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您已经初步的了解了民俗,是否感到它的神奇与博大?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
2、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人类
3、失去民俗,世界将会怎样?把袜子当手套,把爷爷叫奶奶,天时不辩、春闲秋种、颗粒无收失去民俗,人类生活将不可思议。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简而言之,劳动生产民俗是在各种物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遵循的民俗。这类民俗伴随着物质生产的进行,多方面地反映着人们的民俗观念,在历史上对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有一定的作用。我国的劳动生产民俗方面比较广泛,大体分为农业民俗、牧业民俗、渔业民俗、林业民俗、养殖民俗、手工业民俗、服务业民俗、江湖习俗等。农业民俗农业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
4、季节和周期性特点,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因此这类民俗涵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一 、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这部分习俗主要以农谚的形式存活在当今生活中,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二 、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因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靠天吃饭的人们重视自然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许多谚语里还能窥见旧时这一习俗的概况;具体农谚(略)三 、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人们还对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努力耕作之
5、外,更注重观察他们一向中的超自然神灵。四 、农业禁忌、祭祀习俗。这一方面是农业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例如在有些地区,正月初十忌风,可以禳风除灾,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避虫蛇等等;五 、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祭田神的习俗在战国时代就有反映。史记滑稽列传:“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齎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高地。)满篝(篝,容器。),汙邪(低地)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众
6、,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齎黄金百千斤,白璧十双,车马百驷。”祭先农与祭灶习俗现在还的民间保留,尤其是祭灶的习俗,鲁迅的小说祝福就写到这种习俗。六 、农业生产过程习俗。这类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如古时候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见于孟子)就是讥刺那些不尊重农业生产规律的人。七 、农业娱乐风习,这一习俗是来源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牧业民俗牧业民俗一般出现在我国的北方牧区和其他农牧并存地区。放牧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气候及饲料资源等自然条件,故牧业习俗尤其重视的协调这些因素和人的关系。一、这些习俗提示着游牧生产的时序、节令条件
7、。二、牧业禁忌、祭祀习俗既体现了牧民对超自然力的敬畏,同时也具有产生经济效益的实际功能。例如在嘉定的农家,在十月一日造米贻,戴在牛角上,答谢牛的劳苦;浙江人养牛,冬月严密关闭畜栏,铺上槁草,以免牲畜受冻。在晴和天气还要迁出耕牛晒太阳据说在十月一日这一天,牛临水自照,若见角上没有糕,就要哭泣。三、畜牧生产过程的习俗,这是牧民长期再生产过程中的经验、智慧的积累,例如自古就有“寸草铡三刀 没料也上膘”谚语。渔业民俗渔业民俗是渔业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我国不仅有 18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还有众多的岛屿、河流、湖泊,居住在这些地域的居民与渔业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渔业民俗也是我国生产民俗中的重要部
8、分。它包括:一、渔业海上占验习俗,渔业生产伴随着鱼汛的季节和周期的规律进行,因此渔业民俗及要适应鱼汛起落的特点,又要受渔区江河湖海气候变化的制约,因此,这部分民俗主要表现为“占天”(看风雨)、“占云”(看阴晴)、“占风”(看潮汛)、“占日”(看晴风)、“占雾”(看雾雷)、“占电”(看飓期)、“占潮”(看水势)这主要表现在,渔业俗谚上。二、渔业生产操作习俗。三、渔业禁忌习俗,渔业的禁忌习俗较多,涉及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船上的人家忌讳说“”等词,即使不得不说也要使用隐语在行动上,他们忌讳打翻东西,掉落筷子,他们忌讳晒在沙滩上的渔网被人跨过等。渔业农谚二八好行舟六月上红云,劝君莫驶船海水在分路,无风
9、便是雨谷雨是北风,山空海也空只惊七月半水,不惊七月半鬼冬至、上元边,白鱼游来要吃圆(汤圆)大寒交春,鱼虾向外奔一靠风、二靠潮、三靠使橹摇有风(暴)吓煞,呒风摇煞老大勿识风,不知潮,委屈伙计摇船上一张篷,能驶八面风千摇万摇,勿如风篷直腰顺风弹弹缭,省得用橹摇;逆风缭弹弹,硬木舵弯弯顺风加镶边(加小篷),老大吃潮烟,伙计讲聊天央央猛猛(阵风)搭半篷,驶拢驶开半边风南风夹北水,老大吃不住顶风扯篷,顺水倒氽老大当一世,难驶顺水兜水平风平浪天,浪生岩礁沿;发出啃啃响,天气就要变涨潮(时)潮勿涨,渔船莫出洋浑水泛泡,趁早抛锚东风带雨勿拢洋,挫转西风叫爹娘带子雾露猛东风,呒郎向盘轧勿准船怕横浪东北风,浪太公
10、东风来,浪窜顶;西风来,潮转正东风浪淘底,西风浪刨面西风不过午,过午就是虎海浪涌进岙,台风就要到海上起蛮涌(长浪),必有大风到小潮像大潮,台风随着到起九要打暴,九头必有暴两夹潮,网翻肚,风暴夹屁股霜落南风一朝暴,南风出西潮,一定要打暴一日南风一日暴,三日南风呒没暴北洋潮急,南洋礁多旋涡勿散,必有暗礁浪叫有礁,鸟叫山到林业民俗林业民俗主要存在于从事林业生产的人们中间,关于他们的生产劳动的习俗,在我国从事林业生产的人主要是伐木工人、采集者、猎户等,因为他们从事的行当并不普遍,所以这种习俗往往带有较大的保守性、封闭性。例如挖参的习俗,养殖民俗作为农业大国,中国农民除了种植之外,一般还以家庭养殖作为副
11、业有些不种植的家庭则以家庭养殖造为主业,因而养殖民俗在中国较为发达。养殖民俗是指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动物养殖中所形成和传承的民俗,包括:对各种动物保护神的祭祀习俗,养殖动物过程中的禁忌习俗和养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经世代相传演变而成的习俗。在众多的养殖民俗中,桑蚕民俗是最具代表性的。包括:祭祀蚕神、养蚕禁忌和养蚕的生产过程民俗。手工业民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分化,在传统社会中,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手工业工匠渐渐从原始的经济群体之中独立出来。数千年来,各行各业的工匠代代相传,在生产技艺方面精益求精,在技术传受方面讲究师承,且有各自不同的行话和禁忌,形成了很有特色的手工业民俗。手工业民俗在工匠
12、的技艺传承和工匠的行业习俗两个方面表现出它的独特性:一般而言,工匠们的师承关系都有很强的谱系性如试图关系亲缘化或从事同一行业的工匠来自同一地域等;同时,他们的技术传授带有封锁性“传男不传女”、“止此一家别无分店”等。他们为了求得自身的安全、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生产活动常常显得很秘密,带有一定的神秘性。服务业民俗传统社会里的服务业不同于现代社会中的服务业,它主要是指除农、林、牧、副、鱼之外,为正常的社会生活提供便利的所有行当包括商业、餐饮和各种为生活提供便利的行业。它们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城镇的扩大和非物质生产者的大量出现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极具民族特色和地方
13、特色的民俗,包括行业规范、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各种民俗。例如商业民俗中最有特色的要数坐商(即有固定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的商贩)使用的招牌幌子和流动小贩的“市声”(包括叫卖声和敲击声)。今天,实物、旗帘等幌子几乎绝迹,只有招牌被发扬光大几乎每一个店铺都有自己的招牌;而市声也随着流动小贩的减少而近乎销声匿迹,现在只有收废纸与磨刀具的小贩还保留着传统的吆喝,想要了解旧时的吆喝可以请听相声卖布头、卖故衣等。今天我们国家对服务业的规定要比传统意义上更宽泛,当今我们常说的服务业还应包括:邮政、电信、IT、旅游、保险等行业,这些新生的服务行业也在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渐渐形成自己行规习惯,久而久
14、之,这些模式性的东西就会相沿成习,谚变为新的民俗。由此可见,民俗并不是通过回溯历史而存活,而是弥漫在任何时代和社会之中。江湖习俗江湖”一词,本义是江河湖海的总称。但是,在中国人心目中,它却早已隐去了作为自然地理名词的原始意义,成了一个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概念。这个“江湖”指的是一个秘密社会,与正统的社会抗衡,容纳江湖人(指不被正统社会所接纳的人,如神仙方士、江湖术士、江湖郎中、江湖艺人、江湖骗子等)生息繁衍。它不一定有完整统一的组织形式、固定的法律规范,更多依靠内部集团认同的规矩和道义原则行事,在广泛的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民俗,江湖的秩序比正统社会更多的依赖民俗来维系。而江湖的民俗却因为“江湖社会
15、”的神秘性而具有很强的神秘色彩。江湖民俗的特点是:有秘密的江湖组织,内中人员遵守江湖道义,使用黑话,江湖人往往以江湖方术谋生。自古洎今,江湖的内幕引起许多人的遐想和猜测,许多文人依据自己的想象构思出引人入胜的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这方面较有影响的是七侠五义、玉蛟龙以及金庸等人的小说。许多电影也青睐这方面的题材,如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卧虎藏龙。日常生活民俗生活民俗包括 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与行旅民俗。它最先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的复杂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仪礼的繁复,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的差
16、异等,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得已不仅是胜利的需要,同时也包含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更高层次的需要。服饰民俗民间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 衣着:它包括用不同的质料如棉、麻、丝绸等制作的衣、袍、裤、裙、鞋、袜 附加的饰物:如头发的饰物,如夹、簪、钗、梳;耳部饰物耳环、耳坠;颈部饰物,如项圈、项链;胸腰部饰物,胸针、腰佩等 人体自身饰物:如梳各种发式、画眉、描唇 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服饰民俗体现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服饰体现着: 中国人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生日、成年礼、结婚、丧礼,四次重大礼仪产生四次换装,每次换装体现了
17、不同的礼仪伦场和敬祖观念; 求吉心理。例如婚礼喜用红色; 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各民族服饰都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例如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后,剪辫子、放小脚成了“咸与维新”的符号。总而言之,服饰变化的趋势是沿着简单、大方的道路演变。可以通过以下网址观赏古代服饰:http:/ http:/ 交通与行旅民俗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频繁,传统社会中交通运输和人口旅行的问题日渐突出,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应运而生,并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运输和旅行的习俗。包括交通设施(驿站、重要的道路、关口、码头、旅店)、工具的使用规范、旅途
18、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习俗。比如,在交通运输中使用的行话就极有意思:两个轿夫抬轿,后面的轿夫视线被轿子所遮挡,看不见路面,为防止滑铁,往往需要前轿夫提醒,如早年北京的轿夫前面喊一句,以示“知道了”。“左照门”是说左面有障碍物,要小心;“右蹬空”是说右边有坑,需注意。有时前呼后应亦有不同,如前面喊“右边一朵花”,意为右边有一堆马粪,别踩在上面,后面则应“看它莫踩它”。社会组织民俗社会组织通常是指一定的社会单元,这种社会单元往往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建立,例如军队、企业等。但是,我们现在所指的社会组织民俗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民间各种形成稳定关系的人们共同体,例如家族、行会或某些结社组织如白莲
19、教、义和拳等。这些社会组织都具备一定的组织化水平,而他们的组织主要是靠群体内形成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东西发挥作用。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组织民俗主要存在三种形式:血缘组织民俗、地缘组织民俗、会社组织民俗。血缘组织民俗这是指按个人意愿结成的社团,大型的有行会、秘密宗教组织;小型的主要有钱会、结拜兄弟、十姊妹、老会等。行会是宋代形成的工商业者按行结成的组织,主要是为了安排本行业的人员如何服徭役,应官差,制订行规,保护行业利益,举行每年一次的行业神祭祀,安排行业成员间的相互救助等,秘密宗教在中国历史上很多,较有名的是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即道教的前身,兴于宋,盛于元在明清层出不穷的白莲教也是有名的秘密宗教。地
20、缘组织民俗反映地缘组织关系的民俗,即依照地域关系结成的较为稳定的社会共同体,如村落组织、村落联盟、庙会等。 这种地缘组织之间常常存在通婚、物资交易关系并且祭祀相同的地方保护神。血缘组织民俗这是指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较稳定的社会共同体。传统社会中最大的血缘组织是宗族。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缘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丁口,即亲戚成员,还要有显示这种关系的族谱、祠堂、祖坟、族产以及协调这种关系的族规和族房长(族长)。血缘组织民俗最主要协调的关系或处理的事件是:分家、立族(即确立自己的宗族)、入族
21、(确认因婚姻和生育新增人口的宗族成员身份的程序)、合谱(两个宗族的族谱上所记载的祖先相同,证明他们是同源分流的,它们协议合并成一个宗族组织)。在我国最有代表性的血缘组织之一,是生活在东南沿海的客家社会。想要了解客家社会的更多情况请点击:http:/ “送寒衣 ”、冬至 “履尊长”、 “数九 ”消寒、饮酒“扶阳” 。直到喝完“ 腊八粥” ,又开始准备 “忙年” 新一轮的循环又重新开始。人生礼仪人生仪礼是指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此外表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庆贺举动,亦可视为人生仪礼的内容。人生仪礼决定因素不只
22、是他本人年龄和生理变化,而且是在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生育、家庭、宗教等社会制度对个人的地位规定和角色认可,也是一定文化规范对他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因此,人生仪礼是将个体生命加以社会化的程序和阶段性标志。比如一个小孩满月的时候,生育孩子的家庭要遍请宾客,不只是庆贺孩子的诞生,更是小孩子与家里的宾朋相见,让他被亲戚接纳而融入社会的契机。人生仪礼的范围大致包括:求子习俗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中国社会对求子习俗颇为重视,求子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婚后不孕的夫妇为了达到怀孕的目的而进行向神祈祷、实行巫术等仪式的民俗。按照手段求子习俗可以分为:向神灵祈子、由旁人送子、性生殖崇拜与性行
23、为模拟巫术三种。向神灵祈子是最普遍的一种求子方式,民间虚造有主管生育的神灵、偶像,如碧霞元君、送子观音、金花夫人、子孙娘娘、张仙等,并为之立庙建祠。由旁人送子求子习俗中还有一类常见的形式是由亲人或特殊人物向盼望得子的家庭及妇女本人作出象征性的“送子”举动。首先是送去某种事物,据说妇女吃了可以很快受孕,如贵州中秋节有偷瓜送子的风俗。其次是送去带有多子多孙意义的某些吉祥物,常见的的有“孩儿灯”、“麒麟送子图”、用口袋装好的百谷、瓜果等。性生殖崇拜与性行为模仿巫术,即在某种神圣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对某种生殖象征物加以祭拜和进行交媾行为的模仿。如我不少地方都有的投石求子的习俗,就是让求子的妇女往深山中的
24、石洞丢石子,传说丢中即会受孕,把洞口看作是产生婴儿的阴门。生育习俗生育习俗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育”,一个是“生”。“育”是指妇女从受孕到生产的过程,这段时间,妇女被看作是一个非常的社会成员,她在社会中出现要遵守各种各样的禁忌和礼仪。较常见的孕妇禁忌有:不许吃公鸡、螃蟹、兔肉等不利于孕妇和胎儿的食品,不许到婚礼的场合接见新娘。怀孕期间,特别是临近生产的时候,娘家会赠送婴儿用品给女儿,叫作“催生担”。“生”的民俗一方面是指在分娩的时候,孕妇的生育方式,如山东黄县一带多让产妇坐在盆上生谓之“临盆”,在蒙阴等地多在床前铺上麦杆和谷草谓之“落草”;另一方面是指孩子诞生以后各种礼仪,包括生命降生仪式:“
25、洗三”,进入人群仪式:“满月”,预卜前程的仪式:“周岁”。“洗三”是中国汉族一般是在婴儿出生之后第三天举行的庆贺仪式,也叫做“三朝”。在北方给婴儿实行“洗三”时多用艾叶、花椒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认为这样做可以去掉胎气。有的地方边洗还要边唱喜歌,预祝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满月”产妇在生产后的一个月内不能做事,不能出门,叫做“坐月子”,这期间婴儿不能被抱出户。到了一个月,婴儿已经可以适应了离开母亲的环境,所以在婴儿满月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会为他举行庆贺仪式,许多亲友都来参加宴会,并且由舅舅主持剃掉胎发,然后抱着他走街串巷见见街坊邻居,据说这样可以使婴儿将来不怕生人。“周岁”除了
26、的宴请的宾客之外,这一天特别举行检验小孩子天赋和卜侧未来的前途的“抓周”仪式。孩子的身边摆放着各种物品,任由孩子抓取,以判断孩子未来的志趣。关于这个仪式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段中提到宝玉“抓周”的情节。成年礼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在世界上许多原始民族中,成年礼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有的过程十分隆重而且带有考验的性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成年礼仪还有比较明显的保留。传统社会中,汉族人的成年礼一般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在男子二十岁时,由主持仪式者为男子戴三次帽子,称为“三加”,分别为“缁布冠”(布做的帽子)、“皮弁”(皮做的帽
27、子)、“爵弁”(据说是没有上綖的冕,色似雀头赤而微黑,用于祭祀)象征冠者从此有了治人的权利、服兵役的义务和参加祭祀活动的资格。传统冠礼中还有“命字”,即由嘉宾为冠者取新的字号,冠者从此有了新的名字。女子在十五岁时要行笄礼,但是规模比冠礼要小得多。主要是由女性家长为行笄礼者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这种传统意义的成年礼在现在民间,大多已与婚礼或幼子养育习俗相结合。游艺民俗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到竞技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
28、因地、自由灵便的戏耍,到配合各种特殊需要的综合表演,都属于游艺民俗的范围。游戏民俗民间游戏,是民间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流传于民间,以嬉戏、消遣为主的娱乐活动,俗称“玩耍”。游戏的随意性较强,它以不追求体能难度和决胜欲望与竞技娱乐相区别,以不注重心理与感官的新奇刺激与杂艺娱乐相区别,它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人娱乐节目之中。民间游戏包括儿童的庭院嬉戏,成人的助兴游戏,以及少年、成年共享的斗智游戏等,从性质上划分可以分为智能游戏、体能游戏和智能与体能结合的游戏。如少儿的青梅竹马,成人的猜拳行令等。竞技民俗民间竞技,是一种以竞赛体力、技巧、技艺为内容的娱乐活动。争强斗胜是民间竞技的根本特
29、性,其源头可以上溯到远古先民的采集狩猎生活,以及部落攻占技艺的演习。民间竞技从性质表现和形态划分,分为力量型、技巧型、技艺型三类。力量型竞技是指以赛力为主的对抗性活动,有以个体为主的竞技如摔跤等,以及集体性竞技如拔河等;技巧型竞技是以竞赛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娱乐项目,如单一跳绳等和综合技巧赛马等;技艺型竞技是以比赛技艺为主的娱乐活动,以各种民间棋类为代表。民间竞技是活动范围最广,参加人数众多的群众生活文化,它是我国民俗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项内容。综合表演民俗即民间杂艺,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是流传与民间以杂耍性表演为主的娱乐活动,它包括民间艺人的杂手艺、动物表演及诸种斗戏。中国民间杂艺起源甚早,古代称为
30、“百艺”、“把戏”。秦汉时期已具雏形,隋唐时期有较大发展,各项杂艺基本具备。至宋、元、明、清诸代,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区人口显著增加,民间杂艺适应观赏者的需要,日趋复杂,有勾栏、瓦肆等固定表演场所。晚清还出现了行业性质的组织,京师有杂耍馆。杂艺表演活动,通常活跃在人口集中的市区、乡镇,它常为节日游艺的主要内容。民间观念民间观念是指在民间社会中自发产生的一套神灵崇拜、生活禁忌的观念。它主要作用与民众的意识形态领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禁忌、俗信、民间诸神。民间诸神是民间奉祀的神灵,他们既不同于加载国家祀典的神灵,也不于佛道两教诸神;但是民间神灵崇拜又与“国家诸神” 、“宗教诸神 ”有密切的
31、关连。它的形成和发展,基本上是一个和国家 、宗教诸神交相涵化,互相吸收的过程。广为人知的灶王爷、门神就属于民间诸神。民间俗信从原始宗教和巫术演变而来,经过民间长期传承,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比如贴春联、贴门神。除旧迎新之际,贴春联、贴门神既装点了节日的气氛,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同时又寄托了人们驱邪灾、保平安的心愿。它是一种信仰,对别人没有什么伤害。不同于迷信。禁忌禁忌指的是在某种特定的时间或空间中,处理或对待某些被认为是神圣的或不洁的事物时应遵守的规范。这种规范往往是否定性的(如不许碰,不许乱说等),并且这种规范常常不能得到论证,例如我们知道孕妇不能吃兔肉,否则孩子就会是豁唇,但是我们不能用科
32、学论证方法向不人们说明不能吃兔肉的道理。禁忌的对象无法论证,禁忌的结果也是不必然的,例如“不能把手伸进火里”这不是禁忌,而是常识,“不能用手指天上的月亮”这才是禁忌。它的目的是保护人们免受他们不能察觉的危险,而常识则是保护人们免受必将到来的危险。民间文学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它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产生,它在广大人民群众当中流传,主要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民间文学通常可分为三大类:(一)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笑话;(二)韵文的口头文学样式:民间诗歌(史诗、民歌)、谚语、谜语;(三)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
33、、民间戏曲。神话神话是一种古老的故事体裁,主要产生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当时的人们不能按照科学的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而不自觉地把自然和社会加以形象化而形成的一种幻想神奇的故事。我们今天知道的神话有的是解释性的,如天地开辟和人类起源神话(最著名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自然起源神话(描述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的起源),图腾神话(讲述图腾和氏族的亲缘关系),关于文化起源的神话(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起源,如狗为人类盗取谷种,人类才能耕种收获大米等);有的反映了人们渴望征服自然的愿望,如洪水和人类在殖神话,神话和神性英雄神话(例如后羿射日的神话)。 传说与故事传说是人民大众创作的与一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口头叙事文学。传说在根据一定的历史事实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时,经过了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幻想等艺术加工。它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