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637259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精熟过人”院系:艺术学院班级:美术学(书法方向)133学号:20130424320姓名:李璐浅谈智永的书法艺术“精熟过人”艺术学院 美术学(书法方向)133 20130424320 李璐【摘要】智永在书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上攀钟繇、王羲之笔法,下开唐人楷书先河。传“永字八法”即为智永整理钟、王书论所得。永字八法即永字的八个笔画, “点为侧、横为勒、竖为努、挑为趯、左上为策、左下为掠、右上为啄、右下为磔。 ”陈思书苑菁华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以下传授至于永禅师而至张旭始宏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 ”【关键

2、字】智永 真草千字文 永字八法公元 581 年,杨坚(即隋文帝)即位,改元开皇,国号隋。公元 589 年即开皇九年,隋灭南朝陈,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南北分裂,统一了国家。隋朝的历史虽然短,只经历了两代皇帝:隋文帝杨坚(公元 581 年-604 年)和隋炀帝杨广(公元 605年-618 年) ,但隋朝在各方面都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成为灿烂的唐朝书法文化的先驱,为唐代书法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文化上,隋朝帝王对于丹青翰墨的重视不减前朝。隋文帝灭陈时接收了陈的法书名画八百多卷。隋炀帝更是在洛阳观文殿后建立“妙楷台”和“宝迹台” 。妙楷台收藏法书,宝迹台收藏名画。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载:“历周至隋,初并天下

3、,大业之始,后主频求其书,往往有献者。 ”又云:“王师入秦,又于洛阳擒二伪王,西京秘阁之宝,扬都扈从之书,皆为我有。”可见隋代收藏不少书画作品,这些书画作品后来也都成了唐朝内府书画收藏的基础。思想上,隋代儒、道、释逐渐走向融合。两代皇帝曾下令对儒、道、释经典、论著作大规模整理、抄写,这也为书法的普及提供了机会。教育上,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隋设置了“书学” ,对书法进行高等教育,并有“以书取士”的措施促进书法普及、提高和发展。此期书法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承继北朝的隋代铭石之书;二是继二王书风的墨迹及碑文。书法理论也颇丰,出现智永永字八法和智果心成颂 。因为出于对智永的喜爱,所以详细介绍一下。

4、智永,俗姓王,名法极,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历梁、陈、隋三朝,传百岁而终。南朝陈、隋年间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王羲之七世孙,世称永禅师,以书名世。智永禅师善书,工真、行、草、章草诸体。唐张怀瓘书断把他的章草、草书列入“妙品” ,隶书列入“能品” ;并记载,隋炀帝曾对智永说:“和尚得右军肉,智果得右军骨。 ”书史会要称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为一时推重” 。相传智永禅师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送浙东诸寺。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书风的典型代表。隋智果、僧述、僧特,以及初唐虞世南等均出于智永的门下。智永的最大贡献在于确立了“永字八法”的书法理论。当然, “永字八法”是谁确立的?是王羲之?张旭

5、?或智永?有争论,但目前基本定于智永。所谓“永字八法” ,是指“永”字内藏毛笔书写的八种笔法,每一笔都极具代表性,集中体现了中国书法中点画提回的精妙。 细分来看, “永”字的第一笔是侧(点) ,即点为侧,意义乃如鸟之翻然侧下。中国书法讲求点的顿促之感、跳跃之美。在“永”字中,虽是第一笔,却有定位之功,若无挺拔之力,全字则气力不足,走势不明,是书写中的第一个难关。若运笔急促而缺乏发动之力,则形成一个内向之圆,隔绝于天地,孤立无助,自是败笔。写书法之人都懂得,点之笔锋落下处,要正侧呼应,圆方兼备,有含有拓,方可自成格局。“永”字的第二笔乃是勒(横) ,即横为勒,意谓如勒马之用缰。 勒,得自在于毛笔

6、的矜持拿捏之力。横的笔画较长,且又无定数。行笔过快,过于流畅而无运腕,则显得笔画较长,力弱断线,空洞肤浅;若瘀于一处,则凝而无力,短而无气,沉滞丑拙。所以横笔仿佛如驾马一样,要体现出“逆入平出,有往必收”之美,不可蹵步不前,又不能信马由缰,而是需要拿捏缰绳,有放有收。“永”字的第三笔是努(竖) ,即竖为弩,意义乃如弓弩一般,使钩笔转角折锋轻过所形成体势。最讲究折角处,要疾牵微开,体现出力度之美。若用笔过缓,则籯弱无力,则失之于伤;若用笔过疾,则轻浮油滑,矢之于浅。“永”字的第四笔是跃,又作趯(钩) ,即钩为跃,意义乃如跳跃般的模样。苏轼说贾谊“趯然有远举之志” ,是指他有飘然远举之志。从中可以

7、趯笔作为从笔锋转接过程中的连带之法,应具有跃动、飘逸之美。这一钩需将腕力集中于一点,下笔果断,力量集中,在笔锋触及之处,提笔如跃,不带丝毫犹豫。“永”第五笔是策(挑) ,即提为策,意义乃是如策马之用鞭。挑是横的顿笔回锋之势,要求如鞭掠过空中,疾起疾落,力度内敛,了无印痕。 永字八法评说认为“策笔仰锋竖趯” ,即是说策与趯相近,都在于巧劲的运用,两者同样要求下笔之快,得势之均,力度之疾。以扬鞭之动作来比喻此笔,足见成动态之美乃运笔之要。“永”字第六笔是掠(长撇) ,即撇为掠,意义乃拂掠之态。这拂掠之态主要是从燕飞之姿而来。若飞鸟从长空拂掠而下,燕尾在长空中划下的洒脱风姿。长撇的起笔沉着、收笔轻盈

8、,一字之中,有张有弛,转折之际,收放自如。“永”字第七笔是啄(短撇) ,即短撇为啄,意义乃如鸟之啄物。啄从形状上虽与掠相同,却在下笔的过程中大有新意。若依旧以燕为例,则啄字有猛攻之动态,需要收笔干净利略,劲快干练。“永”字第八笔是磔(捺) ,即捺为磔,意义乃笔锋开张之意。将捺笔解释为分,正是表明在分书中,字型要注重上下左右结构的组合,要有呼应之势,以求字体的浑然天成。在永字八法评说中提到:“势尽布磔之” ,是说起笔稍缓,落笔加重,一波三折,呈现出力度之势,沉郁之感,顿挫之美。“永字八法”从表面看,只是字的笔画写法,其中却凝聚着中华文化长期的积累,即要求外在形象鲜明,又讲究内在底蕴的积聚,张弛有

9、度,轻重有法,远近呼应,上下贯通,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使点画之间,凝聚着对自然之美的模仿和体悟,成为中国书法笔势与体势形成的依据。在宁静安逸的禅味中,凝自然之美与人工之力,洞悉书法要妙,以“永”字八法为基础,以千字文为楷模,为后世学书者开启了进入书法妙境的方便之门。由于智永禅师的书法是王氏正脉,取法高,再加上人们以为高僧写的字是“佛字” ,能带给人平安,所以求“字”的人很多,门槛也都被踩破了,最后用铁叶裹之,人们称它为“铁门限” 。智永真草千字文是智永书风的典型代表。据冯武书法正传 ,说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几十年不下楼,临了八百多本千字文 ,给江东诸寺各送一本。 真草千字文真迹在唐代已很少,至

10、宋代更难见到,今传本有三种:一是唐代流传日本的墨迹本;二是北宋大观三年薛嗣昌刻本;三是南宋群玉堂贴40 行残本。这三种本子的书体风格较为一致。宣和书谱称其“学书以羲之为师法,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初励志书礼,起楼于所局之侧,因自誓曰:书不成不下此楼。 后果大进,为一时推重。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因作为教材,所以真(楷) 、草对照。真书有王羲之乐毅论 、 黄庭经的意味,笔意精熟、气骨清健、圆劲古雅、柔中带刚、结构疏密有致、虚实相生,严整中有活泼之态。章法方面较整齐。至于草书因为是真草对照且作为识字的教科书,因此字字独立,丰美匀适,没有太大的收放、起伏,也没有明显的墨色变化,显得平静、安稳

11、。结构也相对平正,疏密没有太大的夸张,用笔精熟、委婉,字的内部线条流动感强,用笔以曲、圆为主调,常有章草笔意。风格显得端庄优雅。宋苏轼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永师仿钟元常宣示表 ,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着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过纸背者,唐以后此法渐澌尽矣。 ” 真草千字文是他晚年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这类文章古代即有,而以南朝梁武帝命周兴嗣所撰千字文流传最广,名人书写而传世者很多。从书史发展来看,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的规范作用超过了传为东汉蔡邕书熹平石经的影响。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苟,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参考文献:1书法鉴赏 ,倪文东,上海音乐出版社2中国书法鉴赏 ,黄正明,南京大学出版社3智永学书技法 ,雅风斋,金盾出版社4智永千字文 ,周倪,人民美术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