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服的发展与由来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沈金涛摘 要和服(,wafuku) ,是日本的民族服饰。江户时代以前指吴服,语出古事记、日本书纪、松窗梦语,源自日本本土弥生服饰结合东吴服饰的混血产物,德川家康时期正式称为和服。在称为和服之前,日本的服装被称为“着物”,而“吴服”是“着物”的一种,着物除了包括吴服之外还包括马乘袴、大纹、肩衣袴、狩衣等,这些都非源自吴服,而是源自本土的弥生服饰,是一种极其古老的传统服饰。十二单则是弥生服饰结合吴服、唐服、鲜卑服饰的优点,后期加以改良而成,之后又有改进和创新。和服可分为公家着物和武家着物。德川幕府时期由“着物”、“吴服”改称为和服,成为大和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而与
2、这个词相对的是洋服(),指来自西洋的衣饰。需要注意的是吴服只是“着物”的一种,而和服是由“着物”直接演变而来,因而不能单纯的说和服来自于吴服。只能说和服中的浴衣来自吴服,来自对吴服的改进。在日本,出席冠礼(成人式)、婚礼、葬礼、祭礼、剑道、弓道、棋道、茶道、花道、卒业式、宴会、雅乐、文艺演出、庆祝传统节日,日本人都会穿上端庄的和服去参加。 2 和服的穿着文化及礼法被称为装道。和服承载了近30 项关于染织技艺的日本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以及 50 多项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指定传统工艺品。制作和服的越后上布小千谷缩以及结城紬更是录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 日本 和服 发展 由来一、和服的由来和服起源
3、于中国的唐朝,日文作“着装”源自中国的唐代长袍。由于唐朝的昌盛, 此时的服装和服饰中外相互影响。据说, 日本的和服就是从此时中国的江浙一带“移植”过去的。公元 3 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 :“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 ”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而东渡扶桑的中国移民中也大多是文人和手工艺者,他们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奈良时代(公元 718 年), 日本遣唐使团来到中国,受到唐王的接见,获赠大量朝服。这批服饰光彩夺目,在日本大受欢迎,当时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羡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
4、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装。到了 14 世纪的室町时代,按照日本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带有隋唐服装特色的服装逐渐演变并最终定型,在其后 600 多年中再没有较大的变动。至于腰包则是日本妇女受到基督教传教士穿长袍系腰带的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开始腰包在前面,后来移到了后面。在1868 年,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1923 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由于当时的妇女仍穿和服,故因行动不便而遭遇不幸或身留残伤。此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它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
5、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随处可见身着传统和服的人们。和服的两个袖子在左肩上打结,腰间用别针固定,下排开衩是一种新设计的无袖和服。使布面起立体皱纹的直线式和服。在长衬衣外披上和服并用别针固定腰部,行动起来两袖轻盈飘逸。和服是日本民族的传统服装,它是在依照中国唐代服装的基础上,经过 1000多年的演变形成的。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和服上。二、和服文化和服,在日本又称“ 吴服”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因为日本人口中的 90%以上,都属于“大和”民族,故取其名,在日语中,它又叫做“着物“。和服除了保暖、护体外,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女性和服色彩艳丽,式样美观,腰部
6、还配有漂亮的宽幅带子,简直就是一种艺术品。 因这种服装比较适合于日本人的体型及气候,就成为日本人所喜爱的民族服装。在日本家庭中都有这样的风俗: 每逢女孩子长到了 3 岁或 7 岁时, 家长及亲戚们都要给她送“祝着和服”; 而到了 3 月 3 日的“女孩节”和 5 月 5 日的“男孩节” , 在大人送给孩子们的礼物中, 当数和服是最珍贵的礼物。和服的种类和样式繁多,无论花色、质地和式样,千余年来变化万千。男式和服色彩比较单一,多为深色, 常采用茶褐色、深蓝色和黑色。一般在胸前两边挂着家族的标志, 称为家纹。 女式和服则缤纷艳丽,腰带很宽,而且种类、款式多变, 在穿和服时, 一般先在最里面穿腰卷和
7、贴身衬裙, 其次穿贴身汗衫, 然后在外面穿上不同色彩的和服。还须穿布袜和木屐或草屐, 同时, 头上还要梳成发髻。留出长长的洁白的玉颈。和服的织染和刺绣考究,使它俨然成了一种艺术品。和服的面料, 过去一般由棉布制成, 现已全部改用丝绸制作, 也有少量采用毛料制作。夏季和服, 一般用纱罗面料 , 仅一层;冬季和服则用重“毛米” ( MOM E) 真丝料制作。和服一般有 3 层, 第一层是面料, 第二层是里料 , 第三层是内衣。这 3 层都是由白线手工缝制而成。高级和服面料全部是手绣手绘, 制作十分精细考究, 所以价格十分昂贵, 一件简简单单的和服也要十万八万日元, 婚礼用和服等则动辄上百万日元。有
8、的甚至高达上千万日元。三丶和服的发展着物(和服的日语说法)在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成为了举世闻名的日本传统文化。近年来尽管在日本人普遍穿着洋服,但是仍然有着众多喜爱和服的人,喜欢的理由并不仅仅是和服很美这个理由哦。着物融入了日本的生活及文化,与日本人的体形肤色完美搭配,并且适应于日本四季的气候风土。如今的你可能把着物看成时尚,那么希望你在知道了和服的演变过程后能对于和服有更深入的理解。着物相对于我们平时穿着的洋服, 又被成为和服 。另外着物()在国际上的通用语是 kimono。原来 着物广义上来说是着(穿着的衣服)的含义,相传是由着演变成着物的。绳文时代(将狩猎得到的产物穿在身上的简易服装
9、)绳文时代即为日本的原始时代,那时的服装仅为防寒御暑,抵御外敌与风雨,没有装饰美化的目的,将狩猎得到的野兽以及鱼类的皮毛、树皮等裹在身上。由于农业开始发展,绳文时代开始有从麻等植物中提取纤维制成织物的技术。弥生时代(将织出的布匹穿在身上的连衣式服装)弥生时代是在历史上十分有名的卑弥呼()治理邪馬台国()的时代,中国历史书籍魏志倭人传 中描述,女子穿着贯头衣(大匹的布在中间挖一个洞套头的服装,类似如今雨披的服装)。男子的服装为将一块布披在肩部在正面打结,另一块布裹在腰部在正面打结的袈裟衣,样子接近印度的传统服装沙丽。卑弥呼这样身份尊贵的人开始穿着丝织物。弥生时代开始出现从紫草等植物中提取植物染料
10、的技术。服装的形态:北方 称为一部式的连衣式样服装 南方 称为二部式的上下分开式服装古坟时代(将布匹裁剪后缝制成类似和服左前襟在上的上下分开式服装)古坟时代大和朝廷和大陆的交流繁盛,受到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影响很大。女子服装模仿中国的筒袖上衣,下身穿着类似韩服的下装。男子一样穿着筒袖上衣,搭配被称为足结在膝盖部位扎有带子的裤状下衣。那时无论男子还是女子衣领的方向都和现代相反,为右上左下。另外古坟时代开始养蚕业开始盛行。飞鸟柰良时代(和现代和服接近,前襟左上右下的服装)飞鸟柰良时代谴隋使与谴唐使在很多领域吸纳了中国文化。飞鸟时代圣德太子制定了十二阶,将官位设立为十二个等级,决定了不同等级佩带的冠以
11、及服饰的颜色,奈良时代又将服装分为礼服、朝服、制服,制定了三公服。统治阶级的朝服为立领大衣状的上衣搭配袴,女子为上衣搭配裙的穿着方式。另外也有在裳以及袴上搭配褶的穿法。奈良时代开始从前的左前(衣领左下右上)变为如今的右前(衣领左上右下)。平安时代(初期的小袖)平安时代废止了遣唐使,逐渐演变为日本民族自身的服饰。男子服饰从朝服变为束带,公家女子变为被称为唐衣裳装束及女房装束的晴装束(正式场合的礼服)。束带、唐衣裳装束的袖口部分不缝起来,叫做大袖,和现在的产着及长襦袢的袖子一样,现代和服用语中叫做(广袖)。特别是女性的唐衣裳装束下穿着的下装叫做白小袖。这种装束特点是受京都风土以及朝廷宫廷文化的发达
12、的影响。公家男子 (一般男子) 公家女子 晴装束 束帯 女房装束(唐衣裳装束) 略 装 衣袴衣冠 平常着 直衣 狩衣水干 小袿 野外着 狩衣 旅 装 壺装束衣 小袖是穿在大袖下的内衣,盘领筒袖的上衣是现在的和服的原型。平安时代中期以后是穿在大袖里面的内衣,平安末期是作为肌着(贴身内衣)穿着白小袖,小袖根据不同阶级有以下差异:公家、武家 作为装束的内衣穿着小袖,被称为白小袖,渐渐的变为肌着。庶民阶级 庶民服饰的主流是从(无袖衣)(筒袖衣)变为(袖口为圆弧形的白小袖)。平安时代(初期的小袖)平安时代废止了遣唐使,逐渐演变为日本民族自身的服饰。男子服饰从朝服变为束带,公家女子变为被称为唐衣裳装束及女
13、房装束的晴装束(正式场合的礼服)。束带、唐衣裳装束的袖口部分不缝起来,叫做大袖,和现在的产着及长襦袢的袖子一样,现代和服用语中叫做(广袖)。特别是女性的唐衣裳装束下穿着的下装叫做白小袖。这种装束特点是受京都风土以及朝廷宫廷文化的发达的影响。公家男子 (一般男子) 公家女子 晴装束 束帯 女房装束(唐衣裳装束) 略 装 衣袴衣冠 平常着 直衣 狩衣水干 小袿 野外着 狩衣 旅 装 壺装束衣 小袖是穿在大袖下的内衣,盘领筒袖的上衣是现在的和服的原型。平安时代中期以后是穿在大袖里面的内衣,平安末期是作为肌着(贴身内衣)穿着白小袖,小袖根据不同阶级有以下差异:公家、武家 作为装束的内衣穿着小袖,被称为
14、白小袖,渐渐的变为肌着。庶民阶级 庶民服饰的主流是从(无袖衣)(筒袖衣)变为(袖口为圆弧形的白小袖)。镰仓室町时代(小袖的时代)镰仓室町时代的服饰为:武家男子的服装为直垂、女子为衣袴。这是武家阶级势力日增掌握政治权利的时代,为了方便战斗服饰的实用性增强。装束的表着(最外面的衣服)分别简略到 1 件,袴与裳被省略。小袖不再作为内衣而是成为外衣出现,这也是室町时代末期到现如今和服的原型。这个时期出现了有身八口 的和服。安土桃山时代(华丽的小袖和腰带的时代)战乱平定后的桃山时代,出现了以华美的美术工艺品而闻名的桃山文化。这个时代绣箔、摺箔、扎染等手工细作繁盛,染织技术飞跃进步。这个时代出现了辻花染的
15、染色技术,男子服饰为肩衣袴,女子以穿着打卦,及以华丽的腰带,民间开始流行名古屋带。江户时代(小袖最终成型,和服和腰带的时代)江户幕府由德川家康开创,德川家近 300 年的统治期是闭关锁国的封建社会,庶民阶级在经济、社会层面发挥势力,开创了町人文化繁荣的时代,元禄期(16881703 )出现了很多被称为元禄文样的色调明快,多使用金线的华美小袖,这个时代的和服和当今的和服样式上已所差无几,可以说是小袖最终成型的时代。江户后期,使用带缔、带扬的太鼓结开始盛行。明治维新时代(和装和洋装)明治维新是日本大变革的时代,开国政策带来了其他国家的文化,生活方式、服装样式急速得变得欧美化,宫中的礼服变为洋服,并
16、且在上流社会中和洋合并的服装渗透进普通民众的生活中。这个时期的礼服为:男子黒羽二重五个家纹付羽织袴,女子为黑色或其他颜色纯色底色的皱绸上带有五个家纹的下摆带图案的和服搭配丸带。腰上的包包日本的服饰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到变革的过程,这些传统的文化同时带动出新的时尚潮流。和服腰带的打结,起初也跟全球所有男性皮带一样,结在正面,打结也很小。不过腰带本来的目的就是想引人注目,只好越打越大,最后大到看不到脚趾,走起路来像挺个啤酒肚子。又因这样一來行动反而不方便,江户时代初期,日本女人乾脆来个史无前例的服饰造反,将腰带的打结搬到背后。并将西方妇女不可欠缺的项链、胸针等装饰品,全改改头换成为绳带或是其他,统
17、统装饰在前面或背後的腰带上。所以请别小看那个包包,那个包包其实很有学问的,细看之下,能看出你出身良好或是贫贱。穿和服时,也通常不能戴其他闪发光的首饰。另外,和服下摆的风花水月花纹,走动时会如何摆动、会增添多少女人的韵味,都是经过细心研究后才被设计出的。在这些花纹上,又该上何种颜色或花纹的腰带雨绳带,也是一门非临时抱佛叫便能暗记住的美学。参考文献:1.叶渭渠;唐月梅 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 20022.华梅 古代服饰 20043.陆曦 日本的服装教育期刊论文-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 2000(05)4.陈川 由唐代汉族女子服饰到日本女子和服的款式变迁-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报:服饰文化研究 2004(03)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