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6

类型六十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doc

  • 上传人:s36f12
  • 文档编号:6644115
  • 上传时间:2019-04-19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26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六十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doc
    资源描述:

    1、六十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张奠宙 宋乃庆论争一:中小学数学课程是否要照搬苏联?1949 年以前,我国数学教育深受英美数学教育的影响。仅就使用的教材看,大多从国外引进耳熟能详的就有3S 平面几何范氏大代数 斯盖尼解析几何等。新中国成立初期,学习苏联是国家政策。但是,我们是否要全盘照搬苏联的中小学数学教材呢?这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论。当时,苏联中小学学制是十年,我们是十二年。早先使用的英美数学教材中有高次方程、行列式、导数、解析几何,苏联十年制数学教材中都没有。如果照搬苏联教材岂不是降低了数学教育水平?很多数学老师有不同意见。后来,对于教条主义死扣苏联十年制教材内容的问题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例如 196

    2、0 年规定小学必须完成算术教学,高中恢复“平面解析几何”课程等。这段历史表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必要的,但是不要教条式地硬搬。论争二:在数学教学理论上是基于苏联凯洛夫教育学 ,还是杜威的教育理论?杜威的教育理论倡导“儿童中心” “活动课程” “生活即教育”等理念。与之相反,凯洛大则主张“教师中心” “知识中心” “课堂中心” 。两者针锋相对。凯洛夫教育学和杜威教育理论之争,一直持续到今天。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仍以观念潜流的形式不绝如缕,许多“教育改革”的核心其实是杜威的思想,只是没有正式打出杜威的旗帜罢了。论争三:是开门办学、联系实际,还是“保持教学秩序” 、强调系统知识学习、打好基础?195

    3、8 年,正式提出了“教育革命”的口号,核心是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开门办学” , “把学校办到工厂、农村中去” 。数学因为抽象,理论联系实际比较困难,备受责难因而成为改革重点。在那个“大跃进”的年代,学生编写教材,劳动代替上课,生产技能取代理论知识。原本系统的数学基础教材,变成了“公社数学” “车间数学”等。过度的劳动安排“破坏了正常教学秩序” 。1959 年初即开始纠正,恢复正常的教学活动。1960 年 4 月中国数学会上海会议上, “打倒欧(几里得) 家店”“打倒柯(西) 家店”的口号四起。北京和上海分别提出“十年制中小学数学课程大

    4、纲” ,十年级学生要学习“偏微分方程的差分格式” ,这显然是做不到的。到 1960 年底, “三年自然灾害”来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落实,这些冒进的做法偃旗息鼓。中国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苏联教育理论和数学教学法的影响,加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三者合一,形成了中国数学教育的现代特色。论争四:“拨乱反正” ,是恢复到“文革”前,还是进行新的改革?“文革”结束以后必须拨乱反正,一切先恢复到 20 世纪 60 年代的数学教育状态再说。在当时这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恢复并不是要停顿。改革开放仍然是主旋律。于是,在一些问题上,许多论争陆续展开。数学是分为“代数”

    5、“几何” “立体几何” “微积分”好,还是合并成一门“数学”好?此问题在当时颇有争论。一直到 1992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仍然是分科的。但是随着五天工作制的推行,学时大幅度减少,数学内容却必须增加。分科设立的难度加大,螺旋上升的教材处理思想才得到广泛支持。国外的“大众数学教育” “问题解决” “计算器使用”等是否需要引进?在改革开放的方针下,引进国外的先进数学教育理论是必要的,但是消化吸收更为重要。一部分学者认为不要渲染国外的“先进” ,主要目的是研究当前的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漠视自己的长处是不对的。这些忠告显然也是必要的。以此观之,与时俱进是一切教育改革必须努力的方向。论争五:应试

    6、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中小学数学教育在教学目标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取向,即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和“以提高未来公民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 。从理论上说,当然应改提倡素质教育,否定应试教育。但是,社会功利性的追求,犹如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 ,无法加以控制。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有效遏制应试教育的良方。论争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引发的争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标准)于 2001 年率先公布,基本理念是贯彻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方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与时俱进,体现信息时代精神,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总的方向完全正确。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

    7、,特别是将概率、统计列为基本数学领域,让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触数据处理方法和随机观念,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虽然数学课程改革还在实验阶段,但是,它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已经显示出来:尊重学生、关注探究、重视讨论、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共识。2005 年 3 月,以中科院院士姜伯驹为代表的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对这份标准提出批评,并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不可否认的是, 标准中有一些提法未免矫枉过正,例如,启发式教学、注重数学“双基”等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被忽略了。2005 年 6 月开始,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对这份标准进行修订。可以预料,修订后的标准在坚持改革方向的前提下,将能更加全面、准确地

    8、体现数学教育规律,成为推动我国数学教育前进的新起点。论争七:建构主义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方向吗?建构主义是一种教育哲学,也是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它在认识论上有许多科学的贡献。但是如何运用到数学教育上,则需要谨慎。比如,根据上述观念,教师在教学上的主导作用将不再存在,只能是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建构主义的某些极端教育理论究竟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值得质疑。我国台湾的一次教改失败,竟有“都是建构主义惹的祸”的评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具有基本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任何理论都有具局限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国情进行辨析,不要盲目追随,是引进西方教育理论必须遵循的原则。论争八:是“大众数学教育” ,

    9、还是“英才数学教育”? 数学英才的培养是一块科学高地。一批掌握当代数学的青年,转向其他学科研究,可以取得许多最具原创性的科学成果。数学英才教育,事关国家的未来。事实上,人的天赋数学素质是不同的。实行数学英才教育,并不和“大众数学教育”以及“教育公平”相违背。六十年来,中国的数学教育无时无刻不在“改革”的浪潮中。而几乎每次改革都要批判一种观念,否定过去的主流思潮,凡提起的“传统的如何如何” ,总是错误的代表。在数学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使我们认识到,西方的数学教育观念需要仔细辨别、消化吸收。数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论争,论争是促进数学教育发展的动力。然而,我们数学教育的论争还远远不够!(摘自人民教育2009 年第 18 期,有删节)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六十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664411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