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雷达原理(第三版)__丁鹭飞第1章.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6630601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雷达原理(第三版)__丁鹭飞第1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雷达原理(第三版)__丁鹭飞第1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雷达原理(第三版)__丁鹭飞第1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雷达原理(第三版)__丁鹭飞第1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雷达原理(第三版)__丁鹭飞第1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绪 论,1.1 雷达的任务1.2 雷达的基本组成1.3 雷达的工作频率1.4 雷达的应用和发展1.5 电子战与军用雷达的发展,1.1 雷 达 的 任 务,1.1.1 雷达回波中的可用信息当雷达探测到目标后, 就要从目标回波中提取有关信息: 可对目标的距离和空间角度定位, 目标位置的变化率可由其距离和角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中得到,并由此建立对目标跟踪; 雷达的测量如果能在一维或多维上有足够的分辨力, 则可得到目标尺寸和形状的信息; 采用不同的极化,可测量目标形状的对称性。原理上,雷达还可测定目标的表面粗糙度及介电特性等。,目标在空间、陆地或海面上的位置, 可以用多种坐标系来表示。最常见的是

2、直角坐标系, 即空间任一点目标P的位置可用x、 y、z三个坐标值来决定。在雷达应用中, 测定目标坐标常采用极(球)坐标系统, 如图1.1所示。图中, 空间任一目标P所在位置可用下列三个坐标确定:(1) 目标的斜距R: 雷达到目标的直线距离OP;(2) 方位角:目标斜距R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B与某一起始方向(正北、 正南或其它参考方向)在水平面上的夹角。,图1.1 用极(球)坐标系统表示目标位置,(3) 仰角:斜距R与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B在铅垂面上的夹角, 有时也称为倾角或高低角。如需要知道目标的高度和水平距离, 那么利用圆柱坐标系统就比较方便。在这种系统中, 目标的位置由以下三个坐标来确定:

3、水平距离D,方位角,高度H。这两种坐标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下: D=R cos, H=Rsin,=上述这些关系仅在目标的距离不太远时是正确的。当距离较远时, 由于地面的弯曲, 必须作适当的修改。,图1-2 雷达的原理及其基本组成,由雷达发射机产生的电磁能, 经收发开关后传输给天线, 再由天线将此电磁能定向辐射于大气中。电磁能在大气中以光速(约3108m/s)传播, 如果目标恰好位于定向天线的波束内, 则它将要截取一部分电磁能。目标将被截取的电磁能向各方向散射, 其中部分散射的能量朝向雷达接收方向。雷达天线搜集到这部分散射的电磁波后, 就经传输线和收发开关馈给接收机。接收机将这微弱信号放大并经信号处

4、理后即可获取所需信息, 并将结果送至终端显示。,1. 目标斜距的测量雷达工作时, 发射机经天线向空间发射一串重复周期一定的高频脉冲。如果在电磁波传播的途径上有目标存在, 那么雷达就可以接收到由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由于回波信号往返于雷达与目标之间, 它将滞后于发射脉冲一个时间tr, 如图1.3所示。 我们知道电磁波的能量是以光速传播的, 设目标的距离为R, 则传播的距离等于光速乘上时间间隔, 即,2R=ctr,或,式中, R为目标到雷达站的单程距离, 单位为m; tr为电磁波往返于目标与雷达之间的时间间隔, 单位为s; c为光速,c=3108m/s。由于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很快, 雷达技术常用的时间

5、单位为s, 回波脉冲滞后于发射脉冲为一个微秒时, 所对应的目标斜距离R为,能测量目标距离是雷达的一个突出优点, 测距的精度和分辨力与发射信号带宽(或处理后的脉冲宽度)有关。脉冲越窄, 性能越好。,图1.3 雷达测距,2. 目标角位置的测量目标角位置指方位角或仰角, 在雷达技术中测量这两个角位置基本上都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雷达天线将电磁能量汇集在窄波束内, 当天线波束轴对准目标时, 回波信号最强, 如图1.4实线所示。当目标偏离天线波束轴时回波信号减弱, 如图上虚线所示。根据接收回波最强时的天线波束指向, 就可确定目标的方向, 这就是角坐标测量的基本原理。天线波束指向实际上也是辐射波前的

6、方向。,图1.4 角坐标测量,3. 相对速度的测量有些雷达除确定目标的位置外, 还需测定运动目标的相对速度, 例如测量飞机或导弹飞行时的速度。当目标与雷达站之间存在相对速度时, 接收到回波信号的载频相对于发射信号的载频产生一个频移, 这个频移在物理学上称为多卜勒频移, 它的数值为,式中, fd为多卜勒频移,单位为Hz; vr为雷达与目标之间的径向速度, 单位为m/s; 为载波波长,单位为m。,当目标向着雷达站运动时, vr0, 回波载频提高; 反之vr 0, 回波载频降低。雷达只要能够测量出回波信号的多卜勒频移fd, 就可以确定目标与雷达站之间的相对速度。径向速度也可以用距离的变化率来求得,

7、此时精度不高但不会产生模糊。无论是用距离变化率或用多卜勒频移来测量速度, 都需要时间。观测时间愈长,则速度测量精度愈高。多卜勒频移除用作测速外, 更广泛的是应用于动目标显示(MTI)、脉冲多卜勒(PD)等雷达中,以区分运动目标回波和杂波。,4. 目标尺寸和形状如果雷达测量具有足够高的分辨力, 就可以提供目标尺寸的测量。由于许多目标的尺寸在数十米量级, 因而分辨能力应为数米或更小。目前雷达的分辨力在距离维已能达到, 但在通常作用距离下切向距离(RQ)维的分辨力还远达不到, 增加天线的实际孔径来解决此问题是不现实的。然而当雷达和目标的各个部分有相对运动时, 就可以利用多卜勒频率域的分辨力来获得切向

8、距离维的分辨力。例如,装于飞机和宇宙飞船上的SAR(综合孔径)雷达, 与目标的相对运动是由雷达的运动产生的。 高分辨力雷达可以获得目标在距离和切向距离方向的轮廓(雷达成像)。,此外, 比较目标对不同极化波(例如正交极化等)的散射场, 就可以提供目标形状不对称性的量度。复杂目标的回波振幅随着时间会变化, 例如,螺旋桨的转动和喷气发动机的转动将使回波振幅的调制各具特点, 可经过谱分析检测到。这些信息为目标识别提供了相应的基础。,实际雷达总是使用定向天线将发射机功率集中辐射于某些方向上。天线增益G用来表示相对于各向同性天线, 实际天线在辐射方向上功率增加的倍数。 因此当发射天线增益为G时, 距雷达R

9、处目标所照射到的功率密度为,目标截获了一部分照射功率并将它们重新辐射于不同的方向。 用雷达截面积来表示被目标截获入射功率后再次辐射回雷达处功率的大小, 或用下式表示在雷达处的回波信号功率密度:,的大小随具体目标而异, 它可以表示目标被雷达“看见”的尺寸。雷达接收天线只收集了回波功率的一部分, 设天线的有效接收面积为Ae, 则雷达收到的回波功率Pr为,当接收到的回波功率Pr等于最小可检测信号Smin时, 雷达达到其最大作用距离Rmax, 超过这个距离后, 就不能有效地检测到目标。,1.2 雷达的基本组成,图1.5 脉冲雷达基本组成框图,1.3 雷达的工作频率,按照雷达的工作原理, 不论发射波的频

10、率如何, 只要是通过辐射电磁能量和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 以便对目标探测和定位, 都属于雷达系统工作的范畴。常用的雷达工作频率范围为22035 000MHz(220MHz35GHz), 实际上各类雷达工作的频率在两头都超出了上述范围。 例如天波超视距(OTH)雷达的工作频率为4MHz或5MHz, 而地波超视距的工作频率则低到2MHz。 在频谱的另一端, 毫米波雷达可以工作到94 GHz, 激光(Laser)雷达工作于更高的频率。工作频率不同的雷达在工程实现时差别很大。,雷达的工作频率和整个电磁波频谱示于图1.6, 实际上绝大部分雷达工作于200 MHz至10 000MHz频段。由于70年代

11、中制成能产生毫米波的大功率管, 毫米波雷达已获得试制和应用。目前在雷达技术领域里常用频段的名称,用L、S、C、X等英文字母来命名。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国家为了保密而采用的, 以后就一直延用下来, 我国也经常采用。,图1.6 雷达频率和电磁波频谱,表1.1 雷达频段和对应的频率,22 cm为中心的2025 cm(S代表10 cm为中心, 相应地, C代表5cm, X代表3 cm, Ku代表2.2 cm, Ka代表8 mm等)。表中还列出国际电信联盟分配给雷达的具体波段, 例如, L波段包括的频率范围应是1000 MHz到2000MHz, 而L波段雷达的工作频率却被约束在1215MHz到14

12、00MHz的范围。,1.4 雷达的应用和发展,1.4.1 应用情况,军用雷达按战术来分可有下列主要类型:#;1) 预警雷达(超远程雷达) 它的主要任务是发现洲际导弹, 以便及早发出警报。它的特点是作用距离远达数千公里, 至于测定坐标的精确度和分辨力是次要的。目前应用预警雷达不但能发现导弹, 而且可用以发现洲际战略轰炸机。,2) 搜索和警戒雷达 其任务是发现飞机, 一般作用距离在400 km以上, 有的可达600 km。对于测定坐标的精确度、分辨力要求不高。 对于担当保卫重点城市或建筑物任务的中程警戒雷达要求有方位360的搜索空城。3) 引导指挥雷达(监视雷达) 这种雷达用于对歼击机的引导和指挥

13、作战, 民用的机场调度雷达亦属这一类。其特殊要求是: (1)对多批次目标能同时检测; (2)测定目标的三个坐标, 要求测量目标的精确度和分辨力较高, 特别是目标间的相对位置数据的精度要求较高。,4) 火控雷达 其任务是控制火炮(或地空导弹)对空中目标进行瞄准攻击, 因此要求它能够连续而准确地测定目标的坐标, 并迅速地将射击数据传递给火炮(或地空导弹)。这类雷达的作用距离较小, 一般只有几十公里, 但测量的精度要求很高。5) 制导雷达 它和火控雷达同属精密跟踪雷达, 不同的是制导雷达对付的是飞机和导弹, 在测定它们的运动轨迹的同时, 再控制导弹去攻击目标。制导雷达要求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 并对分

14、辨力要求较高。这类雷达天线的扫描方式往往有其特点, 并随制导体制而异。,6) 战场监视雷达 这类雷达用于发现坦克、 军用车辆、 人和其它在战场上的运动目标。7) 机载雷达 这类雷达除机载预警雷达外, 主要有下列数种类型:(1) 机载截击雷达。当歼击机按照地面指挥所命令, 接近敌机并进入有利空域时, 就利用装在机上的截击雷达, 准确地测量敌机的位置, 以便进行攻击。 它要求测量目标的精确度和分辨率高。,(2) 机载护尾雷达。 它用来发现和指示机尾后面一定距离内有无敌机。这种雷达结构比较简单, 不要求测定目标的准确位置, 作用距离也不远。(3) 机载导航雷达。它装在飞机或舰船上,用以显示地面或港湾

15、图像, 以便在黑夜和大雨、 浓雾情况下, 飞机和舰船能正确航行。 这种雷达要求分辨力较高。,(4) 机载火控雷达。20世纪70年代后的战斗机上火控系统的雷达往往是多功能的。它能空对空搜索和截获目标,空对空制导导弹,空对空精密测距和控制机炮射击,空对地观察地形和引导轰炸,进行敌我识别和导航信标的识别, 有的还兼有地形跟随和回避的作用, 一部雷达往往具有七八部雷达的功能。 ,对于机载雷达共同的要求是体积小、重量轻、工作可靠性高。8) 无线电测高仪 它装置在飞机上。这是一种连续波调频雷达, 用来测量飞机离开地面或海面的高度。 9) 雷达引信 这是装置在炮弹或导弹头上的一种小型雷达, 用来测量弹头附近

16、有无目标, 当距离缩小到弹片足以击伤目标的瞬间, 使炮弹(或导弹头)爆炸, 提 高了击中目标的命中率。,在民用雷达方面, 举出以下一些类型和应用#;1) 气象雷达 这是观察气象的雷达, 用来测量暴风雨和云层的位置及其移动路线。2) 航行管制(空中交通)雷达 在现代航空飞行运输体系中, 对于机场周围及航路上的飞机, 都要实施严格的管制。 航行管制雷达兼有警戒雷达和引导雷达的作用, 故有时也称为机场监视雷达, 它和二次雷达配合起来应用。 二次雷达地面设备发射询问信号, 机上接到信号后, 用编码的形式, 发出一个回答信号, 地面收到后在航行管制雷达显示器上显示。这一雷达系统可以鉴定空中目标的高度、速

17、度和属性, 用以识别目标。,3) 宇宙航行中用雷达 这种雷达用来控制飞船的交会和对接, 以及在月球上的着陆。某些地面上的雷达用来探测和跟踪人造卫星。4) 遥感设备 安放在卫星或飞机上的某种雷达, 可以作为微波遥感设备。 它主要感受地球物理方面的信息, 由于具有二维高分辨力而可对地形、 地貌成像。 雷达遥感也参与地球资源的勘探, 其中包括对海的情况、 水资源、冰覆盖层、 农业森林、 地质结构及环境污染等进行测量和地图描绘。 也曾利用此类雷达来探测月亮和行星(雷达天文学)。,此外,在飞机导航, 航道探测(用以保证航行安全), 公路上车速测量等方面, 雷达也在发挥其积极作用。为了满足多种用途不同的要

18、求, 已研制了各雷达。 例如, 按照雷达信号的形式分类,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脉冲雷达 此类雷达发射的波形是矩形脉冲, 按一定的或交错的重复周期工作, 这是目前使用最广的。,2) 连续波雷达 此类雷达发射连续的正弦波, 主要用来测量目标的速度。如需同时测量目标的距离, 则往往需对发射信号进行调制, 例如,对连续的正弦信号进行周期性的频率调制。3) 脉冲压缩雷达 此类雷达发射宽的脉冲波, 在接收机中对收到的回波信号加以压缩处理, 以便得到窄脉冲。目前实现脉冲压缩主要有两种。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处理和相位编码脉冲压缩处理。 脉冲压缩能解决距离分辨力和作用距离之间的矛盾。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新型

19、雷达绝大部分采用脉冲压缩的体制。此外,还有脉冲多卜勒雷达、噪声雷达、频率捷变雷达等。,也可以按其它标准对雷达进行分类, 例如:#;(1) 按角跟踪方式分, 有单脉冲雷达、 圆锥扫描雷达、 隐蔽锥扫雷达等。(2) 按测量目标的参量分, 有测高雷达、 两坐标雷达、 三坐标雷达、测速雷达、目标识别雷达等。(3) 按信号处理方式分, 有各种分集雷达(频率分集, 极化分集等等)、相参或非相参积累雷达、 动目标显示雷达、合成孔径雷达等。(4) 按天线扫描方法分, 有机械扫描雷达、 相控阵雷达、 频扫雷达等。,1.4.2 雷达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 雷达的性能日益提高而应用范围也持续拓宽, 举例如下

20、:(1) 由于VHLSI和VLSI的迅猛发展, 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更为广泛深入, 表现在: 动目标检测(MTD)和脉冲多卜勒(PD)等雷达的信号处理机更为精致、灵活, 性能明显提高。 自动检测和跟踪系统得到完善, 提高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2) 综合孔径雷达(SAR)由于具有很高的距离和角度(切向距)分辨能力而可以对实况成像; 逆综合孔径(ISAR)雷达则可用于对目标成像。成像处理中已用数字处理代替光学处理。(3) 更多地采用复杂的大时宽带宽脉压信号,以满足距离分辨力和电子反对抗的需要。 (4) 高可靠性的固态功率源更为成熟, 可以组成普通固态发射机或分布于相控阵雷达的阵元上组成有源阵。

21、,(5) 许多场合可用平面阵列天线代替抛物面天线, 阵列天线的基本优点早可以快速和灵活地实现波束扫描和波束形状变化, 因而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例如: 在三坐标雷达中实现一维相扫。 获得超低副瓣, 用于机载雷达或抗干扰。 组成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以抗干扰。 相控阵雷达连续出现, 不仅用于战略而且也用于战术雷达, 如制导、战场炮位侦察等。,图1.7 收发共用一个发射机、 接收机的简化相控阵雷达方框图,目标区分是一个通常用于反弹道导弹(ARM)雷达处理中的术语。 它用来在雷达接收到的一片“目标”中选择出最有威胁的再入弹头。到达的一片“目标”中大多数是助推器或末级导弹的碎片,以及故意放置的各种诱饵。 若要

22、实现目标区分, 必须测量以下参数:(1) 弹道参数(重量/阻力比)及其随高度的变化, 要观测大气及外目标的减速;,(2) 有效散射面积(RCS)及其起伏特性; (3) 目标后面电离尾迹的存在、 速度及其速度分布; (4) 用宽带波形获得目标的距离剖面; (5) 用高距离分辨和ISAR处理获得目标的二维像; (6) 用VHF波段的宽频观测来获得目标响应的固有谐振点; (7) RCS或目标部分散射单元的极化比。,1.5 电子战与军用雷达的发展,1.5.1 电子战的科学定义电子战(EW)的科学定义, 我们在这里直接引用我国原机电部部标雷达对抗术语的有关内容如下:电子战(EW)是指“敌我双方利用无线电

23、电子装备或器材所进行的电磁信息斗争, 电子战包括电子对抗和电子反对抗”。电子对抗(ECM)是指“为了探测敌方无线电电子装备的电磁信息, 削弱或破坏其使用效能所采取的一切战术、 技术措施”。,电子反对抗(ECCM)是指“在敌方实施电子对抗条件下保证我方有效地使用电磁信息所采用的一切战术、技术措施。”电了对抗(ECM)包括电子侦察、电子干扰、伪装、隐身和摧毁。与之相应的电子反对抗就包括反侦察、反干扰、反隐身和反摧毁。电子对抗的摧毁是指采用电子措施而实现的对敌电子设备的火力摧毁, 例如反辐射导弹就是一种电子对抗的摧毁措施, 用以摧毁敌方的雷达、 通信站、 导航台等电子装备。,表 1.2 电子战的科学

24、定义示意图,1.5.2 雷达反干扰,1. 与天线有关的电子抗干扰1) 旁瓣消隐(SLB) 这种技术只对低占空系数的脉冲干扰或扫频干扰才有效, 高占空系数的脉冲或噪声干扰会使主通道在大部分时间内关闭, 从而使雷达失效。旁瓣消隐的组成框图如图1.8(b), 它增加了一个全向的辅助天线和一个并行的接收通道, 其中辅助天线的增益约比主天线的最大旁瓣增益高出34 dB。将辅助通道信号与主通道信号相比较, 当前者较后者大时,则主通道内的信号必是经旁瓣进入的, 此时波门开启, 阻止旁瓣干扰信号进入接收机, 因而不被显示。,图1.8 旁瓣消隐系统(SLB) (a) SLB主、辅天线方向图; (b)SLB系统框

25、图,2) 旁瓣相消(SLC) 这种技术是用来抑制通过天线旁瓣进入的高占空比和类噪声干扰的。旁瓣相消的组成框图如图1.9所示。使用一个或多个辅助天线, 对辅助通道信号的相位和幅度进行自适应控制并将其输出与主通道合并, 便会在干扰机方向产生合成天线方向图响应的零点, 即旁瓣进入的干扰被相消, 通过连续地自适应地调整辅助通道信号的振幅和相位, 即可使合成方向图的零点跟踪干扰机而达到旁瓣相消。 实现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相当复杂, 特别是当要求相消效果好的时候。如果同时有多个方向的干扰机产生旁瓣干扰, 则相消系统的辅助天线也要多个。事实上,至少需要N个辅助天线方向图在振幅和相位上分别控制来强迫主天线接收方

26、向图在N个方向形成零点。,图1.9 自适应旁瓣相消系统(SLC) (a) 原理框图; (b) 天线方向图,图1.10 自适应天线阵列,自适应阵的理论在70年代初期已获得解决, 其基本结果表现在最佳权矢量的公式上:,式中,M=EV*VT为N维协方差矩阵, 其中V则是天线阵元所收到的N维干扰矢量; S为天线阵元收到的目标信号矢量, 目标来自确定方向。根据空间干扰情况设置最佳权值, 从而改变天线方向图, 使之在消除干扰的同时增强目标信号而在阵列输出端得到最大的信号干扰功率比值, 因此, 自适应阵列是一个最佳空域滤波器。 原则上, N个阵元的阵列可以同时形成N-1个方向图零点,以对付(N-1)个方向的

27、干扰源。,2. 与发射机有关的电子抗干扰不同类型的ECCM的实现, 就是适当地利用和控制发射信号的功率、频率和波形。1) 增加有效辐射功率 这是一种对抗有源干扰的强有力的手段, 此方法可增加信号/干扰功率比。如果再配合天线对目标的“聚光”照射, 便能明显增大此时雷达的探测距离。雷达的发射要采用功率管理,以减小平时雷达被侦察的概率。,2) 发射频率 在发射频率上可采用频率捷变或频率分集的办法, 前者是指雷达在脉冲与脉冲间或脉冲串与脉冲串之间改变发射频率, 后者是指几部雷达发射机工作于不同的频率而将其接收信号综合利用。这些技术代表一种扩展频谱的电子抗干扰方法, 发射信号将在频域内尽可能展宽,以降低

28、被敌方侦察时的可检测度, 并且加重敌方电子干扰的负荷而使干扰更困难。,3) 发射波形编码 波形编码包括脉冲重复频率跳变、 参差及编码和脉间编码等。所有这些技术使得欺骗干扰更加困难, 因为敌方将无法获悉或无法预测发射波形的精确结构。脉内编码的可压缩复杂信号, 可有效地改善目标检测能力。 它具有大的平均功率而峰值功率较小; 其较宽的带宽可改善距离分辨力并能减小箔条类无源干扰的反射; 由于它的峰值功率低, 使辐射信号不易被敌方电子支援措施侦察到。 因此,采用此类复杂信号的脉冲压缩雷达具有较好的ECCM性能。,3. 与接收机、 信号处理机有关的电子抗干扰1) 接收机抗饱和 经天线反干扰后残存的干扰如果

29、足够大, 则将引起接收处理系统的饱和。 接收机饱和将导致目标信息的丢失。因此,要根据雷达的用途研制主要用于抗干扰的增益控制和抗饱和电路。而已采用的宽-限-窄电路是一种主要用来抗扫频干扰, 以防接收机饱和的专门电路。,2) 信号鉴别 对抗脉冲干扰的有效措施是采用脉宽和脉冲重复频率鉴别电路。这类电路测量接收到脉冲的宽度和(或)重复频率后, 如果发现和发射信号的参数不同, 则不让它们到达信号处理设备或终端显示去。3) 信号处理技术 现代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已经比较完善, 例如用来消除地面和云雨杂波的动目标显示(MTI)和动目标检测(MTD), 对于消除箔条等干扰是同样有效的。 除了上述相参处理外, 非相

30、参处理的恒虚警率电路可以用提高检测门限的办法来减小干扰的作用。在信号处理机中获得的信号积累增益是一种有效的电子抗干扰手段。,1.5.3 隐身和反隐身的斗争雷达探测和跟踪目标的能力依赖于接收到的回波信号功率与干扰功率的比值, 信号功率正比于目标的雷达有效反射面(RCS)t, 而干扰功率则可能是接收机内部噪声或外部的有源和无源干扰。敌方入侵飞机只要设法降低此比值,就可使我方雷达性能恶化而有利于它的行动。 降低飞行器自身的RCS即可达到上述目的, 这项技术称之为飞行器的隐身技术, 它减小了目标的可观测性。RCS下降后对雷达探测性能的影响为:,当雷达探测能力受限于噪声(内部噪声或干扰)时, 由于接收到

31、的信号功率Sr可表示为,则当目标的RCS由原来的t0下降为t时, 探测距离R与原探测距离R0的关系为,当其RCS降低12dB或近似为95%时, 探测距离将减小一半。,当雷达是在杂波背景下探测目标时, 例如在低擦地角时, 接收到的信杂比为,这时由于t减少而引起的性能下降是惊人的。有关系,可见,目标的RCS降低一半, 相应的探测距也将下降一半。,目标RCS的下降引起回波信号减弱也会加强任一种积极干扰的效果。因此在电子战中, 世界各国都重视隐身技术的研究。 以美国为例 ,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在U-2, P-2V等高空侦察机上采用吸波材料(RAM)等隐身措施以减小飞机的RCS。70年代中期研制的

32、B1-B战略轰炸机, 其RCS只有原B-52的3%5%, 从而使雷达对它的探测距离下降58%。80年代以来, 飞行器隐身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第三代隐形飞机F-117A(战斗轰炸机)和B-2已于80年代末期装备部队, 它们的RCS约下降2030 dB, 使雷达的探测距离下降为原值的1/31/6。 第四代隐形飞行器亦处于试飞阶段。,隐形飞机再加上障碍隐形(低空、 超低空背景或电子干扰掩护)对雷达的威胁更为严重。1991年海湾战争的战例充分表明隐身飞机在现代战争中所起到的隐蔽、 突袭作用。雷达作为防御和武器控制系统的主要探测器, 正面临隐身飞行器的严峻挑战, 必须积极发展反隐身技术来迎接这一挑战,

33、 以保证雷达能在预定的空域探测到隐身飞行器。反隐身技术的二种可能途径是:针对隐身飞行器造成的影响, 提高现有雷达的性能去克服它; 针对隐身技术现存缺点并利用其不足去抗击它。,飞行器的隐身技术主要包括外形设计、 涂覆电波吸收材料(RAM)和选用新的结构材料等方法。隐身飞机的隐身效果(RCS下降)不是全方位的, 它主要是减小从正前方(鼻锥)附近, 水平45,垂直3, 范围照射时的后向散射截面, 而目标其它方向, 特别是前向散射RCS明显增大, 因此可以采用在空间不同方向接收隐身目标散射波进行空间分集来发现它。另一方面,涂覆的吸波材料有一定的频带范围, 通常是218 GHz, 也就是说,涂覆的吸波材

34、料对长的波长是无效的。 当飞行器尺寸和工作波长可以相比时, 其RCS进入谐振区, 外形设计对隐身的作用会明显下降。 这就是说,米波或更长波长的雷达具有良好的反隐身能力。以上表明, 可从频率域进行反隐身。,1. 发挥单基地雷达的潜力为弥补目标RCS下降所造成的探测距离的缩短, 应采用提高雷达发射功率和天线孔径乘积, 采用频率、 极化分集, 优化信号设计和改善信号处理等措施。如用相控阵雷达, 则较容易实现上述要求并可增强电子战能力。,2. 采用先进的组网技术这也是探测隐身飞机的有效手段, 方法是各种工作频率的雷达联网, 网中雷达从各个不同视角观测目标, 多站信息合成实现空间分集。 特别要提到, 组

35、网中的米波雷达本身就有良好的反隐身能力, 它的不足之处是角分辨力差和绝对可变带宽窄。 为了利用米波雷达反隐身, 已在研究克服其缺点的途径, 例如, 正研究的综合脉冲与天线的米波分布阵雷达就可较好地克服上述缺点。,3. 超视距后向散射(OTH-B)雷达这是一种工作在330MHz短波频段, 利用电离层返回散射传播机理, 实现对地平线以下超远程(7003 500 km)运动目标进行探测的新体制陆基雷达, 其工作原理如图1.11所示。OTH-B雷达探测距离远, 覆盖面积大, 单部雷达60扇面覆盖区可达百万平方公里, 可对付有人或无人驾驶的轰炸机、空对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之类的喷气式武器的低空突袭;特别是,

36、可对洲际导弹发射进行早期预警是其突出的优点。,图1.11 高频天波(OTH-B)雷达原理图,OTH-B雷达由于工作在高频波段, 其波长为1060 m, 大部分飞行器的尺寸及其主要结构的特征尺寸均与其波长接近或小于波长, 因此目标的散射处于谐振区或瑞利区, 其RCS会大于光学区的RCS。处于瑞利区时, 其RCS与目标形状的细节无关而只同其体积或照射面积有关, 亦即外形设计隐身这时是无效的。在此工作频段吸收材料的作用也是无效的,而且OTH-B的电波被电离层反射后自上而下照射目标这正是隐身外形设计最薄弱的视角。由此可见,超视距雷达OTH-B是探测隐身目标最有希望的手段。,OTH-B雷达也存在局限性。

37、因为它是靠电离层反射传播的, 而电离层的高度和参数随时间变化, 所以难以完善预测, 有时甚至导致雷达不能正常工作; 近区盲距可达600900km,定位误差数十公里。 因此这种雷达只能用于早期预警。,4. 双/多基地雷达,1) 双基地雷达工作的基本特点 由于双基地雷达的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分置的距离较远, 这就产生了双基地雷达不同的测量坐标系和技术实现的复杂性。,图1.12 单波束连续扫描时的脉冲追赶,单基地雷达收发系统置于同一处, 收发之间工作时的时间和相位(频率)同步依靠机内的频率源和同一时钟来提供, 由于收、 发共用天线, 发射和接收波束在空间的覆盖是相同的, 空间同步也自然得到保证。双基地

38、雷达收发分置后, 时间和相位(频率)的同步需要从发射站提供基准传送到接收站, 或收发均用高稳定性的原子频标经校正得到同步。空间的同步问题更为复杂, 发射信号沿发射波束传播, 不同时间发射能量照射到不同空域, 只有处于该空域的目标才可能产生散射, 因此,接收波束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要指向发射能量照射的空域,以便接收回波散射能量, 如图1.12所示。亦即空间同步要保证任一时刻收发天线波束覆盖同一空域。当发射波束采用窄波束进行空间扫描时, 接收波束应能灵活、快速地在空间扫描, 对发射脉冲的空间位置进行追赶, 这种方式称为脉冲追赶式空间同步。要实现接收波束的快速可控扫描, 可以采用数字波束形成(DBF)技

39、术来实现。,图1.13 双基地雷达测量坐标(二维),双基地雷达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可测得t, R, Rt, Rt+RR等值, 根据图示的双基地三角形, 即可求解目标在空间的位置x, y。双基地雷达的测量精度和分辨力均和目标在空间的位置有关, 特别是和双基地角直接关联。与单基地雷达相比较, 其距离和横向分辨力均将增加一个因素 , 即cos(/2)1, 测量精度和分辨力下降, 特别是在基线附近180, cos(/2)0, 则将丧失距离分辨力。,陆基双基地雷达收发站均不运动, 当目标运动速度为v时, 接收信号的多卜勒频率为,式中,为速度矢量与双基地角等分线之间的夹角, 角等分线正交于等距离和的椭圆轨迹的

40、切线(等距离和椭圆轨迹的二个焦点分别是发射站和接收站)。 因此, cos一项和单基地雷达的径向速度相当, 而在双基地雷达中还要乘上位置因子cos(/2)。 在基线附近, 180, 则f0。,可以看出, 当180时, 虽然前向散射f明显增大, 但在此区工作的双基地雷达存在明显的性能缺陷: 距离和多卜勒分辨力极差, f0。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直达信号将和前向散射信号同时到达而产生干涉等。,2) 双基地雷达截面积B双基地雷达探测能力正比于双基地雷达截面积B。隐身飞行器只能在鼻锥方向有限角度范围内, 因而明显减少了单基地雷达所用的后向散射M。 要讨论双/多基地雷达的反隐身, 首先必须研究B的变化规律。双

41、基地雷达截面积B较之单基地雷达截面积M更为复杂。因为B是视线角和双基地角的函数。根据值的不同,B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区域, 其内容如下:,(1) 伪单基地RCS区。此区域的B可以用单双基地等效定理来确定,即当远小于目标尺寸时, 平滑且导电目标的双基地RCS等于双基地角等分线方向测得的单基地RCS。对于简单形状的目标(如球), 理论计算与实测表明其伪单基地值范围可扩展到40100。对于复杂目标, 其伪单基地RCS的范围明显下降, 只适用于小双基地角(典型值=5)。所谓复杂目标,是指离散散射中心的组合, 当远小于目标尺寸时, 许多种飞机、 船舰、 地面车辆及某些导弹均属复杂目标。,(2) 双基地RCS

42、区。此区的B不能用等效定理来预计。对于一般的复杂目标而言, 通常会得到BM的结果, 但在下述条件下会得到相反的结论: 某些视线角M较小而在特定值时存在大的双基地镜反射RCS。 设计目标的M在一定视角范围内具有很低的值(隐身飞行器的设计), 这必然会增强在其它方向的散射场。 在单基地时存在遮蔽, 而双基地时不存在。总之, 对于隐身飞行器来讲, 双基地RCS区的B很比隐身方向的M值高, 因此,这个值区域对反隐身检测亦将是有益的。,(3) 前向散射RCS区。当双基地角180时, 接收目标前向散射能量, 目标前向散射RCS(f)急剧增大。基于物理光学, 已证明复杂目标前向散射RCS值f为,式中, ,为

43、面积是A且均匀照射口径的最大天线增益; A为目标被照射(遮蔽)面积, 远小于目标尺寸。目标可以是平滑的或者是复杂的结构, 所用材料的电性质不限。当180时, 其双基地B偏离f而减小。,双基地的RCS值B与视线角及双基地角之间有复杂的联系。根据上述分析, 可以预期在前向散射区RCS将有明显增大的值, 特别是对隐身飞行器而言, 在双基地RCS区亦完全可能获得较大的B值。当然,最可靠的结论应该来自对隐身飞行器双基地RCS的实际测量值。一部发射机,多个监视同一空域的分散配置接收机与之同步工作,就组成了多基地雷达系统。 由于空间配置的多部接收机可以充分利用目标的散射能量, 特别是对于隐身飞行器, 只要用

44、合适的方法综合多部接收机的接收信号来实现空间分集, 就能使其检测能力明显优于单基地雷达。,5. 冲击雷达和极宽频带雷达由于这类雷达其频带极宽, 因而提供了一种从频率域反隐身的可能途径。其理论和技术实现仍处于完善过程中, 它在各种应用领域的潜力将会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显示。,6. 积极探索反隐身技术的新构思、新原理、新体制雷达反隐身技术总的来说还处于起始阶段, 比起隐身技术来讲还不成熟, 因而需要更深入地从基础研究工作做起, 摸透隐身目标的机理与特性, 在此基础上积极研究反隐身技术的新构思、 新原理、 新体制。,1.6.4 反侦察和反摧毁为了对抗敌方的电子侦察, 雷达采取的自卫措施是低截获概率, 即不易被敌方侦察到。低截获概率的技术包括多方面, 例如, 雷达的信号波形应是大时宽带宽积的复杂波形, 以保持低的脉冲功率和不易侦察的参数; 天线保持低的副瓣电平; 具有自适应的波形参数和扫描参数变化,等等。反摧毁斗争中的重要问题是当前反辐射导弹的性能明显改进而使用数量增加, 因此研究对付反辐射导弹的各种战术、技术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例如,使用闪烁欺骗使其不易找到真正的雷达辐射源; 研制反辐射弹告警设备以及相应的摧毁反辐射弹的措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