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 宇荩爱伦 坡笔下的杜宾形象美国作家埃德加 爱伦 坡( Edgar Allan Poe,1809- 1849)一生共创作了 70 多篇小说,当代评论家大致将其分为四类:死亡恐怖小说 、推理侦探小说 、科学幻想小说和幽默讽刺小说 。一般认为坡的推理侦探小说共有 4 篇,即 莫格街凶杀案 ( The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1841) 、玛丽 罗热疑案 (The Mystery of Marie Roget, 1842)、被窃之信 ( The Purloined Letter, 1844)和 金甲虫 ( The GoldBug, 1843),但就故事情节而论, 你就是
2、那人 (ThouAre the Man, 1844)也应归入此类 。在前三篇推理小说中,坡 “塑造了第一位坐在扶手椅里破案的侦探人物 ”杜宾1,并创造了推理侦探小说的基本模式,被誉为推理侦探小说的鼻祖 。他的作品直到现在仍然深受读者的喜爱并获得批评家的青睐 。杜宾是一个智力结构独特的人,既有丰富的想象力又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他相信直觉,怀疑一切,逆常人逻辑而行,善于敏捷地把握他人的思维,挖掘罪犯的隐秘,揭开谜底 。杜宾通过他天才的能力去侦破谜案,既是诗人,又是数学家,超越了警察的规范力量,与读者一起探索这个世界的真实 。杜宾毫无疑问是推理小说中的第一位侦探,也是读者心目中永远的侦探 。一 、
3、好幻想也善推理的杜宾杜宾第一次亮相是在 莫格街凶杀案 里,甚至在莫格街凶杀案的故事尚未展开之前,爱伦 坡就借故事讲述人之口将他介绍给读者:“我的朋友有一个怪诞的习性,他仅仅因为黑夜的缘故而迷恋黑夜 每当东方露出第一抹曙光,我们就把那幢老屋宽大的百叶窗统统关上,再点上两只散发出浓烈香味,放射出幽幽微光的小蜡烛 。借着那点微光,我们各自沉浸于自己的梦幻 阅读 、书写或是交谈,直到时钟预报真正的黑夜降临 。这时我们便手挽手出门上街,延续着白天讨论的话题 。”2爱伦 坡借 “讲故事的人 ”之口,详细地让我们知道了他的兴趣 、爱好与观点,以及非凡的才能 。他偏爱黑夜,喜欢分析,喜爱读书,但却没有描述杜宾
4、的外貌 。“爱伦 坡让杜宾生活在黑暗的灵知世界里,以一种神秘的认识方式来接近真理 。”3爱伦 坡让杜宾活跃在 19 世纪繁华的大都市 巴黎,一座充满矛盾的城市,既是罪恶的渊源,又是近百年来人类活动的产物,集中了文学艺术等创造性的精华 。“坡正是遵循了 19 世纪实证哲学的思维轨道才以这种奇特的方式塑造人物 一个资产阶级文明的批判者,和时代有距离,有宝贵的热情和想象,有艺术家气质,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新人 ”4。在 莫格街凶杀案 中,坡首创了 “密室作案 ”模式 。列士巴奈母女惨遭杀害,作案现场极其恐怖;房间里一片狼藉,列士巴奈小姐的尸体被塞进了烟囱,列士巴奈太太的喉咙被完全割断,体无完肤 。察看
5、作案现场,房间里所有的窗户都关着,从里面拴牢,钥匙插在房里的门上,房顶上的活动天窗多年外国文学研究51未 开过,已被牢牢钉死,找不到凶手的踪迹 。证人们在案发当时听到刺耳的声音,而对这种怪声的描述毫无一致 。莫格街凶杀案 的发表,标志着侦探小说的正式诞生 。爱伦 坡在这部作品中给侦探形象定了一个框架:杜宾是一个具有超人智力 、观察入微 、料事如神的理想人物,为了衬托他的了不起,又借一个对他无限崇拜 、相形见绌的朋友来叙述他的事迹;此外一定还要头脑愚钝 、动机虽好而屡犯错误的警察作为对比: “当 我 与其他警察都陷入迷雾时,只有杜宾不被疑点所蒙蔽,只有杜宾能对有关案情各种叙述进行点评,拨开迷雾;
6、只有杜宾的叙述才是最权威的 。”5案发的地点一般安排在锁得严严密密的密室或封闭的空间;破案过程则用逻辑严谨 、设身处地的推理,然后有条不紊地迫使罪犯归案;最后再由主人公洋洋自得地 、滔滔不绝地解释全过程 。在此案中,杜宾运用推理,从惨绝人寰与超越常规的案件性质发现疑点,进而调查研究,找出凶手:一个谁也想不到的杀人犯 一只受了刺激的猩猩 。爱伦 坡借助杜宾说明了一个问题: “细致的调查研究加上严密的逻辑推理是寻求真相(包括破案)的不二法门 。”2二 、安乐椅上的杜宾在侦破 “莫案 ”后,杜宾成了巴黎警方眼中的红人,被请去参与侦破 玛丽 罗热疑案 。故事取材于1841 年纽约卖烟女郎玛丽 塞西莉娅
7、 罗杰斯惨死的案例,坡将地点转移到巴黎,进一步展示了杜宾分析疑难案情的能力 。巴黎一家杂货店年轻貌美的女店员玛丽 罗热突然失踪了,三天后,在塞纳河里发现了玛丽残缺不全的尸体 。这起悲惨案件使整个巴黎的居民都躁动不安,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案情的报道和读者来信 。警察局疲于奔命,决定用巨额酬金奖赏提供线索的人 。然而数月过去了,对于这一可怕案情的调查却未获得任何线索,于是警察局长请求杜宾协助破案 。坡仅用几则报道就完全表现出整个案件的扑朔迷离,而且情节发展迅速 。小说中,杜宾没有勘查现场,而是足不出户地坐在安乐椅上思考,完全靠的是对所搜集的每天新闻报道的材料进行细致而有耐心的推理分析以及对大城市生活
8、的透彻了解 。杜宾驳斥了几大报纸的推断 、怀疑和猜测,提出了自己的论断,在不断的 “破论 “中证明了自己那大胆而出乎意料的 “立论 ”的正确性,并用一套严密的推论让 “我 ”和读者心服口服6。在小说发表很久之后,该案的两名证人在不同时间所提供的证词充分证实了该小说的推论及其所依据的全部假设的主要细节 。纽约的警察按照坡笔下对巴黎的案件的分析,调整了方向,案子果然告破 。爱伦 坡最佳小说选 的编者说: “玛丽 罗热疑案 是一桩巴黎凶杀疑案,坡只靠对报纸的不同报道进行研究,就成功地破了那个案子 。”2这是坡典型的 “逻辑推理 ”模式,此案的告破,也为杜宾赢得了 “安乐椅上的侦探 ”之美称 。玛丽
9、罗热疑案 是爱伦 坡最早把新闻体裁用于破案的,杜宾对报道所作的批判性分析构成了小说中的主要情节 。现实中,这篇小说帮助破了案,算是推理小说史上的一段佳话 。三 、既是数学家又是诗人的杜宾被窃之信 描写无耻的 D 大臣偷窃了一位皇室要人的信,企图以此来要挟 、摆布她 。警察局长 G先生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用尽种种侦查手段,仍未能找回信件 。无奈之下,只得求助于杜宾,并许以五万法郎的酬金 。一个月之后, G先生再次来访,杜宾要他如数开出支票后,奇迹般地把信拿了出来 。在其后的解释中,杜宾详尽地阐述了推理的过程:他根据 D大臣的性格和为人,推断出狡猾的 D欲擒故纵,不会把信藏在隐秘之处 。登门拜访后
10、,杜宾果然发现 D 把信大模大样地摆在客厅最显眼的卡片架上,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巧妙地取回了那封被窃之信 。“我对他非常了解,他既是数学家又是诗人,若仅仅是个数学家,那他压根儿就不会推理,而这样他也许早就由那位长官摆布了 。”2首先,杜宾与对手都是数学家兼诗人,他们具备了数学家的理性与诗人的直觉 。其次,杜宾的智力等同于他对手的智力;因此,他能敏锐地觉察到对手的所思所想,以至预设了他的阴谋 。再次,杜宾的破案使用了 “反常推理 ”,在理性逻辑与非理性逻辑运作之间找到了桥梁,犹如爱伦 坡在小说开头引用的古罗马赛尼加的一句名言: “智者所恶莫过于机灵 ”。2外国文学研究52杜 宾精心策划,重
11、演了 D 大臣的策略,回敬他同样一种 “邪恶的伎俩 ”,因为 D大臣在维也纳就这么对待过自己 。D 大臣自食恶果,毁了政治前途 。“我们可以想象, D 大臣在巨大的谜团之中也必然体验到他的对手 杜宾,诗人兼数学家的精神力量 。”3在 被窃之信 中,爱伦 坡再次借助杜宾对资质平庸的警察局长进行嘲弄 。杜宾给警察局长讲了一个阔绰的守财奴的笑话,使局长窘促不安 。杜宾结束笑话时,毫不掩饰地对警察局长说:“请您按上述金额给我开张支票,把您的名字签在上面,我就把信交给您 。最后警察局长开了一张五万法郎的支票,签上字,隔着桌子交给了杜宾 。杜宾仔细看过支票后,把它装在自己的皮夹里,然后把文件夹上的锁打开,
12、取出信,把它交给了警察局长 。”2这是一个心智超群的杜宾,他敢于嘲讽警察制度,蔑视警察局长,并机智地得到属于自己的报酬 。被窃之信 是坡个性化地对人类心理进行解剖与逻辑演示的范本,他将数学家的理性与诗人的直觉完美地结合,道出最明显的事物往往易被人忽视,由此创建了 “障眼法 ”的写作模式 。以杜宾为主角,爱伦 坡建立了一种侦探小说的模式:作案地点一般安排在锁得严严实实的暗室,埋藏赃物罪证则用明显的出人意料的办法;破案过程则通过逻辑严谨 、设身处地的推理,然后有条不紊地迫使罪犯就范归案;最终由主人公滔滔不绝 、洋洋自得地解释整个推理过程6。可以说,推理小说的几种基本要素,在坡的作品中已经体现得相当
13、完整 。一百六十多年来,这一模式被世界各国侦探小说家竞相效仿,至今的推理小说仍未能突破爱伦 坡首先构思出来的这一传统模式 。霍华德 德克雷夫特认为, “这个杜宾也是坡的自我理想化身,因为他自幼聪颖异常,处处想表现自己的优越,所以就把杜宾写成具有超人智力 、观察入微 、料事如神的理想人物,为了衬托他的了不起,又借一个对他无限钦佩 、相形见绌的朋友来叙述他的事迹 。”7仿佛不食人间烟火,避世蛰居,喜欢呆在黑暗中,奇思狂想;但在解决疑难案件时,仿佛具有超人的智力,行动迅速 、观察入微 、料事如神,往往凭借其惊人的科学推理 、分析能力,透过混乱和欺骗的帷幕,识别事件的真相 。爱伦 坡笔下的杜宾,这个性
14、格怪异的业余侦探,成了侦探的典型先导,柯林斯的克夫 、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等后世侦探小说的主角无不以他为雏形 。【参考文献 】1黄禄善,刘培骧 .英美通俗小说概述 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1997.2孙法理译 .爱伦 坡短篇小说选 C.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3任翔 .文化危机时代的文学抉择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于洪笙 .重新审视侦探小说 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8.5卢敏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小说类型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6王颖 .十九世纪令类美国作家研究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7.7曹正文 .世界侦探小说史略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8.(作者简介:王宇,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外国文学研究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