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doc

上传人:scg750829 文档编号:6626523 上传时间:2019-04-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约起始于清末至民国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国的创立所经历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变化。在此期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逐步东渐,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既相冲突又逐步结合的态势。当时已有直接借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作为军歌及学堂歌曲的现象,如:中国男儿、汉族历史歌等。这可说是西方音乐因素为我所用的开始。 中国初期的创作歌曲是自萧友梅、黄自、青主、李叔同、赵元任等人开始的。 萧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问、卿云歌是他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虽有浓重的外国音乐的影响,但已开始注意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因素。 黄自是受过系统的西方训练的作曲

2、家,在歌曲创作上的成就较高,天伦歌、玫瑰三愿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陈啸空的湘累等等作品,都是现代创作歌曲初期涌现的优秀作品。 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文化通过留学西洋的音乐工作者介绍到我国,音乐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影响了民众。同时,以大中城市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渐形成。这些都为中国现代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已经出现,即一方面,大量采用或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基质也在创作中显露出来。这种情况大体

3、上规定了日后歌曲创作的方向。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18911967),他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 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 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 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 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 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

4、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

5、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 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 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 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

6、的。 19311936 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7、。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 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 30 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

8、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

9、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流行音乐和群众歌曲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敌伪统治者十分重视流行歌曲的宣传作用。伪满时期,著名歌星李香兰曾成为流行音乐的风云人物。 李香兰本为日本人,生于中国,本名山口淑子。战后回到日本,入政界为日本参议员。她在抗战期间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满州姑娘、戒烟歌、支那之夜、苏州夜曲等,均

10、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宣扬“东亚共存”为主旨,在当时产生过恶劣影响,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当时活跃的中国流行音乐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梁乐音、严工上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为黎锦光和陈歌辛。黎锦光的代表作有夜来香、五月的风、疯狂世界、采槟榔等;陈歌辛的代表作有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恋之火、高岗上等等。 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没有太重要的成就和发展。除技术上的某些进步外,整体风格没有超过早期的格局。 总的来看,中国流行音乐从产生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它的发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带有浓重的殖民地气息,存在先天不

11、足的软弱;另一方面,由于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数不多的小资产阶级及市民阶层。作品题材狭窄,制作技术粗糙。这决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必将经历一条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战争以来,以延安为中心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继续沿着救亡歌咏活动的方向发展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郑律成的延安颂(莫耶词)、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还有军民大生产、南泥湾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作品的诞生都显示出生气勃勃的发展趋势。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解放区的天、山那边好地方、咱们工人有力量和胜利进行曲等优秀歌曲。 五、新中国建国后 17 年间的创作歌曲随着全国解放,群众歌曲领域形成了一支阵容强盛的创作队

12、伍。自歌唱祖国到我们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贤、傅庚辰等作曲家在进行曲创作中大获成就,李劫夫尤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诃、生茂、傅林、遇秋、吕远等部队作家在新民歌创作上显示了很强的实力;雷振邦、石夫则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功。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选曲也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特别是群众歌曲的创作,呈现着良好的态势。合唱、齐唱、独唱、重唱、表演唱等体裁形式均有佳作。当属我国歌曲创作的又一个繁荣时期。这一时期仍以进行曲与新民歌创作为主,其中进行曲逐渐偏重于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民歌创作则有

13、以民间素材变化发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再创作(如克拉玛依之歌)两种趋向。此外,圆舞曲(如我爱祖国的蓝天)、说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乔羽词、沈亚威曲)为代表的颂歌类大型抒情歌曲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体裁。各种风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显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础,或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乐队,或用管弦乐队,手法比较传统。广播电台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群众性集体歌咏是最普遍的音乐生活方式。这一时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为轴心,产生了像贾世骏、马玉涛、王昆、郭兰英、郭颂、胡松华、吕文科等一批深受群众

14、喜爱的歌唱演员。这一时期的优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两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远古时期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葛天氏氏族中的所谓“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当时,人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 “奋五谷” 、 “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自然规律的认识。这些歌、舞、乐互为一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相联系。例如黄帝氏

15、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氏春秋所记涂山氏之女所作的“候人歌” 。这首歌的歌词仅只“ 候人兮猗”一句,而只有“ 候人”二字有实意。这便是音乐的萌芽,是一种孕而未化的语言。夏、商时期夏商两代是奴隶制社会时期。从古典文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氏族乐舞为氏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隶主所占有。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而为对征服自然的人的颂歌。例如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 。夏桀无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 。商代巫风盛行,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女巫)和觋(男巫) 。他们为奴隶主所

16、豢养,在行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奴隶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又以乐舞来放纵自身的享受。他们死后还要以乐人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一方面暴露了奴隶主的残酷统治,而在客观上也反映出生产力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而使音乐文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西周、东周时期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到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规定有不同的地位、舞队的编制。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 ,尧时的咸池 ,舜时的韶 ,禹时的大夏 ,商时的大蠖 ,周时的大武 。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

17、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它收有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入乐诗歌一共三百零五篇。秦、汉时期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 。它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也集中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器乐也都称之为乐府。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 ,并且具“ 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有着重要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

18、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已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带到内地。由此可见当时各族人民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十分普及了。这时,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著琴操 。三国时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操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隋、唐时期隋唐两代,政

19、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域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 “瓦舍”、 “勾栏”应运而生。在“瓦舍” 、 “勾栏”中人们可以听到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说唱类音乐种类崖词、陶真、鼓子词、诸宫调,以及杂剧、院本的表演;可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这当中唱赚中的缠令、缠达两种曲式结构对后世戏曲以及器乐的

20、曲式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而鼓子词则影响到后世的说唱音乐鼓词。诸宫调是这一时期成熟起来的大型说唱曲种。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明、清时期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明代的民间小曲内容丰富,虽然良莠不齐,但其影响之广,已经达到“不问男女” , “人人习之”的程度。由此,私人收集编辑,刊刻小曲成风,而且从民歌小曲到唱本,戏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问世。如冯梦龙编辑的山歌 ,朱权编辑的最早的琴曲神奇秘谱等。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近现代时期这一时期始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在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多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