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明史.秦良玉传》札记——论明末女将秦良玉的忠义精神及其影响.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627955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史.秦良玉传》札记——论明末女将秦良玉的忠义精神及其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明史.秦良玉传》札记——论明末女将秦良玉的忠义精神及其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明史.秦良玉传》札记——论明末女将秦良玉的忠义精神及其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明史.秦良玉传》札记——论明末女将秦良玉的忠义精神及其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明史.秦良玉传》札记——论明末女将秦良玉的忠义精神及其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明末女将秦良玉的忠义精神及其影响文/崔利军 秦良玉,字贞素,忠州人(重庆忠县),明末石柱宣慰使,凭籍战功,累官至太子太保、镇东将军,封忠州侯,赐一品诰命夫人,谥忠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见诸正史将相列传记述的女将军。明史.秦良玉传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武肃然。”终其一生,自她随夫平定播州(贵州遵义)土司杨应龙叛乱始,秦良玉就崭露头角,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和非凡的组织能力,到丈夫马千乘因得罪内官邱乘云冤死云阳狱,她以一寡妇承袭石柱(重庆石柱)土司以来(按道光补辑石柱直隶厅新志.土司第七载:千乘子祥麟,字瑞徵,千乘死时尚在襁褓。土司例:子幼则妻袭。

2、朝命良玉领司职。),秦良玉历经援朝御倭、北上勤王抗击后金、平定蜀永宁(四川叙永)宣抚使奢崇明叛乱、围剿罗汝才、张献忠农民军、明亡后以石柱一孤邑抗衡清军之事,大小战事不下百起,其卓略的军事指挥才能和组织能力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其极尽臣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言行也广为世人赞颂。观秦良玉一生行状,尤其值得一提的有两件事。一是在崇祯三年(1630 年),永平(河北卢龙)、滦州、遵化、迁安四城失守,畿辅震动,崇祯皇帝诏天下勤王,各镇却因中原荒旱、流寇四起,自保不暇,逗留不前。而“良玉独慷慨誓众,裹粮率师”,奉诏勤王。秦良玉急公赴义的壮举,令崇祯皇帝感动不已。于是,“庄烈帝(崇祯帝谥号)优诏褒

3、美,召见平台,赐良玉彩币羊酒,赋四诗旌其功。”现附诗如下:一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绣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二蜀锦征袍手制成,桃花马下请长缨。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三露宿风餐誓不辞,饮将鲜血代胭脂。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四凭将箕帚清皇都,一派歌声动地呼。议看当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在诗中,崇祯帝朱由检肯定了秦良玉的忠君爱国精神,并对她寄以殷切希望,希望她打败后金军,“凯歌马上清平曲”、“凭将箕帚清皇都”。身怀“国愤家仇”的秦良玉果然不负厚望,汇合诸军,很快收复被后金攻陷的永平四城。二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消息传到石柱以后,“良

4、玉衰絰北向大哭。及清军入蜀,良玉语其众曰:吾一妇人,受国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其敢以余年事虏哉?与所部中军江国纪等约曰:从虏者族无赦。”其求忠孝、重气节之情溢于言表。故张廷玉在明史.秦良玉传中盛赞:“夫催锋陷敌,宿将尤难。而秦良玉一土舍妇人,提兵裹粮,崎岖转战,其急公赴义有足多者。”令那些手握重兵,大敌当前缩首不前的七尺男儿都感到汗颜。南明史编撰者钱海岳先生也赞叹道:“良玉以巾帼效命疆场,古所未有也,跡其忠忱武略,足愧须眉已。”诚然,于今而言,秦良玉的所作所为有明显的愚忠成分,这是由其所处时代所决定的。作为一名女子,一名民族地区的女子,在国难当头,当许多男儿都逡巡不前之际,挺身而出,其急公赴义

5、的壮举和大义凛然、誓死不做“亡国奴”的爱国精神,的确令人钦佩。正因为如此,后人如鉴湖女侠秋谨、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等都对她赞颂不已。郭 沫 若 于 1943 年 抗 战 后 期 , 为 教 育 群 众 争取 抗 战 的 最 后 胜 利 , 以 咏 秦 良 玉 为 题 , 在 重 庆 七 星 岗 的 文 化 工 作 委 员 会办 事 处 内 写 下 绝 句 四 首 , 其 诗 如 下 :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同名忌杀当时左,只解屠民意气高。兼长翰墨誓同心,一来征袍万里心。艳说胭脂鲜血代,谁知草缴有金音。平生报国乐争先,隆武新颁瞬两年。八月关防来蜀日,南朝天子又宾天。萑苻满地咎安归,障日胡

6、尘接紫微。无复当年风虎意,空余白杆映斜晖。郭 老 在 诗 中 高 度 赞 扬 了 秦 良 玉 为 国 为 民 的 爱 国 精 神 , 充 分 肯 定 了 秦 良 玉的 历 史 功 勋 , 激 发 了 全 国 民 众 的 抗 战 爱 国 热 情 。而 同 为 女 子 的 秋 瑾 , 更 有 心 心 相 惜 之 情 , 她 在 一 首 满 江 红 词 中 写 到 :肮 脏 尘 寰 , 问 几 个 男 儿 英 哲 ! 算 只 有 蛾 眉 队 里 , 时 闻 豪 杰 。 良 玉 勋 名 襟上 泪 , 云 英 事 业 心 头 血 。 醉 摩 挲 长 剑 作 龙 吟 , 声 悲 咽 。自 由 香 , 常

7、思 爇 ; 家 国 恨 , 何 时 雪 。 劝 吾 侪 今 日 , 各 宜 努 力 。 振 拔 须 思安 种 类 , 繁 华 莫 但 夸 衣 玦 。 算 弓 鞋 三 寸 太 无 为 , 宜 改 革 。欲 以 秦 良 玉 为 榜 样 , 拯 救 国 家 、 黎 民 于 水 火 之 中 。初步统计,后世记述秦良玉的作品多达九十余篇,其中国外作品三篇;体裁有诗词、剧作、电影、电视、对联、小说、文献资料七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秦良玉忠义精神的形成与其生活的环境这股“源头活水”不无关系。一、就家庭环境而言,秦良玉出身在忠州一贡生家庭,其父秦葵,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良玉“性颖异,饶

8、胆略,幼通经史,工词翰,且与兄邦屏、弟民屏同习骑射,究心韬略。”良好的家庭教育,练就了她文武兼资的过硬本领;而以儒术为传家宝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又为培育她忠君爱国、“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思想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二、就生活区域而言,秦良玉生长、生活的忠州、石柱属古巴国之地,人民彪悍尚武,讲义气,重气节,其风由来已久。据华阳国志.巴志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可见,巴人的勇锐善战,在殷周之际,即闻名于中国。而石柱又是巴人与白虎复夷杂居之地,以射白虎为业的白虎蛮在秦汉魏晋以来就以勇猛善战著称于世。姑不论秦良玉族属如何,

9、但正如董其祥先生在秦良玉及其遗物(1992 年)一文中指出的,她“继承了巴賨人民的尚武精神。”至于讲义气、重气节之风,自巴国建立以来便已开启其端。从战国时“割头保城”的巴曼子到三国时期“宁愿断头,不肯投降”的严颜,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忠州、石柱也是接受儒家文化最早的区域之一。尤其到北宋绍圣两年,号称“北宋五子”之一的理学大师程颐贬官涪陵,在北岩点易洞著书立说,创建了“涪陵学派”后,重伦理、讲纲常的儒家思想进一步渗入到涪陵及周边毗邻的忠州、石柱等地区,与当地原始民风民俗有机结合起来,无疑对当地人民忠君爱国重义思想的形成产生巨大促进作用。尔今,在石柱、忠县地区农家正堂屋前供奉的以“天地国亲师”为核

10、心内容的神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忠义思想对当地影响之深远。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秦良玉来说,这种影响更不待言。三、“国恨家仇”,是激发秦良玉忠义精神的“催化剂”。正如陈世松先生在论秦良玉一文中所言:“秦良玉最初本是抱着万里展志的思想投身辽东战场的,秦邦屏和石柱土兵的死难,国愤和家仇相结合,进一步激发了她万里请缨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部 崔利军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附:(1)秦良玉头盔、甲衣、朝服、朝笏、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图(摄于重庆三峡博物馆)(2)涪陵北岩点易洞图(摄于重庆三峡博物馆)注:钱海岳南明史.秦良玉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2008 年版)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援朝鲜,常征杨家将事考第 256 页常明四川通志.人物.石柱直隶厅卷百五十二(嘉庆刻本影印,巴蜀书社 1984 年版)张廷玉明史.秦良玉传(中华书局标点本 1982 年版)朱熹方塘王槐龄补辑石柱厅新志.土司志第七(道光二十三年刻本影印)鸣玉溪录全书第七种(忠州秦氏家乘秦太保忠贞侯传)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陈寿三国志.蜀志.张飞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