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9 页答题技巧提醒1、中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等序号回答,还比如答“喜欢语句的原因”时,常用“第一第二第三”这种形式来呈现赏析语言的思路和答题的不同角度。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3、要注意审题:如是举历史上还是小说中的例子,4、赏析语言要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为原则,瞻前顾后,结合句意或联系上下文,切忌就词论词,就句论句。5、
2、抓住关键词,尤其是动词,形容词,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记叙文阅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 类写人、写事、写状物、写景抒情一、修辞(作用)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本体 相似点 的特点)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动作,生动活泼而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使语言简洁生动。4、夸张: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揭示了其本质,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着意扩大或缩小)5、对比:突出,强调。表达了情感6、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内容凝练集中,抒情酣畅。形式整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7、排比:节奏鲜明,增强文
3、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表达了的情感 8、反复:突出强调(内容) ,强烈抒发了的感情,富有感染力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10、反问:加强语气,强烈表明的态度,抒发了的情感。11、双关 12、反语 13、互文 14、顶针答题步骤: 本句运用修辞 ; 各种修辞的固定套语。如比喻:生动形象句子的具体内容(结合原文) ; 表达效果(注意文章中心、作者感情)二、各种描写的作用:1.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通过对的描写,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表达了人物思想感情(主题) , 推动情节的发展。2.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
4、写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增加事实的真实性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第 2 页 共 9 页 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现人物关系 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推动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3.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4.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时注意 a、细节是否具有真实感; b、细节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c、细节是否具有
5、典型性意义三、表现手法(注意:表现手法是指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文章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是相对文中的个别句子来说的。 )1、象征手法:借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衬托突出人或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3、先抑后扬手法, (欲扬先抑):突出所写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4、托物言志手法,表达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5、借景抒情手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6、动静相衬手法,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7、以小见大手法,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8、渲染手法,对某
6、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9、联想想象手法,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10、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11 照应手法: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2,对比手法:突出,强调。表现主题。13、悬念:能抓住读者的心,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14、虚实相生: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15,前后照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16 比喻手法 17 夸张手法 18 拟人手法(注意:某一个或一组句
7、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整篇文章用了比喻,夸张,对比,拟人的表现手法)其它:开门见山,借古讽今,承上启下、卒章显志,悬念铺垫,伏笔照应,四、结构安排,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点明中心,点题。第 3 页 共 9 页3、过渡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
8、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五、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我”: 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作用:亲切、自然。 (缺点:取材受限制)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你”: 作用:直接与读者交流,更亲切。第三人称“他”: 作用: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写来开阔而充分。较客观(缺点:不如第一人称真切)六、记叙的详略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详写;凡对主题思想起次要补充说明作用,却又不能不写的,略写。作用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七、记叙文写作的顺序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
9、间顺序来写。作用: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的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作用: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1.突出中心。2.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3.结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4.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作用:补充交代与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主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倒叙和插叙的区别:1.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写,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
10、下记叙,是倒叙(倒叙顺叙) 。如果全文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顺叙插叙顺叙) 。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 ,前后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限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eg:背影 一文,开篇点题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八、记叙文的线索1以时间为线索,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时空、人物串联在一起。2以事件为线索,以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第 4 页 共 9
11、页4以某人为线索。(不一定是文中的主角,eg: 背影中的“我”)5以见闻为线索,eg : 故乡以“我”回故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6以地点转换为线索,eg:桃花源记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地点变换)为线索。7以文章的感情为线索,eg:依恋、思念、爱戴。九、中考常见题型分析1、情节归纳: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结果+ 主题若字数限制,起码要有:何人+何事+ 结果+主题2、把握主题:可从标题,总起句(篇首) ,过渡句(句中) ,抒情句议论句哲理句(篇末)中去寻找。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
12、质) ,抒发了作者的感情。3、在方框里填写词语的:要模仿给出的词的结构形式或词性,在原文中寻找或自己归纳4、谈感受类的题目:联系原文+原文观点主旨+ 自己的观点(态度鲜明)+ 自己的事例(具体)+语言表达(有层次,真诚动人,语言优美,善于引用5、寻找线索:关注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物件,这可能是明线;注意情感的变化,这可能是暗线,标题,象征意义的事物分析原因:从自己和别人,对方两个角度分析,或多个角度全面分析6、写心理活动:第一人称,联系主题,思想活动来写7、品析语言类试题: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句中指,什么用法,起到
13、了的作用,主题8、品析佳句:修辞(描写,表现手法)+抓重点词+联系主旨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有时在括号内) 。这种题型注意对文章分段的及各段段意的归纳10、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11、标题的答题技巧步骤:看是否用比喻和双关、拟人 :有比喻就写出本义和喻义;双关就写出表层和深层意义。 (深层含义一定要结合文章中心回答):如果有象征意义的还要指出其象征意义。:如果以上几种都没有,就要抓标题中的关键词语。如果是几个关键词语,就要分别解释各自的意思。:指出文章标题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结构:文
14、章的线索;设置悬念;内容:交代记叙对象;概括文章内容;主旨:揭示或者点明主旨;与人物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出发点;:表达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12、问 XX 短是否能调换1)分别说明两段的主要内容第 5 页 共 9 页2)照应:本段自己的照应 本段与上下文的照应3)联系:与上下文联系十、相关知识1、记叙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15、4、情节由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5、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6、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7、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8、划分层次(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 总分总(掐头去尾)9、.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10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3)议论性散文11.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说明文阅读一、分类: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方法1、举例子
16、:举了例子,具体充实而准确地说明了事情的特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2、分类别:将(对象)分成哪几类,具体解说了(对象的特征),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情的特点。3、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增强文章趣味性。4、列数字:(不要把带年号的句子看成是列数字)用精确的数字说明了( 对象) ,突出了(对象的特征) ,具体准确,使文章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将与作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调了6、下定义:用科学的语言给(对象)下定义,准确地揭示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读者对(对象)有明确的认识。7、引用:引用了的话语,具体充实地说明了,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体现文章思想深度和理论力量。8
17、、画图表:使读者清楚,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第 6 页 共 9 页9、做诠释: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0、 摹状貌:对(对象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括:由主到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一般到特殊等。四、说明文结构。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 ”式、 “总分总”式、 “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五、说明文的语言品析(准确是说明文语言最主要的特点)语言特点:准确、严谨、科学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A、加点字词有
18、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限制词)能否删去?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不能删去 2、加点词的意思 3、如果删去,句子的意思就变成4、这与事实不符 5、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6、所以不能删去(要删去的词大多表示程度,数量范围等,如“可能” “一般” “大约”等词另附: 1 表示程度:很,更最,极,十分,非常,格外,相当,比较,稍微,至少、几乎、2 表示范围:都,总共,一共,只,仅,主要3 表示时间:已经,曾经,刚刚,将要,常常,老是,终于4 表示估计:也许,大概,可能,或许、大约、左右5 表示数量:很多,许多,不少,少数、余6 表示语气不肯定:据说、找词
19、语的指代内容如:(他,这,那个,这样,这些 “这些条件”、 “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答题技巧: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那就要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概括 议论文阅读一、文体知识1)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分论点:补充、说明、支持论点3)论证方法例证法(举例论证) 、引证法(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4)论证方式立论、驳论5)议论文的机构和写法: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 、解决问题(结论)6)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第 7 页
20、 共 9 页道理论证:指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民间谚语及公认的事理等。包括社会科学理论。注意: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照应论点)二、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议论文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法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具体充实而准确地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从而使论证更具体典型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法(引用名人名言,格言,俗语等)使用了道理论证法,通过引用作为道理论据,具体充实地论证了观点,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具有说服力,体现文章思想深度和理论力量。3、
21、比喻论证法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证明了的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便于读者更好理解。使论证更有说服力。4、对比论证法使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与作对比,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强调了的中心论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三、概括文章的论点:答题要点: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在语言表述上一定要用明确判断或陈述,要有明显的倾向性。在归纳论点的时候, (1)要抓住中心词;(2)要用陈述句式;(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4)语言要简洁,文意通顺,要立足得分,不要华而不实。如果一篇文章开篇部分有明确表明观点的语句,文末又有相同或相近的语句,以开篇为论点。有些文段无明确表明观点的句子,
22、就需要将几个分论点合并、提炼,还有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渗透于论证之中,这就需要领悟并归纳了。四、议论文的结构1.一般形式: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2.类型并列式:总分总;总分;分总。递进式。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框架是:引论(提出问题) 、本论(分析问题) 、结论(解决问题) ,即“三段论证结构方式”|但不同的文章,根据内容、问题的需要,又往往演化出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综合式等。因此,阅读议论文,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句子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句子层次式,首先看文
23、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总之,对文章进行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归纳形成一个结构系统图。议论文的论证方式分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可以驳论点,驳论据,第 8 页 共 9 页驳论证过程,一般情况下,中考不考课外的驳论性议论。此考点的基本形式是: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此考点考的概率比较低。或论证过程是什么?此题的答题思路是:作者为了证明 xxx 观点,首先使用了 xxx 论据,然后对 XXX 论据进行了怎么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 XXX 观点。
24、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五、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准确周密、逻辑性强、形象生动,要认真体会:1.抓关键词语进行分析,体会其含义、感情色彩、作用等,体会议论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2.分析修辞方法以及成语典故的运用,体会其生动性:3.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揭示其严密的逻辑性。要注意理解概括力强和准确严密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类词语内涵丰富,警策动人,只有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才能有较深理解。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就要在平时做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六、议论文中,表示准确
25、,严密性的关键词语:Q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1) 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用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靠议论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Q2: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答题思路:(1)解释词语的含义:(2)阐明词语之间的时间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顺序,强调其先后顺序或层次性。这类题主要靠语言的逻辑性(3)议论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其他1、引号的五种用法:(1)表引用(2)表讽刺或否定(3 )表特定称谓(4)表强调或着重指出(5)特许含义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1)表注释(2)表插说(3)表声音中断、延续(4)表话题转换(5)表意思递进3、省略号(1)表内容省略(2)表语言断续(3)表因抢白话未说完(4)表心情矛盾(5)表思维跳跃(6)表思索正在进行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1)总领全文,概括内容(2)揭示主题(3)提示线索,提出中心论点,提出说明对象,贯穿全文(4)双关(5)吸引读者8、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9、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第 9 页 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