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Sop1.1 新品试产前,进行 sop 的制作,并在初次试产时跟踪试产效果,确定标准工时;在中试前修改 sop 并跟踪修改后效果;在量产前,完成彩色 sop 并发文控中心受控;1.2 在量产中,在技术更改、品质要求提升、市场需求变化等情况下,sop 更改工作;1.3 线平衡分析,作业改善,新生产方式改变要求使作业工位与内容发生变化,sop 的更改工作;1.4 Sop 时效过期,回收及更新 sop;1.5 目前 sop 工作1.5.1 目前在建立元器件彩色图库,跟踪新品 sop,彩色 sop 制作与受控。1.5.2 小组 sop 工作,在新生产方式引入后,将会有上百款产品的 sop 需制
2、作,并需要跟踪、修改及彩色 sop 更新。2.0 异常工时分析2.1 异常工时分析目前每天处理,但处理的时间不及时,在处理异常时,更多的应该是解决异常问题,让生产线迅速恢复生产。所以要求需要有人员时常在生产线上。2.2 处理异常的时间,短的几分钟,长的几小时到一两天。2.3 在一段时间的异常单中进行分析,运用 abc 原则,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寻找或制定新的流程制度规定,避免异常重复出现。 (暂时没有做)3.0 标准工时3.1 新品试产时要确定该产品的标准工时,中试时需调整标准工时并在量产前发布。3.2 量产的产品的效率需跟踪其标准工时,时刻测量与更正标准工时。3.3 每月需发两份
3、标准工时,一份发事业部与财务做考核,一份发中心 pmc、生产部使用,在每月的 28 日前发布下月标准工时(目前是每月的 4 日前发布) 。4.0 人力需求分析4.1 每月 25 日前,根据订单数量,确定 tt 时间,制定 ct 时间,合理分析该月人力需求情况。4.2 人力需求包含,需要生产线班次,月上班时间,日上班时间等。5.0 产能分析报告5.1 每个月末制作一分“产能分析报告” ,从产能趋势图中,以便于发现每月生产中的问题,及在下月需注意、避免某些方面影响重复发生。5.2 产能分析报告中,需分析内容:月度异常工时分析、返工工时分析、试产分析、生产线产能分析、车间产能与前期对比、车间效率分析
4、等。6.0 车间现场改善6.1 线平衡分析6.1.1 线平衡分析,前期数据统计并分析结果,发现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方案。6.1.2 解决方案包含制作工装夹具、修改 sop、更改作业方式等方式,以实现提高线平衡,提高产能。6.1.3 跟踪线平衡分析改善后效果,并制定推广计划。6.2.4 每个月做一套产品的线平衡分析,显示板与主板各做一套。6.2 现场改善6.2.1 需在现场长期观察、测量、统计,得到可靠有效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以次制定解决方案。6.2.2 现场改善包含:5s 改善、员工作业改善(减轻作业疲劳度) 、作业流程工序改善、物流改善、设施改善等;6.2.3 现场改善要求:
5、运用 ie 各中手法,以求达到提高产品质量、效率,减轻作业疲劳,省人力,省作业空间,减少在制品等结果。6.2.4 改善效果跟踪与推广:在改善试运行一周到 2 周后,发出改善验收报告,成功的需要生产部在一周内推广到全车间。7.0 其他7.1 公司层面下达的工作任务或项目,如:三定工作、精益生产项目等。7.2 中心流程优化:在发现中心流程出现呆滞,不畅等情况下,对流程进行优化,减少信息时间浪费、失真等现象出现。7.3 中心部分流程制作与推导,比如:目前新制作出的“车间返工流程” ,与现在制作中的“换线流程”都还未推导。7.4 Ie 小组工作范围与内容的拓展,比如:“自动化” , “无化”等生产作业
6、手法,新自动设备的提议与引入;与 pmc、生产布合作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与工程组、生产部合作,新产品的导入,与品质组合作的品质效率提升;中心内部与外部,生产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优化,新的生产方式的引入与应用等。8.0 结束上面楼主从新产品导入和日常 ie 工作讲述的非常不错,另外我来补充下面 12 点:1.新产品导入参与 FMEA 和 APQP 策划;2.新产品导入工装夹治具的制作,并评估人力和机器负荷;3.新产品在试产和量产应提供参考版的 sop;给相关部门4.新产品导入时应做好相关产品的作业培训教材,在试产和量产时准备培训;5.日常工作时别忘了培训在工作当中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观念的转变和 i
7、e 理念的产生6.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专案改善发布会,邀请各部主管和上级及相关人员参加,提升 ie 在工厂威望性和认同感7.生产效率,针对各种产品运用 abc 方法管制,并有计划的进行产能提升8.设施规划和生产线布局和 layout 的改善,以及物流的优化9.新技术和设备、工装夹治具的开发,及自动化设备的引进10.成本分析和控制,管控重点产品、设备、物料11.现场稽核,制定现场稽核标准。如从成本、浪费、效率等方面着手12.ie 培训和交流,心得和感想等上面楼主从新产品导入和日常 ie 工作讲述的非常不错,我主要讲一下我现在所在的公司参加一些项目。1,厂房规划。2,设备评估。3,供应商流程评审。4,
8、精益生产,自动化项目导入。5,节省资源的项目导入。6,标准工时、产能的计算分析。7,TPM 项目导入。楼主所讲的 ie 工作内容是大多数厂 ie 要做的,也是 ie 最基础的,但作为一个专业 ie 这些工作比较不够,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有限,个人认为 ie 有二种内容,一种是最基础的工作,正如楼主所述,第二种比较系统的 ie,此工作要求具有一定知识积累和工作经验,最主要是要有 ie 的意识,此类主要是公司或工厂规划性或标准性的工作,如工厂 layout 规划,物流规划,成本分析,标准化建立,一些新生产模式的推行(cell 拉/tqm/6 西格玛/精益生产等),效率提升,生产资源规划(人力/设
9、备/场地等),品质提升,专案管理等等.一个好的 ie 是一个公司的幕僚或军师,工作所涉及工厂或公司每个角落,只要对成本和品质有利都应该去做我想补充几句:楼主说的工作内容,我认为只是狭义的 ie。为什么这样说呢?真正的广义的ie 除了楼主说的以外还应包括:1。规划工厂物流的搬运路线和配送时间,工厂的库存量和供应商来料时间的控制;2。新产品研发过程中的跟进,减少因研发不合理导致生产的难度加大或贵重物料易损耗等现象;3。信息方面的跟踪等;4。 。 。 。 。 。 。 。 。我这里就不一一列出。以上这是我个人看法,不知各位有何高见我这里还除了你上述所讲的:工厂规化这块不做,老板也根本不支持,因为厂房已
10、建成多年,流程也熟了,所以不愿再去更新(台资),不过我们另外还要做:A.新供应商的评鉴.(这个我平时比较喜欢做的,可以)B.日常所用耗材的评估.C.重工流程的制作.D.供应商重工扣款,制工费用的核算.E.新产品制费成本的预报.来看看我们都做什么吧 大厂和我们这些小厂子真是没的比 唉!IE 改善部分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形式最终任务目标:生产效率改善最终任务形式:生产改善方案 V2.X , 改善总结第一步任务目标:生产数据收集任务形式:完成并提交工时流程记录表第二步任务 1任务目标:生产数据分析任务形式:完成并提交工时数据分析汇总表任务 2任务目标:生产数据分析结果任务形式:完成并提交工时数据分析汇
11、总表任务 3任务目标:确认改善对象任务形式:找到 BON 和浪费点标注在工时数据分析汇总表里第三步任务 1任务目标:改善对象数据收集任务形式:完成并提交目标动作、时间、成本分析报告任务 2任务目标:改善对象数据分析、讨论任务形式:确定改善对象的改进可行性及改进方法提出可行性分析报告 任务 3任务目标:初步改善方案任务形式:完成并提交改善方案 V1.0第四步任务 1任务目标:方案验证任务形式:将方案实际化试验提出方案修改意见任务 2任务目标:改善方案修正任务形式:确立最终改善方案改善方案 V2.0工艺文件部分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形式最终任务目标:制定出操作规范、要求、标准最终任务形式:作业指导书
12、、 作业流程图 、 作业参数标准第一步任务 1任务目标:针对样机建立初级作业流程图()任务形式:由车间 PE 和工程部 PE 协商制定出试产作业流程,包含作业中的 注意事项。提交作业流程 V1.0 、 工艺稽查表 。任务 2任务目标:初级作业指导书的内部分析和讨论()任务形式:由 IE 组同负责该样机的 PE 组协商讨论并对流程分析,提交作业流程修正方案 。任务 3任务目标:完成作业流程任务形式:通过修改后完成作业流程图 V2.0第二步任务 1任务目标:利用作业流程图和样机编制初级作业指导书任务形式:分解、再组装样机并按照作业流程 V2.0制定作业指导书 V1.0任务 2任务目标:完善和修改作
13、业指导书()任务形式:通过试产和车间 PE 的实际考察由车间提交作业指导书修改方案任务 3任务目标:利用已有的作业指导书 V1.0和作业指导书修改方案编制新的作业指导书任务形式:修改改后提交作业指导书 V2.0第三步任务 1任务目标:作业指导书的生产控制试运行任务形式:将作业指导书 V2.0分发到各车间使用任务 2任务目标:作业指导书的再修订()任务形式:由车间在生产过程中对作业指导书提出修改意见提交作业指导书修改方案任务 3任务目标:讨论作业指导书的修改范围()任务形式:通过与车间 PE 沟通确定作业指导书的修改范围为并修改,编制作业指导书V2.X任务 4任务目标:如果修改范围较大,需编制新
14、版本的作业指导书任务形式:按照修改方案编制作业指导书 V3.X第四步任务目标:完善作业指导书任务形式:按照第三步任务 2 到任务 4 的顺序和方式对作业指导书不断的完善。 第五步任务目标:在生产和作业指导书的编制过程中对各种参数和日常规定的建立任务形式:在生产中不断的总结建立各种不同的操作参数标准 、 日常操作规范注 1:其中部分工作需要工程部 PE 和车间 PE 的配合完成()标注注 2:希望开发部在新产品交接时至少提供 3 台样机 工程样机、IE 分解样机、参数样机注 3:在新产品交接时 IE 部分需要开发部给出使用工具列表 、 使用辅料列表 、 关键、重要部件加工方法明细 、 接线图用以制作和编订作业指导书以及核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