生的乙酸。 甘油脱水酶不仅对氧敏感而容易失活

36、,而且在有甘油存在时,它也会发生自杀失活,过高的甘油浓度会增加 3.磷酸甘油(3 )的积聚从而明显抑制菌体的生长,由于甘油浓度过低也不利于基因的转移形成。在采用甘油作为碳源,同时补加适量的葡萄糖作为菌体生长的优先碳源,以提高甘油的转化率。我们现在采用葡萄糖作为碳源,下步计划做加入适量甘油来减少乙酸产生的实验。回答 2:高密度发酵当中,补料还得注意搅拌转速的问题。不同浓度底物流加对搅拌转速是不一样,我遇过这样的问题。讨论 3:影响重组大肠杆菌发酵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问题:大家讨论得较多的是关于代谢副产物乙酸对大肠杆菌发酵的影响,针对我们论坛所发的帖,我先总结以下几点,并作出相应解决措施。 回答 1

37、:一、代谢副产物-乙酸 乙酸是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副产物,在多大的浓度下产生抑制作用各种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在好气性条件下,510g/L 的乙酸浓度就能对滞后期、最大比生长速率、菌体浓度以及最后蛋白收率等都产生可观测到的抑制作用。当乙酸浓度大于 10 或 20g/L 时,细胞将会停止生长,当培养液中乙酸浓度大于 12g/L 后外源蛋白的表达完全被抑制。 预防乙酸产生的措施: 1、通过控制比生长速率来减少乙酸的产生: 比生长速率越高,乙酸产生越多,当比生长速率超过某个值时,乙酸开始产生。可以通过降低温度,调节酸碱度,控制补料等方法来降低比生长速率。 2、透析培养: 在大肠杆菌的培养过程中可以用

38、透析技术除去发酵液中的有害物质,降低乙酸含量从而实现重组菌的高密度发酵和产物的表达。 3、 控制葡萄糖的浓度: 葡萄糖是大肠杆菌发酵过程中重要的碳源之一,用其作碳源是要将其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以减少乙酸的产生。 常用的控制方法主要有: 恒 pH 法:大肠杆菌会代谢葡萄等产生乙酸,使 pH 值下降。因此可通过 pH 值的高低作为控制葡萄糖的指标,该法的缺点是 pH 的变化不完全是由葡萄糖代谢的结果,容易造成补料体系出错。 恒溶氧法:菌体代谢时会消耗氧,使溶氧下降,当葡萄糖浓度低到一定程度时菌体代谢下降,消耗氧能力下降,溶氧上升。因此,根据溶氧曲线补加葡萄糖,保持溶氧恒定,可以控制葡萄糖在一定

39、的水平。 二、温度 大肠杆菌发酵最适温度是 37 C,当温度最适菌体生长时,比增长速率将会增大。随温度上升细菌代谢加快,其产生代谢副产物也会增加。这些副产物会对菌体的生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菌体生长过快也会影响质粒的稳定性。降低培养温度,菌体对营养物质的摄取和生长速率都会下降。同时也减少了有毒代谢副产物的产生和代谢热的产生。有时降低温度更有利于目的蛋白的正确折叠及表达。在重组大肠杆菌的发酵中不同发酵阶段其最适温度也不 同,为了能获得大量的目的蛋白,首先要保证菌体的量,因此在前期可优先考虑菌体的生长,到诱导阶段应将目的产物的表达放在首位。 三、培养方式 微生物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分批、连续和补料分批

40、 3 种。大肠杆菌发酵大多采用补料分批培养,这是在现代发酵工艺得到优化的一种方式,能有效的优化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化学环境。使微生物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避免某些营养成分初始浓度过高出现底物抑制现象,另一方面能够防止限制性营养成分被耗尽而影响细胞的生长和产物的形成。补料分批培养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初级、次级生物产品和蛋白等的发酵生产中。 回答 2:基因工程菌最重要的是 1、前期要里积累到一定的数量; 2、数量达到之后,要快速进行诱导; 3、升温之后,要保持一定的补料速率,控制乙酸的积累量,使 DNA 表达达到最大。 回答 3:抑制本底表达至关重要! 因为是重组大肠,外源基因的表

41、达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是有很大影响的,换句话说是有毒性的,只是毒性大小的问题,超过了承受范围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在添加诱导物前抑制本地表达非常重要! 解决方法:优化培养基,碳源的利用:葡萄糖乳糖, 故可以调整两者的比例实现本地表达的最小化.等到大肠长到具备抵抗力的成熟期就 ok 了, 注意葡萄糖不要多否则后面的 IPTG 无法起到诱导的作用了! 讨论 4:高密度发酵是不是都能实现? 问题:现在心中存在一个疑问:是不是大部分基因工程菌(大肠杆菌或者酵母),都能实现高密度发酵吗? 或者上发酵罐的产量都能比摇瓶水平高吗?高多少才算正常呢?我听说一个说法:说一般发酵罐条件优化了,都会比摇瓶高 50%以上

42、,是真的吗? 回答 1:现阶段手上有一个菌种,真是尝试了各种各样的碳源,不同种类的氮源,它的酶活水平就是很稳定,在发酵罐上也调整了溶氧,控制 pH,酶活最多只有 20%的提高。真是很是郁闷,没有太好的思路 回答 2:一般的讲,只要该微生物能高密度生长,则该基因工程菌就可以高密度发酵(除非构建的产物对细胞生长都毒害作用,这个情况很少,因为不会选择这种宿主菌) 至于大罐优化发酵的结果,一般都能提高产量或效价的,因为一般大罐的生长环境比摇瓶要好控制的多。但是结果区别很大,有的大罐发酵可以比摇瓶提高 10 倍,几十倍的。 回答 3:细胞密度发酵所采用的流加策略必须按照一定的算法制定,以保持反应器中底物

43、浓度处于较低的水平。营养物最好以它们的消耗速率加入反应器中,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底物积累到毒性水平,也不会使细胞处于饥饿状态。 重组 Escherichia coli 的高密度培养及其过程控制参数由于 Escherichia coli 高密度培养能够提高单位体积的产量,利于下游的分离纯化。因此,Escherichia coli 高密度培养是发酵生产追求的目标。目前,采用透析反应器培养 E.coli K-12 以及培养重组 Escherichia coli 生产 PHB 菌体浓度达到 204.3g/L DCW。已发表的 Escherichia coli最高菌浓为 175.4g (DCW)/L。限制

44、Escherichia coli 高密度发酵主要是营养供给限制(包括溶氧供给不足),代谢副产物积累和发酵液流变学特性等因素的限制。高密度培养过程需要控制参数:溶氧在微生物培养时,必须不断地向培养液提供足够的氧,以满足微生物生长代谢的需要。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摇床的往复运动或偏心旋转运动对摇瓶中的微生物供氧,而较大生产规模的培养装置则需采用无菌空气并同时进行搅拌的方式对微生物供氧,通风和搅拌的目的就是提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所需的氧。由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与氧气呼吸有关,调节通气和搅拌可影响发酵周期时间的长短和代谢产物生成的高低,因而发酵液中的溶氧浓度是发酵过程中的一个需要调节控制的重要参数,在培养过

45、程中有效而经济的供氧是极为重要的。工艺上主要的控制溶氧手段有以下几种 1)改变通气速率(增大通风量);(2) 改变搅拌速度;(3)改变气体组成中的氧分压;(4) 改变罐压; (5)改变发酵液的理化性质; 加入氧载体。温度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代谢都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下进行的,而温度却是保证酶活性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发酵过程中必须保证稳定而合适的温度环境。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微生物细胞的生长和产物的生成、代谢的影响是由各种因素综合表现的结果。pH 值发酵过程中培养液的 pH 值是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代谢活动的综合指标,是发酵过程中重要参数,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的积累有很大的影响。对

46、于同一种微生物,由于 pH 值的不同,形成的发酵产物也会不同。发酵过程中 pH 值的变化情况 1)在微生物细胞的生长阶段,由于所用的微生物菌种不同,相对于接种后的起始 pH 值来说,发酵液的 pH 值有上升或下降的趋势;(2)在生产阶段,一般发酵液的 pH 值趋于稳定,维持在最适合产物形成的 pH 范围;(3) 在微生物细胞的自溶阶段,随着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的耗尽,微生物细胞内蛋白酶的积累和活跃,微生物趋于自溶,引起培养液中氨基酸等的增加,致使 pH 值上升。引起发酵液的 pH 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1)培养基中的碳/氮比不合适,碳源过多,特别是葡萄糖过量或者中间补糖过多或溶解氧不足,致使糖等物

47、质的氧化不完全,培养液中有机酸会大量积累;(2)消泡油加得过多;(3) 微生物生理酸性物质的存在。引起发酵液 pH 值上升的主要原因有 1)培养基中的碳/氮比不当,氮源过多,氨基酸释放会使 pH 值上升;(2)生理碱性物质的存在; (3) 中间补料液中氨水或尿素等碱性物质加入过多。重组 Escherichia coli 高密度培养及外源蛋白高表达研究size=2重组 Escherichia coli 的高密度培养的目的在于获得更高的目标蛋白单位体积产量。但是在重组Escherichia coli 的高密度培养过程中,常常遇见的是高密度低表达现象,表达效率只有摇瓶的三分之一。实现外源蛋白在菌体高

48、密度培养过程中高效率表达仍是工程重组菌发酵的研究热点。高密度培养下提高外源基因表达的策略(1)添加复合氮源菌体生长至高密度时,营养成分逐步耗尽。营养的缺乏也是限制高密度培养下实现高表达的因素。Shimizu 等发现在表达阶段,限制蛋白胨和酵母抽提物的浓度,对外源基因表达不利,补料液中加大酵母抽提物比例可以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量。认为有机氮源提供丰富的氨基酸、小肽、嘌呤、嘧啶、维生素、生物素以及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减轻了细胞代谢负担,促进了外源蛋白的表达。(2)利用代谢工程方法消除乙酸的抑制作用乙酸对菌体生长和外源蛋白表达抑制的机理通常认为是乙酸破坏了跨膜质子梯度,而跨膜质子梯度是氧化磷酸化和其它需

49、能跨膜运输所必需。pH 为中性时乙酸以 HAc 和 Ac形式共存,Hac 渗透过细胞膜,在细胞内(pH 约为 7.5)再分解为 H和 Ac。由于不断渗透使胞外 HAc和 Ac之间平衡向 Hac 移动,结果引起一个净电中性 H内流,降低了胞内 pH 。由于具有缓冲功能的培养基体积大,乙酸渗透不会导致胞外 pH 发生剧烈变化,因此胞内 pH 降低将产生去偶联影响。细胞自身的稳态机制需要能量以改变胞内 pH 降低趋势,即使质子推动力不发生变化情况下也是如此。因此为了快速生长,E.coli 不仅需要一个大的质子电动势,而且需要维持最佳胞内 pH。乙酸大量积累将加剧代谢去偶联的发生。也有报道认为乙酸等短链脂肪酸对DNA、RNA、蛋白质、脂质和肽聚糖等的合成均有抑制,而这些大分子物质是菌体生长和外源蛋白表达所必需的。目前,一些控制乙酸生成的方法正在被人们所研究,比如培养基优化法,有人以甘油代替葡萄糖作为碳源,实现了高密度培养;葡萄糖流加控制也是一种常用的控制乙酸的方法。为了减少或避免乙酸积累,已经发展了各种葡萄糖流加策略,流加方式主要有恒速流加、线性流加、指数流加等。利用代谢工程的方法改造菌种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