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93.020P 22DB 37山 东 省 地 方 标 准DB 37/T XXXXXXXXX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struction of Cement Stabilized Base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山 东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发 布DB37/ XXXXXXXXXI目 次前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材料 .34.1 一般规定 .34.2 水泥及添加剂 .34.3 水 .34.4 集料 .45 混合料组成设计
2、.55.1 一般规定 .55.2 强度要求 .65.3 混合料推荐级配范围及技术要求 .75.4 目标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85.5 生产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 .86 混合料的生产、摊铺和碾压 .86.1 一般规定 .96.2 施工准备 .96.3 混合料的生产和运输 .96.4 混合料的摊铺 106.5 混合料的碾压 116.6 试验段的铺筑 127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他 127.1 一般规定 127.2 养生方式 127.3 交通管制 137.4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层之间的处理 147.5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处理 147.6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裂缝的处理 148
3、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 158.1 一般规定 158.2 材料的标准试验 158.3 试验段铺筑 168.4 质量管理 17DB37/ XXXXXXXXXII8.5 检查验收 17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条文说明 .19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水泥剂量测定方法(EDTA 滴定法) 23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检验方法(水洗法) .26附 录 D (规范性附录)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29附 录 E (规范性附录)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质量控制关键环节 .31DB37/ XXXXXXXXXIII前 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
4、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监督实施。本标准由山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山东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负责起草,齐鲁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高速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鲁中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山东高速潍日公路有限公司、菏泽市公路管理局、山东泰山路桥工程公司、日照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滨州市公路管理局参加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马士杰、左志武、胡家波、刘甲荣、高雪池、申全军、陈成勇、韦金城、季正军、郭建民、杨永富、高立勇、董昭、余四新、孙兆云、崔世萍、赵宁、王光勇、江照伟、赵冉、邹宗民、王建强、李刚、董思学、陈公增、安平、吴立强、冯启军。DB37/ XXXXXXXXX1水泥稳定
5、碎石基层施工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施工技术的术语和代号、材料、混合料设计、生产与施工、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本规范适用于山东省内各等级公路与城市道路新建及改扩建工程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设计与施工,养护大中修工程可参照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G D50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T F20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细则JTG F40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
6、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JGJ 63 混凝土用水标准JTG E30 公路工程水泥及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G E51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G E20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 E42 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60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G F80/1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土建工程)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半刚性基层 Semi-Rigid Base采用无机结合料稳定集料或土类材料铺筑的基层。3.2 水泥稳定材料 Cement Stabilized Material以水泥为结合料,通过加水与被稳定材料共同拌合
7、形成的混合料,包括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稳定级配砾石、水泥稳定石屑、水泥稳定土、水泥稳定砂等。3.3 DB37/ XXXXXXXXX2最大粒径 Maximum Grain Size混合料中筛孔通过率为100 %的最小标准筛孔尺寸,单位mm。3.4 公称最大粒径 Nominal Maximum Aggregate Size混合料中筛孔通过率为90 %100 %的最小标准筛孔尺寸,单位mm。3.5 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 The Optimum Water Content and The Maximum Dry Density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进行击实或振实试验时,在含水率-干密度坐标系上绘出各个
8、对应点,连成圆滑的曲线,曲线的峰值点对应的含水率和干密度即为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表明在最佳含水率及最佳压实效果的状态下稳定材料所能达到的最大干密度,单位g/cm 3。3.6 凝结时间 Setting Time水泥凝结时间有初凝与终凝之分,初凝时间是指从加水开始到开始失去可塑性所需时间,而终凝时间是指从加水到完全失去塑性的时间,单位h。3.7 松铺系数 Coefficient of Loose Paving Material材料的松铺厚度与达到规定压实度的压实厚度之比值。3.8 容许延迟时间 Permitted Delay Time在满足强度标准的前提下,水泥稳定材料开始拌合至碾压成型结束所
9、容许的最大时间间隔,单位h。3.9 碾压遍数 Compaction Time压路机沿相同或相近轮迹往、返碾压各1次,称为碾压1遍,并以此方式计算碾压数量。3.10 压实度 Degree Of Compaction筑路材料压实后的干密度与标准最大干密度之比,单位%。3.11 乳化沥青 Emulsified Asphalt石油沥青与水在乳化剂、稳定剂等的作用下经乳化加工制得的均匀沥青产品,也称沥青乳液。3.12 透层 Prime Coat为使沥青面层与非沥青材料基层结合良好,在基层上喷洒液体石油沥青、乳化沥青、煤沥青而形成的透入基层表面一定深度的薄层。DB37/ XXXXXXXXX33.13 封层
10、 Seal Coat为封闭表面空隙、防止水分侵入而在沥青面层或基层上铺筑的有一定厚度的沥青混合料薄层。铺筑在沥青面层表面的称为上封层,铺筑在沥青面层下面、基层表面的称为下封层。4 材料4.1 一般规定4.1.1 在原材料试验评定中,应随机选取具有足够数量的样本进行材料试验。4.1.2 水稳铣刨料宜用于低于原路面结构层位或原路等级的公路建设,其技术指标应满足本规范的相关要求。4.2 水泥及添加剂4.2.1 强度等级为 42.5 且满足本规范要求的硅酸盐等水泥均可使用。4.2.2 所用水泥初凝时间应大于 4 h,终凝时间应大于 6 h 且小于 10 h。4.2.3 快硬、早强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得
11、使用。4.2.4 水泥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 的规定。表 1 水泥技术要求抗折强度 抗压强度凝结时间42.5项目 细度初凝 终凝安定性3d 28d 3d 28d单位 % m2/kg h h - MPa MPa MPa MPa质量要求 10 300 4 6 合格 3.5 6.5 17 42.5试验方法 T 0502 T 0504 T 0505 T 05064.2.5 水泥进场入罐前,需对安定性进行检验,安定性合格后才能使用;夏季高温作业时,水泥温度不应高于 50 ,否则,应采取降温措施。4.3 水4.3.1 符合现行 GB 5749 的饮用水可直接用作基层、底基层材料拌合与养生用水。4.3.2 如
12、采用其他用水时应进行水质检验,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2、3 的规定。表 2 非饮用水技术要求项次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1 pH 值 4.5 GB/T 69202 CL-含量(mg/L) 3 500 GB/T 118963 SO2-4 含量(mg/L) 2 700 GB/T 11899DB37/ XXXXXXXXX4表 2 非饮用水技术要求(续)项次 项目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4 碱含量(mg/L) 1 500 GB/T 1765 可溶物含量(mg/L) 10 000 GB 57506 不溶物含量(mg/L) 5 000 GB/T 119017 其他杂质 不应有漂浮的油脂和泡沫及明显的颜色和异味4
13、.4 集料4.4.1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的集料是经过人工轧制的各种尺寸的碎石,高等级公路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应控制集料颗粒最大粒径不超过 31.5 mm。集料以 4.75 mm 为分界点,大于 4.75 mm 为粗集料。4.4.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中的碎石,应洁净、干燥,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耗性,其颗粒形状应具有棱角,接近立方体。4.4.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应采用不少于 4 个等级公称粒径备料。推荐分级至少为:0 mm5 mm,5 mm10 mm、10 mm20 mm、20 mm30 mm 四种规格,条件具备的可将 0 mm5 mm 进一步分为 0 mm3 mm 和 3 mm5 mm 两
14、档规格。4.4.4 细集料包括机制砂、天然砂、石屑。采用反击式或锤式破碎机生产的硬质岩集料经过筛选的小于 3mm 的部分具有较好的棱角性,可以作为机制砂使用。所有人工生产的细集料生产过程中须采用除尘装置以控制粉尘含量,保证其满足规范要求。4.4.5 严把材料准入关,坚决杜绝不合格材料入场,原材料进场需严格按照规定频率进行质量检验。4.4.6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用集料的技术指标必须满足表 3 要求。表 3 集料技术要求技术要求指标 单位粗集料 细集料试验方法压碎值 1,不大于 % 26 T 0316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 2.50 2.50 T 0304、T 0328吸水率,不大于 % 3 T
15、 0304、T 0328坚固性,不大于 % 12 12 T 0314、T 0340水洗法0.075 mm 颗粒含量,不大于 % 3 15 T 0310、T 0333粗集料 细集料砂当量 2,不小于 % 50 T 0334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4.75 mm9.5 mm大于 9.5 mm% 2515 T 0312软石含量,不大于 % 5 T 0320注 1:压碎值指标此处提出的适用于中交通及以上等级公路,用于轻交通时可适当放宽至 30。注 2:砂当量指标是对小于 0.075 mm 颗粒含量的一个补充,主要为了控制细集料中泥土含量。DB37/ XXXXXXXXX54.4.7 基层、底基层的集料规格要
16、求宜符合表 4 的规定。表 4 集料规格要求通过下列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规格名称工程粒径(mm)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公称粒径(mm)G1 20-30 100 70-100 0-15 0-5 19-26.5G2 10-25 100 90-100 0-15 0-5 9.5-26.5G3 10-20 100 90-100 0-15 0-5 9.5-19G4 5-10 100 90-100 0-15 0-5 4.75-9.5G5 3-5 100 90-100 0-15 - 2.36-4.75G6 0-5 100 90-100 60-90
17、20-55 0-15 0-4.75G7 0-3 100 90-100 25-60 0-15 0-2.364.4.8 当单一规格集料的粒径组成不满足表 5 要求而配合后的混合料级配满足要求时,在加大混合料级配检测频率和混合料性能(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满足要求的基础上,也允许使用。但为了保证集料级配的稳定性,确保混合料合成级配的波动在允许偏差范围之内,不同规格集料关键筛孔通过率以标准级配偏差范围进行控制,关键筛孔允许偏差范围按表 5 规定。表 5 单一规格集料级配允许偏差范围规格(mm) 筛孔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2030 15 % 8 %10-2
18、5 15 % 8 % 7 %1020 10 % 8 %510 8 % 7 %35 7 %05 7 % 不超过 15 %03 7 % 不超过 15 %5 混合料组成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用于基层、底基层时宜采用同一级配范围。DB37/ XXXXXXXXX65.1.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应包括原材料检验、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施工参数确定四部分。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流程见图1。图 1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设计流程5.1.3 目标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a) 根据交通量等级选择强度设计值;b) 选择级配曲线;c) 确定水泥种类及掺配比例;d)
19、验证混合料相关的设计及施工技术指标。5.1.4 生产配合比设计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 a) 确定拌合站流量曲线;b) 确定集料仓供料比例;c) 确定水泥剂量的标定曲线;d) 确定施工中水泥的剂量;e) 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f) 确定水泥稳定材料的容许延迟时间。5.1.5 施工参数确定应包括下列技术内容:a) 确定施工合理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的波动范围;b) 确定水泥剂量的容许计量范围;c) 验证混合料强度指标。5.1.6 确定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最大干密度指标时宜采用重型击实方法,当通过对比验证与标定时也可采用振动压实法。5.1.7 将重型击实法确定的最大干密度乘以 1.011.03
20、 的系数作为现场压实度控制的标准最大干密度,具体系数依据试验段压实效果最终确定。5.1.8 在施工过程中,材料品质或规格发生变化、水泥品种发生变化时,应重新进行材料组成设计。5.2 强度要求5.2.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应具有适当的强度和稳定性、较小的收缩(温缩及干缩)变形和较强的抗冲刷能力。5.2.2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压实度、7 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代表值应符合表 6 规定范围的要求,且不宜超过高限。DB37/ XXXXXXXXX7表 6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的压实度及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极重、特重交通 重、中交通 轻交通层位压实度(%) 抗压强度(MPa) 压实度(%) 抗压强度
21、(MPa) 压实度(%) 抗压强度(MPa)基层 98 4.05.0 98 3.54.5 97 3.0底基层 97 3.0 97 2.5 96 2.05.2.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水泥剂量一般为 3 %5 %,当达不到强度要求时应优先调整级配,基层最大水泥剂量不宜超过 5 %,底基层水泥剂量不宜超过 4 %。5.2.4 强度试验时,应按照现场压实度标准采用静压法成型试件,最佳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取重型击实方法得到的结果。5.2.5 强度试验试件的径高比应为 1:1。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试件直径应为 150 mm。5.2.6 强度试验时,平行试验的最少试件数量应符合表 7 的规定。试件结果的变异系
22、数大于表中规定值时,应重做试验或增加试件数量。表 7 平行试验的最少试件数量变异系数(%) 10 1015 1520试件数量(个) 6 9 135.2.7 根据试验结果,应按式(1)计算强度代表值 。0dR.(1))C-1(RVa0d式中:标准正态分布表中随保证率或置信度a而变的系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取保证率95 %,即=1.645;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应取保证率90 %,即=1.282;一组试验的强度平均值;R一组试验的强度变异系数。VC5.2.8 强度数据处理时,宜按 3 倍标准差的标准剔除异常数值,且同一组试验样本异常值剔除应不多于 2 个。5.2.9 强度代表值 应不小于强度设计值
23、,见式(2)。当 时,应重新进行配合比试验。0ddR0dR (2)05.3 混合料推荐级配范围及技术要求5.3.1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最大粒径为 31.5 mm,公称最大粒径为 26.5 mm,宜采用骨架密实型级配。5.3.2 依据强度满足要求,抗裂能力最佳的原则,尽量减少 0.075 mm 通过率,综合考虑抗裂特性及强度要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集料级配设计应符合表 8 的级配范围。DB37/ XXXXXXXXX8表 8 骨架密实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级配范围筛孔尺寸(mm) 31.5 26.5 19 9.5 4.75 2.36 0.6 0.075上限 100 100 86 55 36 26
24、16 5下限 100 90 76 43 26 16 8 2中值 100 95 81 49 31 21 12 3.55.4 目标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5.4.1 应根据当地材料特点,交通量等级,选择合适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强度。5.4.2 选定目标级配曲线后,应对各档材料进行多次筛分,确定其平均筛分曲线及相应的变异系数,并按 2 倍标准差计算出各档材料筛分级配的波动范围。5.4.3 在目标配合比设计中,应选择不少于 3 个水泥剂量,分别确定混合料的最佳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5.4.4 应根据试验确定的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及压实度要求成型标准试件,验证不同水泥剂量条件下混合料的技术性能,确定满足设计要求
25、的最佳水泥剂量。5.4.5 应按下列步骤合成目标级配曲线并进行性能验证:a) 根据各档材料的平均筛分曲线进行目标级配的合成,确定其使用比例,得到混合料的合成级配;b) 根据合成级配进行混合料重型击实试验和 7 d 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验证混合料性能。5.4.6 根据已确定的各档材料使用比例和各档材料级配的波动范围,计算实际生产中混合料的级配波动范围;并针对这个波动范围的上、下限验证性能。5.5 生产配合比设计技术要求5.5.1 根据目标配合比确定的各档材料比例,应对拌合设备进行调试和标定,确定合理的生产参数。5.5.2 拌合设备的调试和标定除包括料斗称量精度、水泥计量和拌合设备加水量等法定
26、计量标定外,还应进行转速流量曲线的标定,并符合下列规定:a) 绘制各集料仓转速流量曲线,不少于三个流量参数;b) 按各档材料的比例关系,设定相应的称量装置,调整拌合设备各个料仓的进料速度;c) 按设定好的施工参数进行试生产,调试生产级配,不满足要求时,应进一步调整施工参数。5.5.3 应在生产级配调试的基础上进行试验段的铺筑对生产级配进行验证,并取样、试验。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a) 通过混合料中实际含水率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水流量计的设定范围;b) 通过混合料中实际结合料剂量的测定,确定施工过程中结合料掺加的相关技术参数;c) 通过击实试验,确定结合料剂量变化、含水率变化对混合料最大干密度的
27、影响;d) 通过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材料的实际强度水平和拌合工艺的变异水平。5.5.4 混合料生产参数的确定应包括水泥剂量、含水率和最大干密度等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 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实际生产采用的水泥剂量宜比室内试验确定的剂量增加 0.2 %0.5 %;b) 结合施工过程的运距及气候条件,对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含水率进行合理调整;c) 最大干密度应以最终合成级配击实试验结果为标准。DB37/ XXXXXXXXX96 混合料的生产、摊铺和碾压6.1 一般规定6.1.1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应采用集中厂拌法拌合,并使用摊铺机摊铺。6.1.2 水泥稳定碎石层的压实厚度不宜超过 200 mm。
28、6.1.3 混合料的拌合设备与混合料摊铺、压实设备应相互匹配。6.1.4 拌合站的选址应选择相对较高的位置,且场地平整并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同时做好场站内的防、排水。6.1.5 基层、底基层施工前应编制详细的施工组织计划。6.2 施工准备6.2.1 原材料应分档隔仓存放并做好标识,储料仓的规划及建设要满足标准化建设及环保的相关要求。6.2.2 混合料拌合生产设备应满足下列要求:a) 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必须配置产量不小于 600 t/h 的拌和机,采用双层连铺工艺时应配置 2 台同型号的拌和机;b) 拌合设备的集料仓数目应比规定的备料档数增加 1 个;c) 各个料仓之间的档隔板高度应不小于
29、1 m,同时各料仓口必须安装钢筋焊接网;d) 为使混合料拌和均匀,拌缸总长度不小于 5 m,宜采用两级拌合的生产工艺,也可采用间歇式拌合生产工艺,拌合时间应不少于 15 s;e) 水泥罐应密闭、干燥,同时内部应装有破拱装置,总储量不小于 100 t,水泥过渡仓大小满足连续拌合的需求;f) 各料斗、料仓应配置高精度电子动态计量器;g) 水的计量应采用电子计量的方式,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水的流量数值应在中央控制室的控制面板上显示;h) 拌和机储料仓具有防离析装置,卸料口离地高度控制在 4 m 以内,减少生产及放料过程中混合料的离析。6.2.3 应选用功率不低于 120 kW 并具备夯锤振捣的摊铺
30、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主线摊铺时不得采用伸缩式摊铺机,摊铺机性能良好,具有一定的防离析功能。6.2.4 压路机的吨位和数量,要根据摊铺宽度、厚度,同时要与拌和机和摊铺机的生产能力相匹配,以保证施工的连续性。6.2.5 为保证施工的连续性,避免出现停机等料或者拌合站窝工现象,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运输车辆。6.3 混合料的生产和运输6.3.1 开工前,拌合场的备料应能满足 35 天的摊铺用料。每天应根据场内集料的实际含水率,计算当天的生产配合比。6.3.2 在拌合过程中,应实时监测各个集料仓的生产计量。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每 10 min打印各集料仓的使用量,宜采用动态监控系统。6.3.3 水
31、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生产过程中,应视天气及运距情况,动态调整混合料的含水率,每隔 1 h测定一次含水率,每隔 2 h 测定一次水泥剂量,并做好记录。6.3.4 混合料运输车车厢应保持干净,不得存在杂物。DB37/ XXXXXXXXX106.3.5 装料过程中,运输车辆要前后移动,分多次装料,或者按照图 2 所示分“前、后、中”三次装料,减少混合料的离析。图 2 运输车装料示意图6.3.6 混合料运输车装好料后,应用篷布将厢体覆盖严密,直到摊铺机前准备卸料时方可打开。6.4 混合料的摊铺6.4.1 底基层、基层分层施工时,应采用两层连续摊铺、分层碾压一次成型工艺。6.4.2 摊铺前的准备工作:a)
32、摊铺前,首先完成测量放线工作,然后对下承层适当洒水润湿;b) 摊铺前应安排专人对下承层薄弱部位进行清理,对于路床起皮或者松散部位处理后方可进行摊铺;c) 摊铺前检查机器各部运转情况,而且每天坚持重复此类工作;d) 调整好传感器臂与导向控制线的关系,严格控制结构层厚度和高程,其路拱横坡应与面层一致;e) 支撑侧模可采用槽钢或方木,厚度宜与结构层厚度一致,长度不宜大于 3 m,定位钢钎长度合适,宜采用圆钢,侧模数量要考虑能够满足 1 天施工的长度;f) 整幅摊铺时,高程控制采用两侧挂线,中间采用铝合金导梁控制高程,挂线桩间距直线段不大于 10 m,曲线段不大于 5 m,钢丝采用直径 2.5 mm3
33、.0 mm,拉力应大于 100 kgf;g) 两层连续摊铺时可考虑一次挂线两层施工。6.4.3 采用两台摊铺机并机摊铺时,前后两台摊铺机呈梯队作业,前后间距不大于 10 m,中间搭接处重叠 5 cm10 cm,做好中间搭接位置处的防离析。6.4.4 对无法使用机械摊铺的超宽路段、结构物端部位置,应采用人工同步摊铺、修整,并同时碾压成型。6.4.5 摊铺机前挡板下缘应增设橡胶挡板,橡胶挡板底部距下承层距离不大于 100 mm,同时前挡板距离侧挡板间距不大于 300 mm。6.4.6 摊铺机的螺旋布料器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二埋入混合料中。6.4.7 在摊铺机后面应设专人消除细集料离析现象,特别应该铲除
34、局部粗集料“窝”,并用新拌混合料填补。6.4.8 两层连续摊铺施工工艺宜按照图 3 的流程进行施工控制。DB37/ XXXXXXXXX11图 3 两层连续摊铺施工工艺流程6.5 混合料的碾压6.5.1 每个摊铺作业面,应配有振动压路机,三轮或双钢轮压路机和轮胎压路机三组合进行碾压,一次碾压长度以 80 m 为宜。6.5.2 应在混合料含水率处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率时进行碾压,直到达到要求的压实度。6.5.3 碾压程序和碾压遍数应通过试验路段确定。碾压应遵循试验路段确定的程序与工艺。6.5.4 压实时,遵循初压复压终压的程序,压至无轮迹为止。6.5.5 碾压设备组合及程序如下:a) 初压:采用单钢
35、轮振动压路机前静后振 1 遍,也可以采用双钢轮压路机静压 1 遍或者胶轮压路机静压 2 遍;b) 复压:采用钢轮振动压路机弱振 1 遍,强振不少于 3 遍;c) 终压:三轮压路或者双钢轮机静压不少于 1 遍,直至无明显轮迹。6.5.6 压路机碾压时重叠 20 cm30 cm。压路机倒车换挡要轻且平顺,不得对碾压结构层造成扰动。6.5.7 压路机碾压时的行驶速度,第 12 遍为 1.5 km/h1.7 km/h,以后各遍应为 2.0 km/h2.5 km/h。6.5.8 压路机停车要错开,且间隔不少于 3 m,应停在已碾压好的路段上,以免破坏已碾压完成的结构层。严禁压路机在已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
36、段上调头和急刹车,以保证已完成碾压结构层表面不受破坏。6.5.9 碾压过程中,摊铺结构层表面应始终保持湿润,如水分蒸发过快,可采用喷雾方式适量补水,严禁高压补水。如有“弹簧”现象,要及时翻开重新拌合(加适量水泥)处理至符合要求。6.5.10 碾压宜在水泥初凝前及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并达到要求的压实度,同时没有明显的轮迹。DB37/ XXXXXXXXX126.5.11 初压区、复压区、终压区接头处理:采用阶梯式接头处理,阶梯接头拥包处,用人工耙松整平后,再压实。6.5.12 在摊铺碾压时控制好施工时间,尽量缩短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延迟时间。6.5.13 碾压完成后,尽快进行压实度检测,并及
37、时把检测结果反馈给现场施工人员,以便指导后续施工。6.6 试验段的铺筑6.6.1 试验路段的施工应投入与正式生产一样的机具设备,一样的人员组织,在统一领导下进行。通过试验路段的铺筑,确定用于施工的集料配合比例、松铺系数以及标准施工方法。6.6.2 试验段主要目的是确定以下控制参数:a) 混合料配比的控制;b) 混合料摊铺方法和适用机具;c) 含水率的控制方法;d) 压实机械的选择和组合,压实的顺序、速度和遍数;e) 拌和、运输、摊铺和碾压机械的协调和配合;f) 密实度的检查方法,初定每一作业段的最小检查数量;g) 平整度的检测控制;h) 挂线施工控制;i) 确定每一作业段的合适长度、铺筑的合适
38、厚度。6.6.3 试验路段应选择检验合格的下承层上,其长度宜为 100 m200 m 左右,采用两层连续摊铺施工工艺时,应摊铺两段验证接头处理方式的合理性。6.6.4 试验路段的施工级配应按室内试验得到的最佳结果,且得到项目建设单位及监理工程师同意后方可实施,试验不合格时,应及时处理,并分析总结失败原因,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重新试验。6.6.5 拌合场给混合料加水时应扣除集料中的天然含水率,现场检测混合料含水率时,应考虑水泥的水化作用。6.6.6 混合料松铺系数可采用下述方法试验确定,第一是在松铺层上选择 610 个点量取松铺厚度,经碾压后再量取压实厚度,求其压实系数的平均值,第二是利用高
39、程测量数据进行碾压前后对比计算。7 养生、交通管制、层间处理及其他7.1 一般规定7.1.1 混合料碾压完成后并经压实度检测合格后,应及时进行养生。7.1.2 混合料的养生期应不少于 7 d,养生期宜延长至上层结构开始施工的前 2 d,当最高气温低于10 时,应适当延长养生时间。7.1.3 底基层养生可采用土工布覆盖养生,宜结合工程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生方式。7.1.4 基层应采用直接洒布透层乳化沥青的养生方式。7.1.5 养生期间,应封闭交通,除洒水车和小型通勤车外严禁其他车辆通行。7.1.6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层过冬时应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7.2 养生方式DB37/ XXXXXXXXX137
40、.2.1 土工布覆盖养生应符合下列规定:a) 宜采用透水式土工布全断面覆盖,也可铺设防水土工布;b) 铺设过程中应注意缝之间的搭接,不应留有间隙;c) 铺设土工布后,应注意洒水,每天洒水次数应视天气而定。高温期施工,上、下午宜各洒水一次;d) 养生至上层结构层施工前 1 d2 d,方可将土工布掀开;e) 在养生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土工布破损。7.2.2 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采用洒布透层乳化沥青进行养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 应在碾压完成后立即洒布透层乳化沥青进行养生;b) 控制在终凝时间内喷洒透层油的渗透效果最佳;c) 透层乳化沥青采用沥青洒布车施工,洒布时车速及喷洒量应保持稳定,建议透
41、层洒布量为1.2 L/m22.0 L/m 2,具体洒布量根据试洒确定;d) 洒布透层前,路面应清扫干净,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e) 乳化沥青应透入基层足够深度,并不得形成表面径流;f) 气温低于 10 时,不得洒布透层沥青,当遇大风或降雨时,不得洒布透层沥青;g) 应按设计沥青用量一次洒布均匀,当有遗漏时,应进行人工补洒;h) 对于侧面的养生,在拆除侧模后,用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养生,塑料薄膜覆盖严密保证不透气,保持内部水分不损失或者喷洒透层油进行养生。7.2.3 透层乳化沥青宜采用 PA-2 型阴离子或 PC-2 喷洒型阳离子乳化沥青,优先选用阴离子型乳化沥青。乳化沥青质量应满足表
42、 9 的质量要求。表 9 透层用乳化沥青质量要求试验项目 单位 PA-2 PC-2 试验方法破乳速度 - 慢裂 慢裂 T 0658粒子电荷 - 阴离子(-) 阳离子() T 0653筛上剩余量(1.18 mm) ,不大于 % 0.1 0.1 T 0652黏度 恩格拉黏度 E25 - 16 16 T 0622黏度 沥青标准黏度 C25.3 s 820 820 T 0621残留物含量 % 4050 4050 T 0651针入度(100 g,25 ,5 s) 0.1 mm 50300 50300 T 0604延度(15 ) ,不小于 cm 40 40 T 0605蒸馏残留物性能试验溶解度(三氯乙烯)
43、, 不小于 % 97.5 97.5 T 0607与粗集料的黏附性,裹敷面积,不小于 - 2/3 2/3 T 06541 d,不大于 % 1 1 T 0655贮存稳定性5 d,不大于 % 5 5 T 06557.3 交通管制7.3.1 正式施工前宜建好施工便道。对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无施工便道,不应施工。7.3.2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养生期间,小型通勤车的行驶速度应小于 40 km/h。DB37/ XXXXXXXXX147.3.3 在无法安排施工便道而需要车辆通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a)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适当延长养生期;b) 应在硬路肩或临时停车带的位置划出专门车道,专人指挥车辆通行,养生期内
44、严禁重载车辆在行车道位置通行;c) 限定载重车辆的轴载应不大于 13 t。7.4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层之间的处理7.4.1 在上层结构施工前,应将下层覆盖养生用材料彻底清理干净。7.4.2 应采用人工、小型清扫车以及洒水冲刷的方式将下承层表面的浮浆清理干净。下承层局部存在松散现象时,也应彻底清理干净。7.4.3 下承层清理后应封闭交通,在上层施工前 1 h2 h,宜洒水使下承层进行保持湿润状态。7.5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的处理7.5.1 在沥青面层施工前 1 d2 d 内,应清理基层顶面。7.5.2 应采用人工清扫、小型清扫车、空压机以及洒水冲刷等方式将基层表面清理干净。并应符合
45、下列规定:a) 基层表面达到无浮尘、无松动状态;b) 清理出小坑槽时,不得用原有基层材料找补;c) 清理出较大范围松散时,应重新评定基层质量,必要时宜返工处理。7.5.3 基层表面清理干净后,方可进行下封层的施工,下封层的施工宜安排在沥青面层施工前一天进行。7.5.4 对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下封层应采用撒布热沥青碎石封层的方式,加强层间结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 根据工程实际,热沥青可采用普通道路石油沥青、SBS 改性沥青或橡胶沥青;b) 热沥青的洒布量及碎石规格宜符合表 11 的规定,碎石撒布量宜控制在 5 kg/m210 kg/m2,具体撒布量要经过试撒试铺后最终确定,以不粘轮,不产生松
46、动层为宜;c) 沥青碎石封层的碎石要求过拌合站掺加 0.3 %0.5 %的道路石油沥青进行预拌进行除尘;d) 热沥青碎石封层的撒布过程可采用同步碎石撒布车同步撒布,也可以采用热沥青和碎石分别撒布的异步撒布;e) 热沥青碎石封层撒布完后,宜采用 20 t 以下轻型轮胎压路机稳压 2 遍;f) 经胶轮碾压后,对于多余或重叠的碎石要人工进行清扫;g) 当气温低于 10 或即将降雨时,应停止沥青碎石封层施工。表 10 不同粒径碎石不同热沥青的洒布量不同粒径碎石洒布量(kg/m 2)沥青种类4.75 mm9.5 mm 碎石 9.5 mm13.2 mm 碎石道路石油沥青 1.01.4 -SBS 改性沥青
47、1.21.6 1.41.8橡胶沥青 1.82.2 2.02.47.6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收缩裂缝的处理DB37/ XXXXXXXXX15基层在养生过程中出现的横向收缩裂缝,应对裂缝进行处理后方可进行沥青面层施工,可采取以下措施:a) 在裂缝位置灌缝;b) 在裂缝位置铺设玻璃纤维格栅;c) 洒布热改性沥青。8 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8.1 一般规定8.1.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的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应按本章要求执行。8.1.2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施工质量标准与控制应包括原材料检验、施工参数确定、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查验收等方面,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 按照本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备料,严把进料质量
48、关;b) 按施工需求合理布置建设场地,选择适宜的拌合、摊铺和碾压设备;c) 将试验段确定的施工参数作为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标准;d) 健全工地实验室能力,试验、检测数据真实、完整、可靠;e) 各个工序完结后,应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的施工。8.1.3 施工过程中发现质量缺陷时,应加大检测频率;必要时应停工整顿,查找原因。8.1.4 施工关键工序宜拍摄照片或录像,作为现场记录保存。8.1.5 施工结束后,应清理现场,处理废弃物,恢复耕地或绿化,做到工完场清。8.1.6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应在拌合厂内或距离不超过 1 km 的范围内设有功能完备的实验室。8.1.7 在施工过程中,应配备
49、有相关试验资质的试验操作人员。每个工地实验室的试验操作人员不少于 8 人,同时应明确每个质量控制环节上的责任人。8.2 材料的标准试验8.2.1 在施工前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原材料或混合料发生变化时,应检验拟采用的材料。8.2.2 用作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的原材料,应按表 11 所列试验项目和要求进行检测评定。表 11 基层和底基层用原材料试验项目和要求试验项目 目的 频度 试验方法含水率 确定原始含水率 每天使用前测 2 个样品 T 0801/T 0803颗粒分析 确定级配是否符合要求,确 定材料配合比 每种集料使用前测 2 个样品,使用过程中每 2 000 m3测 2 个样品 T 0115液限、塑限 求测塑性指数,审定是否符 合规定 每种集料使用前测 2 个样品,使用过程中每 2 000 m3测 2 个样品 T 0118/T 0119砂当量 控制细集料中泥土含量 每种集料使用前测 2 个样品,使用过程中每 2 000 m3测 2 个样品 T 0334表观相对密度 评定集料质量 每种集料使用