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山西南部的方言转到“晋方言” 晋方言作为黄河流域、黄土高原上的一支古老方言,无论就其形成的历史还是所保留的古代语言文化,在汉语发展史上均占有突出的地位。研究晋方言对了解晋文化、汉民族文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丰富的晋方言以及晋方言所承载的晋文化已经或正在消失,如不加紧调查整理就有绝迹的可能,而且这种“化石文化”消失后将无法复原。山西省语言学会与山西大学语言科学研究所担负起了这项重担,他们的研究团队早于十年前就积极组织力量对各县方言进行全方位研究整理,目前,已自筹资金出版了 16 本各县市方言研究。晋方言是全国十大方言之一,作为北方方言中最具价值的方言理应作为晋文化的重要部分而受到足够的重视
2、。晋方言这个名称早在 60 年前就有人提出,当时叫晋语,其方言范围与今天的理解略有不同。作为学术概念正式提出是 20 年前的事。中国社科院的李荣先生首次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大方言,晋方言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其他九大方言是:官话、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话、闽方言、粤方言、平话、徽方言)。分布于山西省除南部以外的广大地区以及毗邻的河北、河南、内蒙古、陕西等四个省区临近山西的县市。晋方言区共 176 个县市,面积仅小于官话;使用晋方言的人口约 4500 万,仅次于官话、吴方言,与闽方言、粤方言相当;晋方言区的人以山西省居民为最多。晋方言目前分作八个片:并州(晋中)片、吕梁片、上党(晋东南)片、五台
3、(忻州)片、大包(大同-包头)片、张呼(张家口-呼和浩特)片、邯新(邯郸-新乡)片、志延(志丹-延川)片。并州片是晋方言的核心地区,其次是吕梁片、五台片、志延片,其余是晋方言的边缘地区。山西省南部 20 多个县市今属中原官话区,称汾河(晋南)片,一般不包括在晋方言内。汾河片在历史上与晋西北方言接近,以后逐渐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汾河片实为晋方言到中原官话的过渡区。所以与晋方言核心地区并州片有较多共同点,为称述方便,一般所说的“晋方言”,大体上也包括汾河片。北京大学方言资深专家王福堂教授说:就现代晋方言而言,它的确具有相当多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为:1.保留入声调并有喉塞韵尾,如:太原人读“不、说、
4、国、别、局、一、六、七、八、十”这些字,调子读得很短,不能拉长。2.前后鼻音不分,如:读“陈旧”为“成就”,“深信”为“生性”。3.平舌、翘舌不分,如:“志愿”念成“自愿”,“擦手”念成“插手”。4.阴平、阳平不分,如:“天”同“田”、“诗”同“时”、“梯”同“题”。5.一个字分成两个音节,如:摆不来、拌不烂、杆圪榄、巷黑浪等。这不能不考虑晋方言区地理位置的闭塞,“恒山峙其北,大河绕其南,四塞襟之,五原控之”,“眺览其间,左山右河之势自若也,襟塞控原之腾自若也”。(康熙山西通志1681 年)与官话区长期相对隔绝是方言保守的重要原因。晋南方言与禁忌语(1)、晋南方言读“水”为 fu,与“福”音近
5、,由此引出了以“水”寓“福”的民俗。比如晋南人从正月初一到初五,禁止往室内、庭院泼水,因为“泼水”谐音为“泼福”,人们害怕把福泼出去,丢了福气。正月初一清早,乡村里有些生活困难的人要担一担水往富裕的人家送,当主人开门后,送水的人便说“给你送水(谐送福)、来了”。主人便大方地赏给送水人一些钱,这叫做“用钱买福气”,送水者得到了经济收入,得水者得到了精神慰藉,双方都很满意。举行婚礼之日,新郎迎娶新娘时,要带上各样礼品,其中有一瓶酒。新娘家将此酒倒入酒壶中待客,而后在原酒瓶里装满白水,再让送礼人带回新郎家,将水倒入水瓮之中,谓之“以酒换福”,“福在福瓮里”,喻“久福”、“长福”之意。(2)、以“杖”
6、喻“出”。翼城话中的“杖”与“出”同音,都读 chuo,所以翼城人讲究,已出嫁的姑娘不能从娘家往婆家拿杆面杖,因“杆杖”在当地读音为 gangchuo 与“赶出”同音,怕女儿被婆家赶出门外,影响亲戚之间的关系。(3)、乔迁新居时,运送东西一定要先送过去酒瓶(或暖瓶)、和案板。在这里“瓶”谐音“平”,“案”谐音“安”,寓“平平安安”之意。同时,晋南方言中“刷”读 fa,与“发”同音。所以,在新房上梁或乔迁新居的喜庆日子,亲朋好友要送一把筷子,一把刷子,意寓“快发”。(4)、晋南民间旧时婚礼习俗,在新婚夫妇进洞房前,由一年长的女性亲属向寝帐撒枣栗,并唱撒帐歌:“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
7、这也是利用了“枣”谐音“早”,“栗子”谐音“立子”,而取“早早立子”的吉意。(5)、晋南一带,婚寿喜庆的日子或节日里最忌讳有人打破东西。因此取放易碎物品时一般要格外小心谨慎。万一失手碰破了东西,通常要立即念叨“岁(碎)、岁(碎)、平安”。(6)、大年初一,北方人家家都要吃饺子。煮饺子时若有破的,忌讳说煮破了、煮烂了,要说成“出菜啦”,“开花啦”,意寓为“锅里有财”,或是“芝麻开花节节高”。(7)、正月二十,洪洞一带的人们都要吃一种名叫“卷卷”的食物,意为年就要过完了,把年卷起来。其中要数段家的卷卷最吃香,因“段”谐音“断”,所以吃了段家的卷卷这一年就可以“断灾”、“断难”,平平安安。(8)、晋
8、南霍州、汾西一带,最忌讳旅途生人在当地借“褥子”用,因“褥子”与“女子”音同。霍州、汾西读“女”为 vu(此处是用汉语拼音拼方言音)、或 ru。方言是反映民俗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民俗文化的语言载体,同时也是解开民俗文化之谜的一把钥匙。这些丰富多彩的民俗禁忌材料,成为晋方言研究的宝贵遗产。方言故事晋南一带有个顺口溜:有一个人,“喝着水(fu),靠着树(fu),吃着红薯(fu),看着书(fu),你说他舒服(fufu)不舒服(fufu),你说他舒服(fufu)不舒服(fufu)。” 如水、树、书,发言亦是如此。语言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文白异读”(读书音和说话音有差别)。简单来说,普通话 sh 声母合口
9、呼在山西方言中系统的白读作声母f。越是口语化的字词,白读保留得越完整。而事实上,山西话中 sh 和 s、zh 和 z、ch 和c 的发音均难以区分。不过,严格说来,山西方言非常有特色,很有音律感。山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一些极古老的文言词现在仍然保留在山西方言中。这样山西方言就显得很古老,也很优雅,极富韵味。如下所示:“舁”(读 y,阳平)抬的意思。说文解字中有:“舁,共举也”。“荷”(读 h 上声)承担、搬动的意思,也引申为一般的“拿”、“携带”。这是非常普遍的口头语。“荷不动”,就是拿不动的意思。这个用法也很古老,汉朝张衡东京赋有“荷天下之重任”句。“咥”(读 die,阳平)一个土的不能
10、再土的方言,写下来却是一个古的不能再古的字眼。咥,吃的意思,但不是一般的吃,是指老虎、狼等猛兽的咬嚼,就是狼吞虎咽似地大快朵颐。山西方言是北方方言中唯一保留了入声的方言。现在的普通话没有入声字,只能发出四个声调,而山西话里有,比如,两人一起走叫“厮(xi)跟上”。山西话中继承了许多古汉语的词汇,学习古汉语要比北京人容易的多。在山西方言里,说脏水、污水用的是“恶水”,说“恶”而不说“脏”,是不是也很文雅?在山西呆得久了,你会听到诸如“当夜长”“下乡”之类的口头语,一定大惑不解。其实,这些都不难理解,我要解释下就明白了。“当夜长”指的是值夜,而“下乡”则指休息,睡觉。一般我们会说会周公,寻梦乡,“下乡”即是由此简化而来。山西方言的形象生动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