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梅戏的产业化之路,文管1001 冯玉平,黄梅戏简介,黄梅戏天仙配,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张辉、黄新德、吴琼、马兰、韩再芬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黄梅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旧称
2、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用安庆语言念唱,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 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怡情悦性,她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感染观众。,黄梅戏民营剧团,黄梅戏郑小娇,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看戏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村演出市场越来越大,而国营基层剧团由于体制所限难以满足农村需求,农民看戏难成为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民办的戏班子便应运而生,越来越活跃。他们按照“自由
3、组合,自我管理,自负盈亏”的体制运作,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民营剧团的规模比较小,人数一般在12至16人。戏班。,里有团长、前台、后台等管理者,有生、旦、净、丑等演员,有鼓佬等乐队,有服装化妆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的演职员也都是一专多能。剧团的组建完全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演出淡季,剧团之间协调合作,甚至于2至3个剧团合并在一起活动。进入演出旺季,则分开各干各的,剧团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也正是由于民营剧团的演员完全是自愿组合的,演员的流动性很大。班主(团长)们说,只要三天没戏唱,就会有演员借故开溜。民营剧团的“箱底”简单,除极少数剧团有演出大棚车外,大部分剧团都是靠租车拉音响器材和道具
4、箱,有时就靠自己挑着演出箱子到边远山区演出。能吃苦,是他们的特点。晚上,他们有时睡在农家,有时就睡在稻草上。,黄梅戏女驸马,民营剧团的生存完全是由市场来决定的,优胜劣汰。然而,民营剧团的市场状况却是可喜的,他们的演出很受农村观众的欢迎。他们常常是一天演出两场,也有一天演出三场的。一个剧团一般每年的演出场数在300至500场之间,多数剧团能够达到400场左右。这个数字同时也表达了我省农村黄梅戏演出的市场潜力。若以我们粗略统计的200多个民营剧团,每年每团演出300场计算,就有60000场之多。每场演出费大致是400500元,但一般都是一天演出两场,否则剧团不能保本。部分演出中若有观众“打彩”,收
5、入便丰厚一些。流动在外省演出的民营黄梅戏剧团有的还能挣到,每场25000元。民营剧团的收入分配是按股分配,衣箱设备都折算成股份。每个演职员拿的“戏份钱”都是组团时说好的,一般每人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远远高于农村人均收入。班主们也注意留足发展资金用以改善剧团的音像设备和添置戏装。大多数民营黄梅戏剧团的演出,都是为农村百姓的年节、婚庆、升学、祝寿、孩子抓周、丧事等服务。农民通过传统的娱乐方式过着传统的文化生活。观众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凤英剧社”负责人章长有还谈到外出打工潮对演出市场的影响,农村实居人口的减少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了民营地方戏剧团的演出收益。今年许多民营剧团开始开拓外
6、省农村演出市场,流动在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收入不菲。,民营剧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社会环境影响了民营剧团的发展。 (二)低成本投入影响演出质量。 (三)演出人才匮乏。 (四)剧本匮乏、观念陈旧、水词戏泛滥。对民营剧团现状思考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推动民营剧团健康有序发展。 (二)搭建平台,促进民营剧团交流提高。 (三)一视同仁,积极开展民营演艺人员职称评审工作。 (四)辅导培训,帮助民营剧团提高演出水平。 (五)市场采购,适时建立适合农村演出的“剧本库”。,黄梅戏影视剧,黄梅戏电影六尺巷,中国电影与中国戏曲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中国的第一部无声电影便是1905年由谭鑫培
7、主演的京剧定军山。以黄梅戏为例,从流行于安庆地区的民间小戏,一跃成为深受全国广大观众欢迎的四大戏曲剧种之一,黄梅调曾一度垄断了港台以及东南亚电影的所有配乐形式,特别是1988年邵氏版梁祝的电影拷贝至今仍为台北国家电影资料馆的镇馆之宝。,在中国戏曲艺术现代化的道路上,黄梅戏与大众传媒的适应性和亲和力最强,黄梅戏影视剧创作“涉足最早,数量最大,题材最广,获奖最多,品味最高,影响最为广大而深远。生产制作、播放、收视等都是空前的。”自1955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以来,大陆黄梅戏影视界至少创作了19部黄梅戏电影,41部黄梅戏电视剧,而在港台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创作过50部左右的黄梅调电影。题材上传统戏
8、、现代戏与新编历史剧均有。仅黄梅戏电视剧方面,改编传统戏曲连台本剧的如郑小娇孟丽君七仙女与董永玉堂春等;改编古典历史名剧的如西厢记桃花扇等;取材优秀文学名著的如家雷雨祝福,黄梅戏电视剧天仙配,二月等;新创现代题材剧如柯老二入党遥指杏花村大树参天等 。时间分布上,形成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的黄梅戏电影黄金期,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黄梅戏电视剧的高潮。而黄梅戏电视剧自1982年安徽电视台摄制的双莲记至2009年的郎对花姐对花,几乎年产一部。,不俗的票房号召力。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于上世纪50年代首次发行就覆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达1.4亿人次之多,该剧在香港上映后更是打破了此前为欧美片垄断
9、的票房记录,还直接促成了邵氏黄梅调电影的诞生。香港黄梅调影片江山美人打破此前国语片以万计的单位,一举创下当年40万的超高票房。获奖众多。天仙配1957年获文化部优秀舞台艺术片二等奖;李翰祥黄梅调影片貂蝉江山美人连获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而黄梅戏电视剧更是勇夺众多大奖,举凡飞天奖、兰花奖、五个一工程奖、南海金猴奖、银燕奖不一而足,更为赞叹的是摘取了17次大众电视金鹰奖。黄梅戏影视剧为黄梅戏的发展插上了飞升之翼 ,以强大的声光电手段,延伸了人的视听功能,突破了时空局限,促使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升华了舞台演出艺术。,黄梅戏影视剧创作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艺术样式本身的掣肘。 (二)产业化尚不充分,黄梅
10、戏影视剧作为产业还是事业的发展方向仍存差异。 (三)贴近当下的原创力有待加强。 合力使用影视新媒体促成“梅开三度” (一)政府鼓励与扶持。 (二)加大创新力度,创作富有现代精神的精品。 (三)适应观众审美需求和接受趣味。 (四)坚持走产业化之路,实现黄梅戏影视剧创作团队专业化与职业化、产业链系统化、营销市场化。 (五)坚持人才教育与影视批评。 (六)鼓励广大观众参与黄梅戏影视剧互联网的创作与传播。,黄梅戏文化节,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黄梅戏湖北的发展,与18年前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句口号密不可分,这句口号就是“把黄梅戏请回娘家”。在这一口号的指引下,湖北省围绕振兴黄梅戏做了大量工作;成立了湖北省
11、黄梅戏剧院;从安徽安庆聘请了部分黄梅戏演员;把黄冈地区的大部分楚剧、汉剧团纷纷改为黄梅戏剧团;成立了黄冈艺校,专门为黄梅戏培养后备人才。黄冈地区创作的两台剧目,於老四与张二女、银锁怨先后在北京演出14场,得到观众好评; 1995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未了情和古装戏双下山,在安徽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上获得优秀演出奖,主演杨俊、张辉获表演金奖。未了情还获得第五届中国艺术节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导演奖、文华音乐创作奖。 为了提高黄梅戏的整体艺术水平,湖北省文化厅与黄冈市政府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黄梅戏艺术节。经过5届艺术节的推动与磨砺,创作出了冬去春又回、请让我做你的新娘、春到江湾、春
12、哥传等优秀剧目,培养出了郭华阳、周洪年、段秋萍等一批黄梅戏新秀。,第三届黄梅戏艺术节,安庆是黄梅戏之乡,黄梅戏经过近200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艺术表演、人才培养、剧本和音乐创作、理论研究等完整体系,构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系统工程”,从业人员近万人。安庆现有专业黄梅戏艺术表演团体10个,每个县都有剧团,乡镇民间班社多达100多个。教育机构有安庆大学黄梅戏艺术表演本科专业、安徽黄梅戏学校。理论研究方面有黄梅戏艺术创研室、有学术期刊黄梅戏艺术。,黄梅戏艺术节是安庆市同外界加强交流、展示形象的重要平台。自1992年黄梅戏艺术节创办以来,在推进黄梅戏艺术传承与创新、树立城市品牌、促进文化产业繁荣、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由文化部、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戏剧家协会、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广电局、安庆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1992年创办,2003年第三届起定为每三年一届,至2009年已办五届。现已列入全国节庆50强,是安徽省五大重要节庆活动之一。2008年3月获首届“节庆中华奖最佳文化传承奖”, 2010年10月在第六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获“中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奖”。,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