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开放前:1949年东莞只有 1家工业企业和少量手工业作坊,工业产值仅有2895万元。50 年代初大办个体手工业,1955 年工业产值也仅有6411.2万元,工业从业人员只有 6440人。1949年至 1978年间,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只有 9.0%。东莞除了向港澳出口少量的农副产品外,与境外的其他经济技术合作几乎是空白。东莞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条件:1978年,1978 年三大产业的比例为 44.6:43.8:11.6,东莞工业产值为 4204 亿元,占全市 GDP的 4382。在当年的全部就业的 549728人中,从事业生产的人数只有 92601人占总就业人口的 1684。工业企业只有
2、为数不多的“五小”工业、支农工业。地域优势:东莞是除深圳以外、我国大陆距离香港最近的地区。这使得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入时东莞运输成本低。人文环境:东莞对外丌放的氛围源远流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东莞人对商品经济有极强的认同感,具有合作、开放、竞争和信誉等现代理念。且国内人力资源廉价、丰富。改革开放后:东莞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发展对外加工业,吸引外商投资,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外源型经济的发展道路。东莞工业经济呈跨越式增长,从而实现从农业县发展为现代工业城市的巨变,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制造业名城。改革开放后,东莞工业发展分为 4 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之初至 20 世纪 8
3、0 年代中期,东莞通过“三来一补”方式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并吸取国外的技术、管理和销售经验,大力发展商品农业,同时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工业发展打下基础。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 17.4%。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三来一补”具体是指不需要投资和购置机器设备,只需要提供土地、劳动力和简易加工场所,所需要的技术、设备和必要的材料由外商提供。1978年,食品制造业和工艺美术品制造业是全市最大的二个产业。1978 年 9月,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虎门成
4、立。1979 年 3月,由张光投资的龙眼发具厂开工了。这便是中国农村第一家来料加工的港资企业。1988 年,龙眼村引进了全市第一家台资企业。东莞丰富的农产品为早期的支柱产业食品加工工业准备了原材料。大量的农业人口为劳动密集工业发展准备了劳动力要素。东莞在 1980年代与广东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经济发展迅猛的中小城市南海、顺德、东莞、中山并称广东四小虎,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1984 年,东莞完成农村综合改革后,县委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战略目标,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第二阶段:腾飞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初。东莞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能源、交通、
5、通信等基础设施,兴建标准厂房及配套设施,利用外资方式从“三来一补”发展到“三来一补”与“三资”并举,形成纺织、服装、电子、食品、机械等行业的外资企业群体,各类利用外资企业遍布东莞城乡。这一阶段,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 41.5%,工业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东莞于 80年代中后期进入准工业化阶段,1985 年,东莞县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 9月撤消东莞县,建立(县级)东莞市,为东莞工业的发展开始了新的进程。 从 1978年到 1990年,东莞轻工业产值增长倍数为 14. 05,年均增长率约为 100,而一些主要消费品的零售额也表现为大幅度增长,而后期在居民消费结构转变、消费
6、保持缓慢增长的前提下,由于国际市场的开拓,出口高速增长(98 年出口额为 94年的 4倍)。1990年的能源供应(电力供应业)产值最大。第三阶段:提升阶段。1994 年至 2000年。1994 年,当东莞实现农村工业化,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引进外资质量提高,工业结构得以优化,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与资金技术密集型相结合转变;新兴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以 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在与外资企业的协作配套中逐步成长;传统产业比重相应下降,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支柱产业逐步显现,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 28%。东莞于 90年代初进入工业化第一阶段,90 年代后期进入工
7、业化第二阶段。在工业化期间,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电力等能源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先后在东莞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即支柱产业从前期的生活资料工业(属轻工业),中期的能源工业,后期则是生产资料(属重工业)的转变,也直接证明了东莞工业的重工业化倾向。在已确定的工业化阶段的基础上,工业内部结构的演进,东莞的特点表现为非均衡演进,即部分产业的演进与国际经验类似,部分产业则有逆向演进的现象。 东莞进入工业化第二阶段后,纺织等产业仍是其支柱产业,反映了劳动密集型工业在较长时间内占有较大比重,东莞劳动密集型工业将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增长,而目前的工业结构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
8、变化。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异军突起,成为全市最大的工业支柱产业。在 2000年前,其内部结构已渐向如下几方面演进:1重化工业化:与先进国家相比,东莞的重工业化涵义有所不同。先行国的重工业化主要是指冶金、机械和化工等部门的产值增长,但东莞是新兴的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东莞的重工业化趋势存在,但不是以原材料为重化重心,而是以加工组装工业(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高速增长的方式体现。2高加工度化:纺织这一原材料工业和其下游的加工工业、即服装制造业没有显著的高加工度化的趋势
9、。建材和其它非金属矿采选业及制造业也不能对东莞工业的高加工度做出合理。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正在精密加工和制造的道路上。但原材料与加工工业的比值表现为递减态势,说明了东莞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3高技术化:食品、纺织等一般加工工业的产值比重持续下降,而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并伴随技术水平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增大。但由于资源在全球最优配置的影响,东莞高技术化演进并不均衡。第四阶段:创新、转型阶段。进入 21 世纪之后,东莞工业由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进入转型阶段,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逐渐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
10、业为龙头的比较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一批技术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行业渐成为龙头产业。东莞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目前,形成了比较完整、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分布在 31个大行业中。东莞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形成了“高消耗低成本数量扩张”的产业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表现出“六高六低”的特点,即高产出增长、高市场占有率、高要素投入、高行业结构、高外向依存、高集聚水平和低产出效益、低成本扩张、低价格竞争、低链条层次、低规模水平、低植根程度。东莞的第二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过程中,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
11、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重化趋势加快。2002年全市工业企业有18094家,是1980年的14倍。其中“三来一补”工业8496家,中外合资工业1012家,中外合作工业485家,外商独资工业1618家,拥有加工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产品的强大生产能力,形成了以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工产品种类达到数万种,拥有同行业上下游产品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完善的产业体系。时至 2003年,东莞已有工业企业 21935家,比 1978年净增20105家,工业产值达 2411.
12、13亿元,比 1978年增长 573.1倍,年均增长 25.9%。1978 年,东莞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 42.1%,到 2003年,工业增长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53%,形成了以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为重点,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工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主柱产业。2005 年,东莞市确定将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玩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制造业、化工制品制造业确定为东莞八大工业支柱产业。2007年三大产业的比例优化调整为 0.4:56.8:42.8。2007 年工业总产值(当年价)6649.85 亿元,年均增长 27.0%。东莞仅
13、用30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要用 100多年、亚洲四小龙要用 50至 60年才能走完的路,基本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时至2008年,东莞市电脑资讯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份额超过10%的有10多种,其中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占40%,敷铜板、电脑驱动器占30%,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占27%,电脑扫描仪、微型马达占20%,电脑键盘占15%,电子元件占12%。大中华区副总经理李祖藩曾调侃说:“如果东莞通往深圳皇岗的公路被断,全球70%的计算机商将受影响。 ”不过2008年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过后,东莞以外贸为主导的传统经济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肖平回忆说,那一年东莞的外贸严重萎缩,订
14、单大幅下降,很多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的确,金融危机造成了东莞甚至连续几年的经济低迷,但是,也不得不说其也淘汰掉了很多“虚有其表”的工厂, “过滤”了东莞工业,赋予了东莞工业更纯的更大的发展空间,很好地促进了东莞产业的转型升级。2009年,经历金融危机洗礼的东莞开始谋划产业突破。当年的4月16日, 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正式发布。此举被称为东莞在推动产业发展上,由市场调节的“无为而治”向“市场政府双管齐下”的转向。这是一个指导东莞未来510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被称为东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21条” 。2009年东莞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
15、6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东莞台商协会2009年至2010年引进了16家专业辅导机构到东莞,协助加工贸易企业做转型升级工作。 2010年,东莞加快研究制定扶持和引导新能源、生物制药、制造装备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把电动汽车、LED 照明产业作为东莞新的经济增长点来给予重点培育。同年5月21日,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率800人的庞大队伍到北京发起首场引内资攻势,为东莞签下47宗合作项目,投资金额高达437.86亿元,重点就锁定在央企、军工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等大型优质项目。2010年11月,东莞被确定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 。 2011年,全市拥有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3300多
16、家,约70%属“三资企业”或“三来一补”企业,其中不少是国外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如诺基亚、三星电机,日本三洋、京瓷光学、太阳诱电、台达电子、生益科技等。全世界排名500强企业有43家在东莞落户,其中电子信息企业有17家。2011年8月18日, 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意见下发。这份文件被称之为东莞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新21条” ,新“21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再登高。截至2013年7月,我市先后建成了503个工业区。 (第一个工业区是1978年8月引进全国第一家外资企业组建成的,即茶山镇塘角工业区)2013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
17、” ,东莞深化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专业镇转型升级,着力在全市东中西地区重点打造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松山湖大学创新城、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三个新的增长极。同时,重点建设好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等技术创新平台,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013年,东莞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分别达到 18.5%和 22.5%,所占比重分别比 12年提高3.2个和 3.9个百分点,增速和所占比重均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表明东莞的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已初见成效。在制造业转型上,东莞探索的路径是:实现产品多元化、从依赖出口转向中国国内市场,以及增大科技
18、开发投入。东莞统计部门表示,东莞“严重依靠外需的时代逐步结束” ,东莞经济已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转为内外需协同发展” 。在 2014年 1月举行的东莞两会上,东莞市市长袁宝成说,今年东莞将继续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全面实施加工贸易增效计划,建立开放性经济“四大体系” ,创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提升莞港台合作新内涵。如今,投资者不仅来自我国香港、台湾地区,更有南韩、也门、老挝、泰国、 、英国、美国、芬兰、蒙古等 20多个国家。目前,在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中,全球 100强企业有 1家,500 强企业有 4家,境外上市公司有 8家。其中包括美国的杜邦、瑞士的雀巢、荷兰的飞利浦、德国的赫司特、法国的汤姆逊、
19、韩国的三星、日本的日立、新日铁、索尼、住友金属、京瓷、柯尼卡美能达、电产三协、英国的太古集团、芬兰的诺基亚以及我国香港的伟易达等众多世界 500强企业的入驻并定为总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电子信息(通信设备) ”产业集聚的明显优势入选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五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广东省入选本批示范基地仅有两个,这也是东莞首次进入该名单。近期发展重点: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4大产业,其中物联网技术对于创造市场需求、提升传统制造业整体水平、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东莞工业有不少突出问题。例如,工业增长存隐忧,企
20、业效益不高;出口增速恢复缓慢;中小微企业长期融资难;商贸业缺乏新的增长点等问题。2014年, “智慧东莞”十大工程,4 年拟投 200亿。尤其是“智能制造工程” ,将更有利于工业资源的流动,也为工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后助力,推动东莞的工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虎门今年将再新增重大项目落地。以纯集团总部大厦、万达广场等知名项目今年将相继在该镇落地或投入建设,虎门将以“三重”项目建设为抓手,力争一批优质项目的落地建设。25 日上午,市重大项目康德威变压器建设项目正式开业投产,这是东坑镇首个投产的市重大项目。近几年东莞工业的发展:1.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
21、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9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拥有全球 500强企业 45家,境外上市公司 800多家,投资者来自世界 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诺基亚、雀巢美极、三星、生益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2.镇域特色经济明显,产业集群化程度高。形成了虎门服装、长安五金、厚街家具、常平物流、大朗毛织、茶山食品、中堂造纸、清溪电子等一批特色产业城镇; 松山湖高新区、虎门港区等五大园区。3.东莞的外资除了港资之外就是以台商为大宗,估计在东莞生活的台湾人有近 10万人,是大陆台商聚集度最高的城市。台商主要以
22、电子、塑胶、制鞋、制衣、家具、五金、机械等产业为主,除传统中小型企业外,亦不乏上市公司,例如上市公司华映、鸿海、技嘉、昆盈等集团,台商在此有台湾商会,是在中国台商组织中最大者。东莞工业中的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羊毛衫生产基地】 、 【全球最大 UPS制造基地之一】 、【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 、 【城市创新能力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 【全国首台散裂中子源落户东莞】 、 【国内首台多功能车载发电及压缩机组】 、 【全国最大的太阳能研究院】 、 【东莞水道特大桥创国内建桥史四项第一】 、 【中国首条水下铁路隧道开凿】 、 【全国最大汽配城】 、【外商投资印刷企业数居全省第一】 、 【珠三角最大石化仓储基地】 。东莞的荣耀:东莞的沙角电厂,是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之一;三星手机外壳有 30%是由谢岗镇的一家企业所制造。东莞自己的著名品牌虽然不多,但是东莞在中国,乃至世界工业的地位却举足轻重:全国服装 1/5东莞造,全世界 1/10的运动鞋东莞造,1/5的电脑东莞造东莞塞车,全球缺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